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12-28 08:38: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写作题  阅读下面材料后,按要求作文
子曰:君子不器。
有人解释说: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是有一定的用途。古代知识范围相对狭窄,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无所不通,应该做通才。有人进一步解释说:君子待人处事不应像器皿一样定型不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变通。有人又进一步解释说:人不应该像机器人一般,成为程序化工具,应该富有不断创造的独立个性,富有不断超越的精神追求。
就上文所说的“人是不是器”的话题范围,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审此类题,重在后面的解说
1、是做专才还是做通才?
2、与时俱进,不断变通。
3、反对平庸,追求个性。
4、不要过分的急功近利,要有高远的精神追求。
5、拒绝冷漠的工具性,追求热烈的人文性。
6、做有终极关怀的人。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狂风呼喊着,咆哮着,狞笑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席卷而去。一棵大树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着。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它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撕成碎片,辗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抖动颤栗,屈腰伏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狂风终于累了,走了。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扬起了脸。
  学生问苏格拉底:“老师,你认为大树和小草谁值得赞美?”
  苏格拉底说:“我赞美大树,也赞美小草。”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3、写作题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这样一则广告语:“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有的人直奔目的地,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流连沿途的风景,忘记了目的地;有的人赶路途中,偶尔驻足,美丽的风景让他忘却疲劳更好地奔向目的地。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优秀范文】
莫让沿途的风景迷了眼
你立志要去爬那座叫“成功”的山,因为传说那座山山顶的景色是全天下最美的。你做足了准备,出发了。
爬了一会儿,你便发觉此山果然名不虚传。你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绿。一眼望去,仿佛一片海洋。你脚下的羊肠小道在草丛中若隐若现。微风拂过,夹杂着青草和泥土的气息,送来阵阵清新。你简直有些不想走了。
又爬了一会儿,路边的景色更迷人了。一地的碧绿已经被五颜六色所取代。各种各样的野花迎着风微微摆动着。蝴蝶和蜜蜂穿插其间,一抬翅,抖落一地花粉。
于是,你陶醉了,陶醉在这五彩缤纷的美景中,陶醉在这迷人的香气中。你离开了小道,向花海深处走去,想尽情享受这美丽的景色。
在你转身的刹那,那条羊肠小道——通往山顶的唯一道路,便消失在花丛中。
因此,你永远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永远无法领略那真正最美的风景,因为你被沿途的风景迷了双眼。
莫让沿途的风景迷了眼。君不见,古有宋人方仲永,五岁能诗文,天赋无人比,“神童”之誉由此传开。于是,每月随父亲走东家串西家,吃喝受礼,“逍遥快活”。赖以成名的诗文,早就忘了该怎么写了。终于有一天,曾经引以为傲的才情枯竭了,徒留下一个伤仲永的传说。
莫让沿途的风景迷了眼。君不见,今有比尔?盖茨,开发软有决心。纵使腰缠有万贯,不玩股票房地产,一心只为开发软件。于是,微软帝国屹立于世界顶端,改写了人类历史,从而成为了后人永远的典范。
