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2:13:02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题目。(8分)
林冲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①了酒葫芦,将火炭②了,取毡笠子③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④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⑤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yǐlǐ) 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的紧。?
小题1:文中①②③④⑤处依次应填(?)(2分)
A.挑灭 带关锁
B.挂盖 带 拽关
C.挑盖戴锁关
D.挑盖戴拽锁
小题2: 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 (2分)
小题3:作者借助于划线部分的这些描写将林冲个性中??的性格活画出来。(2分)
小题4:鲁迅曾对“那雪正下的紧”一句倍加圈点,以为其写出了神韵,下面分析最全面最合理的一项(? )?(2分)
A.一个“紧”字,写出了风大雪猛的气势,塑造了典型环境。
B.一个“紧”字,一语双关,即是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是林冲命运的暗示。
C.作者借助通感手法,把视觉转化为感觉来写。
D.“紧”字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的处境。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迤逦
小题3:细心谨慎的性格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具体语言环境中动词的表现力。解答时细细体会语境,使之做到上下连贯,能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
小题2:本题看似根据拼音写汉字,实质是根据语境判断词语的使用。此处迤逦是曲折连绵的意思。
小题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借助文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就可以看出林冲细心谨慎的性格。
小题4:本题着重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借推敲“紧”字来品味。解答时既要考虑环境的特点,又要考虑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我国耐辐射微生物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学者石玉瑚经过长达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从高放射性土壤中分离出一批耐高辐射真菌(含酵母菌)。目前,新发现耐辐射放线菌的成果已在该领域权威刊物《国际微生物系统分类学》(IJSEM)上正式发表。
石玉瑚说,经过初步试验,他们所发现的耐辐射微生物特别是耐辐射真菌还有很强的耐重金属(如铅、铬、钴、镍、铜)、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对重金属具有富采、转化、释放等功能。这意味着为航天航空应用、农业及医疗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可行途径。
在一般情况下,人在5戈瑞(辐射强度的计量单位)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10戈瑞相当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的辐射剂量,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全部死亡,而石玉瑚此次分离的耐辐射真菌能在10000戈瑞-30000戈瑞的高强度辐射下存活。
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积极参与者,对于环境修复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进步,包括耐辐射微生物在内的极端微生物,由于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等备受世界各国科技界的重视。
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了能在5000戈瑞-25000戈瑞辐射下存活的细菌,并将其命名为“耐辐射奇异球菌”,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诸多国家相继引进“耐辐射奇异球菌”进行相关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
从1945年7月美国第一次核试验至1998年5月的巴基斯坦核试验,全世界有8个国家在30多个核试验场进行了2083次核试验,这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
2003年起至今,石玉瑚开始对我国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目前已经获得耐10000戈瑞-30000戈瑞辐射,包括“耐辐射奇异球菌”在内的各类耐辐射细菌、放线菌、真菌共1000余株。并初步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其中1个以石玉瑚名字命名的耐辐射放线菌新属得到了国际认可,并将于近期刊出。
石玉瑚说:“分离出耐辐射真菌实现了耐辐射微生物从原核向真核的跨越,为探索耐辐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种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
石玉瑚表示,耐辐射真菌的发现可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进一步阐明微生物耐辐射机理,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和防止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渗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73岁高龄的石玉瑚,目前就职于新疆农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他先后完成过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项,科研成果曾获得联合国科技发明创新之星奖,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小题1:下列对“耐辐射真菌”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耐辐射真菌指在起码5000戈瑞以上高强度辐射下仍能存活的真菌。
