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7:41:11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②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③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④天下名扬。
A.①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B.②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然而”
C.③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D.④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幅巾:裹着头巾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陵阜:高山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睥睨:轻视,瞧不起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褰裳:提着衣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相携徜徉而上 ②襟三江而带五湖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 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有废亭焉 ②置杯焉则胶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
3、阅读题 阅读《鸿门宴》回答下列问题。
1.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请分析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如何刻画樊哙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和刘邦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项的重要谋士,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古人对项羽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你的观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项羽的三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下面文句中加粗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道也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人非生而知之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下面文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朝济而夕设版焉
B.则群聚而笑之?顺风而呼
C.句读之不知?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D.吾师道也?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粗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师之?
②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水也?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小学而大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