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6 06:31:53
1、多选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3题。
就整个世界范围来说,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接近70%。农业用水量的增加还源于饮食质量的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为美味可口的食物。生产1公斤花生要比生产1公斤大豆多消耗近1倍的水,而生产1公斤牛肉所消耗的水几乎是生产1公斤鸡肉的4倍,生产1杯橙汁也要消耗1杯茶用水量的5倍。随着全世界20亿人口将步入中产阶层,即使人口总量不变,农业用水量也会有增无减。
同样,工业生产也需要水。全世界用水总量的22%用于工业生产,8%用于生活用水。总的来说,这两方面的用水量在20世纪下半叶翻了两番,比农业用水的增长速度快一倍。专家预测,各方面的用水需求都还会进一步增加。
水资源的总供应量是既定的,即使到了2050年,全球总水量也不会增加,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如果有一部分水似乎从天而降,那是因为它来自蒸发的地表水分,经过冷凝后形成降水,又返回大地。
如果我们在淋浴时用了一箱水,这能算作“用光”吗?是否可以将其收集起来浇灌花草呢?它也可以渗透至地下含水层,填充地下水,抑或汇入江河之中,再供他人循环利用。真正将水“用光”,使其短时间内不能再为人类使用有两种情况:水从游泳池、蓄水池或水塔蒸发,进入大气层;或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水从植物叶面蒸腾到大气层。这两个过程合称为蒸发蒸腾作用,往往被水资源决策者所忽视。
人工调水运费不菲,当某地的雨水和地表水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时,地下水似乎解决了人们的燃眉之急。墨西哥城及其周边地区20万居民生活用水的70%来自一个含水层,而按照目前的使用速度,这一含水层将在200年内枯竭。由于这一原因,墨西哥城已经开始下沉。在曼谷、布宜诺斯艾利斯和雅加达,含水层要么被透支使用,要么遭受污染,或被海水回灌。
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很多举措己广为人知。各国政府必须开诚布公,将江河流量、水位高低、天气预报等讯息公之于众,集思广益、另辟蹊径,寻求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案。例如,修筑全天候通行的道路系统,以方便农产品运输,实现从自给农业到商业农业的转变。
对于农民来讲,干旱地区的农民则需更换作物品种,改种价值高、耗水少的作物,如坚果、草莓或蓝莓。而消费者也需学着接受转基因食物。同时,一些个人爱好最好也要做出调整,可以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减少洗车频率等等。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工业生产、生活用水量相对农业生产用水量来说,是以成倍的速度快速增长的。
B.就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工业、生活用水分别是用水总量的70%、22%、8%。
C.人们不断追求美味可口的食物,饮食质量提高,造成农业用水增加。
D.生产花生、牛肉、橙汁用水量要高于生产大豆、鸡肉、茶饮品的用水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资源的总供应量是既定的,再过几十年,全球的总水量也不会增加。
B.我们使用过,又被别人循环利用的水,不能视为“用光”的水。
C.经过蒸发和蒸腾作用进入大气的水将永远不能被人们使用。
D.淋浴过的水,还可以再利用,如收集起来浇花,它还可以渗透到地下含水层,填充地下水。
3.下列理解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由于人工调水运费价格较高,雨水和地表水有不足时,人们会用地下水解决燃眉之急。
B.消费者少吃肉、多吃豆制品,少打高尔夫球、多打篮球,减少洗车频率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紧张的状况。
C.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无休止地采用地下水,会带来水层被透支,甚至地面建筑物下沉等诸多严重的问题。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障碍多来自政治或文化因素,因此,只要各国政府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就能实现从自给农业到商业农业的转变。
参考答案:1.A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易中天——学者还是明星
记者:易老师,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会想到出《帝国的终结》这样一本书?
易中天:读研究生时,我的方向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在我毕业做硕士论文的时候,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基础做出了《〈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因为这篇论文我后来成了大学里的美学老师。为了搞清楚美学,我就去读了心理学;我觉得要讲清楚中国美学就要吃透中国文化,于是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再之后又考虑到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有现实意义的,就谋划《帝国的终结》。
记者:听说您平常讲课的方式很特别,讲到最后是学生在台上,而您在台下?
易中天:我一直认为哲学、人文学科的讲解重要的不是要得出结论,而是给出解释。我讲课是有这么个习惯,最后一堂是“批判会”,学生们都要上台说说我哪里讲得不好,我在台下做笔记然后“答辩”。他们都很喜欢这样的讲课方式。
记者:这种开放性似乎也体现在您的著作中。
易中天: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开放的体系,让读者得不出结论更好。太喜欢下结论是学术研究中最大的问题。过去有关于“李贺是什么主义”的争论,文学史上有个传统就是为文学家分类,比如杜甫写了“三吏”“三别”,大家一想他肯定是现实主义;而李白呢,一会儿梦游这个山、一会儿泛游这个江,肯定是浪漫主义。可到了李贺这里,大家犯难了,争来争去最后只能定性为消极浪漫主义,可后来李贺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赏,这下大家慌了,伟大领袖怎么可能喜欢消极的东西呢,是这种定义不准吧?其实争论“李贺是什么主义”有意义吗?
