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26:22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震可以预报吗
我们脚下的地球,是一个不平静的星球。它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即平均每分钟就有10次左右的大小地震。尽管大陆地震仅占全球地震灾害总数的15%,但由于大陆是人类的居住地,因此它所造成的灾害占全球地震灾害总量的85%。仅20世纪以来,全世界因地震而死亡的总人数就有110万之巨。面对恐怖的地震,人们多么希望科学家能提供准确的预报!
可是,满怀殷殷希望的人们,昕到的却是两种大相径庭的回答:“地震,是无法预报的!”“地震预报,卜次预报九次准!”那么,地震究竟能不能预报呢?
若说不能,国内外有过许多预报成功的例子。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大大减轻了地震的损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记人史册。1997年4月新疆伽师6级以上地震,我国地震系统事前也发出比较准确的短期临震预报。美国人艾伦?林德则在1988年预报了次年的洛马曾利特大地震。若说能,为什么1976年唐山大地震(7,8级)、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7.2级)、1997年伊朗霍拉桑大地震(7.1级),2008年汶川大地震(8.0级)都没有短期临震预报?
显然,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两句话就能回答的。就像刮风下雨一样,地震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不同的是,前者发生在天上,丽地震则发生在地下。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表层的地壳一刻不停地运动变化,导致地壳不同层次块体之间发生多种形式的相互运动,挤压和作用,正是这种强烈的运动、挤压和作用才产生了地震。频繁的地震,给预报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科学家把地震预报分成4种: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预报);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预报);短期预报(几个月以内的预报);临震预搬(震前几天内的预报)。人们最关注的.是短期、临震预报,丽科学家最感困难和棘手的,也是短期、临震预报。
人们都有一个感觉,现在的天气预报越来越准了。道理很简单,有云才有雨,卫星云图是气象专家的好帮手。地震预报与天气预报有颇多相似之处。地下应力场分布图,便是地震专家期盼的地震“云图”。有云才有雨,有应力才会有地震。哪里应力最大,哪里就有可能发生地震。目前最常用并被公认为最有效的预报方法是通过观测地壳变形的所谓力学方法来预报地震,其方法是利用卫星激光测距定时测量地面某点与空间卫星之间的特定距离,若距离改变,说明地壳正在变形或发生相对运动。但这只是地表应力的变化,人们多么希望能有一种技术把地下应力的分布看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如果地震专家对地下10千米、20千米、30千米乃至更深处应力的分布情况了如指掌,预报地震也许就简单多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天文学家看到了100多亿光年以外的宇宙空间发生的事,可是人类对自己地球的了解却是十分肤浅,在地表以下10千米、20千米深处发生了什么事,我们都是茫然不知。在这不平静的星球上,设有地下地震观测网的只有日本的东京,而且这些地下探测器的深度极浅——仅3千米。地震预报难,难就难在没有地震“云图”。
预报地震,在尚没有地震‘‘云图’’的今天,大多是靠积累的经验来进行预报,诸如地表应力的变化、地磁场异常、大气中的次声波、地热异常及地光、大地的微小振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异常、鸡飞狗跳的动物异常等。地震预报的困难就在于,科学家无法仅凭这些经验式的地震记录就作出何时何地发生地震的推断,而且根据现有的理论也难以找到一种能预示地震的特征信号。
人们期待着,地震预报不断走向成熟。当然,这种成熟需要时问。
小题1:下列关于地震预报难的原因,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地球运动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每年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万次?频繁的地震给预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B.现在人们只能看到地表应力的变化,但对地下应力分布的情况知之甚少。
C.目前只有日本设有地下地震观测网,但地下探测器的深度极浅。
D.地下应力场的分布,是地震的“云图”,哪里有应力,哪里就将会发生地震,目前,尚没有地震“云图”。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之前总有一定的的征兆,因此人们可以根据现有的理论找到一种预示地震发生的特征信号。
B.如果日本的地下探测器达到20-30千米深,那他们对地震的预报会更准一些。
C.如果我们利用卫星激光测距定时测量地面某点与空间卫星之间的特定距离,若距离改变,就说明那里要发生大地震。
D.地下应力场分布图,是地震专家预报地震的“云图”,因此,我们目前只需专注研究这个“云图”。
小题3: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面对频繁而恐怖的地震,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准确作出短期临震预报的先例。
B.地震预报与天气预报有很多相似之处,不同的是地震发生在地下,人们无法掌握地下应力的分布情况,所以很难准确发出地震预报。
C.地下应力场的分布图,是地震专家预撮地震的“云图”,如果有一种技术把地下应力的分布情况看清楚,那么准确预报地震就简单多了,
