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7:47:23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三峡猿啼之谜
江水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这首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绝句,表达了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也反映出轻舟飞驶的状态。
为什么“两岸猿声啼不住”呢?
前几年,英国科学家波尔·杰丁通过到热带丛林实地考察,并用仪器测量,终于揭开了猿啼的秘密。
每天清晨,当第一道阳光照射到树梢上的时候,长臂猿的早晨大合唱便打破了森林的静谧,雄猿首先领唱,几分钟后,雌猿也加入伴唱,直到太阳升起时才结束。早饭后,合唱继续进行。
波尔·杰丁发现,猿啼与它们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有关。一般猿每隔两三年产子猿,子猿长到七八岁时,才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已经成熟的雄猿为了求偶就要不停地发出求偶的啼鸣,直到邻近雌猿闻声进入它的地盘与其结成夫妻,建立家庭为止。这个家庭还有个规矩:未成熟的小雄猿在家中不许单独啼鸣,以免招来异性;当然,“父母”不在家时,小雄猿也会偷偷地叫上几声。
建立家庭后的母猿仍会不断地啼鸣:一是为了保卫家庭的地盘和维护一夫一妻制而不许别人侵犯,二是为了呼唤离家子猿。
说到三峡猿啼,有人认为猿声并非是两岸啼。
?据郦道元《水经注》载:“自三峡七百里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当年李白过三峡,正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之时,故能听到不绝于耳的猿声。
但是,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却写道:三峡的确多啼猿,但它们都生于南岸,而鲜见于北岸。史书中还曾记载,有人从南岸捉了猿放到北岸,猿非但不啼,还千方百计地逃回南岸去。由此认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应改为“南岸猿声啼不住”。
为何猿声只在南岸啼呢?有人认为,三峡“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北岸巫山山脉是南北走向,正迎着北方寒风,山高林深,气温偏低,不适宜猿猴生长。所以,猿要逃回到南岸去。
“三峡猿啼”的根本问题,即“发出了啼声的是猿还是猴”。长期以来,学者们认为世界上现有的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四种猿类,前两种分布在非洲,后两种定居在亚洲,其中在我国的长臂猿仅出没于云南、海南岛等地的林区。若由此看来,三峡上发出啼声的就不该是猿了。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1987年,中科院的一个考察组在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一件长臂猿左侧下颌骨化石;其门齿、犬齿已脱落,前臼齿、臼齿保存完好,牙齿稍有磨蚀。与该化石一起出土的还有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这些动物骨骼的有机物质含量很高,与尚未石化的长臂猿下颌骨一致。此外,他们还从土层中找到骨簪和一件陶制品,经鉴定,这些陶制品和骨制品和文化性质与3000年前的川东大溪文化相近。由此证明,那一历史时期的长江三峡确实有过长臂猿的活动,李白并没有错将猴叫认作猿啼。
1.文章末句“由此证明”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
A.错开峡西南大脚洞发现了长臂猿下颌骨化石。
B.与长臂猿化石一起出土的鱼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亚化石。
C.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距今约3000年。
D.长臂猿化石及同期出土的骨簪、陶制品。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波尔·杰丁认为猿啼是建立或维护家庭的需要。
B.清代学者认为猿啼只在南岸,有人认为北岸气候恶劣,不适宜猿的生长。
C.中科院考察组对长臂猿化石的发现,可作为李白诗中“猿啼”的佐证。
D.长期以来,学者们经过对世界上四种猿类分布情况的研究,认定三峡无“猿”,李白听到的不该是猿声。
3.引用通常是为了证明作者观点。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对波尔·杰丁的考察发现,作者是赞同的。
B.对清代学者和史书的观点,从“但是”一词,可见作者的青睐。
C.引用长期以来学者们的观点,作者是为了推出三峡无“猿”的质疑。
D.引用中科院的考察发现,作者意在证明三峡有“猿”,李白无误。
参考答案:1.C
2.D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文章的“一、二”两节中,有两处写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有一处写到“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同时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应怎样理解这种矛盾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节引用陶潜诗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点解读。(理解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处写“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为了寄托自己对刘和珍的哀思,接下来连用两个“只能如此而已”,是说明自己的悲愤感情是文章所倾诉不了的,但也只能用文字来纪念。这种反复回荡的语言,正反映出鲁迅先生悲愤之强烈。