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时间:2019-12-26 06:12:2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中允。直讲东宫,太子偶旁瞩,道南即辍讲拱俟,太子为改容。历左谕德少詹事。擢礼部右侍郎,署部事。历城、高苑牛产犊,皆两首两鼻,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召还内臣,又因灾异言貂珰敛怨,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寻请追谥建文朝忠臣。
道南遇事有操执,明达政体。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土鲁番贡玉,道南亦请勿纳。辽东议开科试士,道南以岩疆当重武,格不行。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与方从哲并命。三辞而不允,久之始入朝。故事,廷臣受官,先面谢乃莅任。帝不视朝久,皆先莅任。道南至,不获见,不敢入直。同官从哲为言,帝令先视事,道南疏谢。迨帝因“梃击”之变,召见群臣慈宁宫。道南始得面谢,自是不获再见。
织造中官刘成死,遣其党吕贵往护,贵嗾奸民留己督造。中旨许之,命草敕。道南偕从哲争,且询疏所从进,请永杜内降,弗听。鄱阳故无商税,中官为税使,置关湖口征课。道南极言傍湖舟无所泊,多覆没,请罢关勿征,亦不纳。
道南辅大政不为诡随,颇有时望。岁丙辰,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者,副都御史季文子,目不知书,而贿礼部吏,与同里赵鸣阳联号舍。其首场七篇,自坊刻外,皆鸣阳笔也。榜发,同和与鸣阳皆中式,都下为之大哗。道南等亟检举,乃诏令复试。同和竟日构一文。下吏,戍烟瘴,鸣阳亦除名。
先是,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其党侧目。御史李嵩、周师旦遂连章论道南,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尤力。道南不能堪,言:“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选自《明史》卷第二百一十七,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南即讲拱俟辍:停止
B.减免乞下诏罪己,与天下更新。皆不。报 :回复
C.帝不视朝久,皆先任莅:到
D.傍湖舟无所泊,多没覆:灭亡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太子改容都下之大哗
B.三辞不允 贿礼部吏
C.久始入朝迨帝因“梃击”
D.且询疏从进道南极言傍湖舟无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直接表现吴道南“尽忠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道南请尽蠲山东诸税?②不获见,不敢入直
③道南偕从哲争?④偕礼部尚书刘楚先典会试
⑤汤宾尹科场事,实道南发之?⑥臣辱国已甚,请立罢黜?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南在东宫给太子讲学时,太子有时不专心,他就设法让太子集中精神听讲。
B.道南乘着历城、高苑发生怪异的事情,建议召回宦官,并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
C.道南敢于直谏,但他在朝廷任职,却只被皇上召见一次,一生没有得到重用。
D.道南因为揭发汤宾尹科场事,受到了御史李嵩、周师旦等人的攻击,他愤而辞职。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⑴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
⑵请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朝鲜贡使请市火药,道南执不予。(3分)
②台谏劾阁臣,职也,然未有肆口嫚骂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1)(4分)御史韩浚、硃堦亦诋道南/道南益求去/杜门逾年/疏二十七上/帝犹勉留/会继母讣至/乃赐道里费/遣行人护归/居二年卒。(每错两个扣1分;应断不断、不应断而断都算错。)
(2)①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
②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任意辱骂的。


