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6 06:23:26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8分)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
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果若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栗,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
注:滫瀡(xiūsuǐ)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虞:忧虑
B.于是有水火之孽孽:罪恶
C.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虽:即使
D.自以幸为天子近臣以:认为
小题2:下列属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失火的主要意图的一项是( )(3分)
A.阐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的道理。
B.肯定王参元“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的才华。
C.改变王参元“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
D.表达“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的愧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第一段中“骇”“疑”“喜”三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后文叙议的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三个字展开的。
B.作者认为王参元很有才华,但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这是王参元遭到世人猜疑的主要原因。
C.作者在贞元十五年就读到王参元的文章,在读后的六七年中一直没有对王参元的文章作出应有的评价。
D.文章用书信的形式,借王参元家失火这件事表达了作者的想法,同时也针砭了当时诋毁人才的恶劣的社会风气。
小题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4分)
译文:
(2)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2分)
译文:
(3)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我刚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吃惊,接着又怀疑起来,最后却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始”.“吊”.“更”译对,各1分。句意正确1分)
(2)但我偶尔在同事中称道您几句,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窃”译对1分,句意正确1分)
(3)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来表示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能够自然显露出来而不受玷污了。(“黔”.“乃”.“污”译对,各l分。句意正确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孽”的意思是灾难.灾祸
小题2:文章借王参元家失火的事,劝王参元出来做官,积极从政,以发挥自己的才干,改变“进而不能出群士之上”的现状小题3:“家中积有钱财,为官是否廉洁令人生疑”等内容不是作者的看法
小题4: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了火灾,家里什么也没有留存下来。我刚听说大吃一惊,接着又产生一些疑问,最后竟然感到非常高兴。原本打算慰问您,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又简略,因此还不能详尽地了解您受灾的情况。如果真的烧得精光而一无所有,那正是我要特别祝贺您的原因。
您殷勤奉养父母,生活得很安乐,只希望过恬静舒适.平安无事的日子。现在竟遭受到烈火焚烧的意外事情,而使您震惊恐惧,甚至连油脂.淀粉这样的东西,也许都供应不上了,我因此起初感到大为吃惊。
人们的言谈之中都说,事物的圆满或空缺,灾祸或幸福,都是相互依存转化,来去无定的。有的人将要大有作为的时候,开始总会经历一个困苦动荡.担心受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就有水火的灾害,就有小人的怨恨毁谤。历经劳苦变动的磨难之后,才能奔上光明的前途,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些说法不仅大而无当而且荒诞不稽,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因此就一定相信,所以我接着便对它产生了疑问。
凭着您读了不少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所作所为都显示出您的多才多能,然而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未取得显赫尊贵的地位,这里并没有其他原因。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存着许多财物,爱慕廉洁名声的人都怀有顾虑畏惧心理,因而不敢称道您的好处,尽管自己内心明白,但却藏在心里,含在嘴里不敢说出口来。这是因为公道难以显扬,而世人又多猜忌的缘故啊!谁要一开口,那些爱叽叽咕咕嘲笑别人的人,就认为他得了许多贿赂。
我从贞元十五年看到您的文章以后,藏在心里没敢讲出的赞赏的话大约五六年了,这是我只顾个人得失而长时间有负于公道,不仅是有负于您啊!等到作了见习监察御史和礼部员外郎以后,我自认为有幸当了皇帝身边的大臣,能够畅所欲言了,并想借此机会荐举您,消除您胸中的郁闷。但是当我在适当机会向同僚们称道您的时候,还是有人挤眉弄眼,暗暗讥笑。我深恨自己道德修养还不突出,清白的名声还未确立,而被世人强加上许多罪名,与好友孟几道每谈及此都感到十分痛心。如今您的家幸好被天火烧得精光,众人的疑忌也随之而全部化为灰烬。烧黑了房屋,烧红了墙壁,表明您家已经一无所有了,这样您本身的才能就自然显露出来而不致辱没。您的真实情况完全表现出来,这真是火神所给予您的莫大资助啊!那么,我和孟几道几十年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荣誉大呢。从此您不仅被人谅解,而且会得到公开的赞扬,使那有话藏在心里的人,都能开口为您说话了。出题考试,决定录取的主考官们,也都敢任命您官职而不再胆战心惊了。这样一来,即使想像过去那样屈己受辱,难道还能办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抱有很大的期望,因此,我最后才特别高兴起来。
古时候各国有了灾祸,同等地位的国家都要向受灾国表示慰问。春秋时许国不去慰问受灾国,有识之士都憎恨它。现在我说的这些情况,与古代有不同的地方,所以在正打算慰问您的时候又转而向您祝贺。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圬:wū,抹土;诛:责备;
小题1: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浯。
(1)于予与何诛?
