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12-28 07:41:1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则”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此则①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则②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则③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则④天下名扬。
A.①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B.②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然而”
C.③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D.④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②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阤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陂阤(pō tuó):险阻的山,阤,同“陀”。
小题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子瞻至,幅巾迎笑幅巾:裹着头巾
B.俯视大江,仰瞻陵阜陵阜:高山
C.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睥睨:轻视,瞧不起
D.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褰裳:提着衣裳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相携徜徉上 ②襟三江带五湖
B.①其遗址甚狭,不足席众客 ②但刘日薄西山
C.①一旦大风雷雨,拔去一 ②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①有废亭 ②置杯则胶
小题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B.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D.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
小题4: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被贬至黄州谪居期间,苏辙曾去看望他,这也可见兄弟间的友爱。两人同游武昌西山,苏辙写下了这篇游记。
B.文章首段主要叙写苏轼谪居齐安期间,喜游武昌西山,放情山水以自适。这一段已暗含下文的“适意为悦”的意思。
C.文章第二段主要写苏轼命令当地人士营建武昌九曲亭的情形。着意写苏轼在亭子修建过程中和建成之后的苦与乐。
D.文章最后一段以抒情的方式,称赞苏轼以开阔的胸襟应对仕途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自己对兄长的安慰劝勉之意。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3分)
?
(2)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4分)
?
(3)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分)
?_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C
小题5:(1)苏轼贬谪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居住。
(2)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斧子砍伐。
(3)这应该就是苏轼能够在这儿获得快乐的原因吧。


本题解析:
小题1:睥睨:斜着眼睛看。
小题2: D项,均为兼词,“于此”。 A项,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地”;后者为连词,表并列,“并且”。 B前者为连词,表目的,“用来”;后者为连词,表原因,“因为”。 C项,前者为代词,“其中的”;后者为连词,“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小题3:根据句意和标志词来判断,译文:当自己快意之时,(会觉得)任何事物都无法来代替;而等到自己厌倦之时,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小题4:苏轼是与当地人士一起重修亭子,而非“命令”;文章并不着意写修建之“苦”,更无建成后之“苦”,而是着意写苏轼渴望有这样一个亭子,以及亭子建成后带来的愉快。
小题5: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庐于江上:状语后置。庐:居住。(2)百围千尺:百围之大、千尺之高。加:加于其上,意译为“砍”。以斤斧:用斧子。(3)所以:……的原因。于是:在这里。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鸿门宴》回答下列问题。
1.情节波澜起伏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请分析鸿门宴上双方的形势关系是如何转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是如何刻画樊哙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项羽和刘邦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良和范增分别是刘项的重要谋士,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古人对项羽的评价一直是众说纷纭,你的观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项羽的三首诗: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参考答案:1.宴前是非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曹无伤告密是导火线,战云密布;项伯夜告却是一个转折点,缓和气氛。项羽攻刘的决定是一时之气;刘邦见项羽的决定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次日即成行。宴中是正面交锋:刘被动项主动,三起三落。范增“数目”“举所佩玉玦”,一起;召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二起;樊哙闯帐,项羽“按剑而跽”,三起。“项王默然不应”,一落;项伯“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二落;樊哙受赐,慷慨陈词竟让项羽“未有以应”,刘邦借如厕逃席回营更是将危险消弭于无形,三落。宴后是非正面交锋:刘主动项被动。刘邦借如厕离席毕竟是权宜之计,脱身回营则彻底扭转了被动局面。项羽受璧既预示了情节的彻底缓和,也体现了项羽的悲剧性格;张良受托留谢,是其忠心之举;范增剑碎玉斗,则是愤怒之为。
