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8 07:32:34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
叶林
①故宫、长城、兵马俑、京剧、古籍和端午节,这些看似没有太多关系的事物,有一点是相同的,它们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对亚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影响至深。作为这些优秀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常常引以为荣。但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问题上,人们却始终未能达成共识。
②在传承文化遗产过程中,我们总能看到商业化的身影。在现代商业社会,商品化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遗产的商业化衍生品。将文化遗产与现代商品、服务相互结合,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共鸣,能够提升文化和商品的传播性,甚至会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许多国产白酒的名称都取自于历史典故或者遗迹,消费者在享受美酒之时,难免追思历史。对于商人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商品化不仅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还同时开启了通往财富的大门。很多时候,追求经济利益,已经成为商人不遗余力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直接动力。
③文化遗产是独占的,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必须是有序的,文化遗产商品化并非必然破坏文化遗产,它甚至有助于传播传统文化遗产。但在现实社会中,破坏文化遗产的商品化举动又相当普遍和严重。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让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经过无度演绎,后人很难再享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从文化遗产本身来说,这种演绎是篡改性的。另一方面,商品化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
④其实,文化遗产的商品化还会引发文化遗产衍生品市场中新的利益安排。端午节更像是一种文化,它衍生很多特有的精神内涵,更成为国人的心结。但当端午节与商业结合起来,就给原本平静的文化生活带来新的问题。去年,韩国原来要将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这着实让国人着了很长时间的急。后来有消息说,韩国准备和中国一起办理申报,申报名义也限定为“江陵端午祭”,这又给国人带来某种安慰。文化遗产不仅已转变成为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而且还给商人带来了实际利益。在民间,韩国某公司申请注册了“端午节.cn”的网名,今年端午节前,又有消息说某国内企业花钱从韩国公司手中买回了这个网名。类似例子很多,连我们从小阅读的“三国”、“水浒”等古代名著的名字,也被日本人抢注了商标或者网名。祖先留给我们太多的遗产,也给我们留下很多担心。其实,即使韩国公司注册了“端午节.cn”,这也构不成违法网站,而且也未必有损于中国传统文化。但这种做法确实让屈原的故乡人受到某种感情伤害,我们宁愿花钱把这个网站名称买回来。从商业来看,我们不得不佩服那个韩国公司的创办者,他注册“端午节.cn”的中文网名,或许就是为了在注册后把中文网名卖给中国人。
⑤我们应该认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了,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问题,而是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使然。日本在100多年前就开始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韩国也紧跟其后制定了类似法律。我国几乎没有针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立法,甚至很少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这种状况难以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相互匹配。我们祖先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历史也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我们大可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但是,作为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我们无权浪费祖先留下的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极富智慧的中华民族,我们应当更善于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
(选自2006年06月06日《北京青年报》)
15.下列各项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人们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
B.对于商人来说,他们不遗余力地开拓文化遗产市场的动力就是为了追求利益。
C.文化遗产商品化中,商人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任加演绎就可实现最大利益。
D.我们虽受到伤害,但是佩服那个注册“端午节.cn”网名的韩国公司的创办者。
16.阅读②③两段,简要概括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与弊。(6分)
17.从文本最后一段看,今天我们关注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6分)
参考答案:15.A
16.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利:①有助于拓展文化遗产的内涵,②增强文化遗产的传播力,③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
文化遗产商品化的弊:①使文化遗产受到相当普遍和严重的破坏,②有时会破坏文化遗产的真实内涵(或有时会打破传统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③有时会损害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的真实面貌。(6分,每点1分)
17.①文化遗产保护不应从狭隘的民族主义或者纯粹的商业利益角度出发,而应当担负忠实传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②针对文化遗产专门立法(制定和利用法律规则),将保护文化遗产当作战略问题加以对待,③不必为文化遗产商品化而过度担心,也不要浪费优秀的文化遗产。(3点,每点2分)
本题解析:15.B.“动力是为了追求利益”不对,原文有“很多时候”“经济(利益)”“直接”动力等限制条件;C.“就可”绝对化,原文为“为了实现最大利益,商人可能会对文化遗产断章取义或者任加演绎”;D.“佩服”不对,原文有“从商业来看”等条件限制。
16.无
17.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黄昏渡
临川柴子
荒郊野外有个小渡口,茅舍一间,小舟斜靠岸边。渡口虽破,却有个很诗意的名字——黄昏渡。渡口人迹罕至,多少年了,往往只见摆渡人老何蹲在船边孤独地吸烟。
太阳西斜,一天又近黄昏。老何眯着眼,盘腿坐在船头,手里握着个酒葫芦,脚旁放着两份菜,一荤一素,自得其乐地抿着酒。
突然,老何放下酒葫芦,侧着耳,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情。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生意来了!
