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8:24:08
1、阅读题 切洋葱之歌
赵丽华
亲爱的洋葱
我在为你哭泣
这首小诗运用了(? )修辞手法。
作者哭泣的客观原因是?___________
这首小诗所蕴含的深刻生活哲理:?__
参考答案:比拟
客观原因:因为洋葱里有辛辣刺激眼睛,所以要流泪
哲理: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爱因斯坦移居柏林
①1913年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这两个学者一个是普朗克,一个是能斯特。这两个大学者,来苏黎世干什么?观光?旅游?都不是,他们是带着德意志的使命来拜访爱因斯坦的。
②在德国人眼里,爱因斯坦无疑是个“怪人”。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显然,要把这样一个“怪人”拉回到德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该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才行。
③普朗克、能斯特放出的“钓饵”是诱人的:
④第一、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这个建议似乎很奇怪。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是不要紧,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
⑤第二、选爱因斯坦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一般院士是没有薪水的荣誉头衔,但爱因斯坦就任的是实任院士,年薪1200马克。
⑥第三、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
⑦这个一揽子方案,真不愧是网罗爱因斯坦的妙计。它是普朗克的浪漫主义和能斯特的实干精神合作的产物。他们算是摸透了爱因斯坦的心思,爱因斯坦不能不动心了。
⑧可接受在柏林的工作,爱因斯坦的内心并不是坦然的。
⑨在他看来,移居普鲁士首府,这个德意志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窝,像是背叛了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信念。中学时代,他离开出生地,就是企图从那时起能放弃德国国籍,以便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可现在难道还要返回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去安家定居?甚至还要去当普鲁士皇家机构的官员?还有一点,爱因斯坦此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有了一种隐隐的忧虑。他曾对苏黎世的挚友说过:“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爱因斯坦陷入了犹疑不定之中。
⑩“你的出生之地,你真正的祖国在等待着你!”普朗克以他自以为最神圣的感情劝说着爱因斯坦。
?“可是,我是个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说,“德国真的会欢迎我吗?”
?“德国欢迎的是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能斯特的政治家风度与外交辞令恰到好处。
?“但是”,爱因斯坦打断他们的话,笑着说,“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一点我们同意。可是,在这12个人里,倒有8个在柏林呢!”普朗克、能斯特自负地大笑起来。
?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
?“这样吧,”爱因斯坦面对难题时的幽默又表现出来了,“你们二位先生先去玩几天,等你们再回苏黎世,我到车站来接你们。”普朗克与能斯特完全迷惑了。
?“要是我手里拿一束白玫瑰花,就是‘不去柏林’;要是拿一束红玫瑰花,就是‘去柏林’。”
?爱因斯坦作出了一个浪漫的决定。当普朗克、能斯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郊外返回苏黎世火车站时,一束红玫瑰花在爱因斯坦手里盛开着,他们的心放下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普朗克和能斯特专程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从他们许诺的条件和他们对爱因斯坦诚惶诚恐的态度来看,他们对爱因斯坦是真心推崇的。
B.“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句话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谦,也体现了他对相对论的些许自许,还有他对相对论在柏林不能得到认可的担忧。
C.文章的结尾处,对于回不回柏林,爱因斯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了送白玫瑰还是送红玫瑰。这一举动,是为了体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幽默感。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并且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察、想象和感受。这样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E.不可否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对于名利、地位,对于回不回柏林,他也会患得患失。这样写使传主爱因斯坦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小题2: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他的“怪”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对于普朗克和能斯特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爱因斯坦动心了,是什么让他动心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6分)
小题4:对于爱因斯坦移居柏林的做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为科学家,这种选择是明智之举;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爱好和平者,这种做法失之轻率。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3分)B(2分)A(1分)