B.耐辐射真菌作为一种极端微生物,有其特殊生命现象、生理特征、代谢机制和潜在的巨大开发价值。
C.耐辐射真菌有很强的耐重金属、耐紫外、耐有毒有机物、耐旱和耐盐等特性。
D.耐辐射真菌的发现为揭示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同一辐射下基因修复遗传的差异性研究提供依据。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在5戈瑞的辐射下只能存活1个小时,而普通细菌在2000戈瑞-5000戈瑞辐射下将全部死亡。
B.“耐辐射奇异球菌”是美国科学家在在经辐照灭菌腐败的肉制罐头中发现的,而我国科学家在对高辐射污染区土壤进行耐高辐射生物资源研究中也发现了它。
C.石玉瑚他们的研究已经确定耐辐射微生物新科1个,新属10个,新种20多个。
D.国际认可了石玉瑚分离出的1个耐辐射放线菌新种以石玉瑚名字命名。
小题3:请你分析我国科学家新发现耐辐射真菌的意义有哪些?(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①这意味着为航天航空应用、农业及医疗新产品研发等提供了可行途径。
②为探索耐辐射微生物的生命起源与进化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气候变化对地球物种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③为放射性污染生物修复和防止核电站放射性核素渗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本题解析:
小题1:指石玉湖他们所发现的
小题2:A、一般情况下C、初步确定D、命名的是新属而不是新种
小题3: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采: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再别康桥》的第一节三次用了“轻轻的”,第七节变为“悄悄的”,这个细微的变化蕴藏着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诗写作者再别康桥,为何不见与母校师友话别的场面,而只是写母校景物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的意象与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融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轻柔的情感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意对即可)
2.如果写再别康桥的人,很有可能写出离别时执手相看或泪沾巾的伤离别场面,这样似乎让康桥平添了几分忧愁;而诗人太爱康桥,不忍心给她带来一丝忧愁,所以只写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深潭、星辉等自然景色,虽然略有哀愁,但更多的是清新、飘逸。(意对即可)
3.诗中描写了诗人再别康桥时所看到的特定的景物:西天的云彩、夕阳中的河畔金柳、在水底招摇的青荇、榆阴下的一潭、星辉以及笙箫和想象中沉默的夏虫,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清丽的图画,这些图蜮融人了诗人对母校深沉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愁别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类在进行航天活动时在太空中遗弃了各种物体和碎片。自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垃圾。人们称这种垃圾为太空垃圾。当时,宇航员完成飞行任务后,把卫星的装载舱、备用舱、仪器设备及其他遗弃物都留在了卫星轨道上。此后,随着人类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壮举,太空垃圾与日俱增。人类先后已将4000余颗卫星送入太空,目前仍在继续运转的仅有400余颗,其余的或坠毁于地球表面,或遗留在太空,成为太空垃圾。据统计,目前有3000吨太空垃圾在绕地球飞奔,而其数量正以每年2%—5%的速度增加。科学家预测:太空垃圾以此速度增加,将会导致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发生。如此下去,到不远的将来,任何东西都无法进入太空轨道了。
太空垃圾给航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它们成为人造卫星和轨道空间的潜在杀手,使宇航员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要知道,太空垃圾是以宇宙速度运行的。一颗迎面而来的直径为0.5毫米的金属微粒,足以戳穿密封的飞行服;人们肉眼无法辨别的尘埃(油漆细屑、涂料粉末)也能使宇航员殒命;一块仅有阿斯匹林药片大的残骸可将人造卫星撞城“残废”,可将造价数亿美元的航天器送上绝路。由人类太空垃圾造成的事故和灾难屡见不鲜。1983年,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与一块直径0.2毫米的涂料剥离物相撞,导致舷窗被损,只好停止飞行。前苏联的“礼炮—7”号轨道站也多次被刺激类“尘埃”损坏。由于太空垃圾从中作梗,美国曾有7枚火箭在轨道上爆炸。1986年,“阿丽亚娜”号火箭进入轨道后不久便爆炸,成为564块10厘米大小的残骸和2300块小碎片,这枚火箭的残骸使两颗日本通信卫星“命赴黄泉”!1991年9月15日,美国发射的“发现者”号与这个“不速之客”仅仅相距2.74公里,幸亏地球上的指挥系统及时发来警告信号,它才免于丧生。据计算,目前太空轨道上的每个飞行员发生灾难性碰撞事件的几率为3.7%,发生非灾难性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为20%。以此计算,今后将每5—10年可能发生一次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事件。到2005年将会达到两年一次。
小题1:根据文意,不全属于“太空垃圾”的一项是
A.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被宇航员遗弃在轨道上的遗弃物。
B.人类送入太空的4000余颗卫星,其中大部分先后坠毁而造成的废弃物。
C.人类在进行航空活动时遗留在太空的各种物体和碎片。
D.太空中飞行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等。
