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一)

时间:2019-12-28 08:12: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物理学定律“错”了吗?
20世纪20年代发玑了宇称守恒定律,人们运用这个定律解决了不少难题,科学家们为之欢欣鼓舞。1947年,有人在宇宙射线的云雾照片留下的径迹中看到一个新的奇异粒子,该粒子发生衰变时宇称不同;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通过实验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这种和宇称守恒定律不符的奇怪现象,让科学家们伤透了脑筋。
起初,李政道、杨振宁也都力图在不改变守恒定律前提下,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并先后提出不少假说,从实验上加以检验,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本来就是不守恒的”这个念头在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头脑中萦绕,这意味着拒绝承认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这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一天深夜,李政道家的电话又响了,是杨振宁的声音:“我借来了西格本所编的有关核 谱学的书,厚厚的一大本,明天你到我这来,咱们逐个推算,硪感觉到原来的宇称守恒实验?好像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
“行!我明天一早就过去。”李政道兴奋地回答。
第二天,李政道一跨进杨振宁的办公室,就看到杨振宁桌上的一大堆书和一大摞稿?纸,再看看杨振宁那熬红的双眼,笑着说:“杨兄,要注意身体啊。”
“彼此!彼此!来,坐下来!”杨振宁捧出一大堆书,“我已经算了几个,确实都以极大?的精确度证实了宇称守恒定律,可是这些实验没有一个是属于弱相互作用的。虽然在以?往分析实验数据时都假定了宇称守恒,但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必要的。”
李政道颇有同感地说:“对,因为不管我们假定宇称是否守恒,都同样说明以往的实验?事实。”整整一个夏天,两人都在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所有的实验结果,他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1956年10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发表了一篇题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的论?文。这篇后来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的论文指出:虽然在所有强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证据是强有力的;但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的证据一个也找不到。因此,可以认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定律也许根本就不成立。不过,他们又谨慎地补充:因为目前我们关于奇异粒子的知识仍很缺乏,所以上述论证是不能认真对待的,倒不如把它看做是考查宇称守恒问题的一个推动力。
论文发表后,几乎没人相信他们不同寻常的大胆声明。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泡利在给一位朋友写信时说:“我已准备好了一大笔赌注,我敢打赌实验将获?得对称的结果。”实验学家诺尔曼·拉姆齐对费曼教授说:“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宇称在?衰变中是否不同。你是否愿意以一百元和一元跟我打赌?”费曼教授说:“不,但打五十元?的赌我倒是情愿。”
仅靠一篇论文不具有说服力,重要的是要有令人信服的实验。他们不约而同想起美籍华人、著名的女实验物理学家昊健雄。素以严谨著称的昊健雄教授,对实验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亲自把关,李政道和杨振宁也常常泡在那里,一起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解决的方案。在100天的实验日子里,吴健雄一步也没有离开实验室。1956年12月,吴健雄走到每个人身旁,叮嘱大家检查好各种仪器,她自己紧张地注视着计数器。计数器快速显示,与原来的设想吻合,她沉着地下令:改变磁场方向。计数器的荧光液晶数字显示着,在跳跃着,全组人员的心紧张得不可名状……
显示器上的数字准确无误地告诉人们:实验成功了!吴健雄两眼盯着显示屏,咬咬牙,向大家说了句:“再来一次!”重复实验的结果,准确无误。紧随吴健雄实验之后,全世界有近百个不同实验得到同一结论。至此,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已成定论。李、杨的理论告诉人们:科学总是要前进的,每一次的革命都迫使科学界推翻一种盛极一时的理论,以支持一种与之不相容,然而却是更有生命力的理论。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应该提到的是:1928年,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在衰变中观察到了宇称不守恒现象,因对宇称守恒定律深信不疑,以为实验出现误差而与重大发现失之交臂;大物理学家朗道的研究生曾写了一篇关于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文章,被朗遭斥为“开玩笑”,这位研究生出于对朗道的崇拜而放弃了这一想法。
(摘编自蒋东明《李政道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宇称守恒定律自发现以来。解决了不少科学难题,成为物理学最基本的定律,一直被物理学界奉为不可逾越的信条。
B.李政道、杨振宁一开始就怀疑宇称守恒定律,经过大量推算和深入研究,发现宇称守恒定律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
C.因为一次实验的成功具有偶然性,人们难以信服,所以吴健雄教授在第一次实验成功后,宣布“再来一次”。
D.距李政道、杨振宁的理论提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两人就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足以说明这一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E.美国物理学家考克斯曾观察到宇称不守恒这一现象,但因为实验误差错失机会,致使这一重大发现推迟了近30年。
小题2:尽管李政道、杨振宁“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但在发表的论文中却“又谨慎地补?充”,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写李政道、杨振宁论文发表后,几位著名物理学家打赌,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被誉为“战后最激动人心的发现”,请从“勇气”“发现”“执着”三个方面,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守望的稻草人?