小题2:①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②他把德国人心目中的忠君、爱国、英勇、服从等崇高品德叫做愚蠢和盲目,并予以嘲笑。③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每点2分)
小题3:①安定、宽松的生活环境,相对优厚的待遇。②良好的工作环境:这里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③充裕的研究时间:不受任何束缚和干扰,可全心全意进行相对论研究。(每点2分,没有概括只是照抄原文不得分)
小题4:观点1:作为科学家,科学研究事业高于一切,可以说爱因斯坦的选择是明智的。(观点明确2分)①热爱和平和科学研究的地点并不矛盾,只要心存善念,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成为一个爱好和平者。②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移居柏林,更有利于他从事相对论的研究,更有利于自己的科学事业。③爱因斯坦的选择并不轻率,他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尾处)(每点3分)
观点2:和平事业高于一切,不能为了科学事业而做出有违自己政治和道德信念的事,不应轻率地移居柏林。(观点明确2分)①既然是一个爱好和平者,既然知道柏林是德意志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窝,就应该勇敢地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②既然到柏林工作让自己内心并不坦然,就没必要忍受良心的谴责,为了所谓的科学事业做出有违自己政治和道德信念的事。③爱因斯坦内心清楚,柏林的先生们只是把他当成豢养的产卵鸡,而不是为了他到柏林工作更有益于科研事业,所以更没有必要选择移居柏林。(每点3分)
(答案只是示例,只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就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能斯特和普朗克主要是为了完成使命而去拜访爱因斯坦的,不排除他们真心推崇爱因斯坦,故不完全正确,选A得1分。C,文章的结尾处,爱因斯坦的做法主要表现他还拿不定主意,他需要一段时间来做出选择;E“对于名利、地位患得患失”错。选C、E不得分。
小题2:筛选“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的信息,此类题一般从全文角度去找寻答案,阅读原文可知,文中第②段“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第④段“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从这两段信息中去提炼、概括。
小题3:阅读原文“爱因斯坦动心”的信息集中在以下几个段落,第④段“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第⑥段“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第?段“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可从这几段信息中去提炼、概括。
小题4:本题的答案分析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结合文本内容,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或是“作为科学家的明智之举”,或是“作为爱好和平者的轻率选择”。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概括,①“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爱好和平)②第?段“爱因斯坦也笑了。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有利于科学事业)③应该勇敢地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④“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没有必要选择)。答案只要做到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心里时常想起外婆
吴亦农
花甲之年,心里人仍时常想起外婆。她老人家生前住在山旮旯。那里,山崖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爬满了青藤。婆婆娑娑,瓮蓊郁郁,满眼翠绿。我时常想,外婆就很像那顽强在生长着的长青藤。那一条条藤蔓,那层层叠叠垒向高处的叶片,那长长的游丝般梦幻般身出的触须,挽着柔情、慈爱和甜甜的微笑,挽着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挽着我童年时代的梦幻,长江的在我心里存留着。我的祖母在我一岁时就去世了,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脑子里一篇空白;而外婆却伴着我度过乐了20个春天,她给了我双倍的爱,从理念上,情感上自然也就把我握整个儿浸染了。
外婆家高高的山,弯弯曲曲的溪涧。山巅是杉树松林,一层一层,贴护着巍峨的山体;山下竹篱茅舍,一丛一丛的竹林、香蕉林和别的一些果林,斑斑驳驳在隐现着,相互映印着。山涧有的很深,岸边和涧底满是青藤和茅草,看不见流水,却能听得到哗哗的流水声,深奥莫测。记得小时候,每每走到山涧边,便在也不赶欢蹦乱跳了,掉下去可怎么再爬上来?
小时常常纳闷。可听,外婆出身于县城一个大户人家,怎么会把她嫁到这穷山沟来呢?后来才听母亲细细说起,外婆只是这大户人家养的婢女,乡间叫“妆嫁妹”。因为人家长得美丽伶俐,20岁时,主人家要将她收做侍妾。外婆死活不从,哭闹着要到雷公墩去跳河。雷公墩是家乡河水拐弯的一个深潭,旧社会苦难的人排解不开时便在这里投潭自尽。这是个说起来叫人胆寒的地方。主人家没办法,便以女儿的名分将她嫁到山里。
外婆外公夫妻恩爱,情感深笃。他们俩在一起说话、谈生计、论家常,从来都是细声细气没有红过脸。他们生育过13个子女,有的生下来就卖给人家了,有的夭折了,身边留下的只有六个。境况的艰难和生离死别的痛苦,早已消失在茫茫的时空里,或稀稀落落地深埋于子孙后代的心里,成为“纪念”了。在闭塞的深山沟里,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仅经营种养业,连纺纱纺布、酿酒、榨油、制酱油、烧砖瓦、盖房子,全都靠自己忙碌。是近乎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山村里,邻里和睦,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乡素纯朴,有如醇醪。有时也想,这是幸福呢还是不幸?
