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12-28 08:06: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小题1: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楚国大夫的儿子要学会说齐国话,与其请一个齐国人过来教,不如把他送到齐国最繁华的街里庄岳去学。
B.孟子认为戴不胜的国君做出不善之事,是因为善士薛居州不在他身边,不能给他及时有效的指导。
C.孟子运用了设喻的方法来问戴不胜,让他明白“欲王之善”的道理。
D.国君周围多是好人,他就会和大家一起做好事。如果国君周围多是坏人,他也就很难做好人了。
小题2: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孟子、荀子谈的都是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无论学习还是社会生活,环境的熏染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要和品学兼优者多接触,从而提升自己。


本题解析:
小题1: 不是“薛居州不在他身边,不能给他及时有效的指导”,而是戴不胜的国君身边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人。
小题2: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实质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是同样的道理。都强调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贪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藉走卒,甚得其心。
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于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监御史。
护军诸校皆愕惊,不知所以。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怀中,遂上奏曰:“臣闻军法,立武以威众,诛恶以禁邪。今监御史公穿军垣以求贾利,私买卖以与士市,不立刚毅之心勇猛之节亡以帅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用文吏议不至重法。黄帝《李法》曰:‘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谓奸人,奸人者杀!’臣谨按军法曰:‘正亡属将军,将军有罪以闻,二千石以下行法焉。’丞于用法疑,执事不诿上,臣谨以斩,昧死以闻。”
制曰:“《司马法》曰:‘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或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致民志也。建又何疑焉?”建由是显名。
后为渭城令,治甚有声。值昭帝幼,皇后父上官将军安与帝姊盖主私夫丁外人相善。外人骄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杀之。客臧公主庐,吏不敢捕。渭城令建将吏卒围捕。盖主闻之,与外人、上官将军多从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主使仆射劾渭城令游徼伤主家奴。建报亡它坐。盖主怒,使人上书告建侵辱长公主,射甲舍门,知吏贼伤奴,辟报,故不穷审。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后光病,上官氏代听事,下吏捕建,建自杀。吏民称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1.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守军正丞。(守:担任。)?
B. 三王或誓于军中。(誓:誓言。)
C. 建报亡它坐。(坐:犯……罪。)?
D. 大将军霍光寝其奏。(寝:扣压。)
2. 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 所以尉藉走卒。?
B. 于是当选士马日。
C. 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
D. 国容不入军,军容不入国。
3.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乃约其走卒?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 诛恶以禁邪?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C. 欲民先成其虑也?又欲肆其西封
