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6 06:22:22
1、阅读题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1000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1000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1000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么快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子们收到了礼物。
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
D.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与决心的坚定。
E.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但并不快乐。
小题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6分)
?
?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分)
?
?
小题4:小说结尾写道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8分)
?
?
参考答案:
小题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小题2:①因感被打扰而愤怒的富人见到孩子后动了恻隐之心,产生了打破孤独的冲动;②在表达善意的时候,他表现得居高临下;③遭到拒绝后,他感到无奈、失望、困惑。(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含义:①第一处“歌声”体现出亚诺什一家单纯的节日快乐;(2分:单纯的节日快乐)②第二处“歌声”体现出他们的亲情经受考验后的快乐。(2分:受考验后的快乐)
作用:可使情节跌宕,前后呼应,人物鲜活,更能彰显主题。(2分:情节、结构和主题答全了给2分,少一点扣1分。)
小题4:观点一:亚诺什不该把钱送回去。他本来可以用这笔钱给孩子们买些可吃可玩的圣诞礼物,仅有歌声的圣诞节是不完满的。观点二:亚诺什应该把钱送回去。快乐是钱买不来的,穷人也有尊严,靴匠不应该以牺牲一家人的快乐为代价而接受施舍。观点三:亚诺什可以采取变通的方法。例如他可以邀请富人跟他们一家一起唱歌过节。物质与精神双重的快乐是较为圆满的。(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2分;结合作品、论述合理:4分;谈出启示: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C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的心理。不对。可能有些恐惧,但是没有憧憬。 E的表述不准确,穷人疲于奔命,但是因为有家人,所以很快乐。)
小题2:该题型的答题思路可以参考着原文来回答,对照原文一句一句地看,然后将其中的情感变化写出来。例如:“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和“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体现出富人的愤怒。
小题3:作用题是现代文阅读中的重头戏,经常会考到,一般这种题要从两方面去回答,一个是内容,一个是结构,二者缺一不可。
小题4:本题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点评:五选二的题最容易出错,所以应该仔细阅读选项中的内容。只要将选项中的内容和文章中相对应的句子一一对应,就可以发现有些是与文章不相符的。另外,一些问“句子的作用”的题型答题时可按以下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句子)在行文中的位置。1.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2)明确段落的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莲花自古以来,一直为我国人民所称颂。历代文人墨客爱莲,称它为"君子花",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其实,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
然而,说到莲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诗人、散文学家,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贫困交织饥寒交迫的时刻,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断然拒绝领取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救济粮",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实写照吗??我爱莲花,爱它那朴实无华的风姿,爱它那不染污泥的风骨,也爱它那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在烈日当空的时候,是妩媚灿烂;在皎洁的月光下,则清影娇猗;风吹,是绿波翻腾,红裳飞衣;雨打,则碧婉倾摇,银珠戏跳。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大自然如何变幻,它总能展示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图画,使人心旷神怡。?
小题1:
朱自清拒领救济粮,原因在于?
小题2:
结合文章的主题,试对"莲花"这一抒情形象作一番赏析。
小题3:
文章开头说"历代文人墨客爱莲,推它为知己,颂扬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只是以莲花来标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罢了"其用意何在?这样行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小题:
美国的"救济粮""具有收买灵魂"的性质。
小题: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内涵并不是古代"墨客"们所说的超然出世,它的内涵实质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而这,正是朱自清等革命先贤们的人格写照。
小题:
这样写,旨在指出古代文人墨客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莲花的品质,虽以莲花自居,却并不以莲花的品质自律,其实,莲的品质的真正内涵是"朴实无华的风姿","不染污泥的风骨","顺乎自然的独特美姿",写物是为了写人,赞莲是为赞象莲花一样的朱自清等革命先贤。这在写法上叫先破后立,托物言志。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说来,动物的体形越大,它的新陈代谢越慢,寿命就越长,反之亦然。大自然如何赋予每种生物不同的新陈代谢速度呢?为什么有些动物注定比其他一些动物短命呢?澳大利亚的比较生理学家赫伯特和艾尔斯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那层只有百分之一厘米厚、将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的膜——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一切。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组成,而脂质是由脂肪酸和甘油两种物质反应形成的。这些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形成了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据说,我们每个人身体里的细胞膜足以铺满75个足球场。艾尔斯认为,由于细胞膜形成一个个独立结构,是生命的屏障,所有的物质都必须经过细胞膜才能进入到细胞内部,而各种物质通过细胞膜的速度正是新陈代射的基础。因此,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水平的最佳场所。
细胞膜中脂肪酸种类差异很大。根据对不同动物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研究,赫伯特发现脂肪酸越是趋于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慢,而脂肪酸越是趋于不饱和,动物的新陈代谢速度就越快。
大象的细胞膜只有O.2%的不饱和脂肪酸,而老鼠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大象快35倍,它的细胞膜里含有2O%的不饱和脂肪酸。鸟类也是如此,其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线性相关。爬行类和两栖类也符合这一模型,它们由高度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与其动作缓慢和冷血的特性相符。
细胞膜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高,动物的寿命就越短。因为那些使膜具有良好流动性和渗透性的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攻击,其结果是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比那些更为饱和的脂肪酸组成的细胞膜恶化和衰老得快。在自由基的攻击下,不饱和脂肪酸会被氧化,同时释放出两种讨厌的化学物质,进一步破坏DNA和蛋白质。
这方面的证据已由西班牙科学家通过相关的膳食实验得出,研究人员将老鼠细胞膜的不饱和脂肪酸提高30%后发现,细胞膜和蛋白质的受损程度提高了50%。这种细胞膜氧化理论或许也能很好地解释为何限制热量摄入能够延长寿命,以及为什么鸟类会比和它体形相似的某些哺乳类动物长寿等疑问。
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对生命长短、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细胞膜把细胞内物质包裹起来,形成独立结构,筑起生命的屏障。
B.细胞膜是脂质疏水性尾部交织成的一个阻止水通过的油性密封带。
C.细胞膜非常薄,而每个人体内细胞膜平铺起来的面积却又相当大。
D.细胞膜的成分不同,导致动物新陈代谢速度不同,寿命长短不一。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细胞膜的成分决定了外界物质能否进入细胞以及渗透的速度,所以说细胞膜是调节新陈代谢的最佳场所。
B.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细胞膜由高度饱和脂肪酸组成,它们的新陈代谢速度缓慢,动作也比较缓慢,多有冷血特征。
C.赫伯特和艾尔斯的观点,完全能解答关于生命长短的疑问,并对动物进化等问题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D.科学家通过控制老鼠的膳食,观察细胞膜和蛋白质受损与其不饱和脂肪酸的关系,验证了细胞膜氧化理论。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饱和脂肪酸极易受到自由基氧分子的攻击而氧化,只要清除自由基氧分子就能彻底遏止细胞的衰老。
B.动物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含量与其新陈代谢速度几乎成正比,与其寿命长短成反比。
C.大象长寿的原因,是它们细胞膜流动性、渗透性差,细胞膜中饱和脂肪酸使其新陈代谢速度缓慢。
D.限制热量摄入能够保护动物自身细胞膜中的不饱和脂肪酸不被氧化,从而延长动物寿命。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本题解析:
小题1:“交织”错,偷换概念,原文第2段开头说脂质疏水性尾部“彼此靠在一起,纵向排列”,并非“交织”。
小题1:“完全”说法绝对化,“产生了”混淆已然和未然。注意原文首段“或许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尾段“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等内容。
小题1:“彻底”说法绝对化,“遏止”偷换概念。据原文,即使“清除自由基氧分子”,也只能延缓而非遏止细胞的衰老。“彻底”一说违背自然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把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
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辜鸿铭既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
B.文中多处引用辜鸿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第4自然段中他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C.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辜鸿铭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这令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
D.文章第5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
E、辜鸿铭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却在国内屡遭自己同胞和学生的嘲笑误解。
小题2:从文章后5段看,辜鸿铭的“了不起”和“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
?
?
?
小题3:结尾一段中辜鸿铭的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有什么妙处?(6分)
?
?
?
?
小题4:文中有“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之句,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什么影响?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8分)
?
?
?
?