是个年轻人,走得很急,脸上的神色有些疲惫,背着一个大挎包。“大爷,我要过渡!”年轻人看到老何,看到荒郊野外的渡口,像看到一根救命稻草。
“上来吧!”老何热情地招呼。他当然热情,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
年轻人上船。从年轻人上船的姿势中,老何一眼看出这小伙子不会水。他小心翼翼扶住船帮的样子让老何对他有些轻蔑。老何麻利地收起酒菜,将一支竹篙递到年轻人手上,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走下了船。
“大爷,你将我渡过去啊。”年轻人不解地望着老何。
“你自己渡过去吧。”
“我不会摆渡,你把我渡过去,要多少钱都成。”
“我这渡口的规矩,从来都是客人自己渡自己,虽然你是第一次来,但也得守我的规矩不是?”老何说,“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
“今天就得破破你的规矩!”年轻人突然亮出一把刀,将老何逼上了船。老何觉得这情景非常熟悉,他在锋利的刀尖下拿起了竹篙。年轻人说:“好好把我渡过去,我不会要你的性命。”老何默默地将船撑离了岸。
船箭一般地朝对岸划去,年轻人坐在船中央,双手紧紧地抱着他的挎包。老何轻蔑地看着这个年轻人,他知道年轻人表面上张扬,心里其实怕得很。老何狠狠地跺了跺船板,年轻人刚想发作,却看见一股河水突然从船底涌上来。
“老家伙,你怎么把船弄漏了?”年轻人抓着船帮,失声叫道。
“哈哈!这是条破船,不漏水才有问题呢!”老何笑着说,“年轻人,天堂有路你不走,栽到我老何手里,活该你倒霉!”
年轻人舞着刀子扑过来,老何却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年轻人望着泛起涟漪的河面,不知所措。
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船在一点点下沉,年轻人惊慌地抱着挎包坐在船边,绝望地看着河水将自己的身体一点点淹没……
年轻人醒过来的时候,夕阳正罩在他的脸上,暖洋洋的。他扭动了一下身体,才发现身子已经给几道绳索捆住了。
“大爷,都是一条道上的人,你放了我吧!”
“哈哈哈!”老何朗声大笑,“一条道?你看花眼啦!”
“那挎包里有钱,你想拿多少拿多少。”年轻人哀求着。
“钱是好东西,可是我老了,不需要这个。”
“大爷,你何必害我呢?”年轻人绝望地垂下眼睛。
“害你的是你自己啊。”老何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年轻人,还是我送你上岸吧!”