王清铭
一位少年,由于对一首诗的误读,对麦田有了诗意的想象,想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那首诗是彭斯的《走过麦田来》,那个少年是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
纽约少年霍尔顿莫名其妙地把这首爱情民歌听成:“你要是在麦田捉到了我。”于是他老是想象,在一大块麦田里,有几千几万的孩子做游戏,往悬崖边狂奔,他从某个地方走出,将孩子抓住。纽约没有麦田,霍尔顿决定去西部。但最终没有成行,回家后不久,他就生了一场大病。
我误读了一本小说,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那时有很多麦田,一大片的,金黄的波浪似的,我们在麦田里做游戏,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
我没有生病,只是做了一个久违的梦。我在中国的一个小城里,这里也没有麦田,那些曾经麦浪滚滚的地方,不断长出来高楼。梦里都是金黄的麦浪,阳光从上面照耀下来,也变得金黄金黄的,也似乎长了麦芒,扎在我们裸露的黝黑的肌肤上。在梦里,我们狂奔着,后来被稻草人抓住了。再后来,就醒了,醒后倒觉得自己是在梦中。
四月的天空,故乡走出的一位作家这么形容,明媚得象成熟的麦穗的天空,而麦田象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我们就在麦田和天空之间,风向也是我们奔跑的方向。
不能跑动的是稻草人。在麦子抽穗的时候,父亲就砍下两根枝桠,粗的一根为躯体,细的,就横成手臂。母亲给枝桠的骨骼绑好了稻草,这些稻草,是肌肉,也是穿上的衣裳。母亲的一件破旧蓑衣,成了稻草人的外套;父亲为不怕日晒的稻草人戴上了一顶破旧的草帽。稻草人站在麦田中央,也注满了阳光和流动的风。他想跟随孩子跑动,但他的脚——枝桠扎在土中,虽不长根,但也无法拨出,只能歪一歪草帽,将手臂上的一只偶然栖落的鸟扔出漂亮的弧线。
稻草人平伸着手臂,注视着从田垄上跑过的孩子,想把他们一一抓住。但孩子是风,稻草人抓不住的风,簌簌地吹过了。孩子回家了,稻草人留了下来,麦田就是它的家。它只能独自守望。
就这样留了下来,留到那些金黄的稻草被雨水沤成黝黑,草帽落满星星点点的鸟粪。它想抓住其中的一只鸟,但挑衅的鸟只是偷觑了它一眼,飞走了,撒下几声鸟鸣,听起来很像善意的嘲讽。
麦田空荡荡的,除了风和阳光,仅有的几株麦穗也被孩子拾走了。稻草人还在守望,独自的。又一茬的庄稼萌芽,长茎,抽穗,阳光一样的金黄。稻草人换一件衣裳,继续守望。又一茬的孩子生长着,他们在麦田里狂跑,稻草人想抓住他们,但一个也没有,他们是它抓不住的风和时间。
那一茬的孩子走出麦田后就很少回来。稻草人很想喊住最后一个出走的孩子,但它只能沉默,就像抓不住一只飞鸟一样。到后来,浸成泥土一般颜色的枝桠,它的腿开始腐烂,稻草人连自己都抓不住了,最后一阵金黄的风吹过,稻草人倒下了,再没有人把它扶起。
稻草人看不懂小说,但它知道那个叫霍尔顿的少年,在城市的高楼中也在跟它一样独自守望。
还有另一个从稻草人的视野消失的少年,他从小说中摘录一段话后,也在一阵很辽阔的风中倒下了。他一遍遍地抄写着以下的文字,小说上的。
“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使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那个身影很像我的少年倒下了,又爬了起来。他的身边,很多的高楼在拔节。?
(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霍尔顿、“我”和稻草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即是对理想或责任的执着坚守。
B.“我”一直以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不是霍尔顿,而是稻草人,其实是对作品的独到解读。
C.文中的鸟儿从某种程度上说,见证了稻草人独自坚守麦田的过程,对它表达理解和同情理解。
D.孩子们在稻田中自由自在地快乐玩耍、追逐,他们对稻草人视而不见,更不用说理解和留恋。
E.稻草人想抓住从它身旁飞过的一只鸟或者跑过的一个孩子,是想把心中的寂寞带给父亲和母亲。
小题2:从文章看,“我”起到了一种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概括分析。(4分)
答:??
