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31:3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怍。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词的上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景的?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对此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画龙点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从视觉写声:“乱蝉”描写雨后蛘的呜叫;从视觉写色:“白鸟“翻飞与“红撼”照水:从嗅觉写味:“细细香”香气绵长。表达手法:动静结合。(意对即可)
(2)从表面上看,作者感谢天公的深情厚意,使自己度过了凉爽的一天;其实从“又”、“浮生”等中隐隐可见作者被贬黄州后无所事事,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岁月的无可奈何失落情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曲江对酒①
唐·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洲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
(1)简析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桃花细逐杨花落”一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你认为这样修改之后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人感觉闲散无聊,枯坐江头多时,不想回去,纵饮懒朝,后悔没有及早辞官归隐,抒发了诗人面对仕途失意、抱负难展、理想落空、报国无门的状况内心的愤懑不平之情。
(2)“桃花欲共杨花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显得过于恬适而富有情趣,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正因为仕途失意,懒散无聊,诗人才久坐江头,如此留意于花落鸟飞,“桃花细逐杨花落”纯用描写,能更好地衬托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鹧 鸪 天
贺 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
(1)这两首词同写对亡一如既往的深切怀念。苏词上阕有“无处话凄凉”一语,贺词上阕虽无“凄凉”二字,却无一语不凄凉,说说《鹧鸪天》上阕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悼亡词都写出了妻子的美好形象,说说两首词采用的不同写法是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鹧鸪天》上阕先写自己重归故地,物是而人非,“为何不能同归”的感叹表达出作者悲从中来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又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能结合词意阐述清楚即可)
(2)苏词通过梦境来写人,描绘出妻子对镜梳妆、见到久别的丈夫喜极而泣的情景,表现了夫妻间生死不渝的恩爱之情。贺词通过细节来写人,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表现了贫贱夫妻患难与共之情。(只要能分清二者在写法上、表意上的区别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第四桥
萧立之
自把孤樽孹蟹斟,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柔橹风前语夜深。
综观全诗,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情。
答:?
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作者为什么描写这一形象?
参考答案:①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并没有茕茕孑立的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本题解析:第一步,找到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语句,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意。“自把孤樽孹蟹斟”,“一江秋色无人管”是描写人物形象的句子,其中“自”“孤樽”等词是关键。
第二步,用精练的话语概括形象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结合文章的主旨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可以概括为: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南宋·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③池馆,应待人来。
【注释】:①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②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③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三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襟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阕为例,分析这首词的浪漫主义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表现出词人热爱祖国而又无比乐观的襟怀。“悲歌击筑”,以荆轲刺秦的故事,表示誓死夺取胜利的决心。“凭高酹酒”既是祭奠捐躯者,也是预祝胜利。“此兴悠哉”直接抒发了这一壮志豪情。
2.①拟人手法,“多情”的“南山月”、“待人来”的“灞桥烟柳”“曲江池馆”等,赋予了客观景物以饱满的情感。
②大胆的想象,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抗金战争的乐观态度,增添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情调。(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