外婆爱山,尤其喜欢林木。小时侯,跟着她去攀登山峦,查看有无失窃之事,只见她,走一路赞叹一路;笑着,招呼着,高声唱着。旧社会里对妇女的许多禁忌,到了这个时候,便全被她抛到脑后去了。我后来常想,这大概就是哲人所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一种境界吧。那么,这深奥的哲理,可就是村妇都能体会到,而不光是读书人的专利了啊!而在这个时候,外婆总要说一些关于人情世态方面的话:“衙门前一阵烟(冤),耕田钱万万年。”外婆何以说这话,因何所触及,便不得而知了。不过,这话,大概是从哪位长辈那里得来的呢。
……外婆有时也同孩子们讲野猪、老虎、狼、狐狸、猫头鹰。外婆嘴里讲出来的这些野物,都是去掉了许多“野性”多少带点儿“温情”的,甚至通“人性”的东西,讲得眉飞舞色。“你们舅舅,有一回真的碰上老虎了。舅舅说::‘虎哥,虎哥,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老虎看了舅舅一眼,檫身走过去了。你们舅舅赶忙跑开,人家说老虎是一时糊涂,会返身回头来伤人的。”外婆还讲到:有一回,才10岁的小舅提着一笼子鸡到离家叫远的打谷场放养,碰到一只狼了。小舅急中生智,将鸡笼子口朝上右手抱着,左手随即抽出鸡笼盖子,舞将起来,狼跳人也跳,狼嚎人也嚎。后来,大人上来把狼赶走了。外婆说完摸着我的头说:“小舅长大以后,村里几个姑娘争着要嫁给他呢?”
外婆的话逗得孩子们一个个哈哈大笑。
唉,年近花甲,常想起外婆。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选自《文艺报》副刊1997年12月18日)
1、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在语言上的特点及其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30字)
答:
2、第四段结尾画曲线的句子怎样理解?
⑴对于“幸福”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⑵对于“不幸”的理解是(不超过10字):
3、文中举外婆讲的“舅舅”碰上老虎和狼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不超过30字)
答: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心态,青少年是前瞻型的,中年人是瞻前顾后型的老年人是后顾型的。本文作者当属第三种。
B.本文以淳朴的笔调、浓郁的诗情、童真的心境、传奇的色彩,表达了对外婆的深切怀念,温馨感人,令人喟叹。
C.文章讴歌了那种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山村生活,与今天繁忙紧张的都是生活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强烈的向往。
D.文章结尾“自己老了,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一句,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再次表达对外婆那种心境的歌颂。
E、文中写外婆在大自然中身心解脱,无拘无束,便令人感悟到那种古人提到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哲学境界。
F、作者在刻画外婆性格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故乡优美的自然风光,描绘了山村生活的风俗画面。
参考答案:
1、(1)语言特点2分,作用2分
2、(1)自给自足、和睦淳朴。(2)贫困艰难、落后封闭。
3、外婆讲的野物,带有人性的色彩,同时暗示孩子们应该勇敢。
4、CD
本题解析:
1、运用排比、拟人和叠词描绘青藤,为了表现外婆的顽强、慈爱与柔情。
2、(1)答出“和睦淳朴”2分。(2)答出“贫困”或“落后封闭”2分
3、外婆讲的野物,带有人性的色彩,同时暗示孩子们应该勇敢。
4、CD(C项判断不是文中所要表现的,D项提及的“外婆倒永远是年轻的”,并不是指外婆的心境年轻,而是说她在作者心目中是年轻的)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
提到金字塔,人们自然会想到埃及和南美的著名金字塔,而近来在欧洲也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立刻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2006年4月16日,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开始了被认为是金字塔的巨大丘陵的发掘调查工作。据说,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的这个丘陵,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在这个海拔差不多的丘陵,其中的维索奇卡之丘,在初期的调查中发现,其45度倾斜的四个角具有完备的金字塔形状.专家从人造卫星摄影的照片中发现,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高地。
