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2:05:1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月光破碎
玄武
有一年,所有形式的字迹剧烈晃动,变
得模糊、朽烂、面目可憎。我抛弃书卷,离开上班下班和回家的路。辗转很多地方,有一天,就到了岳阳。
乘车常过汨罗,那是我崇敬的楚国诗人的故乡。红土丘陵遍生低矮的灌木,它们在风中摇曳、在雨中默然。在黄昏暗淡里临近和远去。每每伫目凝视“汨罗”路标,心中总生起类似于凄迷的复杂情绪;而我终于一次也没有前往。
我在春天的岳阳街上行走。初来时这里浓郁的小城气息让我感到亲切。我记得在一条并不宽大的小河里游泳,记得在夜里捕捉萤火虫,记得窗前竹影的摇曳。然后,憎恶自亲切中滋生开来。我和工商局的人员讨价还价,和公安局的人员讨价还价,和租住的小楼房东老大大讨价还价。我在春天的岳阳街上行走,时常有强烈的不真实感:我怎么在这里呢?
有一天,雨开始无昼无夜、无休无止地落下来。
“霪雨霏霏,连月不开”,我想到的仅仅是范仲淹的句子。我在岳阳楼看到范仲淹的句子。无心游玩,但洞庭湖还是映在了眼前。
我没有想到洞庭湖竟这般阔大。水混浊着,荡动着。不可或歇。我迷恋它原初的名字:云梦泽。它更应该是北方大泽,不应在湘地。《山海经》里说的“河渭不足,北饮大泽”,那大泽该是这样的所在。很多年后,我明白地目睹洞庭,当时就减轻了内心的饥渴。或者说一种文化上的认同,略略减轻了内心的纷扰。
岳阳原本与饥渴感颇有联系。上古时大旱,射日的后羿曾在此杀死巴蛇。我得承认我是迷信的,有着致命的宿命感,比如对水的迷恋与恐惧,一种复杂的交织的情感。登上驶往君山的小舟时,我心生惧意。“洞庭波兮木叶下”,时值春末夏初,我无端地想起屈原的诗句来。也想到苏轼在洞庭深夜所见的荒败景象。想到柳毅,一个怀才不遇者在洞庭与自然神的交流。想到水面上破碎的明月,以及漂浮着的峨冠。
我身边的同行人开心地笑着。她不知我想着什么。其实我也不知她思量什么。我们都不知两年后,将彻底地分道扬镳。也不知不足一月后将返回故乡。又不足一月,我在电视上看到,我曾走过、居住过的场所,为自洞庭湖冲出的凶猛洪水所吞噬。这一半洪水泛滥。有传言说,为保武汉,有可能将洞庭炸开,牺牲岳阳。真如此的话,岳阳将永远成为洞庭的水底。
当然包括我曾经生活过的那些地方。
我此刻的书写像对梦境的记录,一切呈现飘浮的状态。它们莫可名状地显现,在不知道的地方隐去。的确曾经真实发生过吗?我还不能明悉这经历和生存必然性的原因。
我看到我的父亲,我在长沙的车站送他。我听到他自嘲般地说,这么多年没出过门了,在车站看到这么多人,好像还有点怕呢。
我看到我的女儿,她两岁。我牵着她的手,在夜间走过一所空荡荡的楼房,灯惨淡地照着,楼道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而七年已经过去了。我的女儿昨天说,爸爸,我梦见你带我走过一座楼房,走廊一直走不到头。
有一些暗昧的东西,一些苗头,也许将在时间中一点一点昭示,一点一点不容改变地、清晰地显现,一点一点坚定地证实。七年以后,今天,我沉浸在字迹中,觉得强烈的饥饿感在平息下来。?