记者:有学生提到,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普遍缺乏信仰,您是做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怎样理解信仰呢?
易中天:本人无党无派无信仰,我主张平视,不主张“仰”,做人只要有道德底线就可以了。中国人太喜欢用意义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人,其实只要守住一条线,不做坏事,这个社会就很和谐。
记者:曾经看到您的博客,包括听到的一些说法,觉得您本人好像对媒体不太友好?
易中天:前不久有个媒体电话问我,说“易先生,听说刘德华先生非常喜欢您的《品三国》,您怎么看?”我当时想,不论谁喜欢看都是好事啊,我就顺口说“好啊”,可第二天报道出来了,这个记者非要加“易中天得意地说‘好啊’”。我怎么就得意了?这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我就是这样的人,如果媒体不友好,那不好意思,看谁比谁更会下套!
记者:可您不觉得您本身就具备成为“话题人物”的天赋吗,比如,大家都知道严嵩是个大奸臣,可您的书中偏偏觉得他是可以被同情的,这个就很容易成为被讨论的话题。还有,陈家林导演说,因为您,新版的《三国演义》拍不成了,这又成了一个讨论的焦点。
易中天:(笑)是吗,我有这种天赋啊?我是怎么想就怎么做,不过我本来就不主张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名著,要拍这个就要忠于原著,可这样观众又接受不了,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还不如不拍。
记者:复旦演讲前,曾听您提到《色戒》中的台词,您经常看电影吗?怎么看这部电影?
易中天:电影我倒不经常看。可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色戒》争议太多了,所以我看了,而且我看的是完整版,我觉得没有必要删。李安拍得太实在了,是为情节服务了,但并没有为主题服务。
小题1:“我主张平视,不主张‘仰’”,从文中看,这既是易中天对信仰的理解,也是他的一种学术态度,下列各项中,与此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批判自己的见解。
B.认为文学史研究中“李贺是什么主义”的讨论无意义。
C.不苟同“严嵩是个大奸臣”的历史定论。
D.对刘德华喜欢《品三国》感到高兴。
小题2:下列各项对易中天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教授,易中天在教学上注重教学民主,师生互动。
B.认同李白肯定是浪漫主义,但不认同李贺是消极浪漫主义。
C.不喜欢用“用意义很高的标准来要求人”,在价值观上无信仰。
D.担心如果忠于原著拍新版《三国演义》,观众会看不懂。
小题3:易中天身上具有哪些“明星”特质“?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6分)
小题4:“访谈录”记录采访者与被访者的谈话,实际透露着采访者对被访者的评价与态度。本文中,记者为什么主要认同易中天的“学者”身分?请概述。(6分)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A
小题:①媒体不友好,自己就对之不友好。②喜欢挑战传统或“定论“,有成为“话题人物”的天赋。③不属于书斋型学者,时时关注文化热点。(每点2分,意到给分)
小题:①学术研究范围广泛,涉及文学、美学、心理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等等。②教学与著述中,有“开放性”的个人学术风格,有独立的见解与看法。③对影视作品改编原著的态度是,应忠于原著,情节应为主题服务——学者的严谨性,原则问题上不媚俗。(每点2分,意到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A:身体力行不仰视教授的权威;B:不仰视文学史上的传统研究方法;C:不仰视对具体历史人物评价的“定论”、“共识”。)
小题:(B:从根本上不认同文学史研究中给文学家分类的做法;C:人要有“道德底线”、“守住一条线,不做坏事”,就是一种价值观上的信仰; D:不可能担心“观众会看不懂”,应该是怕当今观众不接受原著中“正统观念”思想倾向、“拥刘抑曹”情感倾向等。)
小题:无
小题: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读柳永
梁衡
①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表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②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
③艺术高峰的产生扣自然界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水自己也没有想到他死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要在这种气候下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了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盘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一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目而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特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颂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
④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16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⑤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
(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文章第一段在内容上简述了作者记住柳永的原因,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同时也奠定了全文通谷简朴的基调。
B.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黄山松不择地而生,生而与风雪相斗成就自我的不屈精神,赞美柳永虽沦于瓦肆勾栏,却成就自我的文学神话。
C.文章第3段写柳永的遭遇不仅诠释一个逆境成才的道理,也包含着对他的歌颂。
D.柳永本想考取功名,却阴差阳错的如一粒风中的种子一样,无奈地落到了市井之中,但“奉旨填词”的他反而在逆境中获得人生的精彩。
E.不刻意追求成功,却成就斐然;人受命运摆弄,却也可以主宰命运;人受环境制约,却也可以利用环境,这就是柳永给我们的启示与感动。
小题2:通读全文回答,文章题为“读柳永”,说说“读”字的妙处。(4分)
小题3:文章开头说“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柳永对词的发展所作出的主要贡献。(5分)
小题4:文章,从柳永的人生遭遇和做人成事的经历中论述了一个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请你从古今名人中举出一两个这样的例子加以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B
小题2:
①?一方面,作者对柳永的认识,是读他的诗文而获得的,所以“读”字用得准确。
②?②另一方面,本文侧重探索的是柳永的精神世界,所以“读”字用得传神。
小题3:①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②在内容上改变了词的题材,把词从宫词中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③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
小题4:例如,苏轼被贬黄州,但黄州的山水明月给了他无穷的才思,《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闪耀着文学艺术的光辉.得以吟诵至今。范仲淹被贬苏州,好友滕子京的真情相托,洞庭湖的阴晴风景,使《岳阳楼记》得以横空出世,光照后人。(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本文基调应为“深沉高远”。B项:“托物言志”改成“借物喻人”(6分)
小题2:4分,每点2分。
小题3:5分,答对两点给4分,三点给满分。
