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12-28 08:06: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诗歌鉴赏(共11分)
鹿柴
王维
空上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小题1:针对本诗,请简要分析其最重要的一种艺术手法。
小题2:苏轼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将《鹿柴》这首诗中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不少于30字)。


参考答案:
小题1:映衬(衬托、反衬)(1分),一二句以有声反衬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俱寂静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的那一阵人语响,这是的空寂感更加突出。三四句以光亮反衬幽暗,(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的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不觉其暗,一 抹余辉使斑斑驳驳的树影照应在树下的青苔上,那光影与无边的幽暗构成强烈对比,反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2分)。
小题2:相对开放题,学生要抓住诗中的意象, 有画面感,吻合诗的意境即可。(2分)例1:无声的寂静,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以独特的审美视觉,简单的20个字,展现了一副空山传语、深林返照图。整首诗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但在冷色中作者惨进了一点暖色,在有声的寂静有光的幽暗中,不至于幽森枯寂。
例2:苍苍莽莽的深林,显得阴暗潮湿;几缕阳光透过树 的缝隙,照射在青绿的苔藓上,显得苍白无力。静谧中,随风飘来一阵话语声,风过处,一切又恢复了以往的安静。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更漏子?温庭筠
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衿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小题1:根据你的判断,这首词属于什么流派的作品,它塑造的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3分)
答:?
?。?
小题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是什么意思?简述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4分)
答:?
?
?


参考答案:
小题1:婉约派作品。(1分)主人公是一个容貌不整、整夜难眠、孤寂冷清、心有牵挂(1分)的思妇形象。(1分)
小题2:意思是: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又有谁可以理解呢?(2分)抒情特点:情景交融,那一直滴到天明,没有休止的绵绵秋雨,正如主人公的离情连绵不断。(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从词的意象“玉炉香”“红烛泪”“眉翠薄”“鬓云残”可以判断本词应该是属于婉约派词作。玉炉散发着香烟,红色的蜡烛滴着烛泪,摇曳的光影映照出华丽屋宇的凄迷。她的蛾眉颜色已褪,鬓发也已零乱,漫漫长夜无法安眠,只觉枕被一片寒凉。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一滴一滴的雨,凄厉地打着一叶一叶梧桐,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词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思妇,“眉翠薄,鬓云残”可见容貌不整,“空阶滴到明”表现主人公孤独难耐,“空阶滴到明”说明主人公思念对方,彻夜未眠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小题2:“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意思是窗外的梧桐树,正淋着三更的冷雨,也不管她正为别离伤心。那“一声声”的秋雨既打在梧桐树上,也仿佛打在思妇的心上。“不道离情正苦”是全词唯一的纯抒情的语句,但它不是空泛地表达离情,而是有感于秋雨、梧桐之景,从思妇内心深处发出的对无情秋雨的一种埋怨。这样一来,不仅巧妙地衬托出思妇的一往情深,从词的结构上,实现了情景交融。
点评: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 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客观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主观的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具体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眼眉儿?左誉
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一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小题1:这首词上片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感情?(3分)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杜甫的《月夜》相同,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词上片写作者眼前的景色。通过杏花寒、斜月、栏杆、燕子、征雁、画角等意象,表达了思乡怀人的感情。上片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杏花寒、斜月渲染出凄凉的氛围,栏杆、燕子、征雁、画角等意象,引发了游子的思念。
小题2: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与杜甫的《月夜》相同,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片写作者眼前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渲染出凄凉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上片是实景,下片想象联想的虚景。“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闲” 想象此刻在家乡闺中人对作者的思念情形,人在窗前迎东风眺望,对这春景洒泪生闲愁;“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联想两人分别时的情形,闺中人泪水盈盈,眉似春山,脉脉含情,难舍难分的样子一直镌刻在游子的心中。