(选自《散文》2005年第9期,有删节)
小题1:结合第二文段内容,回答为什么作者“每每伫目凝视‘汨罗’路标”心中总生起类似于凄迷的复杂情绪”?(2分)
小题2:第3段写了作者在岳阳的生活,为什么作者的感觉会从“亲切”突然转到“憎恶”?(3分)
小题3:如何理解“岳阳原本与饥渴感颇有联系”这句话的含义?(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因为乘车经过“汨罗”时,那些在风中摇曳、在雨中默然的灌木临近又远去,加上正是暗淡的黄昏,感觉凄迷。“汨罗”又是作者崇敬的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爱屋及乌,作者对汨罗也充满了崇敬。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所以非常复杂。(2分)
小题2:因为作者厌恶了读书和庸常的上下班生活,所以一来到岳阳就被这里浓郁的小城气息吸引,感到亲切。然而在岳阳的生活也是庸常的,日日无非是一些“讨价还价”,所以作者很快又憎恶了。(3分)
小题3:在这里,“饥渴感”既指大旱造成人生理上的饥渴,但更主要的是指文化的荒芜。因为岳阳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
的城市,如范仲淹、苏轼等文化名人都曾在那里待过,所以岳阳能使处于文化沙漠的人消除内心的饥渴感,受到滋润。(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
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抽象线纹,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却能以
它的匀整、流动、回环、曲折,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凭借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态,写出心情的灵境而探入物体的诗魂。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这句话何其爽直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伦勃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表示画家“心灵艺术的探险史”的光荣与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关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
荡、自由、超象而取势。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然而北齐时曹国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
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此为中国线画受外域影响者。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西画里所谓素描,在中
国画正是本色。
素描的价值在直接取相,眼、手、心相应,而其精神则又在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的形神。故一切造形艺术的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素描是返于“自然”,返于“自心”,返于“直接”,返于“真”,更足返于纯净无欺。法国大画家安格尔说:“素描者艺之贞也。…
中国的素描——线描与水墨——本为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光彩灿烂,照耀百世,然宋元以后逐渐流为僵化的定型。绘艺衰落,自不待言。?(摘自宗白华《论素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素描和白描及水墨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和物的灵魂,轻装简从,不去关注纷华灿烂的色彩。
B.素描、白描及水墨法,都是画家心灵和物象交融的产物,是油画的基础,且价值和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C.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所使用的抽象线纹,既能表达万物的体积、形态和生命,更能写出画家心情的灵境。
D.素描、白描及水墨法,是画家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让物象直接启示其真形,画家流露其手法与个性。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线画以飘逸流畅的线纹,笔畅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其祖师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
B.唐代吴道子的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线纹动荡、自由、起象而取势,素称“吴带当风”。
C.有“曹衣出水”美誉的北齐画家曹仲达,其线画人物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他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
D.以线示体,到宋元时已达到高峰,其时的花鸟画曲线纯净优美,花鸟体态轮廓高贵圆满,有意味很深的立体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但与西洋画素描却有历史性差别:前者追求形神互映的境界,后者注重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
B.中国的线描与水墨是唐宋绘画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宋元以来,因受印度晕染法及西方素描之影响,终至衰落。
C.一切造型艺术之复兴,当以素描为起点,这源于素描之价值,及其以富于暗示力的线纹或墨彩体现具体形神之精神。
D.唐代水墨渲淡画派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间接接受了印度晕染法的影响,因其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也属于素描之一种。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B
本题解析:
小题1:“且价值和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表述有误,原文是“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小题1:“他是最初受到外域画风影响的画家”没有依据