(2)于予与改是。
小题2:这段文字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关系。
小题3:孔子从“宰予昼寝”这一事情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言”和“行”的关系;
小题:孔子从“宰产昼寝”这—事情中,出了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
本题解析:
小题:见译文
小题:据文意分析概括
小题:据文意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不能粉刷。对于宰予这个人,有什么值得责备的?”孔子说:“先前我对人,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我是从宰予的表现改变了先前对人的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10题。
苏颋,少有俊才,一览千言。弱冠举进士,授乌程尉。神龙中,累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俄拜中书舍人。寻而颋父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掌枢密,时以为荣。机事填委,文诰皆出颋手。中书令李峤叹曰:“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俄迁太常少卿。景云中,父瓌薨,诏颋起复为工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颋抗表固辞,辞理恳切,诏许其终制。服阕就职,袭父爵许国公。玄宗谓宰臣曰:“有从工部侍郎得中书侍郎否?”对曰:“任贤用能,非臣等所及。”玄宗曰:“苏颋可中书侍郎,仍供政事食。”明日,加知制诰。有政事食,自颋始也。颋入谢,玄宗曰:“常欲用卿,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宰相皆卿之故人,卒无言者,朕为卿叹息。中书侍郎,朕极重惜,自陆象先殁后,朕每思之,无出卿者。”时李口为紫微侍郎,与颋对掌文诰。他日,上谓颋曰:“前朝有李峤、苏味道,谓之苏、李;今有卿及李口,亦不让之。卿所制文诰,可录一本封进,题云‘臣某撰’,朕要留中披览。”其礼遇如此。玄宗欲于靖陵建碑,颋谏曰:“帝王及后,无神道碑,且事不师古,动皆不法。若靖陵独建,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造。”玄宗从其言而止。开元四年,迁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与侍中宋璟同知政事。璟刚正,多所裁断,颋皆顺从其美;若上前承旨、敷奏及应对,则颋为之助,相得甚悦。璟尝谓人曰:“吾与苏家父子,前后同时为宰相。仆射长厚,诚为国器;若献可替否,罄尽臣节,断割吏事,至公无私,即颋过其父也”。八年,除礼部尚书,罢政事。俄知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前司马皇甫恂破库物织新样锦以进,颋一切罢之。或谓颋曰:“公今在远,岂得忤圣意?”颋曰:“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岂以远近间易忠臣节也!”十五年卒,年五十八。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给事中累:多次。
B.诏颞起复为工部侍郎诏:诏书。
C.加银青光禄大夫加:兼任。
D.服阕就职?阕:结束。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苏颈“受皇帝赏识”和“不顺从圣意”的一组是
A.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
颋抗表固辞
B.每有好官阙,即望宰相论及
非臣等所及
C.今有卿及李口,亦不让之
陛下祖宗之陵皆须追造
D.即颋过其父也
颋一切罢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颋年轻时就才华出众,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担任乌程县尉。神龙年间,他与父亲同时到中书省掌管重要机密事务,被当时的人看作是极为荣耀的事。
B.苏颋在为父亲苏瓌服丧期间,就被任命为工部侍郎,但他并未立即就任。就职后又被破格升任为中书侍郎,还破例被供给主持政事的月俸。
C.苏颋担任中书侍郎后,入宫谢恩,受到玄宗的赞赏。玄宗认为自从陆象先去世之后,没有比苏颋担任中书侍郎这一重要职务更合适的人选了。
D.苏颋和宋璟同任宰相时,配合得非常默契。宋璟也曾与苏颋的父亲同任宰相,他认为苏瓌虽然也是治国之才,但苏颋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苏瓌。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王及后,无神道碑,且事不师古,动皆不法。
(2)明主不以私爱夺至公,岂以远近间易忠臣节也。
参考答案:
8、B
9、C
10、A
11、11.(1)帝王及皇后,没有神道碑,况且凡事不效法古代,举措都是不合法度的。
(2)圣明的君主不会用个人的喜好夺走百姓的利益,我怎么能因为离皇帝的远近不同了就改变自己作为忠臣的节操呢?