警笛声隐约可闻,越来越近了,年轻人徒劳地挣扎了几下,无奈地低下头。
几名警察过来铐住年轻人,紧紧握着老何的手:“这人我们已经追捕十几天了,老何,你又立功了啊!”老何只是憨厚地笑笑。
望着警车远去,老何又盘腿坐在船上,一口热酒下肚,往事在他心中翻腾。那年,老何也是年轻人这般年纪,逃亡中重伤了黄昏渡的船夫。十多年后双鬓泛白的他从狱中出来,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主动要求接替那位船夫来守黄昏渡,配合警方专门抓漏网之鱼。
此后,老何心里又多了一份希翼,他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24期,有删改)
16.作者以“黄昏渡”为题目有何用意?(4分)
17.主人公老何的真面目最后才水落石出。请简要分析小说是怎样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18.老何意味深长地要年轻人“自己渡自己”,“任何人都得守规矩,不会摆渡你就现学”。你认为应该怎样解读此话的深意?(5分)
参考答案:
16. (4分)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的内涵,分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
⑴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创设特定的活动背景。
⑵夕阳黄昏,荒郊野渡,人迹罕至,只有老何孤身守候,渲染了萧索的氛围。
⑶对老何而言,隐喻他在人生的黄昏幡然醒悟,配合警方抓捕逃犯,守候黄昏迎接美好的明天;对年轻人来说,暗指他已走到穷途末路,不可能逃脱法网,给人以警醒作用。
(一个要点2分,答对其中两个要点即可)
17.(6分)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鉴赏评价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
⑴小说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小说开头并不交代老何的身份,写他独守渡口,“热情”招呼年轻人,又不肯撑船过河,以至设计沉船绑了年轻人,制造了老何是不是设卡拦路抢劫的强盗的悬念。小说最后才补叙老何的来历,解开老何不渡人、协助警方抓捕逃犯这个谜。
⑵小说通过传神的细节设置悬念。如老何听到有人来了,就十分“兴奋”,“因为一年半载他也等不到一位客人”;递竹篙给年轻人撑船,“脸上带着诡异的笑”,自己却“走下了船”。“狠狠地跺船板”把船弄漏;面对年轻人的刀子,老何“灵巧地跳入水中,顷刻间没了身影”。一系列细节使读者不由得对老何的真正身份起了疑惑。
⑶这样写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主人公老何这个人物更具传奇色彩,吊起读者的胃口,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每一个要点2分)
18.(5分)本题考查考生体会作品语句的丰富含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发掘作品的人文精神的能力;能力层级F。
⑴选择人生的道路得靠自己;走错了路,能否跨越障碍,脱离苦难,还得靠自己;做人需要自己战胜自己。
⑵任何人要遵守做人的基本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就是要“守规矩”。违反规矩就会受的惩罚,只有学着“摆渡”自己,改过自新,才能够做个好人。
(每一方面2分;有创意1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从“花瓶”到“宠物”?宋志坚
傅国涌先生将知识分子分为“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并认为“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这个概念,“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然而,在他列举的教师、医生、作家、科学研究者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中,哪些属于“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哪些属于“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恐怕不大说得清楚。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因为受到较好的教育,不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从事的是什么工作,都应该“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
民间曾有过一个流传很广且略带贬意的称谓,叫做“花瓶”。谁都知道,花瓶是用来插花的,摆在那边很好看,但花瓶没有自己的耳目,更没有自己的大脑,只能任人摆布。富有幽默感的黎民百姓称某些被明确赋予参政议政和权力监督责任的知识界人士为“花瓶”,其寓意是很明白的。
“宠物”与“花瓶”是有联系的。换言之,“宠物”由“花瓶”发展而来。“花瓶”之为“花瓶”,至少有一条是为“宠物”所继承了的,就是对于那些有权有势一言九鼎的人,不会碍手碍脚,倒是赏心悦目,所以能在那种场合摆下去。“宠物”与“花瓶”又大为不同,最主要的一条,是“宠物”富有主观能动性,这恰恰是“花瓶”所没有的——“宠物”能向主人摇尾巴,能朝着主人“汪汪”(或“咪咪”)地叫,会扑在主人的怀里撒娇, “花瓶”则不会。如此这般,“宠物”较之于“花瓶”,也就平添了诸多功利性,“宠物”所图的不仅是明哲保身,它们以获取权势人物的宠幸为最大的荣耀。邀宠唯恐不及,谈何谏诤与监督?“人类的道义责任”早被抛至九天云外去了。