人生就是一次攀登,一场旅行。只有心诚意坚,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如果早早地被沿途的风景迷住了眼睛,必将迷失自己的目标,偏离人生的轨道,坠向失败的深渊。只有坚定自己的意志,为了最终的目标奋力攀登,才能到达“成功”的山顶,才能领略那最美的风景。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那么请你切记:莫让沿途的风景迷了眼。只有认真、努力地学习,才能为未来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篮球、足球、网络游戏那样不伤神费力,只宜浅尝辄止不宜过度沉迷。如果你痴迷于一次盖帽的自足,一次凌空射门的喜悦,一次砍倒Boss的快感,那么你的人生,终会留下隐患。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官员,那么请你切记:莫让沿途的风景迷了眼。只有一心为公,一心为民,才能成为一个好官,才能流芳百世。酒色财权哪样不是穿肠毒药、刮骨钢刀。如果你只图一时之快,那么你最终的结果,必将是遗臭万年。
所以,不管你是怎样形形色色的人,不论你有怎样的理想,在人生的旅途上,都请你切记;
莫让沿途的风景迷了眼。
在乎沿途的风景
人生就像一次旅行,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广告词,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有的人忙碌一生,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因为他忽视了太多,从而失去了太多……
他去出差,火车拥挤。他站在车厢里,心想:两个小时路程,中途将有人陆续下车,或许可以抢个座位。 他与一位老人并肩站在窗口,不时感受到来自多方的压力。人的确太多了,有个座位就好了。 于是,他问邻座的男子:“你在哪儿下车?”他说:“下一站。”他窃喜不已,于是时刻准备着抢座位。三十分钟后,火车到站了。很多人下车,秩序忽然混乱。他刚要坐下,一位壮汉迅速抽身,一个箭步冲了过来,抢得座位。他郁闷死了,恼火地盯着他,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继续站着。
过了一会,他在嘈杂中听见一声叹息,是那位老者发出来的。他依然凝视窗外,嘴角露出笑意。顺着他的眼光看去,是一条河,波光粼粼,河上有点点小帆。“窗外的景色很美啊”老者说。他随口说:“是呀!”老者:“那田地,那河流,那山脉,美不胜收啊!”他吃吃的笑了。老者不解的瞅着他问:“不是吗?”他连忙说:“是的,是的。”老者似乎明白了什么:笑我迂腐吧。 老者沉默片刻,忽然挺亲切的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大家都在抢座位,却没有人留心窗外的风景,真是很遗憾。这条路,就非得坐过去吗?就不能一路欣赏过去吗?”他听了,心里有点触动。老者接着说:“我年青时,为了眼前的东西,错过了很多更大更美的机会;现在,我不再关注这些,只想多看看远处的风景”他被震动了,默默地欣赏起路边的风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去寻求生命中的惊奇和美丽了,他们只在乎地位,财富和权力。大多数人为了不落人后,已经花去了自己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很遗憾,他们已经没有什么闲情逸致来看路边的风景了,他们只是忙着赶赴目的地。等到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最美好的东西已经被自己错过了。
有一对夫妻,他们整天忙着做生意在他们有钱以后,仍然停不下来。毕竟,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他们在海边购买了一座四面环海的别墅,并请了一个保姆为他们打理家务,但他们从来都是早出晚归,他们的保姆才像这家的主人----早上享用过早点后,就躺在天台上享受海边的风景,中午小睡一会,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后,拖着小狗去沙滩漫步,而真正的主人却一刻都没有真正享受过这海边的风景,因为他们太累了,一回到家就睡觉了,他们眼里只有更多的钱,已经停不下来了......
人生的过程就像是坐火车,都是一个目的地,从一个起点到终点,但有的人埋头看书,有的人玩扑克,有的人聊天,有的人睡觉,有的人欣赏沿途的风景,到了终点站了,但每个人的收获不同,有的人说太闷了,有的人说太辛苦了,有的人说路上的风景很美。很明显,收获最多,心情最愉快的还是沿路看风景的那些人。人生苦短,我们为什么要一生忙于名利,而错过人生路途中的美景呢?
其实现代人不必要活的那么累,为什么不留下一点时间给自己,来欣赏一下四周的风景呢?人生路上所有的东西,不因你的担忧而失去,也不因为你的期待而成真,要看自己去如何欣赏。生活虽然很平凡,但你用美丽的心情去欣赏,也能带来属于你的灿烂风景!