小题2:下列航天器事故反映了“灾难性的连锁碰撞事件”的一项是
A.“挑战者”号
B.“礼炮—7号”
C.“阿丽亚娜”号
D.日本通信卫星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是由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造成的。
B.运行中的油漆细屑、涂料粉末、阿斯匹林药片等人们肉眼无法辨认的尘埃,都能使宇航员毙命。
C.现代雷达能监视和跟踪太空垃圾,太空垃圾与航天器相撞的事件将会减至两年一次。
D.目前,太空垃圾的增多,与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正比。
小题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这一巨大隐患,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B.科学家要考虑研发更加耐碰撞的材料来制造航天器。
C.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太空爆炸科学家考虑与太空垃圾有关。
D.未来的航天器上将会装上自动探测并能绕开太空垃圾的一种仪器。
参考答案:
小题:B
小题:D
小题:D
小题:A
本题解析:
小题:(“是一种全新的体育理念”,表述不当。)
小题:(与题干不一致)
小题:(选文指出“21世纪人类已经把发展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更人性”的口号不是“真正”提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是作为体育如何落实好的问题。)
小题:(表述中“最高”是多余的,应删掉。)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贵在养成良好习惯
①一位已经卸任的哈佛大学校长告诉他的学生:“人,若是能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则二十年后,必判若两人。”这是一个十分有益的告诫,说明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②何谓习惯?字典的解释是:“在长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常常接触某种新情况而逐渐适应,也称为习惯。习惯有好坏之分。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于人于己于社会皆有利的习惯。激励大师金克拉说:“良好的习惯是你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素质,尤其在事业上。”他总结了使他事业和人生皆臻化境的因素:自律,努力工作,判断力,诚实正直,守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幽默感。这些素质是任何成功人士都必须具备的。
③有人说:“习惯是人的第二本性,是人后天的全部本性。”这是从生物学角度对习惯作出的更为本质的分析与判断。生物学家告诉人们,不断重复的习惯性行为,往往会转变为一种肌体的内在的机能和行为倾向,这是一种生物的内在本性。人们从小就接受这样一种教育、培养和训练,那就会使人每一天的神经系统的活动有利于人每一天的生活。因此,人们要做到尽可能地把一些有益的行为转变为习惯性的、自觉的行为,抵御和避免一些不利的行为。
④习惯可以帮助人们完成自己的职责,也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深渊。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习惯决定命运。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对1200名失败人士进行过调查,当被问及他们失败的原因时,几乎95%的人都认为“不良的习惯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人们平时常说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⑤良好习惯需要培养。据说,柏拉图当年曾经因为某件小事责备过一个小孩。小孩委屈地说:“就因为这点小事,你就责备我吗?”柏拉图严肃地回答说:“如果养成了习惯,可就不是小事了。”每个人的所有行为,即便是极其小的细节,都会被一种我们觉察不到的东西记录下来,这东西便是我们自己所养成的习惯。比如,每天同一时刻开始读10分钟书,过一段时间就会发现,每当这一时刻即使事先没有做好准备,你也会进入同样的精神状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人们习惯在早已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习惯在习惯的人与事中穿梭。可以说,习惯是一种行为的本能。
⑥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正如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如果今天能做到有所节制,下次就容易做到,再下次就更容易做到。因为习惯能改变人的本性。它要么能阻止人性中的邪恶,要么使其更为放纵。”年轻人更需严格自制,不能放纵自己,不能养成懒散的习惯,贪玩好乐的习惯。而要积极进取,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需从规范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行为开始。(选自《成功之路》有删改)
1.选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怎样理解第④段中“习惯就像地球的引力一样,无处不左右人们的生活”这句话?
?
3.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有的同学认为:“人无完人,有点毛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
参考答案:1.学习成才贵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或:贵在养成良好习惯。)
2.习惯时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生活影响巨大。(意思对即可)
3.道理论证,充分有力证明了“抑制坏的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关键在于自我节制”这个观点。
4.这种看法不对。不严格要求自己,容易养成坏习惯,导致失败,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造就成功的人生。(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