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2:06:02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④,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释】1屹屹: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2青紫:古代公卿绶带之色,这里借指高官昱爵。3轻儇:轻佻,不庄重。④弟子员:县学的生员。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面:当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张自新“性方简,无文饰”的一组是(3分)(?)
①见之者莫不讪笑?②以灯檠投之
③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④试之文,立就。
⑤正襟危坐,啸歌古人?⑥宰天下竟何如?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小题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戏笑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1)况且我怎么能因为衣食问题让我母亲担忧呢?
(2)自新就前往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
(3)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
本题解析:
小题1:以……为怪异。A项的“了”字,除结合语境外,还可由熟语“了如指掌”、“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来加以印证,将其解释为“了解,明白”是正确的。B项的“戚”字,据语境“飘飘然若在世外”,可见自新是不以“贫贱”为愁苦的,也可据“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熟语得到印征,其解释是正确的。D项在《庄子》中也有相同的意义与用法,“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该项为正确的。C项的“怪”字,可结合课文迁移法来理解,“时人怪之”的“怪” 正与此同,正确的解释应为“以…为怪异”。
小题2:本题可以用排除法。③是自新牢记父亲的教诲。④是说自新有才华。
小题3:A、B、C三项均可以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位買,如A项,对应位置在第一段;B项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鮮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C项对应位置为最后一段。而D项侧重从全文的角度 进行分析和理解。对比原文后可以发现,B项中的“无法与他们交流”与原文中的“与之语, 不答”在意思上不相同,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 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小题4:(1)“且” “宁……耶” “以” “忧”为得分点,“且”译为“况且”,“宁…… 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大使动用法, 译为“使…"袒忧”“让……担忧”。重点考察了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两个考点。
(2)“诣”“代”“匿”及省略句式为得分点,“诣”译为“前往”,“代”译为“代替”,“匿”译为 “藏匿”或“把…藏”。同时,此句中有两处省略,承前省略,“自代”后应该要补出宾语 “兄受榜掠、“而匿其兄他所”省略了介词“于,补充完整应为“而匿其兄于他所”。
(3)“悟”感悟,认识;“鉴”挽回;“追”补救为得分点。
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点评: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一定要有完成文言文试题的自信心。转变观念,增强信心。一些同学对文言文阅读存在畏难心理,总是认为自己不能读懂文言文材料,不能做对文言文试题。其实,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只要对近年来的文言文材料与试题进行一些研究、比较就会明白,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因为文言文阅读考查说到底还是考查浅易的文言文,内容不会很陌生,语言上的难度一般不会超过高中课本里所选文言文的难度。只要我们注重日常的训练和积累,调整好临场发挥的状态,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的。重视课本,夯实基础。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考查的知识点一般都是课本知识点的直接或间接迁移,课本上的文言文是高考考查的文言知识的载体。
【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实际上是一介书生。”县吏拿文章来考他,自新马上完成,县吏感到快慰使得他免于受责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对这一切都不理会。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酒喝到酣畅时,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得病而死。
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之下,他讲一句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很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我悲悼自新的死,为此叙述他的事迹。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D.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填空题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字。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出,火且尽。
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何可胜道也哉
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筑舍定居
(2)山的南面
(3)从旁边
(4)将要
(5)说出
(6)全、尽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书博鸡者事