本题解析:“沿途的风景”可以理解为自然风景,也就是它的词典上的定义: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如雨、雪)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物。可以理解为人文风景,指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美好的足以令人感动的使人的心灵受到教化的事物,这是对“沿途的风景”的进一步引申,比如落日余辉中老两口相互搀扶、蹒跚前行的身影;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挥汗如雨指挥交通的交通警察的身影……可以取“沿途的风景”的比喻意义或者象征意义,象征生活中所遭遇的所有的美好事物,比如亲人无私的关爱,家乡人情的淳朴,朋友一直以来默默的付出,或者是那些提高人们提高道德思想水平帮助人修身养性的精神财富,比如忠贞爱国守信重诺的美德,永不放弃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信念,以及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的追求等等,在这个层面上立意时,要特别注意一定落实到某一个“形象”上,这个形象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该定格为某一画面或某一镜头,即应该让人能够与“风景”联系起来而不能脱离话题。就这三种理解而言,单纯写“自然风景”比较肤浅,这样的作文很难得高分,如果把第一种与第二种结合起来写,文章就有一定的深度也能体现一定的层次感,如果把立意定位到第三种理解上,又能落到实处,就能体现作品的思想性,反映了学生的认识深度,因此单就立意而言,同学们不妨取第三种立意。
二、选材问题
1.材料撞车,立意平庸。
大多数同学的选材出现了严重的“撞车”现象,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大量作文写高三生活枯燥无味,虽然一心埋头学习,却依然考试失利,这时老师教导,家长谈心,同学鼓励,经过一翻语重心长的劝勉(往往是作文导语中的内容重现)之后,“我”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还有不少作文“复古”现象严重,没有新意,缺少时代性,总是屈原、李白、苏东坡、陶渊明、李清照、项羽。不是说这些材料不行,而是太俗太滥,又不能翻出新意,第一个这样写肯定是好作文,但如果千千万万个学生都这样写,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这样的材料可能得高分,但如果一直不加变通,那一定要吃亏。
2.材料不当,生搬硬套。
如:“司马迁摆脱消极的风景,拥有乐观的心态;刘翔经历奥运会失利的风景,重获成功。议论不当,乱贴标签。如:“意义在沿途的风景中。项羽虽败,但为人豪迈,豪气干云的风景,使其虽未成帝业,却名垂千古;曹操终因肮脏不堪的沿途的风景,而遭千古骂名。 ”或通篇罗列 一两个感动中国人物的实例,凑足字数。还有些例子偷换概念,如写成功人士因关注细节而成功,把细节理解成“风景” ;把在马拉松赛跑中通过分解目标达到目的地理解成“观察沿途的风景最终获得成功” 。
3.胡编乱造,情感虚假。
如写离家出走,看到车窗外的风景,“他笑了” ,回家后,“父亲当头给了他一个耳光,他不怨恨,脸上只有笑的表情。”还有出门旅游,遇到列车上有孕妇生养,大家帮忙找医生。题材老套,生硬虚假。
解决策略:
选择材料要推陈出新。站在同学们的角度上,要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发生的真人真事,然后加以提炼挖掘,形成自己的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把我们的笔触伸向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而不要一动笔就是考试失利,妈妈的奶茶,爸爸的启发,也不要钻进“故纸堆”里去糟蹋古人。创新首先是一种意识,然后是一种勇气,要敢于说别人尚未说过的,写别人尚未写过的,但不要胡编乱造。选择材料要有一定的时代感,要有鲜活的生活气息。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改变观念要勤于动脑,要善于观察社会,并且要善于思考,善于积累,同时要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鲜活的材料,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向写作的正确轨道。
三、组材问题
缺少细节,平淡无味。文章缺少材料的支撑,内容空洞无物。通篇无对风景的描写,只是流于空喊口号。或者文章虽然有材料,但大多数同学依然不能充分地利用材料,不能合理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不能使材料“为我所用” ,只是停留在罗列或者是概述的层面,没有场景的细致刻画,没有形象的精雕细刻。在材料的组织过程中,不能对材料进行展开,不能对材料进行挖掘,不能把材料的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来,不能通过材料来进行阐述所要论证的观点,导致作文仍然面目可憎,或者是造成“材料”与文章“立意” 两张皮的尴尬状况。
解决策略:
我们知道,文章不能没有材料。尤其是议论文,没有材料的议论文内容再多也显得空泛,这样的文章永远是一幅呆板的面孔,很难想象满纸说教的议论文能搏得读者的欢心,但有了材料如果不能充分地利用,那么这样的文章就会变得非常的“虚浮”。我们的学生一旦认识到这个问题,就必须认真地矫正并仔细体会其中的异同,一定要把材料用足,把材料本身的魅力充分地体现出来,不要只是对材料“粗线条地使用”,要学会“精细地加工”,要根据文章主旨的需要合理地使用材料,该“精细”时一定要精细,只有这样,文章才会体现出它的生动它的深刻,才能体现出同学的思想深度和高度,文章才变得耐读、有味道。议论性的文章如此,记叙性的文章更是如此, 巴尔扎克说:“当一切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过加工,这时,在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当我们拥有了材料后,我们要学会“深加工”,使作品显得厚实丰满。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不是光指出来,而是要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指导前与后效果的不同。使得议论文论据典型新鲜,说理充分深入,用分论点展示典型的细节和清晰的条理;使得记叙文形成事(人)情理的三点一线。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生活场景);用故事表达一种思想;将思想蕴于细节之中。
四、结构问题
在文章的结构形式上,大部分同学还是采取的那种“水面撒花”的平面结构模式。在同一个层面上安排内容,就好象在水面上撒花一样,花漂得这里那里都有,但是它们虽然分布比较广泛,却都浮在水面上,没有哪一朵到了水面以下甚至是沉到水底,比如此次作文,有的文章重点不突出,学生不动脑筋,一味求稳,干脆把导语一份为二来写。有的同学写风景,要么是空间风景描摹,俨然是景点介绍,要么是时间风景的罗列,白天黑夜春夏秋冬就如一笔流水帐。这样写作,通篇内容都停留在思维的同一个平面上,显得幼稚肤浅。不管是举例子,还是讲道理,都只是并列在同一个层面上,不能体现事例与事例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进性,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泛泛而谈,只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这暴露了同学们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幼稚。
解决策略:
思路安排要由浅入深。任何一篇成熟的文章都是有它的思路的,但同学们在安排自己的写作思路时,要注意使文章体现出层次感,要体现一种思维的“纵向延伸”,那具体应该怎么办?还是举个例子,文章的思路安排应该像农夫挖井一样,选好地址之后,沿着同一方向挖下去,越挖越深,直到挖出水来,这样的写作就能体现出一定的深度,横向的罗列是思维的宽度,例子无需多,二三个足矣,纵向的挖掘是思维的深度,它所体现的才正是人们最想知道的写作者的见解才识,结构形式要“死”中求“活”。“死”是一种规范,是写作应该遵循也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活”是一种艺术处理,是写作者个人灵气智慧和创造性的自由发挥,写作文还是一成不变的“三大段”面目可憎,而有的同学则是矫枉过正,通篇都是三言两语的小段落,这两种结构形式都不可取,前者使文章太过笨重太过呆板太过陈旧,让人产生一种压抑感厌烦感,后者则显得太过零碎,华而不实。比较理想的结构形式应该是长短段落相间,开头不宜过长显得帽子太大,文章主体内容不应过简,该长的段落就必须长起来,这样使文章显得厚重充实,结尾必须简洁有力有余味,在文章的主体段落之间,可以穿插小段落来点题或者过渡,当然这种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完全可以甚至应该根据文章的文体特点和内容主旨而灵活变化。
五、 语言问题
1.人物语言书面化,无个性。
所起的作用就是一声当头棒喝,为了使“我”从困境,失意中走出来。如: “母亲见他愣在那里,便趁势引导:‘儿子,人生就像一列火车,窗外的景物不断变化,错过了抑或太过沉迷无所谓,只要不错过该到的站点,你是想成为路途上优美风景的祭品,还是重整旗鼓追求既定的目标,你自己好好想想。’”又如:“叔叔听了我的埋怨,异常庄重地对我说:‘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这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因为我能在这一路的风景中忘却俗世烦扰,抛开名利束缚,让心灵归于平和,整理心情,以便更好地迎接生活。我送你四个字:寄情于景。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要努力做到!’” 人物对话,应力争用生活中能出现的语言,而不少作文的人物语言太书面化,显得矫情。
2. 语言平淡寡味。
记叙文叙述过多,缺少描写抒情,缺少感染力;议论文语言没有张力,材料贫瘠,论证粗糙,没有说服力。
解决策略:
语言表达要张扬个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思想的包装”,写作语言的个性是对学生作文较高的要求,作文语言首先必须是通畅明白,无明显语病,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努力锤炼作文的语言,使自己的作文要么能够体现文采要么能够体现思辩色彩,要么平实朴素,要么是精警深刻,总之要努力追求个人的特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要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善于从别人的优秀作品中发现,善于借鉴别人的语言。要知道好的语言肯定会形成一篇作品的亮点,从而赢得不错的成绩。


本题难度:一般