包括被称为“高级动物”的人在内,任何动物,首先都有物质的需要,首先都“属于蔬菜、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这是无可厚非的。“宠物”之不同,在于它们不是以自力而是以“邀宠”来满足这种物质的需要。它们的吃穿住行以及游乐、医疗等等,也就为别的动物望尘莫及。“以做‘宠物’为荣,处处炫耀、显摆自己的‘宠物’身份”的某些知识分子,同样也有这样的特点。他们“炫耀”和“显摆”的却不只是房子、车子等“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那与“谏诤与监督”无关的级别与头衔上。
在普遍以政治文明与政治民主作为理想与追求的21世纪,如果“花瓶”进位为“宠物”,便不是什么好兆头。?(《杂文选刊》2010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辨析傅国涌的观点引入自己的看法,表明知识分子的责任所在。
B.作者借“花瓶”喻指被明确赋予参政议政和权力监督责任的知识界人士,形象生动。
C.对于人们的物质需求,作者认为“无可厚非”,但指出应该通过“自力”的方式来满足。
D.虽然对于“花瓶”和“宠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但作者对于“宠物”的否定更为强烈。
小题2: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对于傅国涌的观点持何种态度?作者的观点又是怎样的?(6分)
小题3:文中“宠物”与“花瓶”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作者对于傅国涌的观点不完全同意,作者不赞成将知识分子分为“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和“职业意义上的知识分子”,(2分)但不否认本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2分)作者认为,知识分子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与人类的道义责任紧密相连”。(2分)
小题3:联系在于:“宠物”由“花瓶”发展而来,都充当摆设,且“赏心悦目”,(2分)区别在于“宠物”富有主观能动性,会主动“邀宠”,“花瓶”只是明哲保身;(2分)“宠物”不愿自食其力,而以做“宠物”满足物质需要,且“以做‘宠物’为荣”,“花瓶”则未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福岛核电危引发核安全关注
核电是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大规模利用核能已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据预测,全球的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内将会提高1倍。当然,核电也是一把双刃剑,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曾用“悬崖边的核能”来形容核电业的发展,核电安全无小事,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就是毁灭性的。
3月11日日本的9.0级地震引发其福岛第一核电站遭遇一系列事故,福岛核电危机的严重程度不断提升。与此相伴随,对全球核电安全性的争议也不断升级。人们还清晰地记得,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那次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靠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减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形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而这一切还远远没有结束,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专家们说,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将延续一百年。
不过,随着核电的不断发展,核电技术的演进,也不断提高着核电的安全等级。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已有约40年的历史,采用的是早期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在遭遇特大地震紧急情况停堆后,在必须释放余热的情况下,外部电源丧失,应急电源又遭受海啸破坏,致使反应堆无法及时冷却导致事故发生。而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采取的是非能动系统,是利用自然物理现象驱动流体流动,带走核电站反应堆堆芯余热和安全壳的热量,不需要外部能源。因此,可规避福岛第一核电站类似情况,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
数字显示,AP1000堆芯融化的频率已微乎其微,每一个堆运行一年期内出现这种事故的几率为一百万分之0.508;出现大量放射性释放到环境的几率也微乎其微,每堆每运行一年出现这种严重事故的几率为一千万分之0.592,安全性比传统技术至少高出百倍。
当然,这并不是说核电站的运行已可以高枕无忧,核电安全仍需时刻警钟长鸣。特别是在特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增多趋势的今天,更需强化核电站安全设施和对极大灾难的防御能力,研究并进一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设计基准,推动先进核电技术的应用,才是根本之策。