D.地震是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地球表层的地壳不停地运动变化,不同层次之间强烈的运动、挤压和作用产生地震。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如果问人为什么不读书,回答常常是没时间、没精力。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类图书之外,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去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报告,虚构类书籍销售的前五名全为郭敬明与韩寒包揽,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Facebook、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也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我们无意否认知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而只是想提请注意,媒介的变化已然掩夺了阅读的本意,但大多数人对这种变化太不以为意了。尽管生活中,他们不认为开车可以完全代替走路,赏览风景,尤其僻远的美景,更是非走路不可。但一回到阅读,认知就发生了偏差,对读图、读网不能代替读书的认识,并不像自己以为的那么清楚。相反,忘记由文字构成的书籍,因符号抽象,常呈现为一开放的结构,在引发人书对话过程中,能唤起人往复思考,是最锻炼人脑的活动。其中经典阅读,尤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而音画构成的具象,多刺激感官,不触及心灵。耽溺日久,很容易使人产生惰性,形成按给定预设被动接受的知觉依赖,进而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严重的,连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使读网带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对此,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有很详尽的讨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由此,他会觉得《战争与和平》太长,《追忆似水年华》又太晦涩,并将爱读经典视为前人少环境刺激、无处可去养成的老嗜好,而将其毫无顾惜地抛弃。可事实是,尽管现实世界无限广阔,虚拟空间更丰富多彩,但如果人们对它的贪恋是以牺牲自身与客体世界的区别为代价,就太不值了。因为众所周知,人与包括机器在内的客体世界的分离能力与分离程度,恰恰是人所具有的本质力量的表征。它不但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定义,也是一切经典创造的终极要旨。有鉴于此,我们实在不能相信,一味的读图和读网有补人的精神,相反,它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容忍偷惰,因此毋宁说是弱智的,甚至有害的。
如今已有人不再思考问题,只想着去哪里找现成的答案,甚至哪里有上网点,全不知批判式思维的形成,更依赖人的“原始硬盘”——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至于因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造成的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倾圮,就更触目惊心。而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节选自汪涌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与“浅阅读”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浅阅读”是指读图、在线阅读、上Facebook、刷微博等一些不重思考的阅读活动。
B.“浅阅读”少有批判思维,分析能力与实际享有信息数量不对称,影响价值观。
C.“浅阅读”易使人产生惰性和依赖心理,造成迟钝自闭,沟通不良,甚至危及生存。
D.“浅阅读”不能取代阅读就如同开车不能取代走路来观赏美景,但人们都难以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人们喜欢“浅阅读”,依赖“浅阅读”,是由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浮躁与肤浅,这种现象令人担忧。
B.人们喜欢读图读网,以至许多大学图书馆的名著出借率被排在百位之外,未必是因为现代人没时间和精力。
C.阅读经典能引人思考,更能使人在人与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实现理性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
D.“浅阅读”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容忍了懒惰,而阅读经典却能帮助读者追索深邃思想,关切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结构和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段从人们除了读盗墓、穿越,读图,读网外,其他什么都不读的现状,引出“浅阅读”危机的中心话题。
B.第二段论述媒介的变化改变了阅读的本意,即失去了应有的思维训练,但大多数人却不能真正意识到这一点。
C.第三段先阐述音画阅读容易产生惰性;接着阐述网络阅读有损阅读的品质;最后总结上文,强调一味读图和读网有百害无一利。
D.第四段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不再思考,却能依赖别人经由经典阅读养成的智慧头脑以及由其分析整理过的知识记忆。
3、阅读题 简答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复活》所体现的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的复活”。请简述是哪些事件促使玛斯洛娃由堕落走向新生。
?
?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被废黜的国王
周国平
①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否则就不会因为自己失了王位而悲哀了。所以,从人的悲哀也可证明人的伟大。借用帕斯卡尔的这个说法,我们可以把人类的精神史看作为恢复失去的王位而奋斗的历史。当然,人曾经拥有王位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是一个譬喻,其含义是: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
②我们当然可以用不同的尺度来衡量历史的进步,例如物质财富的富裕,但精神圣洁肯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维。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没有形而上学的民族就像一座没有祭坛的神庙。”没有祭坛,也就是没有信仰,没有神圣的价值,没有敬畏之心,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生惟剩纵欲和消费,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的交易和争斗。它甚至不再是一座神庙,而成了一个吵吵闹闹的市场。事实上,不仅在比喻的意义上,而且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在今日中国,这种沦落为乌烟瘴气的市场的所谓神庙,我们见得还少吗?
