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7-03 21:46:3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6分)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上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小题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比喻,用“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聘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是仍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的热情永不消灭。
小题2: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第一问容易回答,运用的比喻手法显而易见,只是回答时应指出本体和喻体,同时指出其作用。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2:对于作者人生态度的分析,应抓住适中的关键语句。此诗中,最能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句子当属“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两句。结合全诗,不难知道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天命的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裴给事宅白牡丹?裴潾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注:裴给事即作者裴潾。给事,官职名。
1.前两句是如何写紫牡丹的?这跟写白牡丹有什么关系?(4分)
2.第三句中诗人用一个“别”字引出盛开的白牡丹,这样写好在哪里?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1.通过写长安豪贵争赏紫牡丹的盛况侧面描写出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3分,“豪贵争赏”1分,“侧面描写”1分,“紫牡丹花开之盛、之美”1分)写紫牡丹花外之盛、之美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或衬托、对比)。(1分,答“铺垫(或衬托、对比)”即可)
2.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番景象,一动一静,一热—冷的对照(对比)显出白牡丹高洁的形象。(2分,“对照(对比)”1分,答出白牡丹的形象1分)表达了诗人对白牡丹(或裴给事)的高洁(或:超凡脱俗)形象的赞美和对其无人赏识处境的同情(或幽怨之情)。(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中秋月
白居易?苏轼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暮云收尽溢清寒,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银汉无声转玉盘。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此生此夜不长好,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小题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试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情。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小题1: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②情景对比。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③情感对比。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意对即可)
2.不仅表明他所在的地方距家乡遥远,还表明两地阻隔不能归去。透露出了作者思乡念亲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1.上述选段中详细描写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指责,从创作方法看,用了什么手法?所指责的内容,与上一段选文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的分别是怎样的?有什么共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课文中着意描写焦仲卿对刘兰芝的指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誓言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误会法。照应。
2.焦仲卿:先讽刺怨恨,后发誓“吾独向黄泉”。
  刘兰芝:先体谅同情,后发誓“黄泉下相见”。
  共同点:既冷静又热烈。(意对即可)
3.指责越深说明爱得越深,这是艺术辩证法。(意对即可)
4.双方“黄泉下相见”的誓愿决定了后来双双殉情的结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