小题4: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1)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2)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3)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4)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5)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6)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7)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8)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苛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9)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10)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会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致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11)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12)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①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作者说“在打你的同时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试分析作者打孩子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写出殴打是作者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的最后的手段,表现了母亲打孩子的万般无奈。
②形象地写出作者殴打孩子时内心的凝重和辛酸,将母爱的善良、无私而又不失严厉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2.因为(1)我打孩子时,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我肉体上同样遭受苦痛。(2)虽然打了孩子,但又十分心疼孩子,明智的父母又不能溺爱孩子,面对孩子皮肉受苦,面对他所犯的错误,心灵要承受更大的痛楚。(意思对即可)
3.(1)深爱自己的孩子,并不想打孩子,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稚弱的生命擦伤;
(2)希望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孩子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当所有努力无效时不得不采用这种方式,内心无奈;
(3)每次打了孩子之后,内心都有深深的自责,宁愿自罚换取孩子汲取教训。(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青春心态:“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素描
这个概括来源于徐志摩,《默境》中他写到:
但见玫瑰丛中,青春的舞蹈/与欢容,只闻歌颂青春的谐乐与欢踪;/轻捷的步履,/你永向前领,欢乐的光明,/你永向前引:我是个崇拜/青春、欢乐与光明的灵魂。
这里青春、欢乐、光明是三位一体的。“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五四”作家不是将欢乐当成是一种消费和闲暇来对待的,“五四”作家不是简单地将光明当作外在于个人的目标来认识的,他们是将欢乐、光明融合在个体的人的生命形态——“青春”之中,“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正因如此,“五四”文学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在其发刊词《敬告青年》中竭力赞美青年,《新青年》杂志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自己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2卷1号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成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由此“五四”新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新文学的创作主体这一角度来说,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陈独秀、鲁迅两人算是比较大一些,其余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8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是很年轻的,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石评梅、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许多人只20出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以哪些作家为主体往往会决定一种文学的性质,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是从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在《少年中国说》中表现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幢憬,前文所及李大钊《青春》一文与上文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也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的心目中就像一位葱俊的有进取气象的姑娘,是“年轻的祖国”,“五四”作家的青春气息是如此的富有感染力量,主体的气息投掷于对象的身上,使得对象也变成青春勃发的了。祖国在更生,是年轻的祖国;时代在变化,是年轻的时代。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在“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地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五四”作家的忧郁是青春的忧郁,“五四”作家的幻想是青春的幻想,他们对于青春的迷恋已经到了走极端的程度,钱玄同甚至说过不可理喻的话“人过四十该枪毙”。(节选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1.作者说“‘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下列表述不属于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
A.“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B.“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他们的出现给现代文坛带来了一股青春风。
C.“五四”时期的中国受时代青年们青春气息的影响,有进取气象,变得青春勃发。
D.“五四”时代的文学杂志的名称如《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等等都带有一种青春气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五四”作家的宗教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由于他们将欢乐与光明融合在个体的生命形态之中,所以“五四”作家的青春教又是光明教和欢乐教。
B.“五四”文学运动的转向是指以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为特征的封建文学向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五四”青春型文学的转变。
C.“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终结了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催生了中国现代的青春型文化,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运动。
D.“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是有一定的依据的,梁启超的“新文体”就是它的发端,其《少年中国说》一文实际上就是一篇青春宣言书。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开篇引述徐志摩的诗句,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青春、欢乐与光明这个话题,为论述“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主旨服务。
B.一个时代的作家主体特性往往决定一个时代的文学性质,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士大夫为主体,体现出一种老年心态,因此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
C.“五四”新文学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平等并列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从封建文化向新文化转变的背景中,前者与后者是相应和的。
D.“五四”新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那么,“五四”新文学的读者群自然是青年,他们的青春气息使祖国成为年轻的祖国。
参考答案:1.C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