指挥该项发掘调查工作的是研究南美马雅金字塔长达15年的当地民间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他指出,维索奇卡金字塔丘陵因为风化严重,所以其原形才没有保留下来,因它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所以,其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在奥斯马纳吉奇的指挥下,在对“太阳金字塔”的发掘中很快就发现了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石板堆积成几层,石板被研磨过,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而且,在丘陵底部附近,还发现了人工挖掘的地道。据推测,这个地道把3个丘陵连接起来。当下到这个地道差不多250米时,地道由于塌陷被堵塞。在调查中还发现地道里有巨大的沙岩,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欧洲考古协会会长安尼?哈丁认为:“它们完全是自然的东西”,并否定金字塔之说.长期研究埃及金字塔的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进入现场考察后却对“太阳金字塔”之说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丘陵的基础部分”正对着东南西北的方向,而且“发掘出的石板由人上研磨过”。另外就是“在堆积的石板之间有白色物质”.据说,这与用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很相似.随后,巴拉卡特博士还在附近调查了另一个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在普塞维卡之丘下)并认为丘陵两侧面的阶梯状构造是人造物.
据说当地已接受埃及金字塔研究权威扎西?哈瓦斯的建议,开始组织更专业的考古队进行发掘。众所周知,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那么,这次在波黑发现的所谓金字塔,究竟是什么?是什么时候谁建造的呢?中世纪的维索科,是波斯尼亚的首都。据说,公元2世纪,由波斯尼亚王建造的城堡就在这里.
近年,德国考古学家,从当地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如果按照人类学家的说法,大约在7000年前,人们就已经迁入维索科.据当地的传说,在上古时代,丘陵的周围已经存在着高度的文明了,但由于洪水而崩溃了.包括“太阳全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之丘,也许就是那个消失的古代文明的遗迹吧.目前,“太阳金字塔”作为UNESCO(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候补名录也被列入调查项目之中。?
(选自《奥秘》2007年第1期)
小题1:下列有关文中“太阳金字塔”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A.“太阳金字塔”位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首都萨拉热窝西北大约30公里的维索科小镇,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
B.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指出,维索奇卡之丘之所以被命名为“太阳金字塔”,是因为其具有南美“阶梯式金字塔”特征。
c.“太阳金字塔”外壁覆盖有被研磨过的巨大石板,石板大概长4米、宽12米,估计每块重量达10--20吨。?
D.地质学家巴拉卡特博士肯定“太阳金字塔”之说,并认为“太阳金字塔”的粘合物与吉萨大金字塔的粘合物相同。
小题2:下列不符合考古学家塞米尔?奥斯马纳吉奇调查发现的一项是
A.在丘陵底部附近,人工挖掘的地道把附近的3个丘陵连接起来。
B.丘陵底部附近地道里的沙岩上有似箭头、“E”及羽毛样的神秘文字。
c.覆盖在金字塔外壁的巨大石板堆积成几层,而且石块被人工研磨过。
D.维索奇卡之丘45度倾斜的四个角因风化严重其金字塔原形没有保留下来。
小题3: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欧洲发现巨大金字塔的消息对以往在欧洲已经确认不存在金字塔一说产生了冲击。
B.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对“太阳金字塔”发掘调查工作已经开始并且有了一些发现。
c.维索奇卡之丘附近还有两个同样金字塔形的丘陵商地,其中之一被称为“月亮金宇塔”。
D.包括维索奇卡金字塔在内的金字塔形丘陵是已经消失的上古时代古代文明的遗迹。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D(“相同”应为“相似”)
小题2:A(此是“推测”,不是调查发现)
小题3:D(原句中有“也许”一词)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长期以来,各个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学科出发,对此现象纷纷做出各自的解释,但是始终未获解决。现在生物学家也开始涉足这个问题,并从生物学的角度加以探讨,他们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