本题解析:
小题1: “寒花”、“斜月”、“征雁”、“画角”,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小燕、大雁都是候鸟,春秋两季,南北徙迁,它们象征着出门在外的人的信息,引发人们思亲念远的感情。燕子是“一双”,征雁是“两行”,画角“声残”,渲染出一种凄凉,令人思亲念远的氛围,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
点评:分析作者的情感时,既要联系本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同时更主要的是抓住诗词中的重要意象,因为一般情况下意象都有固定的含义。
小题2:虚实结合。上片写景,写作者眼前的景色。“楼上黄昏杏花寒,斜月小栏杆。”在楼上,正是黄昏天晚的时刻,看到杏花在寒冷的气候里开放。这是早春的景象。刚升起的月亮,照着小楼的栏杆。傍晚,报道时辰的号角声,断断续续的残留着,充满着一派凄凉景象。勾勒出一幅早春黄昏图,为下片作了充分的铺垫。下片,写想象中情人对作者本人的思念的情形,人在窗前迎着东风眺望,对着春闲流泪。春闲,春天的闲情,这里是指对出行远方的亲人的怀念。这里写的是现在。下面,“也应似旧”,大概还是原来那样吧,把读者引入到当初两人离别时的情形:泪水盈盈,脉脉含情;她的眼眉,浑金仆玉,似春天的远山。
点评:本题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不同于常规的鉴赏表现手法,而是比较阅读。这需要分别对每首诗的表现手法具体分析,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两首诗的相同的表现手法。因此这种题实际上难度加大了。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薠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湛。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撩,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榜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帝子降兮北——渚:洲
B.蛟何为兮水——裔:边
C.夕兮西滋——济:成功
D.将腾驾兮逝——偕:同
2.下列诗句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葺之兮荷盖”——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B.“灵之来兮如云”——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朵满天。
C.“时不可兮骤得”——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D.“聊逍遥兮容与”——暂且一起逍遥快乐。
3.下列对本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湘水男神表达对女神的思慕向往之情。描述了彼此相爱、思而不见的悲欢离合。
B.第一节写男神焦急地等待和张罗着女神的到来。
C.第三节写男神到处寻觅心上人,想和她一起比翼双飞。
D.第四节写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男神终于与女神恩爱相聚。
4.下列对本诗艺术手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中多处以“麇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一类的反常现象作比兴,强调爱而不见、事与愿违的相思之苦。
B.本诗作为抒情诗完全是直抒胸臆,没有什么景物描写。
C.本诗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诗、乐、舞相配,表演性较强。
D.诗中用桂树香草所筑起的美丽的居室,象征了两人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屈原惯用的艺术手法。


参考答案:1.C
2.D
3.D
4.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面的题。
咏?怀【阮籍】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齐景升牛山,涕泗纷交流②。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③。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注:①阮籍:“竹林七贤”之一,好老庄哲学,与嵇康齐名,蔑视礼教,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得以保卒余年。②春秋时期的齐景公晚年登上临淄城外的牛山,见山川之美,感叹自身生命短暂而痛哭。③松子:赤松子,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象征着什么?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


参考答案:1.①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表现了诗人对光景西驰,白驹过隙,盛年流水,一去不再的忧伤之感。
  ②也喻指曹魏政权由显赫繁盛趋于衰亡,一去不返,终归寂灭。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落的担忧。
2.①对比。“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形成强烈对比,在“悠悠”天道和永恒的宇宙中,曹魏政权都去若俯仰,何况区区一介寒士,不过如尘似露,倾刻消亡罢了。
  ②运用典故。“齐景升丘山”句运用齐景公惜命的典故,“孔圣临长川”运用孔子伤逝的典故,极写人生与国运的短促。最后四句运用赤松子和渔父的典故,表达了要跟从赤松子,追随渔父,即或仙或隐,远离尘世之纷扰,庶几可以避患远祸,得逍遥之乐的思想。
  ③比兴。首二句从象征时光流逝的白日写起,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使诗意含蓄。(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