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32:58
1、单选题 下列对食指《相信未来》诗歌片段中意象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
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
……[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A.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B.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C.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D.鲜花——收获的果实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有了美好的归宿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 美 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小题1:词的上片是如何表现“愁”的? (4分)
小题2:结合下片,赏析“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融情入景,写杨柳丝丝,细雨绵绵,一派迷蒙景象,(1分)渲染倚楼人的愁绪如万缕千丝。(1分)后两句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手法,将抽象的愁形象化,并以楼小藏不了愁,几度飞上云天寻觅归舟,生动含蓄地突出愁之浓重。(2分)
小题2:“海棠红近绿栏杆”一句运用了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海棠绽放,满眼绿色,但词人久滞客乡,故乡遥远,看到这满眼绿色,更添思乡之愁。以乐写哀的表达技巧的运用,把词人的这种思乡之苦写得婉转而含蓄。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这二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琅琅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下面转入伤怀的心理描写:“楼儿忒小不藏愁”,南宋末年,国事江河日下。词人对前途感到无穷忧虑。心中的愁苦郁积,遇感而发。乡愁在文人眼里是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古人写之多样,蒋捷此句则以“楼儿忒小”藏不下作喻。“藏”字,表现了隐忍、按捺已久。但以其愁太多,楼儿忒小,因而这“愁”摆脱小楼的羁绊。“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了。“几度”一词,渲染了词人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然而幻想只能是暂时的避难所,只能徒增忧愁。
小题2:“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貌似红绿眼的场景,实际上却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下面是元朝吴镇的小令《[南吕]金字经·梅边》。对此曲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雪岭松边路,月寒湖上村。缥缈梨花入梦云。巡,小檐芳树春。江梅信,翠禽啼向人。
A.第一、二两句勾勒出一幅雪中乡野风景图。
B.第三句写远处的梨花进入作者视野时是虚幻的、飘浮的,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C.最后两句写江梅报告着春天的气息,碧色的鸟儿快乐的向人啼叫。
D.从此曲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个失意的、心情凄冷的孤独者。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以梨花喻梅花,虚写梨花,实写梅花。)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小题1:“江山如有待”运用了何种手法?请赏析其妙处。(3分)
小题2:该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的内容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②作者不直接述说自己向往大自然的美好,而从对方着笔,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2分)
小题2:①表达出作者喜爱自然、追求淡泊宁静的生活的思想。(1分);②上片借景抒情,描绘了风景优美、闲适怡人的溪桥野渔图;(1分)③下片用陶潜的典故表达出归隐的意图;(1分)④最后一句运用设问手法,巧妙地明确了作者的追求。(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考生要判断手法,并对手法分析和情感判断。“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小题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下片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