本题解析:
8.B(诏,诏令,动词。)
9.C(“舍人思如涌泉,峤所不及也”“即颋过其父也”分别是李峤和宋璟对苏颋的称赞,不能表明苏颋“受皇帝赏识”;“非臣等所及”是宰臣对皇帝的恭维,与苏颋“不顺从圣意”无关。)
10.A(苏颋先到中书省,不久苏瓌到中书省,并不是同时。)
11.(1)大意2分,“师”“动”“法”翻译准确各得1分
(2)大意2分,“以”“易”“至公”各得1分,其中“至公”理解大意即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苏颋,年轻时就有出众的才华,眼睛一扫就能看一千字。二十岁考中进士,授职乌程尉。
神龙年间,多次升迁到给事中,兼任修文馆学士,不久又任命为中书舍人。不久他的父亲任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时掌管重要机密之事,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极荣耀的事。机密要事错综复杂,诏令都出自苏颋之手,中书令李峤赞叹说:“舍人文思如泉涌,是我李峤所不及的。”不久升任太常少卿。景云年间,苏瓌去世,下诏苏颋未满丧期便起任工部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苏颋直言上表坚决推辞,言辞情理恳切,下诏准许他服满丧期。服丧期满就职,继承父爵许国公。玄宗对宰相说:“有没有从工部侍郎升任中书侍郎的先例?”宰相回答说:“任用贤能,非臣等所能及。”玄宗说:“苏颋可任中书侍郎,并供给主持政事的月俸。”第二天,加授知制诰。主持政事有月俸,是从苏颋开始的。苏颋入宫谢恩,玄宗说:“时常想任用卿,每当好官有缺,就希望宰相能提到卿。宰相都是卿的旧人,最终没有人说到卿,朕替卿叹息。中书侍郎一职,朕十分看重珍惜,自从陆象先死后,朕时时思量,无人能超出卿。”当时李义为紫微侍郎,和苏同时执掌诰令。有一天,皇上对苏颂说:“前朝有李峤、苏味道,称为苏、李;如今有卿和李义,也不次于他们。卿所写的诰令,可抄录一本密封进上,题名为‘臣某撰’,朕要在宫中翻阅。”对他的礼遇如此。玄宗打算在靖陵建碑,苏颋劝谏说:“帝王及皇后,没有神道碑,况且凡事不效法古代,举措都是不合法度的。如果独在靖陵建碑,陛下祖宗的陵墓都必须追造。”玄宗听从他的话而停止建碑。开元四年,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和侍中宋璟一同主持政事。宋璟为人刚正,多有裁断,苏颋都顺从他的正确决定;如果在皇上面前接受旨意,陈奏事情或应对询问,苏颋就从旁协助,互相配合得十分默契。宋璟曾对人说:“我和苏家父子,先后同时担任宰相。仆射善良忠厚,的确是治国之才;至于提出正确可行的建议来代替不可行的主张,竭尽作为臣子的节操,决断处理政事,公正无私,那么苏颋超过了他的父亲。”开元八年,任礼部尚书,罢知政事,不久主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事。前任司马皇甫恂挪用官库藏物织成新锦进贡,苏颋全部予以取消。有人对苏颋说:“您如今在远地,怎能违逆圣意?”苏颋回答说:“明主不会用个人的喜好夺走百姓的利益,我怎么能因为离皇帝的远近不同了就改变忠臣的节操呢?”最终上奏撤销。开元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八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程绍字公业,德州人。祖瑶,江西右布政使。绍举万历十七年进士。除汝宁推官,征授户科给事中。巡视京营。副将佟养正等五人行贿求迁,皆劾置于理。帝遣使采矿河南,绍两疏言宜罢,皆不报。