本题解析:
小题1:覆:倾覆,翻沉
小题1:A.介词,因;B.转折连词,却;C.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结构助词,的;D.“所”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
小题1:注意关键词“直接表现”。
小题1:“只被皇上召见一次”并不能推断出“他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⑵①“市”“执”各1分,句意1分②“职”1分,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
吴道南,字会甫,崇仁人。万历十七年考上进士。受任编修,升为左中允。在东宫轮值讲读。太子偶尔看往别处,吴道南就停住不讲拱手等待,太子因此而严肃认真起来。曾任左谕德少詹事,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代理部里事务。历城、高苑牛生产的小牛犊,都是两个头两个鼻,吴道南建议全部免除山东的各种税,召回宦官;又乘着灾祸和怪异事物出现而说宦官招惹怨恨,乞求皇帝降下罪已诏,和天下人一起除旧布新。都没有批复。不久建议追谥建文朝代的忠臣。
吴道南遇事有操守和主张,对政治体制有明确而透彻的认识,朝鲜入贡的使臣请求购买火药,道南坚持不卖给他们。吐鲁番进贡宝玉,道南建议不收纳。辽东讨论开始科举考试读书人,他就认为险要边疆应当注重武备,就阻止不予实行。他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和方从哲同时被任命。他多次辞谢却不被允许,过了很久才入朝。按旧例,朝廷臣子接受官职,先面谢皇帝然后到任。当时皇帝很久没有上朝,官员们就都先到任了。吴道南到任,见不到皇帝,不敢入阁值班。同僚方从哲跟他说,皇帝命先就职,吴道南上疏谢恩。等到皇帝因“梃击”的变故,在慈宁宫召见群臣,吴道南才得到机会面谢,从此就没有机会第二次见到皇上。
织造宦官刘成死去,派遣他的同伙吕贵前往护送灵柩,吕贵指使坏人留住自己任督造。宫中下旨意同意了,命令起草赦命。道南和方从哲据理力争,并且询问奏疏是从哪来的,请求永远杜绝内部指定,不听。鄱阳本来没有商业税,宦官当了税使,宦官就在湖口设置关卡征收。吴道南尽力说明沿湖船舶没有地方停泊,大多翻沉了,建议撤除关卡不要征税,也不采纳。
吴道南辅助大政不盲从,在当时很有声望。丙辰年,和礼部尚书刘楚先在一起主持会试。吴江举人沈同和,是副都御使沈季文的儿子,目不知书,却贿赂礼部的官吏,跟同乡赵鸣阳的号舍相连。他的首场七篇文章,除抄自书坊刻印的以外,都出自赵鸣阳的手笔。发榜了,沈同和和赵鸣阳都考上了,京城里因此大闹起来。吴道南等多次检举,皇帝下命令复试。沈同和一整天才写一个字。交到司法部门治罪,流放到极边远有瘴气的地区,赵鸣阳也被除名。?
在这之前,汤宝尹科场案件,实际上是吴道南揭发的,因此他们一伙嫉视吴道南。御史李嵩、周师旦就联合上奏章弹劾他,而给事中刘文炳攻击尤其出力。吴道南不能忍受,进言:“台谏弹劾内阁臣子,是职责,但没有任意辱骂的。臣使国家遭受侮辱极其严重,请立刻罢黜。”御史韩浚、硃堦也诋毁吴道南。吴道南更加要求离去。闭门不出一年多,上疏二十七次,皇帝依旧鼓励和挽留他。正逢上他的继母的讣告到来,于是赏赐路程费,派遣行人护送回去。闲居二年后死去。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的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三国演义》。
B.开创“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的《汉书》,为班固受诏而作,因而强调帝王正统,缺乏《史记》那样的强烈批判精神,如书中将项羽、陈涉由《史记》中的“本纪”“世家”贬入“列传”,对历代帝王也多粉饰之词。


参考答案:C.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共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和两篇叙事长诗。他早期创作了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期又创作了“四大悲剧”。D.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为世界文学画廊添了浓浓的一笔,直到今天,只要有人生活在虚妄的幻想中,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人们往往会称他为“堂·吉诃德”。 A


