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53:02
1、阅读题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①?,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②吴楚东南坼,?。(杜甫《登岳阳楼》)
③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⑤?,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⑦表现主义小说的杰出代表是奥地利作家?。
⑧7卷15本的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意识流名家?的代表作。
⑨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所作。
⑩提出现代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理论的是新月派诗人?。
参考答案:①天生我材必有用?②乾坤日夜浮?③寥廓江天万里霜?④假舆马者 ⑤扪参历井仰胁息?⑥挥斥方遒?⑦卡夫卡?⑧普鲁斯特?⑨左丘明?⑩闻一多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诗歌鉴赏(共6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①
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秦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注】①本诗作于郑板桥六十岁时,是年潍县遭逢饥荒,为赈灾民,作者未得上司准许开仓放粮,引起上司的不满,被迫解职。
小题1:本诗是一首题画诗,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小题2:诗歌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与人生追求?(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托物言志(1分)②借写所画竹子清瘦劲节的形象特征(1分)表明自己清正坚韧的节操。(1分)
小题2:①表现了一个廉洁爱民,不畏权势的清官形象。(形象1分)②表达了作者摆脱腐败黑暗官场的羁绊,悠然自得地去过秋江垂钓的隐逸生活的人生追求。(追求1分,分析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题画诗大多通过对画中所描摹的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表白自己的心志,因此手法常用托物言志。
点评:对于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具体的答题思路常为:第一步,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第二步,指出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第三步,说出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小题2:试题分析:诗首两句写诗人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后两句写诗人画一清瘦的竹子,能作到清冷江边钓鱼的钓竿。诗人通过清瘦的竹子,来表明诗人清廉坚韧的心志。
点评:题画诗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写的题画诗大多是一方面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阐发画意;另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感情,表白自己的心志,寄托深沉的感慨,或是宣泄内心的不满。本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物,是指某种物品,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雷雨》第一幕人物出场时,周繁漪通身黑色衣着,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周繁漪通身是黑色,旗袍镶着灰色的花边。她的脸是苍白的。苍白与黑色十分分明。她那灰暗的眼睛深藏着忧郁。在她的文弱、哀静中有着狂热的思想。用黑色象征着心中的野。更说明一切的不幸的悲剧源于她。也正是她的一身黑吞噬了周围的一切。
本题解析:考查对戏剧借助道具暗示人物性格及命运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桑乾?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这是唐代诗人刘皂在客居并州十年后返回家乡咸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前人评论诗中“无端更渡”四字乃是关键,“无端更渡”是什么意思?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参考答案:无端,是没来由,也就是诗人自己也弄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渡,就是再渡。(2分)(2)这四个字,十分含蓄地流露出当初为了博取功名,图谋出路,千里迢迢,做客并州,而十年过去,一事无成,仍然不得不返回咸阳家乡这种极其抑郁难堪之情。(4分)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评价观点态度。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即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提问方式
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
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达什么,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你同意那种看法?
③诗人对xx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④这首诗体现了xx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模式
1、明确你的观点
2、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句子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阐述理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微山亭
隋·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杂 诗(其二)
唐·王维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梅花着花未?
【注】江总,南朝陈诗人。陈亡,仕于隋,后辞官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小题1: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不同:前者更侧重思归,归心似箭;诗人在表达对故乡的怀想和思归之情的同时,又流露出了归隐田园的情怀。(任答出“归心似箭”“归隐田园”一种情感,都可给1分)?用“云”向南飘动,“北雁”南飞象征思归。“几花开” 表现出了急切之状、痴情之态。“篱下菊”化用
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象征隐逸。(结合原诗分析得当1分)后者更侧重牵挂,(1分)运用询问的口吻,选择典型的梅花——家乡景物,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深切眷恋与牵挂。(结合原诗分析得当1分)
小题1:相同:① 都采用了借代(象征)手法,以故乡特有的风物借指(象征)故乡,引起对故乡的思念。② 均用问句结尾,引人深思,增强感染力。注:一条1分,共2分。不同:① 前篇侧重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后者重在叙事,事中蕴情。② 前者用“南云”“北雁”象征思归,含蓄委婉的表达情感。后者用叙家常的形式来表现眷恋,平淡质朴诗味浓郁。(两条任答出其中一条均可得2分,学生将以上两条整合答出,成理亦可得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