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27:3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华佗论
刘禹锡
史称华佗以恃能厌事,为曹公所怒。荀文若①请曰:“佗术实工,人命系焉,宜议能以宥。”曹公曰:“忧天下无此鼠辈邪!”遂考竟佗。至仓舒②病且死,见医不能生,始有悔之之叹。嗟乎!以操之明略见几,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文若之智力地望,以的然之理攻之,然犹不能返其恚。执柄者之恚,真可畏诸,亦可慎诸。
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纳贤者之谕,而惩暴者之轻杀。故自恃能至有悔,悉书焉。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悲哉!夫贤能不能无过,苟置于理矣,或必有宽之之请。彼壬人③皆曰:“忧天下无材邪!”曾不知悔之日,方痛材之不可多也。或必有惜之之叹。彼壬人皆曰:“譬彼死矣,将若何?”曾不知悔之日,方痛生之不可再也。可不谓大哀乎?
夫以佗之不宜杀,昭昭然不可言也。独病夫史书之义,是将推此而广耳。吾观自曹魏以来,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众矣。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呜呼!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孙权则曰:“曹孟德杀孔文举矣,孤于虞翻④何如?”而孔融⑤亦以应泰山杀孝廉自譬。仲谋近霸者,文举有高名,犹以可惩为故事,矧⑥他人哉?
[注]①荀文若:敢于向曹操直谏的谋臣荀彧。②仓舒:曹操爱子曹冲的字。③壬人:指奸佞小人。④虞翻:吴国的官员,历事孙策、孙权,屡犯颜谏诤,惹得孙权要杀他。⑤孔融:字文举。其任北海太守时曾重用一人,后又要杀他,有人问他为什么,他以应泰山(应劭)自比。⑥矧(shěn):况且。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宜议能以宥——宥:辅助、帮助
B.然犹不能返其恚——返:使……平息
C.原夫史氏之书于册也——原:探究、推究
D.独病夫史书之义——病:担心,忧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曹公所怒//犹以可惩为故事
B.然犹轻杀材能如是//昭昭然不可言也
C.是使后之人宽能者之刑//执死生之柄者
D.而惩暴者之轻杀//而暴者复借口以快意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以操之明略见几——凭着曹操的深明韬略能够洞察事物细微变化
B.后之惑者,复用是为口实——后来一些记忆不牢靠的人,更是以讹传讹
C.方痛生之不可再也——才会痛惜被处死的人才不能够重新获得生命
D.又乌用书佗之事为——又何须记录华佗的事呢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借所叙述的曹操杀华佗一事,指出了“执柄者”轻杀材能的错误,也为下文阐发观点提供铺垫。
B.文章第二段强调史书记载华佗被杀是为了警示后人善待人才,可是后世的奸佞小人却常以此误导糊涂的当权者。
C.文章第三段作者以孙权和孔融为例,在对比中突出了曹操轻杀材能的残暴,表达了自己对“执柄者”的极大愤慨。
D.文章中“前事之不忘,期有劝且惩也”一句表明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期待统治者能以古为镜,有所警戒。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战国论
【明】李贽
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①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推移,其道必尔。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况三王之世欤!
五霸者,春秋之事也。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盖是时周室既衰,天子不能操礼乐征伐之权以号令诸侯,故诸侯有不令者,方伯、连帅率诸侯以讨之,相与尊天子而协同盟,然后天下之势复合于一。此如父母卧病不能事事,群小构争,莫可禁阻,中有贤子自力家督,遂起而身父母之任焉。是以名为兄弟,而其实则父母也。虽若侵父母之权,而实父母赖之以安,兄弟赖之以和,左右童仆诸人赖之以立,则有劳于厥家大矣。管仲相桓,所谓首任其事者也。从此五霸迭兴,更相雄长,夹辅王室,以藩屏周。百足之虫,迟迟复至二百四十余年者,皆管仲之功,五霸之力也。诸侯又不能为五霸之事者于是有志在吞周心图混一如齐宣之所欲为者焉晋氏为三吕氏为田诸侯亦莫之正也。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其势不至混一,故不止矣。
刘子政当西汉之末造,感王室之将毁。徒知羡三王之盛,而不知战国之宜,其见固已左矣。彼鲍、吴者,生于宋、元之季,闻见塞胸,仁义盈耳,区区褒贬,何足齿及!乃曾子固②自负不少者也, 咸谓其文章本于《六经》 矣,乃讥向自信之不笃,邪说之当正,则亦不知《六经》为何物,而但窃褒贬以绳世,则其视鲍③与吴亦鲁、卫之人矣。
【注】①刘子政:刘向,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战国策》的编定者,有着“尊王贱霸”(尊崇三王五代之盛世,看轻春秋战国之霸业)的历史观。②曾子固:曾巩,宋代学者,著有《元丰类稿》。③鲍:鲍彪,宋代学者,曾校注《战国策》;吴,吴师道,元代学者,曾重校《战国策》。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知刘子政之陋也陋:浅薄
B.则有劳于厥家大矣厥:其,这个
C.当西汉之末造造:时期
D.而不知战国之宜宜:应该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五霸何以独盛于春秋也苟以天下之大
B.而其实则父母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徒知羡三王之盛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区区褒贬,何足齿及其间旦暮闻何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结合春秋特定的历史背景,运用了比喻论证充分肯定了管仲在历史推进中起到的独特作用,突破了传统的褒“王道”贬“霸道”史观。
B.文章虽然是对战国的历史发表看法,其实包含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也是对明代盛行的纲常名教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一种有力的批判和回击。
C.作者批判了汉代刘向、宋代曾巩以“三王之治”否定“战国之宜”的观点,明确提出从三王五霸到战国、到秦的统一,是一个“与时推移,其道必尔”的必然发展趋势。
D.本文见解大胆,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文字犀利深刻,长于分析,表现了作者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勇气。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诸 侯 又 不 能 为 五 霸 之 事 者 于 是 有 志 在 吞 周 心 图 混 一 如 齐 宣 之 所 欲 为 者 焉 晋 氏 为 三 吕 氏 为 田 诸 侯 亦 莫 之 正 也。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如此者,非可以春秋之治治之也明矣。(3分)
(2)则安得不遂为战国而致谋臣策士于千里之外哉!(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与孙季逑书
(清)洪亮吉
季逑足下:日来用力何如?亮吉三千里外,每有著述,手未握管,心悬此人。虽才分素定,亦契慕有独至也!