小题3:请从文章内容出发说说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6分)?
答:?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有些人
张晓风
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有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
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
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我平生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突然间长大了。
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
"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能。"那个胖女人说。
"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在神明"?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一为什么其他的人竞无所畏惧呢!
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疫软地靠在一堵墙上,他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洌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
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我自己和别人一样漠然地离去。
那个人是谁?我不知道,那天中午他在眩晕中想必也没有看到我,我们只不过是路人。但他的痛苦却盘踞了我的心,他的无助的影子使我陷在长久的自责里。
上苍曾让我们相遇于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他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
呢?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一如果我们一度错过。
那陌生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得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7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得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
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捡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
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
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并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语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如果我去母校查一下,应该不甚困难,但总觉得那是不必要的,他比许多我记得住姓名的人不是更有价值吗?
小题1:作者写了自己记忆中的四个人,请你分别写出是哪四个人以及他们被作者记在心中的理由。(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虽然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是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部分写代数老师在考试前蹲在泥地上给自己讲题,"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究竟这件事有什么样的意义?(3分)
小题4:在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字数不少于60个。(6分)
①作者对四个人物的描写三言两语,各具特色。请你选择两个人物,从描写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角度作简要点评。
②米店胖女人的一声"不敢",让作者感慨"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请你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那种"无所畏惧"的人的看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级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礞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给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或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展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展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诗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簪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20世纪90年代全球极端气象灾害比50年代高出5倍以上,未来全球极端气象灾害可能呈现多发、频发、重发趋势。
研究表明,气温每上升1℃,粮食产量将减少10%。高温条件下作物生育期偏短,生长量减少,可能会抵消全年生长期延长的效果。气温每升高1℃,我国水稻生育期将平均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将平均缩短17天。生育期缩短,减少了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果实质量也会下降。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的发生程度都呈加剧趋势。若多种灾害同时发生或连片发生,将造成粮食生产能力严重降低,减产幅度会进一步加大。同时,气候变化增加了土壤中水份、有机质和氮的流失量,加速了土壤退化和侵蚀,削弱了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气温升高,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蒸发量增加,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的最严重威胁。我国每年因旱灾平均损失粮食300亿公斤,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总量的60%。上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逐年增加。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已经持续30多年的华北地区干旱问题在未来10多年内仍不会有缓解迹象。同时,南方雨量丰沛地区的季节性干旱也日益凸现。
全球气候变暖也会给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有利因素。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喜温作物界限北移,进一步带动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在我国东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增暖明显,水稻种植面积得以北扩,以前是水稻种植禁区的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热量条件的改善同时使低温冷害有所减轻,晚熟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我国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中纬度和高原地区作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农业生产潜在的生长季节有所延长,使我国现行的种植制度和作物布局发生改变,复种指数提高。
总体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下降、不稳定性增加。气候变化也将使世界粮食总产下降、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增大。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下降,将加大我国粮食进口的难度,依靠进口来弥补我国粮食产量不足的形势不容乐观。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通过影响粮食生产大国和主要粮食进口国的粮食产量变化,进一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化。
(原载《求是》杂志2009年第23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物生育期会缩短,生长量减少,作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的时间也减少了,果实的质量就会下降。
B.我国水稻生育期平均会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平均会缩短17天,这将引发作物种植制度和布局的改变。
C.我国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将有所改善,东北地区的水稻生长界限已北移,边伊春、黑河如今也可以种植水稻。
D.长江以北地区,植物适宜生长的日期提前,停止生长的日期延后,生长期延长使晚熟作物品种的产量有所增加
小题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象灾害成倍增加,未来还会多发、频发或重发,这就要求农业生态系统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我国农业气象灾害、水资源短缺、农业病虫害物发生程度因气候变暖呈现加剧趋势,造成粮食生产能力降低、减产幅度加大。
C.气温升高,将导致干旱地区降水量减少,土壤风蚀严重,沿海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农作物产量因土壤退化而减少。
D.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它影响世界粮食总量、世界粮食储备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强农业抵御气候风险的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应成为我国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B.我国应该重点关注北方干旱威胁农业生产的问题,但也不应该忽视南方地区干旱问题,否则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C.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范围持续性干旱成为农业生产最严重的威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将是减轻干旱威胁的有效手段之一。
D.全球气候变暖会给我国北方地区带来好处,如果再解决了水资源问题,原本在南方生长的农作物就都可以在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种植。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