D. 或将交刃而誓?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 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胡建发现监军御史违反军法,私自做买卖从中获利,影响很坏,于是当机立断,计划周密地斩杀了监军御史。
B. 对于斩杀监军御史一事,皇上下诏,认为应该听取文吏的意见,又举了三王的事例,表示支持胡建的做法。
C. 从渭城令胡建与帝姊盖主等皇亲国戚的斗争中,可以看出胡建具有不畏权贵、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
D. 为非作歹的贵戚相互勾结,反诬良臣;大将军霍光一病,权力由贵戚掌握,这一切构成了胡建自杀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D 3.A项4. B


本题解析:
1. B(“誓”为动词,发誓、立誓之意。)
2.D项“军容”今义指军队的外表、纪律、威仪等;古义指军队的风纪、法今等。虽然古今在细节上不完全相同,但都是约束军队的规定,意思基本相同。A项“所以”,今义是用来表示结果的连词,古义则表原因或凭借,这里指后者,意为“用来……的方法”。B项“当选”,今天是一个词,意为“被选上”;古代是两个词,“当”意为“在……(的时候)”,“选”意为“选拔”、“选择”。C项“堂皇”今义指声势宏大,冠冕堂皇。古义指广大的殿堂,官府办公的署厅。
3.A项,前“乃”为副词,于是、就;后“乃”为副词,竟、竟然。B项,前“以”为连词,连接手段与目的,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意思是“跟”。C项前后句“其”都是代词,都作定语,当“他的”讲。D项,前“而”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着”;后“而”为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又”、“并且”之意。
4. B项错在对皇帝诏书中“何文吏也?”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何必听用文吏的意见呢?”显然,皇上是反对听文吏的意见的。
参考译文
胡建字子孟,是河东人。孝武帝天汉年间,担任军正次官的职务,因清贫而无车马,常步行与士卒生活在一起,用这种方式抚慰士卒,深得士卒之心。
当时监军御史做奸邪之事,他打通北军营垒的矮墙,将那里作为他做买卖的地方。胡建想杀了他,就与他的走卒相约道:“我想为公家杀一个人,我说抓他(你们)就抓他,(说)杀他(你们)就杀他。”于是在选士马的日子,监御史和护军各部校排坐在厅堂上,胡建率领士卒小跑到厅堂下拜见(他们),趁(胡建)上了厅堂,士卒都上了厅堂。胡建指着监御史说:“抓他!”士卒上前(将监御史)拖下厅堂。胡建说:“斩了他!”(士卒)就斩了监御史。
护军的各部校都很惊愕,不知道为什么。胡建也有已写好的奏章在自己的怀中,于是上奏道:“臣听说过军法,确立刑法来威服众人,诛杀邪恶的人来禁止邪恶的事。如今监御史公然打通军营的矮墙来达到做买卖获利的目的,(自己)私下里做买卖,而且跟军士们一齐作交易,(如果)不确立坚定的同敌人斗争的决心,(没有)勇猛地打击敌人的气节,(就)不能做士大夫的表率,(这就)特别失理不公。(如果)采用文职的意见,那就不能行重法。黄商《李法》上说:‘军队的营垒已经筑好,穿壁?u墙不从正路走的人,这就是奸邪之人,是奸邪之人(应)杀!’我认真地按照汉军制规定的:‘军正是不属于将军(管辖)的,将军有罪过,(军正)可以将(他的罪过)表奏,对于秩奉两千石以下的官吏,(军正可以径自)行法。’我(作为军正的次官)在以法斩监御史上可能存在疑义,(但)我作为具体办事的人不能(因事)累及上级,我慎重地将监御史斩了,冒昧地犯死罪来禀告。”
皇帝下诏书道:“《司马法》上说:‘国家(平时)的法令制度不用于军中,军中(特殊)的军法制度也不能用于国家的其他地方。’(在军中)何必听用文吏的意见呢?夏、殷、周三代的王者有时在军中立誓,希望军士事先考虑他的意思;有时在军门之外立誓,希望军士先有思想准备来等待事情的发生;有时将兵刃交叉兴着立誓,以达到激发军士勇气的目的。胡建又何必怀疑(自己)呢?”胡建由此名声显扬。
