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提分技巧《古代诗歌鉴赏》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8 08:17: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清江曲?
苏庠
属玉①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苹②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一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注释】①属玉:一种水鸟。②白苹:水中浮草。
小题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析这些意象的作用。(4分)
小题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认为可与李白的诗媲美,谓其与太白诗有相似处。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苹、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放任自适的情感。
小题1:主题方面相似: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作者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风格方面相似: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饰雕琢,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


本题解析:
小题1:考查文学作品的形象。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小题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小题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诗扣住象征春色的“花”来写春景。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所见的情景相对比、映衬,透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小题2:这句诗由“蜂蝶纷纷过墙去”而来,它不仅写出蜂蝶追捉春色的神念,而且把“春色”写活了,似乎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透露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雨前,春天刚刚降临,花才吐出骨朵儿,尚未开放;而雨后,花事已了,只剩下满树绿叶了,说明这场雨下得多么久,好端端的春色,被这一场春雨给扫了兴。诗的前两句扣住象征春色的“花”字,以“雨前”所见和“雨后”情景相对比、映衬,吐露出一片惜春之情。
点评:理解一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要因诗论诗,因事论诗,而不能随便套用该作者现在的定论性的东西。这就需要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作出特定的分析。全面分析不要遗漏词句。即使是考查的是局部思想感情,但命题往往带有“切口小,开掘深,采点全”的特点,所以不要简单地写几句就了事。
小题2:试题分析: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却疑春色在邻家”。院墙那边是邻家,诗人想得似乎真实有据;但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自然不会得天独厚,诗人想得又是多么天真烂漫;毕竟墙高遮住视线,不能十分肯定,故诗人只说“疑”,“疑”字极有分寸,格外增加了真实感。这两句诗,不仅把蜜蜂、蝴蝶追逐春色的神态,写得活灵活现,更把“春色”写活了,似乎“阳春”真的“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邻家,她是十分调皮、非常会捉弄人的。“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乃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
点评: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解答这类题目的模式基本上一致,那就是:判断所用的艺术手法,并对此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小题1:诗中有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请找出来。(3分)
小题2:第三联中“穿”、“数”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绪或心境?(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答对两个给1分,共3分)
小题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2分)。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2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通读全诗,理解其中意象的含义,只要该意象的含义和时间相关即是。比如本诗中的“清秋” “落叶”反映出所处的季节是秋季,“日暮”是指傍晚,“月初白”“流萤”“孤灯”是指晚上,这些意象均和时间有关,并反映出时间的变化。
小题2:理解“穿”“数”二字所表达的情感,要联系本诗分析“穿”“数”二字分别涉及的对象和背景,本诗中的“穿”是指在“落叶”中穿“数”,且是“独行”,因而可看出诗人孤独、走来走去、徘徊的情绪; “数”是指“数”“流萤”,且是在“闲坐”时。因而可看出诗人此时苦闷无聊的心情。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8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 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小题1】“江山此夜寒” 一句中“寒”用得非常好,试作分析。(4分)
                                                   
【小题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双关。“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2分
【小题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1分,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1分。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参考答案:(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本题解析:
(1)诗(词)眼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全句乃至全诗游龙飞动,神采飞扬,情趣横生、意味深长。
寻找诗眼(词眼)的方法:
其一,寻找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生动形象,能使诗句“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其二,寻找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词句。?
其三,寻找生动、具体、情趣横生、有概括性的词(字)。
根据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诗歌中找到“动息如有情”一句,因为,诗歌吟咏的是风,在一般意义上,风是没有情的,但是作者却说它“有情”,显然,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他让“风”活了起来。找到了诗眼以后,要对诗眼的作用进行必要的分析。诗眼在诗歌中的作用无非有三:一、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二、描写物象上的作用;三、内容结构上的作用。
(2)从诗眼的分析可知,全诗最突出的表达技巧就是拟人。作者赋予风以人格的魅力。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
(3)见(2)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