我们经常说人的情绪多变,其实我们往往不是自己情绪的真正主人。在人体内,存在着许多调控我们情绪的化学物质,我们的喜怒哀乐受到它们的控制。比如说,有时候我们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心烦,究其原因是一种叫做“梅拉多宁”的激素在作怪:如果这种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心情烦躁、沮丧等。据研究,梅拉多宁也是导致一种叫“冬季抑郁症”疾病的元凶。得这种病的人,在冬季尤其是阴霾、缺少阳光的日子里,容易情绪低落、郁郁寡欢,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为什么生活中有些人那么快乐,令人羡慕?这又涉及到一种叫“多巴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是神经元中传导神经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当多巴胺传导顺畅的时候,大脑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化学变化,使我们产生快感。
现在生物学家发现,大量的细菌寄生在我们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它们中的半数是中性茵,对我们既无害也无益,比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约有10%是有害茵,如葡萄球菌、幽门杆菌等;还有约30%是有益茵,如乳酸茵、双歧杆菌等。对有害菌我们也不必担心,因为它们的活动严格受有益菌和中性茵的管制。
别小看这些寄生在肠道内的小小细菌,它们对改变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这些细菌影响人体的营养代谢,如果消化不良,会引起情绪异常;另一方面,假如人体的代谢紊乱,这些细菌会制造出硫化氢、氨等气体来毒害我们的神经,从而导致我们情绪异常,甚至做出极端行为。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当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时,猪不仅长得快,而且争食咬斗现象明显减少。这是因为猪的肠道内有益茵受到强化之后,对猪的神经有毒害作用的气体硫化氢和氨等的生成大幅度下降,于是改善了猪的行为。
近年来,人们情绪异常和行为失控的发生频率逐年升高,从肠道内细菌的生存环境来看,导致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农药、食品添加荆和抗生素等的滥用。这些药物或化学物质进入人体会大量杀死肠道细菌,导致人的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从而引发情绪异常和精神疾病。二是这几年生活水平提高后,部分人吃得太饱。由于摄入的过量高蛋白在人体内缺少有益菌或中性茵为其分解、代谢,它们会在杂茵的分解下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氨等对神经有毒害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会破坏人体中起抑制冲动作用的五羟色胺的合成,导致人的情绪异常,产生过激行为。(摘编自2010年4月29日《科技文摘报》)
1.下列关于情绪异常及其研究状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所谓情绪异常是指情绪低落、沮丧、烦躁、发怒,乃至做出极端行为等。心情愉快则是人的正常状态,不属于情绪异常。
B.人的情绪异常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此前各个领域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出发,提出了各种解释,但是始终未能解决问题。
C.与其他领域学者的研究不同,现在生物学家们另辟途径,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从而解决了情绪异常的防治问题。
D.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许多时候人们并非自己情绪的真正掌控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有时候出现烦躁、沮丧等情绪,其原因是体内的激素梅拉多宁的分泌超过了正常的水平。这种情况更严重的例子就是冬季抑郁症。
B.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的有益菌和中性菌会有效管制有害菌的活动,当有益菌和中性菌的数量大量减少时,这种管制就会削弱。
C.如果给猪投喂高密度的发酵乳杆菌,猪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大幅度增加,那么硫化氢和氨等有害气体的生成就会大量减少。
D.残存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杀死大量肠道细菌,高蛋白物质就会被分解出大量硫化氢和氨等有害物质,导致人的情绪异常。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只有当人体内多巴胺的量超过一般水平,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导,人的大脑才能产生化学变化,从而获得快感。
B.即使人们不食用含有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等的食物,而食用纯“绿色”食品,我们体内的肠道细菌也可能会导致情绪异常。
C.肠道内的杂菌会分解高蛋白物质,产生硫化氢、氨等毒害神经的气体,这就是说,可以通过杀灭这些杂菌来预防或治疗情绪异常。
D.近年来,某些人行为失控的现象屡有发生,看来控制农药、食品添加剂和抗生素的使用也应该是解决此类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答案:1.C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