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7-03 22:24: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而孤。既冠,以《春秋》贡。淳祜七年,文仲以胄试第一入太学。九年,以公试第一升内舍。时路颇壅,因季冬雷震,首帅同舍叩阉①极言时事,有曰:“天本不怒,人激之使怒。人本无言,雷激之使言。”一时争传诵之。宝祜元年,登进士第。丁母忧,释服,属从叔父栋守婺州罢归,寓余杭,文仲往问伊、洛之学。
转运使印应飞辟入幕。明嫠妇冤狱,应飞悉从文仲议,且荐之。召为户部架阁,迁国子博士。丐外,添差通判台州。故事,守贰②尚华侈,正月望,取灯民间,吏以白,文仲曰:“为吾然一灯足矣。” 劭③农东郊,守因欲泛湖,文仲即先驰归。添差通判扬州。牙契④旧额岁为钱四万缗,累政增至十六万,开告讦以求羡。文仲曰:“希赏以扰民,吾不为也。”卒增十八界一而已。时有沙田,使者欲举行之,文仲力争,以为:“事不可妄兴,盖与民之惠有限,不扰之惠无穷。江北风寒之地,民力竭矣,为利几何,安忍重扰吾民乎!”事遂不行。
盛夏,建宗阳宫,坏徙民居,畿甸骚然。文仲疏谏:“移闾阎之聚,为香火之庭,不得为善计矣。陛下绍祖宗之位,岂以黄、老之居为轻重哉。”翌日面奏,益恳至。又以救太学教谕彭成大迕贾似道,出知衡州。运饷有法而民不扰,以所当得米八千石立“思济仓”。
瀛国公即位,时大元兵度江,畿甸震动,朝士多弃去者,侍从班惟文仲一人,诏旌在列不去者二阶。时文仲疾益甚,三上章乞致仕,改知泉州。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五)
注:①阉:宫门。②守贰:长佐官。③劭:劝勉。④牙契:买卖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冠,以《春秋》贡?贡:被举荐。?
B.故事,守贰尚华侈?尚:崇尚。?
C.卒增十八界一而已?卒:结束,完毕。
D.陛下绍祖宗之位?绍:继承。?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因季冬雷震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吏以白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盖与民之惠有限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①不得为善计矣②如姬为公子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文仲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成年后,因为公试第一而升为内舍,当时皇帝闭目塞听,正好碰上冬季打雷,他就借机率领同舍生极力向朝廷论说时事,为时人所称道。
B.在台州通判任上的时候,当地官员有正月十五向百姓征收灯笼的旧例,杨文仲得知后,非常反感,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
C.任扬州通判时,杨文仲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据理力争,阻止了使臣开发沙田的行为,维护了百姓的利益。
D.在元兵渡过长江后,朝野震动,侍从班中只剩下杨文仲一个人,他也因此受到朝廷表彰;因病情加重,多次上书请求退休,未被获准而改任泉州知州。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卒:终于)
小题2:B(都是介词“把”。A项前者是“因为”,后者是“经、由、通过”;C项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项前者是动词“算作”,后者是介词“向、对”。
小题3:B(“就坚决主张废除了这一做法”在文中没有依据)
附文言译文
杨文仲字时发,眉州彭山人。七岁丧父成为孤儿。杨文仲年满二十岁,因熟知《春秋》受贡举。
淳祜七年,杨文仲因太学考试第一名进入太学。九年,又因公试第一名升入内舍。当时进谏途径相当闭塞,因为季冬十二月打雷,第一个带领同舍生向朝廷申诉极力论说时事,有这样的话:“上天原本不生气,是人刺激使天发怒。人原本没有意见,打雷使得他们发话。一时争相传诵。宝祜五年,进士及第。遭母丧,服丧期满,正逢从叔父杨栋由婺州知州任上罢职回家,寄居余杭,杨文仲前去访求伊、洛之学。
(杨文仲)被转运使印应飞辟举收入幕中。明断寡妇的冤案,印应飞全部听众杨文仲的建议,并且推荐他。(杨文仲被)召入担任户部架阁。后又升迁国子博士。请求补外,差遣为台州通判。旧例,长佐崇尚奢华,正月十五,从民间收集灯笼,官吏把这事禀告文仲,杨文仲说:“替我点一盏灯就足够了。”在东郊劝勉农事,知州想要到湖上泛舟游玩,杨文仲当即先驱马回来。差遣为扬州通判。买卖契约过去的定额每年是四万缗钱,几任官员增加到十六万,放开告密揭发来求取结余。杨文仲说:“以骚扰百姓来企求奖赏,我是不会干的。”终于仅增加十八界抽一而已。当时有沙田,使臣想要开发,杨文仲反对,认为:“事业不能够胡乱兴办,因为给予百姓的好处有限,不骚扰百姓的恩惠总是没有穷尽的。江北风沙寒冷的地方,民力枯竭,能谋取多少利益,怎能忍心严酷地搅扰百姓!”此事于是没有施行。