第二处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对黑暗社会下还活着的人来说的,是为了要揭露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让国人不忘记这血的教训。所以,第二节结尾再次强调:“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是一句无比激愤的话。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鲁迅先生的周围,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而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人们的卑劣行径,“尤使我觉得悲哀”。一个人的悲愤到极点的时候,反而会感到无语,所以必须“出离愤怒”,写文章来悼念死者,把自己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这个“非人间”,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实质是一种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式。
2.这是陶潜自挽之词,这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活着的人同反动派作斗争。
3.(1)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2)“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极端凶残地屠杀爱国者,而且还用文字对其大肆渲染,对人民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反革命者的这两种手段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3)“伟大”指三个女子伟大。“从容地转辗”是概括她们互相救助时的情景。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枪弹的攒射”给凶残的执政府以辛辣的嘲讽。“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是反语。
(4)本句既承接上文,也引起下文。是对反动军阀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无情揭露,对血的教训的冷静总结,表达了自己绝不妥协的抗争精神。(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被文人所轻视的界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是当今国画发展的前提。无论是大写意,还是工笔花鸟,都是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然而,据今已有数千年的传统绘画技法——界画,却遭到相当长时间的冷落。
中国画传统技法界画,起源很早,据史书记载,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界画的技法日见成熟。唐代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曾在《历代名画记》一书中高度评价了隋代画家展子虔的界画,他还评价了董伯仁的界画是“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们父子继承了隋代展子虔的画风,并有较大的发展,界画技巧更为成熟。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李派风格的作品,其中《宫苑图》描画工细,设色浓丽,金碧辉煌,洋溢着唐王朝欣欣向荣的时代精神。
界画,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故名。明代陶宗仪所著《辍耕录》,把中国传统绘画分为十三种,即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蠃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而界画并列其中。
界画讲究的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画面处理上运用了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等对比绘法。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数万间佛寺落墨于数万计的图本,可谓是“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但是,界画也有其自身的弱点,由于过分精细,画者不仅要具有极深的绘画功底,同时还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少文人画家为了挥洒自如,纵情于一时灵感,不太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久而久之,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这种艺术上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因此,自从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清代的袁江、袁耀和1979年去世的江西画家黄秋园。在18世纪下半叶、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将近200年时间里,界画艺术领域是一片荒凉的废墟。然而,在元代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代有几位画家因向皇宫献界画而被重用,甚或升官。其中最著名者为何澄、王振鹏。何澄曾向皇帝进献界画佳作《姑苏台》、《阿房宫》、《昆明池》,得到皇帝器重,官至昭文馆大学士,中奉大夫。王振鹏很得元仁宗赏识,献上《大明宫图》,竭力迎合,仁宗赐他在秘书监任职。在献画风气的影响下,不少文人画家从事界画,即使非专职,亦兼而能之