③在一个功利至上、精神贬值的社会里,适应取代创造成了才能的标志,消费取代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标。在许多人心目中,“理想”、“信仰”、“灵魂生活”都是过时的空洞词眼。可是,我始终相信,人的灵魂生活比外在的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更为本质,每个人的人生质量首先取决于他的灵魂生活的质量。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和一个沉湎在歌厅、肥皂剧以及庸俗小报中的人,他们肯定生活在两个绝对不同的世界上。
④人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被废黜的是人的灵魂。由于被废黜,精神有了一个多灾多难的命运。然而,不论怎样被废黜,精神终归有着高贵的王室血统。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一些人默记和继承着精神的这个高贵血统,并且为有朝一日恢复它的王位而努力着。我愿把他们恰如其分地称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曾经是一个大批判词汇,可是真正的“精神贵族”何其稀少!尤其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小题1:文章开头借用帕斯卡尔的话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述层次。(6分)
小题3:在作者看来,“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怎样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质量?(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①南方落雨,北方落雪。
②雨总是落在秧青色的南方,落在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落在秦淮河的灯影里、富春江的柔波上,打湿了鱼鳞瓦风火墙草顶屋吊脚楼,打湿了衡山庐山峨眉山雁荡山,打湿了太湖洪湖洞庭湖鄱阳湖,打湿了白娘子的断桥、李煜的雕栏、唐伯虎的桃花、白居易的青衫。梅子黄时雨,黄梅时节家家雨,寒雨连江夜入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南方的雨啊。
③雪总是落在赫黄色的北方,落在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落在乾陵黄土塬下、边关烽火台上。覆盖着平遥老宅草原敖包黄土窑洞四合大院,覆盖着天山阴山昆仑山祁连山,覆盖着渭河黄河塔里木河绥芬河,覆盖着蔡文姬的斗篷、穆桂英的战袍、苏武的额发、成吉思汗的墓草。大雪满弓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落黄河静无声,飞雪连天射白鹿——这是北方的雪啊。
④温暖湿润风调雨顺的气候让南方人民种稻植桑,酿酒水纺丝绸,富足的生活又让南方的才子佳人多如鸳鸯蝴蝶。南方文人显得轻薄小气无病呻吟,总是和秦淮八艳红楼裙裾之类的红粉佳人藕断丝连。那李煜作为一国之君,把所有的心思全花在吟风弄月捏弄三寸金莲上,这样的国岂有不亡不破之理?寒冷干旱让北方多风沙,常常是荒沙千里寸草不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给人类的生存雪上加霜,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强硬的民魂。只有狂风才吹得起猎猎白杨,只有苦难才塑得出坚毅筋骨。北方的男人站起来顶天立地更多的是硬汉,那些在血河里沉浮在沙场上拼杀的男儿出人头地成了杀人如麻的一代枭雄。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纷争与融合的历史。
⑤南方落雨北方落雪是地理不同的结果,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南北温差。当西伯利亚冷空气横扫中国大陆便使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南方落红殆尽黄叶萧萧,这便是冬天。立春以后南方沿海湿润季风以持久的恒心一点一滴地向北方反攻,进入盛夏。但紧接着北方
寒流开始频繁活动,一阵阵清凉秋风是它们打入南方的“先遣部队”,紧接着的又是一股又一股无情冷漠的“百万大兵”,不久又将占领南方。
⑥北方的雪融进黄河里,黄河岸边走着骆驼与牦牛;南方的雨流进长江里。长江岸边腾飞起孔雀与凤凰。北方黄河像男人,是龙的子孙;南方的长江像女儿,是凤的传人。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那一片无垠的蔚蓝色是北方和南方所共同向往的——因为北方和南方都在同一片国土之上。
(选自海外版《散文》有删减)
小题1:第②、③段分别描述了落雨的南方和落雪的北方,请简要归纳这两段从哪几个方面对南北方进行比较,并请你据此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南方和北方的特点。(4分)
答:?
小题2:在第⑤段写南北气候,寒风暖气来来回回“反攻”“打人”“占领”,有读者认为,这是突出了南北方的纠纷,根据文意,请你判断这种看法正确么?为什么?(5分)
答:?
小题3:在文章末尾,作者以“黄河长江最终在茫茫的大海上热烈拥抱”作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