盛夏,建造宗阳宫,拆迁百姓房屋,京城地区骚动不安。杨文仲上疏劝谏:“迁移民间的聚居地,作为焚烧香火的庭院,不能算是好的计划。陛下承继祖宗的皇位,难道认为黄、老的住处很重要吗。”第二天当面上奏,更加诚恳周到。又因解救太学教谕彭咸大触犯了贾似道,出朝为衡州知州。运送军饷有办法而百姓没有受害,以所应当得到的米八千石建思济仓。当时大元朝的军队渡过长江,京城地区受到震动,朝廷官员有很多逃走,侍从班只剩了杨文仲一个人,
朝廷下诏表彰在朝不离去的人加官二级。杨文仲病得更加厉害。三次上疏请求退休,改为泉州知州。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许善心,字务本,九岁而孤,为母范氏所鞠养。幼聪明,有思理,所闻辄能诵记,多闻默识,为当世所称。家有旧书万余卷,皆遍通涉。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曰:“才调极高,此神童也。”起家除新安王法曹。
  陈亡,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藉草东向,经三日。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复出北面立,垂涕再拜受诏。明日乃朝,伏泣于殿下,悲不能兴。上顾左右曰:“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每旦借本部兵数十人以供私役,常半日而罢。摄御史大夫粱毗奏劾之。上方以腹心委述,初付法推,千余人皆称被役。经二十余日,法官候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其数虽多,不合通计,纵令有实,亦当无罪。诸兵士闻之,更云初不被役。上欲释之,付议虚实,百僚咸议为虚。善心以为述于仗卫之所抽兵私役,虽不满日,阙于宿卫,与常役所部,情状乃殊。又兵多下番,散还本府,分道追至,不谋同辞。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苏威、杨汪等二十余人,同善心之议。其余皆议免罪。炀帝可免罪之奏。
  宇文化及杀炀帝之日,隋官尽诣朝堂谒贺,善心独不至。许弘仁驰告之曰:“天子已崩,,宇文将军摄政,合朝文武,莫不成集。天道人事,自有代终,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善心怒之,不肯随去。弘仁反走上马,泣而言曰:“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还告唐奉义,以状白化及,遣人就宅执至朝堂。化及令释之,善心不舞蹈而出。化及目送之曰:“此人大负气。”命捉将来,骂云:“我好欲放你,敢如此不逊!”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节选自《隋书》卷五十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垂再拜受诏——涕:眼泪
B.初付法,千余人皆称被役——推:审问
C.法官伺上意,乃言役不满日——候:等候
D.虽不满日,于宿卫——阙:空缺
2.以下句子中,全都是表明许善心忠诚于隋朝的一组是(? )
①善心哭尽哀,入房改服 ②善心怒之,不肯随去 ③善心衰服号哭于西阶之下
④何预于叔而低徊若此  ⑤忽自求死,岂不痛哉 ⑥善心不舞蹈而出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许善心自幼聪明,所听到的当时就能记下来,家里有旧藏书一万多卷,所涉猎的范围很广,被徐陵称为神童。
B.许善心对陈朝十分忠诚,深受隋文帝赏识,认为他既然能怀念旧日君王,也就是我朝的忠臣。
C.许善心认为宇文述在侍卫中抽调士兵役使不满整天,虽然有缺于宿卫,但与平常役使这些部门的情况没有什么不同。
D.宇文化及派士兵捉他到朝堂,又下令释放了他,许善心没有拜谢就出去了,化及认为他心中有很大的气愤,就害死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十五解属文,笺上父友徐陵,陵大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殆一月,方始翻覆,奸状分明,此何可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党辄牵曳,因遂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1)他十五岁就开始有写文章方面的能力,曾经写文笺给父亲的朋友徐陵,徐陵非常惊奇。
  (2)现今大概一个月,才开始翻供,宇文述有罪是明摆着的,怎能舍弃问罪?