令人欣喜的是,界画在中国美术教学,特别是工笔画教学中,仍有一席之地。也许界画与昆曲有着同等的命运,如何改变文人对界画的轻视,使这一传统的绘画得以延续,很值得我们一思。
小题1:关于“界画”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得名。
B.“界画”突出的特点,主要是严谨工丽、端庄雍容、准确、细致。
C.“界画”主要运用对比绘法处理画面,如动静结合、粗细相兼、方圆对应。
D.“界画”以画宗教建筑为主,并以工笔技法配合,是中国画的一个独立门类。
小题2:下面不属于界画日渐没落原因的一项是
A.界画过分精细,要求画者必须具备极深的绘画功底。
B.大多数文人画家为了纵情于一时灵感,不愿意把精力花费在界画创作上。
C.由于艺术上的偏见,人们视界画为工匠们所为,而不屑一顾。
D.18世纪初以来的约300年间,中国画坛上仅仅出现过3位有建树的界画家。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界画和大写意、工笔花鸟画,都是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延续。
B.界画产生于晋代,到了隋朝技法日见成熟,在唐代到达顶峰。
C.何澄因向皇帝进献界画《姑苏台》、《阿房宫》、《大明宫图》而得到皇帝器重。
D.界画在中国美术工笔画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说明其命运已大大改善。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以画宗教建筑为主”理解错误。界画以画建筑物见长。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成为界画的主要题材)
小题2:(是界画日渐没落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小题3:(B项,“在唐代到达顶峰”与原文内容不符;只是到了唐代,李思训父子的界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C项,《大明宫图》不是何澄的。D项,“其命运已大大改善”文中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题。
黑羊
卡尔维诺
从前有个国家,里面人人是贼。
一到傍晚,他们手持万能钥匙和遮光灯笼出门,走到邻居家里行窃。破晓时分,他们提着偷来的东西回到家里,总能发现自己家也失窃了。
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
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人到了该地定居。到晚上,他没有携袋提灯地出门,却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贼来了,见灯亮着,就没进去。
这样持续了有一段时间。后来他们感到有必要向他挑明一下,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做地过日子,可他没理由妨碍别人做事。他天天晚上呆在家里,这就意味着有一户人家第二天没了口粮。
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从此他也像他们一样,晚上出门,次日早晨回家,但他不行窃。他是诚实的。对此,你是无能为力的。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每次回家,他都会发现家里失窃了。
不到一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任何东西可吃。但这可能算不了什么,因为那是他自己的错;不,问题是他的行为使其他人很不安。因为他让别人偷走了他的一切却不从别人那儿偷任何东西;这样总有人在黎明回家时,发现家里没被动过——那本该是由诚实人进去行窃的。不久以后,那些没有被偷过的人家发现他们比人家就富了,就不想再行窃了。更糟的是,那些跑到诚实人家里去行窃的人,总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因此他们就变穷了。
同时,富起来的那些人和诚实人一样,养成了晚上去桥上的习惯,他们也看河水打桥下流过。这样,事态就更混乱了,因为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在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
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他们就想“我们去雇那些穷的去替我们行窃吧。”他们签下合同,敲定了工资和如何分成。自然,他们依然是贼,依然互相欺骗。但形势表明,富人是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
有些人富裕得已经根本无须亲自行窃或雇人行窃就可保持富有。但一旦他们停止行窃的话,他们就会变穷,因为穷人会偷他们。因此他们又雇了穷人中的最穷者来帮助他们看守财富,以免遭穷人行窃,这就意味着要建立警察局和监狱。
因此,在那诚实人出现后没几年,人们就不再谈什么偷盗或被偷盗了,而只说穷人和富人;但他们个个都还是贼。
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概括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被誉为“二十世纪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本篇《黑羊》采用了象征(影射)的手法,可谓典型的寓言类小说。《黑羊》中所描摹的一切,貌似荒诞,实则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近。
B.小说中“诚实人”的生活遭遇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它是“虚构”的;但它引起了我们对与之类似的社会现象诸如社会秩序、贫富现象等方面的思考,这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虚构不等于生活真实,但它是一种更深刻的真实。