小题1:中国的线描与水墨终至衰落不是受印度晕染法及西方素描影响的结果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5亿多年前,为了抵抗外界侵袭,我们的祖先进化出了一套防御武器:一些特殊的酶和蛋白质。如果微生物和毒素突破了某种寒武纪动物的外部防线(如外壳),这些早期的免疫系统成员就会相互协作,对非法入侵者展开猛烈攻击——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将化学毒素赶出动物身体或者直接吞噬并消化它们。入侵者被完全消灭后,免疫系统开始修复受损细胞。如果某些细胞伤势过重,免疫系统就会销毁它们。
这种炎症免疫反应对动物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即使经历了亿万年的进化,免疫系统的很多功能和特性仍被保留下来。研究发现,就算是果蝇这样的低等生物,拥有的很多免疫基因都与人类相同,脊椎动物与非脊椎动物也是如此——在5亿年前,人类和这些动物的祖先是同一种生物。多年来,先天性免疫系统几乎从未引起免疫学家的重视。他们认为,所谓的先天性免凝系统只是一群生物分子,它们的作用就是歼灭任何穿过动物皮肤或外壳的外来物质。免疫学家把精力集中在更高级的后天适应性免疫系统。这种系统可以针对某一种外来物质,召集相应抗体和其他“武器”来识别它们,并有目的地进行攻击,先天性免疫系统则没有这种针对性的防御举动。
但在过去15年中,先天性免疫系统逐渐进入免疫学家的视野。炎症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的标志性特征,它几乎与所有慢性疾病的形成有关:除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明显的炎症以外,还包括了糖尿病、抑郁症、心脏病、中风等致命疾病。最近几年,研究人员详细评估了炎症反应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怀特黑德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魏固贝格说:“在我们的研究领域,炎症反应与癌症之间的相关性已经是一个焦点问题。”对于这种研究重点的支化,他在自己主编的教科书《癌症生物学(修订版)》中作了重点论述。
癌症的爆发是一个连续过程:一系列遗传变化引起一群细胞过度增殖,向周围组织侵袭,形成真正的恶性肿瘤;一些肿瘤细胞“不安于现状”,转移到更远的组织,长出新的肿瘤。长久以来,我们的了解仅限于此。研究重点的变化就意味着,癌症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已经认识到,在癌症形成过程中,免疫炎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在病变组织真正变成具有侵略性的肿瘤之前,一些具有伤口修复功能的细胞会被转移到病变组织,在这里,它们“被迫”变成恶性细胞的帮凶,加速癌症爆发——正如研究人员描述的那样:遗传损伤是“导火索”炎症反应则是“火上浇油”。魏因贝格认为,肿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畸变细胞集合体,它还具有一个供养其生长的系统、一个适于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含有各种免疫细胞和纵横交错的化学信号传导途径)以及呈网状分布的血管。在人体内,肿瘤被认为是一个“非法组织”,既不参与血液的输送,也不会清除体内毒素,一心为自己“谋取私利”。
这一全新观点暗示,治疗癌症也许并不需要铲除所有癌细胞。消炎抗癌疗法可以防止有癌变趋势的细胞发展为真正的癌细胞,或者阻止癌细胞在体内扩散。采用这种疗法,癌症患者的生存几率应该会有所提高。
(选自《环球科学》)
1.关于“炎症免疫反应”,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远古动物的早期免疫系统能通过炎症免疫反应抵抗外界微生物和毒素侵袭。
B通过炎症免疫反应,早期的免疫系统边消灭人侵者,边修复受损细胞。
C炎症免疫反应几乎与所有致命和非致命的慢性疾病的形成有关。
D炎症免疫反应能调节癌症的形成过程,是加速癌症爆发的帮凶。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这种针对性的防护举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体内伤势过重的细胞,早期免疫系统会将其销毁,以防它们变成恶性细胞。
B对所有穿过动物皮肤或外壳的微生物和毒素,先天性免疫系统都会将其歼灭。
C对某种进入体内的外来物质,后天适应性免疫系统先进行识别,然后有目的地攻击。
D对病变组织,先天性免疫系统会将一些具有伤口修复功能的细胞转移过去进行修补。
3.下列表述属于魏因贝格《癌症生物学(修订版)》中所表达的观点的一项是
A恶性肿瘤细胞在体内扩散和身体本来存在的的炎症是癌症形成的原因。
B病变组织里的各种免疫细胞反而会变成恶性细胞的帮凶,加速癌症爆发。
C肿瘤是畸变细胞的集合体,它只为自己而生长,对机体没有任何益处。
D治疗癌症也许并不需要铲除所有癌细胞,采用消炎抗癌疗法可能有效。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糖尿病导致患者体内出现炎症,这是先天性免疫系统发生作用的结果。
B如果身体的某个部位长有恶性肿瘤,在其他部位有可能检测到癌细胞。
C如果一个人患了某种慢性疾病,那么可以在其体内检测到遗传损伤。
D把癌细胞困在身体某个特定区域让它自生自灭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疗法。
参考答案:
1.B
2.C
3.C
4.A
本题解析:
1./原文为“入侵者被完全消灭后,免疫系统开始修复受损细胞”。
2./这是后天性免疫系统的功能。
3./A项,前面部分是“长久以来人们的了解”,后面部分为“在癌症形成过程中,免疫炎症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癌症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的新认识;B项“一些具有伤口修复功能的细胞会被转移到病变组织,在这里,它们被迫变成恶性细胞的帮凶”也是癌症生物学家和免疫学家的新认识,并且不是“各种免疫细胞”;C项原文,肿瘤虽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畸变细胞集合体”但仍然可以说是“畸变细胞的复杂集合体”;D项原文最后一段表述为“这一全新观点暗示,治疗癌症也许并不需要铲除所有癌细胞”,表明这并非魏因贝格的观点。
4./颠倒因果。根据原文“炎症反应是先天性免疫的标志性特征,它几乎与所有慢性疾病的形成有关”,可知糖尿病是炎症反应引起的。B项,根据原文第五段“一些肿瘤细胞‘不安于现状’,转移到更远的组织,长出新的肿瘤”可知。C项,根据原文第五段“遗传损伤是‘导火索”’可知。D项,根据原文第六段“它还具有一个供养其生长的系统”可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江南Style》背后的经济秘密
《江南Style》讲的是一个韩国“屌丝”的白日梦。其貌不扬的“鸟叔”幻想着各种幼稚的炫富行为,比如在阳光下的沙滩上,一位美女给他扇着风——其实他身处一个儿童公园,美女也是他想象出来的;装作是黑帮大佬蒸桑拿,结果文身男出现之后,他胆怯地挨着另一个男人;想要骑马,却只是在大街上装模作样地跳骑马舞……
全世界都爱死《江南Style》了,短短3个月,它在优酷网上的点击量已超过7亿次,创下了世界纪录。世界上的许多角落里都有人在跳“鸟叔”的招牌舞步,甚至连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和“鸟叔”一起跳起了骑马舞。