  (3)他的同伙就拉走善心,于是就害死了他。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太后意未决。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司丞光嗣,已而称职。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
初,契丹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阵,如鹘入乌群,所向披靡。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奏请赦之。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太后欲造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①,制过宫阙。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
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辛丑,甍,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注:①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有删记)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朕家事,卿勿知。预:预先
B.今之伽蓝,过宫阙制:规模
C.遂其役 罢:取消,停止
D.常谓之国老而不名:称呼名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王者四海为家②仆口语遇遭此祸
B.①武,陛下之姓②使天下仕皆欲立于王之朝
C.①陛下起二子,两翼振矣②险以远,至者少
D.①苟利于国,岂身谋②余不忍此态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立子”,还是“立侄”问题上,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从母子亲情,君王与国家的关系、君臣关系、释梦等多方面劝说太后“立子”,最终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
B.狄仁杰担任宰相时,太后让他荐举人才,他直接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结果太后很满意。
C.狄仁杰要上奏请求赦免契丹的降将李楷固,狄人杰的亲属友好都劝阻他,狄仁杰却“苟
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听了他这句话,赦免了李楷固。
D.狄仁杰在世时,武太后十分信任倚重他,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
也是如此;狄仁杰去世后,武太后很悲伤,感叹朝堂空了,没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大帝以二子托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与母子孰亲?(5分)
2)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5分)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吗?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哪种关系更亲?(2)(5分)既然能为他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们所用。”


本题解析:
小题1:预:参与,干预。
小题1:C都为连词,都表承接,“那么”。A.都是介词①把 ②因为。)
(B.①助词,表判断;②代词,代做官的人。 D.①介词,替;②动词,做。
小题1:狄仁杰说:“苟利于国,岂为身谋!”这是对亲友的回答,后他坚持向太后上奏,才有“太后用其言”,即太后采纳他的意见。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共10分,得分点:注意句意、句式、活用现象、重要实词、?虚词等
武承嗣谋求充当太子.多次指使人劝太后说:“自古以来的天子没有以外姓人为继承人的。”太后还拿不定主意.狄仁杰常从容不迫地对太后说。“高宗大帝将两个儿子托付陛下。陛下现在却想将国家移交给外姓,这不是不符合上天的意思吗?(或”恐怕是……吧?)况且姑侄与母子相比谁更亲?陛下立儿子为太子,则千秋万岁之后,配祭太庙,代代相承,没有穷尽;立侄儿为太子,则未听说过侄儿当了天子而合祭姑姑于太庙的。太后说:“这是朕家里的事,你不要参与。”狄仁杰说:“君王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谁不是臣妾,什么事不是陛下家里的事!君主是元首,臣下为四肢.意思是一个整体,何况我凑数任宰相,哪能不参与呢!”太后心里稍微醒悟。有一天,太后又对狄仁杰说:“我梦见大鹦鹉两翼都折断.这是什么意思?”回答说:武是陛下的姓,两翼是两个儿子。陛下若起用两个儿子,那么两翼便振作起来了。太后因此便打消了立武承嗣为太子的意思。
太后命令宰相各荐举尚书郎一人。狄仁杰荐举自己的儿子司府丞狄光嗣,被任命为地官更外郎,后来他很胜任这个职务,太后高兴地说:“你可以继承古代荐举自已儿子的祁奚了。”
当初.契丹的将领李楷固,善于使用套绳和骑射.每次进入战阵。就好像骛鸟进入乌鸦群中,所向无敌。孙万荣死后,李楷固投降唐朝。有关部门指责他没有及早投降,上奏请求将他灭族。狄仁杰说:“李楷固勇猛无比,既然能为他的主上尽力,也一定能为我们尽力,如果用恩德安抚他,就能为我所用。”于是上奏请求赦免他。他的亲属友好都劝他不要这样做。狄仁杰说:“如果有利于国家,难道还要为自己打算!”太后采纳他的意见,赦免了李楷固。他又请求授给他们官职,太后任命李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派他领兵进击契丹余党,结果将契丹全部平定。
武则天要建造一尊大佛像,狄仁杰上疏谏阻,奏疏的大意是,“当今的佛教寺院,在建筑规模上已经超过皇帝的宫殿。营建这些寺院无法借助鬼神之助.只能依靠百姓出力,物资不会从天而降,终究来自地里。不靠损害百姓。那么又怎能得到这些东西呢?”他又说:“如来佛创立佛教,以大慈大悲为宗旨,哪里要劳民伤财,来设置浮华无实用的装饰!”又说:“近年来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边境又不安宁,如果为修建大佛像而耗费国库资财,又用尽民力,那么万一哪一个角落有灾难,陛下将用什么去救援呢?”武则天说:“您劝导我行善,我又怎么能违背您的意愿呢?”于是停止了修建大佛像的工程。
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没有哪一个大臣能比得上。她常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是直呼其名。狄仁杰习惯于在朝堂上当面直言规谏,武则天划常常采纳他的建议,即使这样做违背了自己的本意时也是如此。辛丑年,狄仁杰去世,武则天流着眼泪说:“朝堂上再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
