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三)

时间:2019-07-03 22:29:0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
(1)百万之众,关而攻秦?(叩,磕头)
(2)孝公既(没,殁,死去。)
(3)会盟而弱秦(谋,谋求。)
(4)开关敌(延,请,迎击)
(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船桨。)
A.②③
B.③④
C.①⑤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裴仁基,字德本,河东人也。祖伯凤,周汾州刺史。父定,上仪同。仁基少骁武,便弓马。平陈之役,以亲卫从征,先登陷阵,拜仪同,赐物千段。以本官领汉王谅府亲信。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李密据洛口,帝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拒密。仁基见强寇在前,士卒劳弊,所得军资,即用分赏。监军御史萧怀静止之,众咸怒怀静。怀静又阴持仁基长短,欲有奏劾。仁基惧,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密以为河东郡公。其子行俨,骁勇善战,密复以为绛郡公,甚相委昵。
  王世充以东都食尽,悉众诣偃师,求决战。密与诸将计。仁基曰:“世充尽锐而至,洛下必虚。可分兵守其要路,令不得东;简精兵三万,傍河西出,以逼东都。世充却还,我且按甲。世充重出,我又逼之。如此,则我有余力,彼劳奔命。兵法所谓彼出我归,彼归我出,数战以疲之,多方以误之者也。”密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东都兵马有三不可当:器械精,一也;决计而来,二也;食尽求斗,三也。我按兵蓄力以观其弊,彼求斗不得,欲走无路。不过十日,世充之首可悬于麾下。” 单雄信等诸将轻世充,皆请战。仁基苦争不得。密难违诸将言,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
  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及僭尊号署,仁基为礼部尚书,行俨为左辅大将军。行俨每战,所当皆披靡,号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之,甚不自安,遂与世充所署尚书左丞宇文儒童、尚食直长陈谦、秘书丞崔德本等谋,令陈谦于上食之际,持匕首劫世充,行俨以兵应之,事定,然后辅越王侗。事临发,将军张童儿告之,俱为世充所杀。(节选自《北史·裴仁基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便弓马——便:熟习。
B.精兵三万——简:挑选。
C.以东都——逼:逼近。
D.世充还——却:表示转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众归密——孰能讥之乎
B.王世充东都食尽——引为流觞曲水
C.得军资——纵一苇之
D.将军张童儿告——不知东方既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裴仁基为激励士气,把军用物资分赏给部下,却遭萧怀静制止,这使两人的矛盾激化,并最终导致后者被杀,裴仁基本人叛变。
B.面对王世充的进攻,裴仁基和李密在战术上各有己见,但单雄信等将领支持李密,坚决反对裴仁基的主张,结果因轻敌冒进带来大败。
C.裴仁基父子在战败被俘后,凭借自身的骁勇善战,依然享有很高的名望,但由于得不到王世充的真正信任,便企图劫持王世充而效力于越王。
D.根据文本,可以看出裴仁基性格的多面性:他遇事会“苦谏”“苦争”,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他也会因他人的猜忌而采取极端手段。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谅反,仁基苦谏见囚;谅败,超拜护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充以仁基父子并骁勇,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B
4.(1)(汉王)谅谋反,裴仁基竭力劝谏却被囚禁;杨谅失败,破格任命为护军。  
  (2)世充因为仁基父子都勇猛无比,对他们很礼敬,把侄女嫁给行俨为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题。
?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请简析以上语段塑造荆轲形象的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对比,以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反衬突出荆轲的镇定自若。“顾笑武阳”“前为谢曰”“揕”“逐”等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以突出其勇武。以“群臣惊愕”和秦王的狼狈之状侧面烘托其英雄气概。
2、(1)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变了脸色震慑害怕,群臣觉得很奇怪。
(2)希望大王您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前完成使命。
(3)侍奉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够手持尺寸兵器。(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为画线的地方断句,并翻译加曲线的句子。(9分)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孟子·离娄上》)
(1)用“/”给画线的地方断句。(3分)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1)君子之不教子,何也?(3分)
(2)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3分)


参考答案:
(1)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3分)
(2)①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3分)
②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3分)