胡建后来做了渭城令,治理(渭城)很有声色。正遇上昭帝年幼,皇后的父亲上官安将军与皇帝的姐姐盖主(盖侯的妻子)的家奴家丁跟外面的人很要好。外面的人因此骄傲放纵,(这些人)与先前的京兆尹樊福有仇怨,于是派刺客射杀了他。刺客藏在盖主家里,差役不敢抓捕。渭城令胡建带领差役围捕。盖主听说此事,伙同外面的人、上官将军带了好些家奴门客前往,跑到那里追射胡建的差吏,胡建的差吏散逃。盖主让仆射(官名,实际上是亲信)检举揭发渭城令胡建的巡察们伤了盖主的家奴。胡建报奏(巡察们是奉行公事)没有犯什么罪。盖主恼怒了,派人上书状告胡建侵扰侮辱长公主,箭射公主的住宅(甲舍门:甲级住宅,指公主的住宅),明知差役伤了公主的家奴,为巡察们躲避罪责而隐瞒不报,故意不追究审查。大将军霍光扣下了盖主的奏报。后来霍光病了,上官氏代霍光主事,派差吏抓捕胡建,胡建自杀。胡建的下属、百姓都替胡建喊冤,直到今天渭城还立着他的祠堂。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15分,每小题3分)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①亡已。会昭帝崩,亡子,昌邑王贺嗣立,官属皆征入。王继位二十七日,卒以淫乱废。昌邑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唯遂与中尉王阳以数谏争得减死,髡为城旦②。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③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霑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④。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蔆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畜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选自《汉书·循吏传》)
注:①蹇蹇(jiǎn):忠诚正直的意思。②城旦:秦汉时的一种刑罚。③二千石:汉代官级的代称。这里指太守。④乘传(shèng zhuàn):乘驿站的传车。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官属皆征入征:征收
B. 固欲安之也固:原本
C.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假:借贷
D. 秋冬课收敛课:检查督促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卒以淫乱废
汝殁以六月二日
B. 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诸持钩田器者皆为良民
乃赏成,献诸抚军
D. 持兵者乃为盗贼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3.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傅相)至于涕泣,蹇蹇亡已
B. (昌邑群臣)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C. (劫略相随者)弃其兵弩而持钩
D. (遂)劳来循行
4.下列对原文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龚遂为昌邑王郎中令,在刘贺执政时因多次谏诤规奉其主,才在昌邑王即位被废后免于一死。
B. 龚遂70多岁出任太守,分析渤海盗贼四起之因,并为宣帝出谋划策,深得宣帝的赏识。
C. 龚遂到任就颁布各种命令,撤除捕盗官吏,不追究作乱者,开仓济贫,不久便乱平民安。


参考答案:D. 龚遂纠正当地民风,鼓励农桑,耐心督导,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1.A?
2.D?乃:才。
3.A?
4.C


本题解析:1.征:征召。
2.乃:才。(A以:因为/在? B于:被/在? C诸:众/之于)
3.(遂)?
4.C项“不追究作乱者”的说法无根据;“开仓济贫”应在乱平民安之后。故C为错项。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因通晓经术被选为官,官至昌邑王的郎中令,事奉昌邑王刘贺。刘贺举止多不正派,龚遂为人忠厚,刚直坚毅,坚守节操,一方面对昌邑王进行规谏,一方面也批评昌邑王左右大臣,引述经义,陈说祸福,有时甚至到了落泪的地步,十分忠诚正直。不久汉昭帝去世,无子,昌邑王刘贺继皇帝位,其官属也都跟着他征召入朝。昌邑王即位仅二十七天,最终因荒淫昏乱而被废掉了。跟他入朝的那些官吏也因犯有“陷王于恶不道”的罪过,入朝的官吏被处死的,总计有二百多人,只有龚遂和中尉王阳因多次劝谏刘贺而免死,被剃去头发服徭役。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境界更高。这种思想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B.在第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子贡能不懂就问,而不是不懂装懂。孔子希望他认真学习《诗》,有问题就与老师探讨。注重《诗》的教化功能,这是孔子教育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C.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D.孔子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接受的,对他来说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不值得重视。这种思想,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的接受。