此次日本福岛核电事件,是一个大灾难后核电现场应急处理和善后的集中案例,我国相关部门和核电企业,都应以此为鉴,立即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全面安全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同时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核安全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并在日常运行中将安全工作落实到点滴实处。核电无小事,只有平时做到一万,才能防止万一的发生。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18日东京发表了自己对日本核事故的看法:“事故对今后各国建设核电站肯定会有影响,但不会影响各国追求稳定的电力供应,建不建核电站说到底由各国自行决定。”(2011年3月17日人民网)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高效、经济、可靠的核能必将被大规模利用,预计全世界核能发电量在今后20年中将会增加1倍。
B.核电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造福民众;万一出现安全事故,也许会造成毁灭性的悲剧。
C.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中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污染了全球大部分地区,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D.我国应吸取日本福岛核电事故的教训,迅速组织对我国核设施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要尽早编制核安全规划,加快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避险能力。
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代核电AP1000技术,比福岛核电站采用的二代沸水堆核电技术先进,在面对地震、海啸时,应该不会出现类似悲剧,不用担心出现安全问题。
B.福岛核电站造成严重核泄漏,将对目前的核电站建设热形成严峻拷问。福岛的教训或许很难成为建设更安全核电的动力和契机,却或许会成为让核电止步的“红灯”。
C.在遭遇特大地震的紧急情况下,如果外部电源和应急电源其中一个不被破坏,反应堆能及时冷却,则完全可规避福岛核电站放射性物质严重泄漏事故的发生。
D.抗震和抗海啸技术发达的日本,与灾难的直接交手体现了人类对付地质灾害的较高水平。但日本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这种损失可以看成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只能无可奈何。
3.据统计,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核能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在欧洲,三分之一的电力来自核能,而美国和亚洲不少国家都调整能源政策,扩大核电比重。结合本文内容,对上述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清洁能源,核电目前和未来都将被世界各国大力发展.
B.发展核电是一把优势与风险并存的双刃剑,既有现实的利益,更有潜在的危险。
C.历史和现实的惨剧告诉我们,发展核电的国家在充分利用能源的同时,要把保障核电安全放在第一位,要对人类的安全、健康高度负责。
D.着眼长远,人类有必要努力开发更安全、更环保、更高效的发电方式,减少对核电的需求。
参考答案:1.C
2.C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
最后的塞林格
杨向荣?
据美联社报道,塞林格走了。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离开了这个世界。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
读者知道塞林格,几乎都是因为他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的主人公——17岁的少年霍尔顿——这个敏感的不良少年不仅在纽约游荡了几十年,也在当代世界文学的长廊中孤独地游荡了几十年。文学史上数不清的成人、王公贵族乃至所谓的伟人都昙花一现地过去了,但是霍尔顿却继续孤独地游荡着。《麦田里的守望者》长久的生命力在于:它塑造了一个聪明得要死、敏感得要命、对成年人的虚伪痛恨得咬牙切齿的纯真少年。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随处都有我喜欢的细节。比如,霍尔顿跟一个叫琴的女孩一起下棋。这个女孩因为家庭虐待的缘故偷偷哭了,眼泪滴到了皇后的头上。我曾经把学校图书馆的英文版《麦田里的守望者》借出来,谎称丢失,花了“巨资赔偿”,然后在扉页标上了描写“琴的眼泪掉在皇后头上”的那一页。塞林格在他随后发表的描写“格拉斯一家人”的小说中都在探讨一个问题:如何回归道德的纯真,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些不超过19岁的青少年身上。
其实,我对塞林格的喜欢最初不是源于《麦田里的守望者》,而是《九故事》。我看到的这个中文译本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封面是一个嘴唇性感的金发少女的头像,那里的每一篇故事我都反复阅读。其中《笑面人》里的个别段落都能背出来。看完《献给艾斯美的故事?怀着爱与凄楚》后,几乎浑身都颤栗了。我觉得,薄薄的《九故事》完全可以拿来当短篇小说写作的经典教材来研究。