  (甲)《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于南隅,忽遇双石,欹(qī,倾斜的意思)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的人),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歇(余韵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乎?乃知山乃石名,归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流庶(众多)峰,皆可以斯(这,指“石钟”)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李渤《辨石钟山记》) ?
  (乙)石钟山之片石寸草,诸将皆辨识,上钟岩与下钟岩其下皆有洞,可容数百人,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彭侍郎玉麟于钟山之顶建立昭忠祠。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郦氏、苏氏所言,皆非事实也。选自曾国藩(《石钟山名考异》)?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幽栖者,寻纶东湖?/幽栖者:隐居的人
B.于南隅?/次:临时住宿?
C.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重浊而模糊?
D.聊前谬?/刊:刻印?
2.甲文中的“幽栖者”“白鹿先生”与李渤三者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石钟山记》中与甲段文字意思相应的句子。?
①与“枹止响腾余歇”相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如善长之论”相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下列问题要求用有关原文回答。?
①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何态度,在甲文中他是怎样表明这种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国藩关于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观点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你对这种说法有什么认识?请就此问题分小组讨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三者同属一个人。“幽栖者”是李渤的自称,“白鹿先生”是李渤的号。?
3.①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 ?②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4.①李渤的结论是“山乃石名。”
? ②持否定态度;“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
? ③观点是:“乃知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根据是:“形如覆钟”。?
5.苏轼的这种说法应该是正确的。虽然后人有了新的看法,认为石钟山是因山形像覆钟而得名的,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形”和“声”两方面而得名的。苏轼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苏轼的努力。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稿,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引入閤计事。
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末几,起复本官。
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昭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乘担舆入殿,将之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小题1:对下列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草隶,善文属:写
B.文约稿赡:充足
C.引入閤计事潜:偷偷地
D.仍门下省事知:了解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房玄龄贤德的一组是(3分)
(1)朕无西顾之忧矣
(2)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3)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
(4)博览经史,工草隶
(5)闻人有善,若己有之
(6)废朝三日
A 、(1)(2)(5)? B、(2)(3)(6)? C(2)(3)(5)? D、(1)(4)(5)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从小就很聪明,书法、文章俱佳。父亲生病时间很长,他尽心服侍。
B.房玄龄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见如故。房玄龄尽心尽力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延揽人才。
C.房玄龄一度因为被人中伤,被高祖驱斥,后又被太宗召回。贞观元年,进爵刑国公,
赐实封千三百户,拜太子少师。
D.李世民将房玄龄比为汉高祖手下的萧何,房玄龄病重之际,得到了皇帝的厚待。
小题4:翻译(10分)
(1)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3分)
(2)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4分)
(3)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他不以求全来选人,不以自己长处要求他人,根据他人的才能来任用,不以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疏远他。(3分)
(2)若他的病情略微减轻,太宗就高兴得展现喜色,如听说他的病情加重,太宗就变得满面凄怆。(4分)
(3)略(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知:执政
小题1:注意题干中的“直接表明”, (1)(4)(6)不是直接。
小题1:根据“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可知被驱斥的是杜如晦。
小题1:(1)“以”“ 格物”“ 隔”(2)“若”“ 见”“ 改容”(3)“其”“ 孰”“ 此余之所得也”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