吾辈好尚既符,嗜欲又寡。幼不随搔首弄姿顾影促步①之客,以求一时之怜;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惟吾年差长,忧患频集,坐此不逮足下耳。然犬马之齿三十有四,距强仕之日,尚复六年。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下庶几垂竹帛之声,传姓名以无惭生我。
每览子桓②之论:“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及长沙③所述:“佚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感此数语,掩卷而悲,并日而学。
又佣力之暇,余晷尚富,疏野之质,本乏知交,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烛就跋④则携素册以到枕。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非门外入刺,巷侧过车,不知所处在京邑之内,所居界公卿之间也。
夫人之知力有限,今世之所谓名士,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在人者未来,在己者已失。又或放情于博奕之趣,毕命于花鸟之妍,劳瘁⑤既同,岁月共尽,若此皆巧者之失也。间尝自思:使扬子云移研经之术以媚世,未必胜汉廷诸人,而坐废深沉之思。韦宏嗣舍著史之长以事棋,未必充吴国上选,而并亡渐渍之效。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每以自慰,亦惟敢告足下也。
注:①顾影促步:形容风流自赏。 ?②子桓:魏文帝曹丕的字。
③长沙:东晋长沙郡公陶侃。 ④烛就跋:蜡烛将尽。⑤劳瘁:劳苦而精疲力竭。
9.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求一时之怜怜:爱慕
B.惟吾年差长差:差别
C.非门外入刺刺:名片
D.间常自思间:有时
10.小题2: 文中“ 坐此不逮足下耳” 的“坐”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坐“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
B.项王、项伯东向坐
C.坐法而去官
D.侯嬴直上坐,不让。
11.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洪亮吉“平生志向”和“并日而学”的一组是 (?)好尚既符,嗜欲又寡?
手未握管,心悬此人?上亦冀展尺寸之效,竭志力以报先人
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劳瘁既同,岁月共尽?
衣上落虱,多而不嫌;凝尘浮冠,日以积寸下庶几垂竹帛之声
鸡胶胶则随暗影以披衣
12.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孙季逑的思念与倾慕,然而摆脱了一般书信的客套,表明自己所关注的唯在学问之事。
B.作者引述曹丕和陶侃的话,不仅以古论今,说明光阴宜惜的道理,同时借古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C.第三段末尾以门外车马往来之声以及公卿所居之地与作者的孤寂落寞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作者对不善于迎合世俗的苦恼。
D.文章末段引征扬子云和韦宏嗣两个历史人物,用以证明学问之事可以不朽,远胜于媚世取荣和徒损精力于游戏。
13.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长实思研精蓄神忘寝与食,以希一得之获。(4分)
译文:?
(2)或悬心于贵势,或役志于高名。(2分)
译文:?
(3)二子者专其所独至,而弃其所不能,为足妒耳。(4分)
译文:?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送石昌言北使引①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②,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③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④,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⑤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⑥。今之匈奴⑦,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⑧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石昌言,苏洵的同乡,也是苏洵的亲戚。“引”,就是“序”。②及第第四人:科举考试中被录取,排名第四。③折冲:使敌人的战车后撤,即制敢取胜。④彭任,蜀入,曾跟随富弼出使契丹;富公,指富弼,北宋大臣。⑤中国:中原。⑥奉春君,刘邦的大臣刘敬。冒顿,秦末匈奴单于名。刘邦派人出使匈奴,匈奴给使者看到的都是老弱的兵和瘦弱的马,使者回来对刘邦说“匈奴可击”。刘邦又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说,匈奴故意示弱,是为了引诱我们进攻,不能上当。但是刘邦不听,结果被匈奴出奇兵围困在平城达七天之久。⑦今之匈奴:指契丹。⑧说:游说。
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始数岁——始:才
B.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亲昵
C.昌言甚喜称善——善:友好,亲近
D.尚心掉不自禁——掉:颤动,振动
2.下面的六个句子编成四组,全都表明苏洵和石昌言昔日有友好关系的一组是(? )
①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②昌言举进士,日有名
③相与劳苦,如平生欢
④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
⑤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⑥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石昌言年长于苏洵,两人家住得很近,又是亲戚,所以交情很好。文章开篇从叙旧说起,情真意挚,亲切动人。
B.苏洵写本文是为给石昌言送行。当时石昌言奉皇帝的命令出使契丹。苏洵认为,大丈夫不但要在外交场合有作为,也要能做将军,在军事上建立功绩。
C.苏洵回顾了彭任在出使契丹返回后对自己说的话,感慨中原之人没有经过认真思考,轻易就被胡虏炫耀的武力给吓唬住,以致被夷狄耻笑。
D.本文结尾部分,苏洵把“今之匈奴”和汉朝时的匈奴作了对比,并引用孟子的话,激励石昌言要不畏强暴,要长自己的志气和威风,保持民族和国家的尊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字的含义,有活用现象的写出活用类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外”、“内”:_______________)
②臣具以表闻(“闻”:_______________)
③则刘病日笃(“日”:_______________)
④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