参考答案:
小题1:D3分,B2分,E1分。
小题2:“了不起”表现在:①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②讥笑西方人,传播捍卫中国文化。③慈禧生日,“贺诗”讥讽。④袁世凯丧日,大开堂会,热闹三天。⑤在傲慢的西方人面前保持作为中国人的尊严。(答出4点,每点1分)
“怪”表现在:留辫子、穿旧服等行为上。(2分)(1)
小题3:语言深刻、辛辣,“有形”和“无形”的对比,使语意鲜明;(2分)其中,留辫子是他的偏执行为,他以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遭遗弃的痛心,而头上无辫子、心中却存有诸多守旧思想的人的虚伪也令他不齿。(2分)观点一针见血,直击对方要害,表现了人物的灵敏睿智。(2分)
小题4:第一问:辜鸿铭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此时西方入侵,国内混乱,内忧外患使他内心痛苦,绝望挣扎,用狂放的行为维护民族尊严。(4分)
第二问: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在带给我们学习机会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挑战。我们必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才能适应这个时代。(此问开放性强,观点明确、内容健康、言之成理即可)(4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顽固守旧”错,文中虽有穿旧服、留辫子之行为,但这是为了反映人物热爱东方文化、维护民族自尊的品性。C中“很反感”于文无据。E从本文看,“屡遭”体现得不够。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要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和深入理解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要特别注意。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要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区间,那就这五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概括得出答案。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要始终围绕筛选的对象去找准筛选的区间。这一点很关键,如果这个区间找的不准或遗漏,那么就不可能得到正确或全面的答案。找到了答题区间,要善于抓住文中的相关信息的语句,并提取出关键词语,最后根据要求加以整合、组织。
小题3:试题分析:赏析这句话的妙处,就是体会这句话的精彩表现力,这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这一方面。就小说而言,那就是人物形象与小说的主题。
点评:这类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1、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2、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3、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小题4:试题分析:在原文中找到这句话。这句话在段首,可在本段中去寻找有关信息: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抓住原文中的这样语句,就可以概括出答案来了。
点评: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立足于文本。比如说本题,就要清楚探究的基础,也就是文本中关于那句话对人物的影响:辜鸿铭生活在清末民初时期,此时西方入侵,国内混乱,内忧外患使他内心痛苦,绝望挣扎,用狂放的行为维护民族尊严。这是探究的基础。知道了这些,才能结合当今社会实际,谈对我们的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或者是冬烘气十足地怀古,或者是实用主义地趋时。怀古者只想以古代今,趋时者只想以今灭古。结果,两相杀伐,两败俱伤,既斫伤了历史,又砍折了现代。鲜血淋淋,伤痕累累,偌大一个民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在中国人心中留下一些空隙吧!让古代留几个脚印在现代,让现代心平气和地逼视着古代。①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善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②最终都有一个大团圆,以博得情绪的安慰,心里的满足。惟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曹雪芹不想大团圆,孔尚任不想大团圆,鲁迅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奥/深沉)的文学。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③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辑的残骸;④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殒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告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古希腊人傍海而居,无数向往彼岸的勇士在狂波间前仆后继,于是有了光耀百世的希腊悲剧。南美洲人坐拥群山,多少憧憬异域的智者于峰峦外探寻出路,于是成就了烛照人类的《百年孤独》。
诚恳?(淡然/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放逐)。
(取材于余秋雨的《废墟》)
小题1:文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灼(zhuó)伤
B.偌(nuò)大
C.怆(chuàng)然
D.憧(chōng)憬
小题2:文段画线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小题3:在文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深奥诀别淡然驱逐
B.深沉告别坦然 放逐
C.深沉 诀别坦然驱逐
D.深奥告别淡然放逐
小题4:文段中加点的四个词语依次被替换,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心惊胆战
B.平心静气
C.百般无奈
D.前倨后恭
小题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离骚》。
B.杜甫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的民间疾苦和政治动乱,比如《卖炭翁》。
C.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D.《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作者是马尔克斯。
小题6: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比起悲剧,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的结局。
B.作者在第二段引用诗句表达的意思,与原诗作者表达的意思不同。
C.作者认为废墟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能够以史为鉴,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
D.作者认为中国人不能直面废墟、想努力遮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B
小题6:C
本题解析:
小题1:偌:ruò。这是一个形声字,可以据声旁“若”来定音,本字只有一个读音,考生要记住。
小题2:①善长——擅长。“善”有“善于”之义。③船辑——船楫,从上下文来看应指船桨,所以是“楫”。④殒落——陨落,“殒”为“殒命”,与“歹”有关。
小题3:①“深奥”的意思是深遂、难懂。而本处指话题的沉重,所以应为“深沉”。②“诀别”指生离死别,由语境可知,应为“诀别”。③“坦然”针对的心态,“淡然”针对的是心情。此处应指心态。④“放逐”有“流放”之意,放在此处明显不适。
小题4:前倨后恭:先傲慢而后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前后截然不同。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二者显然不同。
小题5: 《卖炭翁》是白居易的诗歌。
小题6:C项中“进而更好地在现代生活”文中无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