再迁吏科左给事中。会大计京官,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闻造乃贬边方。主事赵世德考察贬官,廷议征杨应龙,兵部举世德知兵,绍驳止之。又劾文选郎杨守峻,守峻自引去。饶州通判沈榜贬官,夤缘税监潘相得留,绍极言非法。山西税使张忠以夏县知县韩薰忤己,奏调之僻地,绍又争之,帝怒,斥为民。以沈一贯救,诏镌一秩,出之外。给事中李应策、御史李炳等争之,帝益怒,并薰斥为民,而夺应策等俸。绍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少卿。
天启四年,历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宗室居仪封者为盗窟,绍列上其状,废徙高墙。临漳民耕地漳滨,得玉玺,龙纽龟形,方四寸,厚三寸,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献绍。绍闻之于朝,略言:“秦玺不足征久矣。今玺出,适在臣疆,既不当复埋地下,又不合私秘人间。欲遣官恭进阙廷,迹涉贡媚。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昔王孙圉不宝玉珩,齐威王不宝照乘,前史美之。陛下尊贤爱士,野无留良。尚有一代名贤,如邹元标、冯从吾、王纪、周嘉谟、盛以弘、孙慎行、钟羽正、余懋衡、曹于汴等皆忧国奉公,自首魁艾。其他词林台谏一锢不起者,并皇国祯祥,盛朝珍宝。臣不能汲致明廷,徒献符贡瑞,臣窃羞之。愿陛下惟贤是宝。在朝之忠直,勿事虚拘;在野之老成,亟图登进。彼区区秦玺之真伪,又安足计哉。”魏忠贤方斥逐耆硕,见之不悦。后忠贤势益张,绍遂引疾归。
崇祯六年,荐起工部右侍郎。越二年,以年老,四疏乞休去。卒,赠本部尚书。
(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除汝宁推官,除:被授予,被任命
B.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讦:揭发
C.绍闻之于朝闻:听说
D.又不合私秘人间合:应当
小题2:下列各句中,全都直接说明程绍敢于直言的一项是?(?)
①副将佟养正等五人行贿求迁,皆劾置于理。
②御史许闻造讦户部侍郎张养蒙等,语侵吏部侍郎裴应章
③饶州通判沈榜贬官,夤缘税监潘相得留,绍极言非法。
④绍家居二十年。光宗即位,起太常少卿。
⑤帝遣使采矿河南,绍两疏言宜罢,皆不报。
⑥绍言闻造挟吏部以避计典,且附会阁臣张位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①③⑥
小题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绍为人刚正不阿,曾因敢于直言而被贬为民。因沈一贯相救,诏令降一级官位品级,出京外任。
B.临漳百姓在漳水滨耕地,捡得玉玺,龙纽龟形,四寸见方,厚三寸,献给程绍。
C.程绍想派官员恭敬地将玉玺进献到朝廷,又担心被别人私吞,因此写了一封奏疏。
D.程绍在奏疏中希望皇帝只以贤才为珍宝,而不必计较小小的秦玺的真伪。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山西税使张忠以夏县知县韩薰忤己,奏调之僻地,绍又争之,帝怒,斥为民。(5分)
(2)且至尊所宝,在德不在玺,故先驰奏闻,候命进止。?(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小题1:D小题1:C
小题1: 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