2.(1)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闯帐后对项羽的那番慷慨陈词既借机讥讽项王,又替刘邦求赏,暗寓尊崇项羽之意,这又说明他粗中有细,颇有智谋。
  (2)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3)外貌描写;“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课文浓墨重彩写樊哙,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3.项羽的性格特点:①胸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曹无伤告密,立即决定进攻;项伯游说,便放弃进攻。②刚愎自用:谋士范增献计,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举块示意,项王不应。③沽名钓誉,有不忍之心:脱口出卖曹无伤,经刘邦一番貌似心诚的话语吹捧,便放弃进攻,对武士樊哙的态度更是如此。④寡谋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不辨亲疏,对范增的话置若罔闻。刘邦的性格特点:①既胆怯又勇敢:闻项怒则怯,赴宴会则勇。②既机智又狡诈:拉拢项伯,先责己是智,骂鲰生、责告密者则是诈。③既能屈又能伸;先破秦先道歉,居下座无怨言,出而未辞觉失礼。④既知人善任又善纳忠言:以张良为佐并听从其建议。
4.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他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已,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5.示例:项羽没有杀刘邦,可以看出这完全是由于他的妇人之仁。因为如果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就可以少一个劲敌,有助于自己完成统一大业。项羽没有杀掉刘邦,结果最后自己被刘邦杀掉。另外一方面,在当时一片混乱的局面下,杀掉刘邦可能会早日结束分裂局面,给老百姓带来幸福。(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6题。
(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下面文句中加粗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其闻也固先乎吾?不足为外人
B.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人生而知之者?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师者,所以道受业解惑也?师道之不也久矣
2.下面文句中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朝济而夕设版
B.则群聚笑之?顺风
C.句读之不?师道之不复可
D.吾师道?其闻道固先乎吾
3.下列各文句中均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⑦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⑧吾从而师之
A.①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⑤⑦⑧
C.①②③④⑥⑧?
D.①②③⑤⑥⑧
4.下列文句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对下列句子当中加粗字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从而之?
粪土当年万户侯?
食埃土,饮黄泉?
④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⑤假舟辑者,非能也?
⑥是故益圣,益愚?
学而遗?
⑧炊不暇熟,又挈挈而
A.①②⑧∕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⑧∕⑥⑦
C.①∕③④∕②⑤⑧∕⑥⑦?
D.①∕③④⑧∕②⑤∕⑥⑦
6.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B
6.(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绝长江黄河。
 ? (2)所以不论贫富贵贱,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缴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4.请从上面文字中提炼一个成语。(1分)
25.从上面文字概括孔子心目中君子应具备的品质,并结合自己看法进行评析。(3分)
?


参考答案:24.群而不党或因人废言(1分)
25.孔子认为作为君子,要爱憎分明,爱憎的标准是礼仪;需要矜持庄重,但不争强好胜、头角峥嵘;君子举人察言是有原则的;孔子对君子的要求,充分显示了中庸的思想。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吗?”孔子说:“有憎恶的事。君子憎恶宣扬别人的坏处的人,憎恶处在下级诽谤上级的人,憎恶勇敢而无礼的人,憎恶处事果敢而固执已见的人。”孔子问:“你端木赐也有憎恶的人吗?”子贡脱口而出:“我憎
恶窃取别人成果当作聪明的人,憎恶把不谦逊当作勇敢的人,憎恶把揭别人短处而当作正直的人。”
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
孔子说:“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别人争强斗胜,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注释】①恶:憎恶,憎恨。②称人:宣扬别人。③讪(shàn):毁谤。居下流:处于低层或低贱地位。④窒(zhì):固执顽固。⑤徼(jiāo)顽:抄袭或剽窃他人成果的。知:同“智”。逊:同“逊”。⑥讦(jié):
揭发别人的隐私,耻笑别人短处。
【评点】“仁者爱人”。子贡也许由此产生君子是否有憎恶人的疑问。孔子的回答是肯定的。他列举四种人是君子所憎恨的。这四种人的问题是属道德品质问题。因此他们是“不仁”的人。孔子曾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见《里仁篇》)这就是说,君子既然以仁为本,就必然会对不符合仁的行为表示憎恶。孔子与子贡列举的憎恶的内容,正
是不符合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说,有爱必有憎,不过,要正确地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