4、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心理研究表明:人是爱表现的动物。恩格斯说:发展和表现自己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于光远先生承认自己是“二表人才”。即:爱表现自己和爱受表扬。他认为,只要表现自己的东西是真实的,受表扬时不失自知之明,就足够了。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人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要时时表现自己。
请以“表现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例文一:真实表现自己
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光阴如梭,一逝而过。有人拘泥于世,默默无闻,百年后只剩一堆白骨;有人身处乱世,却决不同流合污,留下了千古佳话,令后人瞻仰万世。
陶渊明若没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又何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汨罗江上的万古悲风,是在为忠国忠君的屈原不平。冷冷的西风,萧萧的易水,是为荆轲的悲情而唱的挽歌。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表现出了他们高洁的情操和不渝的志向,他们留给后人的不仅有无尽的感叹和缅怀,还有政治家无尽的遐思。
圣哲们向后人呈现出了心中的那一片圣地,他们在乱世之中,危急关头表现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表现自己,需要的是坦诚和勇气。
坦诚地表现自己,即是表现最真实的自己。要表现自己,向世人呈现不同的自己,首先需要的是一颗坦诚的心,和一份率真的性情。
表现自己也离不开心中的那一股勇气。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小小的缺憾。这些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缺憾的那份怯懦,我们要学会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
我们渴望表现自己,因为我们渴望做生活中的侠者和智者;我们希望表现最真实的自己,因为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充溢着坦诚和率真,和那份深埋心底的真性情。
岁月激起的浪花,湮没了历史的尘埃。只有勇于表现自己的人和表现最真实的自己的人还依旧站在浪尖,名留青史,千古流芳。
例文二:表现自己
当夏天带着它挥霍无度的欢笑进入了我的生活,逍遥的玫瑰热情地接受了蜜蜂的亲吻。而太阳受到了夏天的请柬,用红彤彤的阳光让大地为之燃烧。
知了躺在树阴里烦躁地冲着太阳嚷嚷,吱吱吱吱:热死了!你就不能扯片云来遮住你的大脸吗?爱表现的家伙。
月亮也是爱表现的女孩子。总爱向太阳借束发光的花环,在圆圆的脸上露出明亮的笑容。我也是个爱表现的孩子吗,妈妈?
您干嘛只是笑呢,别不说话呀,妈妈。
我知道,上次我,得意地搬起了家里的大箱子,高兴地向您炫耀。可是,我只是希望您重新发现我,知道我已经长大了:我只是希望您能让我帮您把沉甸甸的米袋提回家。
我知道,我总爱在您面前吟唱您最喜爱的曲子。我已经能为您唱安眠曲,让轻柔的音乐钻进您的梦乡了。不是吗,妈妈?
妈妈,风总爱炫耀自己。您看,它又使劲地鼓起了腮,把阳台上的花裙子吹得七倒八歪。
妈妈,闪电总爱抢在雷声的身前,在天空中绽开蓝色的花瓣。
妈妈,花朵从不沉睡在地心的深处,它们总是受到夏天的邀请,探出头来找太阳。
妈妈,您别摇头呀。
风用它长长的头发扫拂着大地,这才有了风车,有了晾在阳台上的花裙子。
闪电用它长长的斩刀劈开了无边的黑夜,这才有了老是轰隆轰隆的发电机。
花朵在枝头上晕红着脸,述说着又一年的到来。我才会把它串成链子挂在您的胸前啊。
妈妈,有了表现才有了发现,为了被发现才会好好地表现。您说呢,妈妈?
就像我,总是在您面前卖力地表现着自己。只是希望您的发现,只是为了能帮您缝缝衣服,串串花朵。
妈妈,表现自己,才能帮助您,帮助别人,是吗,妈妈?


本题解析:写作话题作文,要习惯分析题目提供的材料。材料中往往透露了很多重要信息,引导我们思维的方向。此题的材料至少包含三方面的信息:①表现自己是人的天性;②要真实地表现自己,要有自知之明;③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勇于表现自己。另外,还有一些隐含信息:表现自己虽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但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在有意无意地隐藏这种需要;现代社会中真正能表现自己的人还很少。找出这些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后,我们自己的观点也就基本出来了。
作好这个题目,文体的选择也至关重要。不能老是脱不了议论文的框框,若是能从切身感受出发,写出真情实感,也许更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本题难度:一般



5、写作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0分)
世界上的路有千万条,自然界有山路,水路,阳关大路,羊肠小路,候鸟迁徙,驼行沙漠……人类社会有远行的路,回乡的路,求学的路,情感的路,人生的路……每一条路都有不同的走法。
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⑴角度自选;⑵立意自定;⑶不得抄袭;⑷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略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