本题解析:(1)读懂全文,把握大意及节奏。
(2)、①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准确理解“之”的意义及用法
②把握本句的句式特点“以”的意义及用法。
【译文】
公孙丑问:“君子不亲自教育不肖的儿子,为什么呢?”
孟子说:“由于情势行不通。教育一定要用正理正道,用正理正道而无效,(因求之心急,)跟着来的就是愤怒。一愤怒,那反而伤感情了。〔儿子心里这样想:〕‘您拿正理正道教我,您的所作所为却不合正理正道。’那就会使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了。父子间互相伤感情,便很不好了。古时候互相交换儿子来进行教育,使父子间不因求其好而互相责备。求其好而互相责备,就会使父子间发生隔阂,那是最不好的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庞晃,字元显,榆林人也。父虬,周骠骑大将军。晃少以良家子,刺史杜达召补州都督。周太祖既有关中,署晃大都督,领亲信兵,常置左右。晃因徙居关中。后迁骠骑将军,袭爵比阳侯。卫王直出镇襄州,晃以本官从。寻与长湖公元定击江南,孤军深入,遂没于阵。数年,卫王直遣晃弟车骑将军元俊赍绢八百匹赎焉,乃得归朝。拜上仪同,赐彩二百段,复事卫王。
  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晃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欢,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①。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顷之,有一雄雉鸣于庭,高祖命晃射之,曰:“中则有赏。然富贵之日,持以为验。”晃既射而中,高祖抚掌大笑曰:“此是天意,公能感之而中也。”因以二婢赐?之,情契甚密。
  武帝时,晃为常山太守,高祖为定州总管,屡相往来。俄而高祖转亳州总管,将行,意甚不悦。晃因白高祖曰:“燕、代精兵之处,今若动众,天下不足图也。”高祖握晃手曰?:“时未可也。”晃亦转为车骑将军。及高祖为扬州总管,奏晃同行。既而高祖为丞相,进晃位开府,命督左右,甚见亲待。
  及践阼,谓晃曰:“射雉之符,今日验不?”晃再拜曰:“陛下应天顺民,君临宇内,犹忆曩时之言,不胜庆跃。”上笑曰:“公之此言,何得忘也!”寻加上开府,拜右卫将军,进爵为公,邑千五百户。河间王弘之击突厥也,晃以行军总管从至马邑。别路出贺兰山,击贼破之,斩首千馀级。
  晃性刚悍,时广平王雄当途用事,势倾朝廷,晃每陵侮之。尝于军中卧,见雄不起,雄甚衔之。复与高颎有隙,二人屡谮晃。由是宿卫十余年,官不得进。出为怀州刺史,数岁,迁原州总管。仁寿中卒官,年七十二。高祖为之废朝,赠物三百段,米三百石,谥曰敬。(《?隋书·列传第十五·庞晃》)
  注释:①箓:古代帝王自称其受命于天的神秘文书。
(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太祖既有关中,晃大都督/署:部署
B.公能感之而也/中:射中
C.犹忆时之言,不胜庆跃/曩:从前
D.见雄不起,雄甚之/衔:怀恨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庞晃与高祖情感甚密的一组是(?)
①奏晃同行
②射雉之符,今日验不
③命督左右
④公能感之而中也
⑤斩首千馀级
⑥高祖为之废朝
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庞晃在攻打江南的时候曾经被捉,后来卫王派人把他赎了回来,回来后又侍奉卫王。
B.庞晃能识人,他见到高祖之后就看出此人非同一般,后来二人关系日渐密切。
C.高祖即位之后,庞晃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后来他跟从高祖一块攻打突厥,杀敌一千多。
D.庞晃因为性格关系,与王雄、高颎关系不合,致使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复与高颎有隙,二人屡谮晃。由是宿卫十余年,官不得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①庞晃知道高祖不是一般的人,他就特意结交高祖。等到高祖卸任回京城,庞晃在襄邑迎接拜见高祖。
   ②庞晃又与高颎有嫌隙,杨雄与高颎二人多次诬陷庞晃。因此做了十多年宿卫,官职得不到进升。
   ③哎,言语有穷尽但感情却没有终结啊,你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