尽管这首歌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但假如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支神曲的流行,恐怕只能得出令人沮丧的结论——全球还在深陷在金融危机中,离经济复苏还很遥远。
英国的BBC商业网曾经报道金融危机如何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转而把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方法。“The Stang”是苏格兰一家著名的喜剧俱乐部,其组织者发现,金融危机以后他们的生意好了很多,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安慰。一位喜剧演员说,那些厌倦了谈论经济衰退的人们,希望通过观看喜剧表演来解闷。这正如“鸟叔”对《华尔街日报》所说:“既然天气这么热,经济这么糟,我只想写一首有趣而激动人心的歌”。
经济学上有一个现象叫“迪士尼效应”。它是指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长,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娱乐业也越发达。相反,在经济上升期,人们疲于奔命,反而少有娱乐时间。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它通过米老鼠那双戴着白手套的手向全世界撒播快乐,为备受煎熬的人们提供了逃避现实的港湾。在经济最黑暗的1929年,好莱坞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经济危机也成就了好莱坞的腾飞。
《江南Style》的经济背景是韩国经济持续低迷,已经创下有史以来最长的低增长纪录,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亚洲发展银行最近一期的亚洲地区“展望”指出,亚洲经济复苏的势头比其预计的要缓慢得多。而神曲的全球性流行,也预示着全球经济预期的不乐观。英国的《经济学人》最近刊文说:“要恢复欧元区前景是乐观预期仍然任重道远,更糟的是患上了败血症的美国经济。目前舆论纷纷担心美国将于12月不堪财政重负,跌落经济深渊。”
既然经济这么糟,复苏这么慢,那么还是和“鸟叔”一起去跳骑马舞吧。
小题1:下列对“迪士尼效应”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迪士尼效应”是一种经济越萧条,失业人数上升,迪士尼越繁荣的现象。
B.“迪士尼效应”是一种经济发达程度与娱乐业发达程度成反比的特殊现象。
C.“迪士尼效应”是一种为备受煎熬的人们提供逃避现实的港湾的特殊做法。
D.“迪士尼效应”是沃尔特?迪士尼创立的一种通过米老鼠撒播快乐的方法。
小题2:下列不属于《江南Style》出现、流行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韩国经济持续低迷,今年韩国的经济增长率更是降至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低值。
B.全球经济低迷,经济复苏的预期很不乐观,人们通过观看这样的喜剧来调节心理。
C.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鸟叔”一起跳起了骑马舞,极大推动了它的流行。
D.美国经济患上了败血症,欧元区经济恢复的前景不容乐观,引起人们极大的担心。
小题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金融危机在人群中传播恐惧感和无力感,人们只有将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现实的方法。
B.经济下滑,衰退到来,人们便会通过看喜剧寻求心理安慰,希望借看喜剧表演来解闷。
C.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之所以能顺利举行,就是因为席卷美国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
D.《江南Style》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也带来了令人沮丧、让人恐惧的经融危机。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B (“迪士尼效应”不是某一种现象,而是因为某一事物引起的某一类的现象,所以,在该题A、C、D选项都只是说了其中的某一种现象,而只有B项,是对这种效应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小题2:C (68岁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鸟叔”一起跳起了骑马舞只能说明骑马舞已经流行到什么程度,而不是说潘基文跳骑马舞推动了骑马舞的流行。)
小题3:B (A.“人们只有将幽默当做唯一的逃避现实的方法”这种说法太绝对了;C.本末倒置,是1929年的经济危机,才“顺势”举行了第一届奥斯卡颁奖典礼;D.明显的错误,是在令人沮丧、让人恐惧的经融危机的巨大压力下,《江南Style》给全世界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段文字,完成问题。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2)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狐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陆蠡《囚绿记》)
1.选出对上文有关内容理解或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1)段描写了月下荷花的朦胧、清幽、恬静之美。(2)段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热爱。
B.(1)段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环境的自然清新。
C.(2)段中的“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说明了作者观绿、亲绿的愿望,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正需要绿色来安慰自已的心灵。
D.(1)段描写表面上没有写月,但实际上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2)段写绿色,但并没有直接描写,可抒情中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囚绿的急切和对绿的诚挚歌颂。
E.(1)段写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下的荷塘景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的“不宁静的心理”。(2)段侧重于直接抒情,以写观者的心理活动为主,被观者“绿”成为抒情的依托。
参考答案:B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