塞林格于1919年1月1日生于美国纽约市,父亲是个犹太富商。塞林格15岁时就被父母送到一所军事学校住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述很多是以该学校为背景的。他在参军期间经常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写东西。他先后出版的作品有《九故事>《弗兰尼与卓埃》《木匠们,把屋梁升高些》等。
塞林格后来的几个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描写“格拉斯一家人”的生活片段,主要人物是西摩、弗兰尼、卓埃、布迪。“格拉斯一家人”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人,母亲是爱尔兰人,生有子女七人,西摩是长子。西摩是塞林格描写的“格拉斯一家人”的系列作品中的理想人物,是个头脑清醒、意志坚强的圣人,他的思想和言行十全十美,他教诲弟妹不仅要爱这个世界、宽恕这个世界,而且要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尽自己的责任。
在这篇小说中,塞林格把西摩的早慧、敏感发挥到了极致。西摩虽然才7岁,但已经透露出对芸芸众生的疏远和不抱幻想的气质,透露出与外部世界的不协调,并且暗示他将从这个世界退场,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结束生命,或者用自闭和空想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庸俗、怪诞、充满功利主义世界的疏远。
他对任何俗气的东西都十分敏感。他对夏令营的老师们表现出不屑和同情,对天真无邪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问题表示担忧,对那种制度化的教学方式感到极度沮丧,当然,他的挑战也只限于内心的不满。西摩不止一次地希望父母在很多方面能有某种非凡的理解力,从而使自己孤独的心灵获得慰藉,家成为他与这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抗衡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堡垒。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位天才少年步人成人世界的难度。塞林格具有一种通过寥寥数笔就能把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的本事。
塞林格的小说塑造的很多孩子都是早慧的特殊少年儿童,有的甚至不打算活得很长,也不想拿自己非同寻常的天赋来为功利世界服务。他们属于人间稀罕的那类人物。对这些特殊人群,我们还是心存敬畏的好,因为他们所孜孜不倦地勘探和护惜的东西,想在成人世界再找回来,希望已经极其渺茫。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名之后,他并没有放弃写作,尽管长期隐居,但他确实一直保持写作的状态,但是这些作品却很少被拿出来发表。塞林格隐居之后拒绝和任何媒体接触,这样的态度实在是大多数作家所无法做到的。像塞林格这样珍惜羽毛的作者实在太少了。(根据《文化周刊》2011.2.2改写) ?
1.下列对人物通讯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塞林格出名源于其《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主人公17岁的霍尔顿成为当代世界文学长廊中的经典形象,富有长久的生命力。 ?
B.《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细节描写令作者难忘,故曾将小说以“巨资赔偿”为代价予以藏匿,但作者对塞林格喜欢却因为《九故事》。?
C.塞林格出生于美国纽约市,其父为犹太富商,少年曾被父母送到一所军事学校住读。霍尔顿实则是作者少年生活的缩影,《麦田里守望者》实际是作者的自传。 ?
D.文章认为,在塞林格创作的作品中,霍尔顿、西摩都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他们是完美的理想人物,头脑清醒、意志坚强。 ?
E.塞林格笔下人物多半是早慧的特殊少年儿童,敏感、自尊,不打算活得很长,具有强烈病态感,故作者认为应倍加呵护。 ?
2.文章首段说“也许有人觉得他早已经不在,也许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为什么这样说,有何作用?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联系文本,回答小说以“最后的塞林格”作为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他们孜孜不倦……希望已经极其渺茫”,联系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
2.“有人觉得他早已不在”是指塞林格成名后一直过着低调的隐居生活,拒绝与任何媒体接触,珍惜自己的羽毛;“有人觉得他还很年轻”是因其《麦田的守望者》塑造的少年霍尔顿形象一直鲜活地存在于当代世界文学长廊,富有极强的生命力。作用:统领下文,为文章奠定情感基调;扼要概括了塞林格在文学上的重要意义。 ?
3.一是塞林格作为一个隐居多年始终拒绝与媒体合作,始终爱惜自己羽毛的文学大师离开人世,故说“最后的塞林格”;二是作为文学大师所塑造人物的独特性,及其寥寥数笔便把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的高超本领。 ?
4.一方面,在西摩与霍尔顿的身上,又寄寓着作者的理想,他们憎恶世俗、厌恶荒诞、反对功利;头脑坚定,意志坚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与完美代表;另一方面,他们所代表与追求的东西,已经无法再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到。(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