(2)谈谈你对这两个语段所表现的孔子思想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1)B(孔子对子贡比较满意的不仅仅是能不懂就问,而是能举一反三,能从他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还没有说到的意思)
(2)一个有仁德的人应该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无论贫富都应当自觉追求精神的完善,保持自己的价格尊严。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有教育意义。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少读书强记,屡试不售,由例贡生就铨,拣发广西,补苍梧县知县。丁内艰,起复,知安徽望江、阜阳县。迁亳州、六安州知州,擢嘉兴府知府,授浙江督粮道。
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南陵知县陈科联者,潮州人也。以赃钱六十千被论。时交泰署怀宁县,抚军雅闻其能,檄审之。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陈坐失察。以稿入复,抚军声色俱厉责曰:“而为同乡徇邪?”且掷其稿于地。交泰俯拾其稿,徐对曰:“按牍载,勒赈者五人。今五人欠缴谷六百余石,陈令果贪,岂索钱六十千而止?况陈令首捐米二百石,纵贪六十千之钱,何不少捐三十石之米,而作此周折乎?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大人原籍浙江,今隶属下者不下十余员,平居未尝异视,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抚军默然。旅见者六人,莫不咋舌,而交泰进退如度。明日案定,从交泰议。
知亳州时,滁州有高永威者,与其党八人横劫。旋获二人于定远县,据词,当五人论斩,二人遣配,一人枷杖发落而已。有司锻练周内之,以论斩七人题达。寻获四人,其词与前二人如出一口。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交泰抗言曰:“狱贵得情耳,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长揖而出。后抚军廉其实,以交泰为然,提刑亦悔谢。
当是时,交泰治声闻于江南北,凡疑狱积年不能决,交泰一再鞫,必得其情。性勤敏,尝以旬日断释积囚四百余人,民免拖累苦,囹圄几空。去后百姓皆思之,所至无不以争得好官为快。
初,谒阳春谢仲玩,谢故湖南循吏,语之曰:“谳狱而用刑,何以得情?惟平心静气,以情动之,以理折之,彼即倔强狡猾,第徐与之言,言多必有破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既毕言其情,令少休,且饮食之,复问。越日,又问。如此,则为真情无疑。君其慎之。”交泰用其言,故历官州县二十年,而招解罪人,未尝翻一词云。
(选自《香山县志》,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少读书强记,屡试不    售:考中。
B.抚军闻其能,檄审之雅:平时。
C.五人论斩,二人遣配当:判决。
D.交泰一再鞫,必得其情:感情。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交泰善于断案的一组是(  )(2分)
①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 ②且察其事,与官无涉,何用徇为 ③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 ④以二命易一官,亦无所恨 ⑤尝以旬日断释积囚四百余人 ⑥从其破败追求之,则其情露矣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郑交泰最初以“例贡生”的身份接受选拔,被选中调往广西,担任了苍梧 县知县,后来遇到母亲去世,服满丧期之后才又复出做官。
B.郑交泰担任怀宁县知县的时候,曾经审理过陈科联的案件,并为之洗脱了所有的罪名,因而导致抚军的极度不满,指责他徇私舞弊。
C.郑交泰天性勤奋敏捷,曾经在十天内判决释放四百多名久押狱中的囚犯, 他离开之后,百姓都很思念他,所到之处也颇受人们爱戴。
D.郑交泰曾经谒见过阳春县的谢仲玩,他接受了劝告,在审理诉讼时平心静气,用感情、道理去打动和说服罪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交泰性英毅,善听断,能以片词析疑狱,当其平反,虽大吏盛气临之不能夺。(5分)