C.这篇小说介绍了一个“偷盗国”,人人行窃和被窃,形成平衡循环,但诚实的人的出现,导致了这个国家的混乱,暗示我们社会游戏的规则需要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谁违反了游戏的规则,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D.黑羊用英语说就是“blacksheep”,意为“败家子,败类,害群之马”,在文中,它借指那个“唯一诚实的人”,小说以“黑羊”为题,用的是反讽的手法,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这类人的否定。
E. 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小说对公众的一切标准之中的不合理性的一面做出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嘲弄。
小题2:“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的描写重复出现,其作用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诚实人品性中除诚实,还有哪些特点?作者主要采用哪种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卡尔维诺的小说从独特的视角表达深刻而复杂的寓意。请结合文本谈谈小说《黑羊》深刻而复杂的寓意。(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①诚实人因为无力反抗偷和被偷的荒诞逻辑,想努力适应人们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和生存方式,给贼留下行窃的机会,但人格的尊严和道德不允许他去偷窃,只能离开家,让人偷他家的东西,所以去“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看河水打桥下流过” 的描写表现了他出境的尴尬和无奈。②富起来的人学诚实的人去桥上,是他们成了既得利益者之后养成的习惯,“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处境的变化和心情的愉悦。③引出下文富人为了不让自己变穷,雇人行窃,建立警察局和监狱的情节。(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如执着,恪守道德准则,不同流合污,知情达理等。②对比手法。要点:(特点2分,表现手法2分,结合文本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本篇小说的主题深刻复杂。① 讽刺现代社会的形成过程,文明的进程从来都是以牺牲那些不应该牺牲的人的生命和利益为代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牺牲是公众共谋的结果。②揭示人类种种游戏规则的荒诞和脆弱。独善其身的人会被荒诞的社会吞噬,在不正常的社会里,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不正常的反而正常。任何不正常都带有潜规则,谁要是触犯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 ③ 文明社会需要自由、公正、宽容。呼吁社会维护正义,倡导诚信,让美好的人性复归。④从人性的角度看,自私、占有、不劳而获是人的本能。社会规则能约束这种本能,也能激发这种本能。( 答一点3分,三点以上才可得满分,语言表述部分酌情扣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C.“暗示我们社会游戏的规则需要每个人都自觉遵守,谁违反了游戏的规则,谁就会得到相应的惩罚”错。D.“作者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了对这类人的否定”错。
点评:本题比较难。首先要明确此类题的设题方式,如写作手法无中有生,或主题拔高等。
小题2:试题分析:“看河水打桥下流过”是人们的一种动作,而不同的有着不同的心态。诚实人是用来消磨时间,因其不愿偷,而那些富起来的人却是一种消遣,他们在享受生活。而其享受生活的习惯让他们无法在家里看着,所以只好请人来看,因此要建立警察局,所以这一情节就成了一种铺垫。因此答题时要从三个方面来答。
点评:本题出题比较巧妙,这一动作既是心情的表现,也是情节的铺垫。所以此题训练了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小题3:试题分析:诚实,具体来说就是不偷,不愿却破坏道德,不愿去与众人一起做坏事。表现手法就是对比。诚实人与众人对比,可从品德的对比、力量的对比、结局的对比等角度,结合文本作分析。
点评:本题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直接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则是从对比的角度。与其他人性格的对比,行为的对比等。对比让我们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小题4:试题分析:主题比较复杂。社会的不正常让人无可奈何,却又不得不反思。文明社会的发展很不易。谈主题时可可从社会的发展过程来谈,也可从人类的游戏规则角度谈,也可从社会进步文明需要什么谈。
点评:本题较难。学生们一般能认识到这样的社会不正常,但不能表达得很具体,因其对社会的认识有限。但从文明社会和人性的角度谈还是有话可说的。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滋 味
?能吃的东西才知味道如何。上帝造人时,特别设计了舌头这种精妙绝伦的零件,可见他的确充满了仁爱之心。有了这件宝贝,人就能咂摸出酸、甜、苦、辣、咸、涩等各种滋味,也就能把吃鱼跟吃肉的不同分辨出来。试想,如果鼻子先已闻到了美食的食气,入口之后却味同嚼蜡,那是何等扫兴。有了舌头,人也就变成了挑剔鬼,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发展到后来的满汉全席,口腹之欲真是越来越膨胀。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吃”早已成为国人头等重要的事情,硕鼠和谗猫同席,或于觥筹交错之间握手言欢,或于酒酣耳热之后结为兄弟。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
? 品酒是一门学问,品茶则是一种风雅,都不是俗人做得来的事情。那滋味显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胡喝狂饮之辈也就只能用舌头舔舔嘴唇,随便说一声:“好!”