本题解析:不是《三国演义》而是《水浒传》。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乎人也。少知名。长八尺余,姿貌甚伟。灵帝崩,代王叡取为荆州刺史。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袁术之在南阳也,与孙坚合从,欲袭夺表州,使坚攻表。坚为流矢所中死,军败,术遂不能胜表。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候,假节。天子都许,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治中邓羲谏表,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汉间,观天下变。从事中郎韩嵩说表曰:“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莸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后天子拜嵩侍中,迁零陵太守。表以为怀贰,陈兵见嵩,盛怒,持节将斩之,数曰:“韩嵩敢怀贰邪!”众皆恐,欲令嵩谢。嵩不动,谓表曰:“将军负嵩,嵩不负将军!”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谏之曰:“韩嵩,楚国之望也;且其言直,诛之无辞。”表乃弗诛而囚之。
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建安十三年,太祖征表,未至,表病死。
评曰:刘表,有威容,知名当世。表跨蹈汉南,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至于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选自《三国志·刘表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亦合兵襄阳军:驻扎
B.若不然,固将择所从:顺从
C.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袁绍举:举荐
D.欲令嵩谢:谢罪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刘表“外宽内忌”和“好谋无决”的一组是(3分) (?)
A.①表不听,羲辞疾而退,终表之世。②表虽遣使贡献,然北与袁绍相结。
B.①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②绍遣人求助;表许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
C.①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②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
D.①陈兵见嵩,持节将斩之。②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傕、郭汜为了拉拢刘表,就以朝廷的名义任命他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天子也都默许了这一任命。
B.刘表先是打败了袁术和孙坚的联军,又和北方的袁绍联合。然后又向南攻占了长沙、零、桂等地,占据了汉南广阔的地区。
C.韩嵩曾劝说刘表归附曹操,并且劝刘表让刘表的儿子到曹操那儿做人质,因而被刘表猜疑,差点儿招致杀身之祸。
D.韩嵩的谋略.刘备的才干都没有受到刘表的重视,这些人不被重用正是刘表决断不力,对他人疑神疑鬼的具体表现。
小题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
(2)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至于社稷倾覆,非不幸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所以替将军谋划(盘算),不如(率领)全州归顺曹操,(这样)曹操一定非常感激将军。(“计”“附”“德”三字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2分)
(2)拥有有才能的人却不能重用(或“被灭亡”),不是不幸运。(或“不能说是没有运气”)(“善”“倾覆”“非”各1分,意思正确、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C举:攻打。
小题2: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从文中找出筛选信息的区间,本题要求的是选出全都表现刘表“外宽内忌”和“好谋无决”的一组,A项①句不能表现“外宽内忌”;C项①句是对刘表的评价,不是刘表“外宽内忌”的具体表现;D项②项句写的是刘表的武功。排除法可以解决问题。
小题3: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天子也默许了”错误,原句“天子都许”意为“天子定都许这个地方”
小题4: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翻译时候结合所学内容,要点参见评分细则。
参考译文
刘表传,刘表,字景升,年轻时就有声名。刘表身高有八尺多,外表很伟岸。灵帝死后,代替王叡做荆州刺史。此时,崤山以东各地起事,刘表也聚合军队,驻守襄阳。袁术在南阳跟孙坚联合,想要夺取刘表的荆州,(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结果孙坚就被乱箭射死而打了败仗,袁术最终没有能战胜刘表。李傕、郭汜入主长安,想要联合刘表做外援,就任命刘表做镇南将军、荆州牧,授予成武侯的爵位,给予他持符节的礼遇。天子在许地定都,刘表虽然派使节进贡,却又跟北方的袁绍联合。治中邓羲劝谏,刘表没有听,邓羲于是以有病为借口辞职离开,直到刘表死。长沙太守张羡背叛刘表,刘表围攻长沙几年都没有攻下来。张羡病死后,长沙人又拥立他的儿子张怿做太守,刘表最终兼并了张怿,向南攻占了零、桂,向北占据了汉川,土地纵横有几千里,拥有战士十多万人。  
曹操和袁绍在官度互相对峙时,袁绍派人向刘表求助,刘表答应了,但没派兵去,也不增援曹操,想以此保全自己在江汉地区的势力,静观天下的变化。从事中郎韩嵩劝说刘表:“现在英雄纷争,曹操、袁绍两强互相对峙,天下的重心在您身上。将军若是想有所作为,趁着他们疲惫时起兵就可以起事;如果不想这样,一定得选择一个来跟随。见到贤明的人却不帮助他,请求和平共处却不能够!这样,两方的怨恨一定集中到您身上,恐怕您不可能得到中立了。凭借曹操的英明睿智,天下的贤才都归附他,那势必会攻打袁绍,然后率兵攻向长江、汉水一带,恐怕将军抵抗不了。所以替将军谋划(盘算),不如(率领)全州归顺曹操,(这样)曹操一定非常感激将军,永远享有福运,并能留给后代,这是一个万全之策呀。”刘表迟疑不决,就派韩嵩到曹操那里观望虚实。韩嵩回来以后,极力称赞曹操的威望德行,劝说刘表派儿子到曹操那做人质。刘表怀疑韩嵩反而替曹操做说客,非常生气,想要杀韩嵩,拷打杀死了韩嵩的随从,知道韩嵩别无他意,才作罢。刘表外表貌似儒雅,但内心多疑,大多都是如此。后来天子授予韩嵩侍中的官职,迁任零陵太守。刘表以为他对自己怀有二心,带士兵见韩嵩,非常生气,拿着节仗要杀韩嵩,责备说“你怎么敢怀有二心!”众人都狠害怕,想让韩嵩谢罪,韩嵩不为所动,对刘表说:“是将军对不起我,我没有对不起将军!”刘表大怒,他的妻子蔡氏劝刘表说:“韩嵩是楚地有名望的人,再说他的言行正直,杀他并没有借口。”刘表才没有杀他,却还是把他关押起来了。  
刘备来投奔刘表,刘表厚待刘备,但不重用他。建安十三年,曹操亲自率军征讨刘表,还未到荆州,刘表就病死了。
评论说,刘表有威严的容貌,当代知名。刘表拥有横跨汉南的土地,然而外表宽仁,内里却疑忌重重,有谋略却不能决断,拥有有才能的人却不能重用,听到好的建议却不能采纳,以至于封国(国家)灭亡,不是不幸运(而是人祸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B.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①,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憎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间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④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革⑤,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遂说没也。?
【注】:①流贼: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②摄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③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④贰之:重抄一木成为两份。⑤革(jí):危急。通“亟”。⑥亲身之椑(bì):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⑦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文龙将卒反将:率领
B. 先生则躬樵汲樵:木柴
C. 平生亲故,夙市良材?市:购买
D. 顾视从孙某,趣易棺?趣:催促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白云先生清高情怀的一组是 (?)
①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②独身寄摄山憎舍,不入城市
③学士词人无所求取 ④架上书数十百卷
⑤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⑥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长。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以至来到山中的显贵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恰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译文:?
(2)岁时间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译文:
(3)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译文:


参考答案:10、B
11、A
12、A
13、(1)甲申年,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城,张怡与其将领相遇,他毫不屈服,被拘禁了起来。将领肆意拷问他,他的同党中有人认为张怡有义气而放走了他。 (2)每年按时向白云先生请安问候,走进他的房间,发现书架上有上百卷书,都是他所撰写的阐发儒家经典及论述历史事件的论著。 (3)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里十分向往,担心他失传已经好久了。幸亏他的家人献了出来,但我始终没看过一眼。


本题解析:
10、应为名词活用为动词,“砍柴”
11、①句只是说明白云先生被授予官职,和“清高”无关;④⑥两句都说明白云先生有才能)
12、“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13、关键词:
(1)械系?义而逸之
(2)时间
(3)自出之?一寓目焉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徵,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任登、莱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诸生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李自成的将领,不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才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中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的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个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下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的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