(2)抚军檄交泰至鞫之,执五人论斩之议,提刑怒,欲中以罪。(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郑交泰天性勇毅,善于听取诉讼而加以裁决,能够凭借片言只语判决疑难案件,在他把判错的案件改正过来的时候,即使是官位很高的人盛气凌人地对待他,也不能让他改变主张。(析、虽、夺各1分,句意2分)(2)抚军下文书让郑交泰审理这个案子,郑交泰坚持五个人处以死刑的意见,提刑非常愤怒,想用其他的罪名中伤他。(鞫、执、中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应为“实情”、“隐情”。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③是其“今乃以徇同乡罪审者,何也”,是对上司误解自己的反诘与辩解,与“断案”无关。④句是表明自己公正执法、维护法律尊严的决心,也不属于“善于断案”的内容。⑥是谢仲玩对郑交泰的提醒和告诫,并不是郑交泰的实际行动。做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B项中“洗脱了所有的罪名”,不准确。原文是“得其胥役及家人作奸情弊,陈坐失察”。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析”解释为判决,“虽”解释为即使,“夺”解释为改变;第二句时注意“鞫”解释为审理,“执”解释为坚持,“中”解释为中伤。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郑交泰,字协德。平岚乡人。少年时读书记忆力很强,但是多次考试都没有考中,以例贡生(清代由“援倒捐纳”取得贡生资格)的身份接受选拔,被选中调往广西,担任苍梧县知县。遇到母亲去世,服满丧期之后复出做官,担任安徽望江、阜阳县知县。升任亳州、六安知州,擢升为嘉兴府知府,担任浙江督粮道。
郑交泰才智卓越,天性勇毅,善于听取诉讼而加以裁决,能够凭借片言只语判决疑难案件,在他把判错的案件改正过来的时候,即使是官位很高的人盛气凌人地对待他,也不能让他改变主张。南陵知县陈科联是潮州人,因为收取六十千的赃款而被判罪。当时郑交泰担任怀宁县知县,抚军平时就听说过他的才能,下文书让他审理这个案子。郑交泰发现了陈科联下属和家人作奸犯科的欺诈行为,陈科联应依照“在监督检查上有疏忽”的罪名定罪。郑交泰拿着判决的文稿去回复抚军,抚军声色俱厉地责备他说:“你要替你的同乡徇私舞弊吗?”并且把他的文稿扔在了地上。郑交泰俯下身子拾起那份文稿,慢慢地回答说:“按照公文上的记载,陈科联勒索了五个赈灾的人,现在五个人总共欠下了六百余石应该缴纳的谷物,陈科联县令果真贪婪的话,难道会仅仅索贿六十千就罢手吗?况且陈县令首先捐出了二百石米,假使他要贪图这六十千的钱,为什么不少捐三十石米,而要费这么大的周折呢?况且我看这件事情,与他的官职没有关系,何必要去徇私舞弊呢?大人原籍浙江,现在隶属于您手下的浙江人不下十多人,平常也不曾对他们另眼相看,现在您竟然用‘对同乡徇私舞弊’的罪名来责备审案的人,为什么呢?”抚军沉默不语。当时一同进见的有六个人,都害怕得说不出话来,但是郑交泰进退自如,不失法度。第二天抚军定案,听从了郑交泰的建议。
郑交泰担任亳州知州的时候,滁州有一个叫高永威的人,与他的八个同伙拦路抢劫。不久就在定远县抓获了两个人,根据供词,判决五个人处以死刑,二个人处以流放,一个人以披枷杖责来处置而已。有关官员罗织罪名,陷人于罪,以判决七个人死刑向上级汇报。不久又抓获了四个人,他们的供词与前面两个人完全相同。抚军下文书让郑交泰审理这个案子,郑交泰坚持五个人处以死刑的意见,提刑非常愤怒,想用其他的罪名中伤他。郑交泰高声直言,说:“审理案件贵在了解其中实情罢了,用两个人的性命来换取我这个官职,我又有什么遗憾呢?”拱手高举,行了一个礼,就出去了。后来抚军查访到了其中的实情,认为郑交泰是对的,提刑也有所悔恨,向他道歉。
在这个时候,郑交泰善于治理的名声传颂于大江南北,凡是多年不能判决的疑难案件,郑交泰经过一两次的审理,必定能够找出其中实情。郑交泰天性勤奋敏捷,曾经在十天内判决释放四百多名久押狱中的囚犯,老百姓得以免除拖累之苦,监狱几乎为之一空。郑交泰离开之后,百姓都很思念他,所到之处都争着把得到这样的好官当作一件乐事。
当初,郑交泰谒见过阳春县的谢仲玩,谢仲玩原本是湖南的一个循法守理的官吏,就对郑交泰说:“审理诉讼却要动用刑罚,怎么能得到其中实情呢?只有平心静气,用感情去打动他,用道理去说服他,那个人即使非常倔强和狡猾,如果慢慢地与他交谈,说得多了就必定会露出破绽,从这破绽中去追问,那么其中的隐情就会暴露。已经让他把其中的隐情全都说了出来,就让他稍微休息一下,并且让他吃些东西,喝些东西,然后再去询问。隔天,再问。像这样交代出来的案情,必定就是实情无疑了。你对这件事千万要慎重啊!”郑交泰采纳了他的建议,因此在州县历任二十年的官职,把已招供的罪犯解送上官复审,不曾有人推翻过自己所供认的话语。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