古人说:“百般滋味,要在心中滋味。”
? 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岂不闻“甜言美语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舌头的功用比马尾巴的功能要强得多,切不可等闲视之。话讲得好听,就顺耳顺心顺意,一顺而再顺而三顺,就无所不顺,无往不利。为什么谄媚取容者屡屡得手(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因为这些专往舌头上抹蜜的人深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好听的话往往才下舌头,便上心头。让别人受用了,自己的日子就肯定好过。你若问他的人格何在,他会说那只是一双烂草鞋,弃之不足为惜。世间那些为舌头抹蜜的人也是往鞋底抹油的人,一旦你失去了利用价值,他们就会像采尽了花粉的蜂群一样飞往别处。
? 舌头其实相当世故,至少比眼睛、鼻子要世故得多,它知道自己若说了直话真话,就不可能吃香喝辣,因此,它最不济时也只是沉默。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 人人都知道“口蜜腹剑”这个成语,但又有几人识得甘言谄人者是别有居心用意呢?对一个假话连篇的人推心置腹是何等不值和危险呵,这是授人以柄,你忧乐的机枢就被他完全掌握了。他的那把藏于腹中的“剑”是迟早会抽出来的,同样的舌头到时候吐出来的就是蝮蛇的毒液了。
? 名利本身是好东西,无论以力取,以智取,只要手法干净漂亮,都令人悦服。但有时候好端端的名利被群小人糟蹋了,变成了猫腻滋味和腐鼠滋味,他们仍然争得头破血流,而且对谁都猜疑,生怕别人要来染指,要来分一杯羹。《论语》中说孔子“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但在宵之小辈看来,那是圣人的臭讲究,他们才不顾什么变味不变味呢,先塞进嘴再说。猫腻和腐鼠都有人食之津津有味,如此,就遑论其余了。
? 我们见了某人某事的龌龊之处,常说“心里真不是滋味”。其实,这“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它至少表明了你的态度。
1.第一段末句说:“舌头的功劳可谓大矣。”请根据本段文意,说说“舌头”有哪些功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面看来,舌头对此鞭长莫及。其实不然,它完全可以调出心中的百味”一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四、六、七段,作者讽刺了哪三种人?他们各自的行为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说“‘不是滋味’本身就是一种滋味”,这里的“滋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由舌头的饮食功用讲到舌头在人际关系中所发挥的种种“功用”,由此及彼,讽喻世人,在饶有趣味的阅读之余,引发读者的严肃思考,这得力于作者讽刺手法的娴熟运用。鉴赏下列语句,说出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句中加粗处的表达效果。
(1 )若硬是被认死理的主人派去说直话真话,就命该一辈子无可奈何地咬菜根,它一定含恨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从古时神农尝百草到今天大开山海宴,算不算得上文明的进步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遍尝百味,满足口腹之欲;借,牟取私利。
2.从生理机能上看,舌头只能品尝食物,不能;从交际功能上看,为了私利,舌头可以。
3.(1)甜言蜜语,奉承别人,丧失人格;
?(2 )假话连篇,伺机陷害别人,口蜜腹剑;
?(3)用龌龊的手段,贪婪卑下
4.心里反感、鄙弃这类龌龊的行为
5.(1)“含恨不已”,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认死理”,说“直话真话”的人必然得到恶运,含反讽意味。
? (2)“文明的进步”,是一种讽刺,实则是倒退。?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