?高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易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己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诚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袁人相聚从观,欢动一城。郡录事骇之,驰白府。府佐快其所为,阴纵之,不问。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因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高子曰:余在史馆,闻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鸡者之事。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固贼戾之士哉!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识者固知元政紊弛而变兴自下之渐矣。
小题1:下列划线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反接,徇诸市徇:示众
B.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让:谦让
C.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遮:遏止,阻拦
D.今姑贷汝,后不善自改贷:饶恕,宽恕
小题2:下面的话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博鸡者"讲义气的一组是
①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
②即入闾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
③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
④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
⑤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
⑥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鸡者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意气用事喜欢打架,但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
B.当时袁州的总管深受老百姓爱戴,但他自恃年高,瞧不起到袁州来巡视的臧姓高官,听说他要来,还笑着说"这臧家的孩子",因而埋下祸患。
C.使者借机逮捕了袁州总管,威胁他使他屈服,并罢了他的官。袁州百姓对此非常气愤,可是一时也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
D.博鸡者惩罚土豪之后,先是和他的徒弟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然后又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最终为袁州太守伸张了正义。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
⑵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1)那土豪正穿着漂亮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随着一群奴仆奔驰而来。博鸡人一直冲向前,把他从马上揪下来,狠狠地打。
(2)你做百姓自己不检点,冒犯了总管,打你板子,是按法律办事。你竟敢为此产生怨恨!(怨望:怨恨;心怀不满。)
本题解析:
小题1:责备
小题1:略
小题1:顺序颠倒
小题1:文言文翻译:
有个以斗鸡作赌博的袁州人,一向游手好闲,不从事生产。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他)意气用事好打架,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
元朝至正年间,袁州有个总管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绩,老百姓很爱戴他。(这时)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姓臧的,是新升的高官,要巡察所管各路到袁州来。袁州的总管依仗自己年高有德,瞧不起这个姓臧的,听说他要来,笑着说"这臧家的孩子。"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姓臧的,姓臧的大怒,想凭借法律来陷害他。偏巧袁州有个土豪,曾受过总管的杖刑,了解到肃政廉访司心里怀恨总管,就诬告总管接受了自己的贿赂。肃政廉访司于是逮捕了总管,威胁他使他屈服,并罢了他的官。袁州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
有一天,博鸡人在街上游荡。大家知道他有办法,就责备他说:"你平素是有名的勇敢人,只能欺侮贫穷软弱的人罢了。那个土豪仗着他有钱,诬陷罢免了好总管,使袁州百姓失去了父母管。你若确实是条好汉,就不能为我们总管出把力气吗?"博鸡人说:"当然可以!"立即到贫穷人聚居的地方,喊来些一向勇猛的年轻人,一下子集合了几十人,在路上拦截土豪。那土豪正穿着漂亮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随着一群奴仆奔驰而来。博鸡人一直冲向前,把他从马上揪下来,狠狠地打。(他的)奴仆惊惶地各自逃散。(博鸡人)就剥下土豪的衣服自己穿上,又骑上他的马,指挥众人推搡着土豪到马前,反绑着两手,在街上游街示众,还让他自己喊着:"作为老百姓诬陷总管的人就看我啊!"走一走喊一声,不喊就用棍子打他的后背,脊背全打伤了。袁州的百姓聚集一起跟随观看,满城欢声雷动。郡里的录事害怕了,跑去报告总管衙门。总管府里的佐管对这事感到痛快,暗地放纵不去过问。天黑了,(游街示众)到了土豪的家门口,抓住头发让他跪下,斥责他说:"你做百姓自己不检点,冒犯了总管,打你板子,是按法律办事。你竟敢为此产生怨恨!(怨望:怨恨;心怀不满。)又趁机诬陷总管使他丢了官,你的罪恶应当处死,现在暂且饶了你,以后不好好改过自新,而且再说坏话,我一定烧了你的房子,杀掉你的全家!"土豪的气焰一点没有了,用前额碰地,谢罪说不敢,才放了他。
博鸡人于是对众人说:"这回够不够报答总管了呢?"(直译:这回足以报答使君没有啊?)大家说:"你干得确实是痛快,然而总管的冤屈还未伸,还是没有用。"博鸡人说:"是的。"就用几张大纸糊成横幅,宽两丈,大大地写上一个"屈"字,用两根竿子撑起来,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台臣不受理。于是他就和同伙们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台臣感到羞愧,随后接受了他的状子。恢复了总管的官职,撤了姓臧的官。
在这时候,博鸡人由于讲义气扬名于东南一带。?
高子说:我在史馆工作时,听翰林天台人陶先生谈到博鸡人的事。看那袁州的总管虽然得民心,可是自己得意洋洋瞧不起上级,他的灾难不是来自外部。姓臧的官滥用法律,来报复一句话的私愤,真是险恶的人啊!但是在上的人不能体察下情,使百姓捋起袖子集合起来为自己出气。有见识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政治的紊乱废弛,变乱是从下面产生而逐渐扩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