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31:09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父亲的形象
吕麦
下午,偌大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穿梭在货架间各取所需,有的稀稀落落地排在出口处等候结账。
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举着一管透明的五彩弹子糖,从林立的货架间像小牛犊似的纵了出来。他的父亲急急地尾随其后。眼看孩子撒着欢要冲进收银台狭窄的过道口,父亲猛地刹住脚立在一处货架旁,高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对孩子招手。孩子听话地掉转头跑回父亲身边,父亲爱怜地牵起他的小手,佯作生气地训斥了几句,像心口疼似的一手摁住左胸,缓缓地弯下腰抱起儿子。
走近收银台,父亲把孩子换个方向紧贴在左胸前,摊开右手心里预备好的五元钱结了账,欲往外走。一名年轻保安如下山的猛虎般一把揪住他的后衣领,故作平静地问:“先生,你的东西都结账了吗?”“结了呀,就一管卡通弹子糖。”父亲利落地回答道。男孩仿佛在配合似的,得意地摇晃着手里的“商品”。那一堆糖球仿佛是他的“士兵”,在他的指挥下忙忙碌碌地变化着“队形”,发出清脆悦耳的“嚓嚓”声。保安看了看孩子,然后逼视着父亲。父亲一脸无辜的样子,双手抱紧胸前的儿子和保安对峙着。突然,保安使出一招“黑虎掏心”,两块榛仁葡萄干巧克力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他的左胸口袋内被“掏”了出来。
小男孩一见巧克力,两眼发出星星般的光亮,但随即又胆怯地把脸藏进了父亲怀里。因为,他看到保安正狠狠地瞪着他父亲。
父亲酱紫着脸解释说,这一定是儿子趁他不注意时放进去的,他压根儿不知道。边说边慌乱地摸出一张十元钱和几枚硬币打算付款。保安揪住他,用不屑的口气说:“这两块巧克力原价二十元,但现在你必须花十倍的价钱为你的行为买单。这是我们超市的规定!”男人傻了眼,可怜巴巴地说身上只有这么多钱。为了证明自己所言属实,他放下孩子翻了所有的衣服口袋。
孩子安静地坐在收银台上,默默地眨巴着眼瞅着父亲的窘态。围观的人群里有年长的顾客叹息说:“作孽啊,当着儿子的面干这事,真不像话!”年轻的顾客则起哄说:“现在小偷都狡猾,没准儿这小孩儿是他雇来的托。客气什么,没钱买单送他去派出所。”年轻的保安刚掏出手机,男孩的父亲立刻像头斗红了眼的公牛,拼命去抢夺保安的手机,两人厮打了起来。小男孩吓得“哧溜”一下,下了柜台,抱着父亲的一条腿,哇哇大哭。
这时,有人喊,经理来了!围观的人群让出一条道。经理冷静地听保安汇报了情况,拿过一块巧克力,拍拍小男孩的脑袋柔声问道:“告诉伯伯,是你让爸爸给你买这个的吗?”男孩抽搭着,用蚊子似的声音胆怯地说:“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吃,我也想吃。可爸爸说‘咱家没钱’,就给我买了这个。”说着摇了摇手里的弹子糖。经理恨铁不成钢地乜一眼男孩的父亲,瞟了瞟桌上的零钱,思忖了一会儿,抓起两块巧克力递给小男孩,慈爱地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你长大了一定要好好读书,挣钱孝敬你爸爸哦。”小男孩怔怔地望着经理,懵懂地点了点头。
经理厌恶地盯着男孩的父亲,压低声音恨恨地说:“我不是纵容你偷盗,我只是在维护孩子心里父亲的形象。你走吧!”
男孩的父亲“扑通”一声跪在经理跟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抱起孩子,逃也似的冲出了人群。(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偌大的的超市显得有些冷清。顾客们有的三三两两……”,小说第一段中的环境描写埋下了伏笔,超市的冷清为“父亲”偷窃提供了可能。
B.“父亲猛地刹住脚立在一处货架旁,高声呼唤着孩子的名字”,这是因为“父亲”想起自己怀里偷的东西,想让儿子停下来为自己作掩护。
C.众目睽睽之下,保安从“父亲”的身上搜出了榛仁巧克力,围观的人群开始起哄,幸灾乐祸,表现了社会的冷漠、麻木。
D.小说中的“父亲”很穷,但因为儿子想要吃巧克力竟然做了偷盗这样的事情,这种溺爱孩子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E.从行文中看,虽然“父亲”的确在超市中偷了东西,可作者依然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父子俩充满了同情。
(2)联系全文回答:小男孩的父亲明明偷了超市的东西,为什么经理却说“拿着,这是你爸爸给你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处画线句子都是对小男孩形象的刻画,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你对“父亲的形象”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愈行愈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思乡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弯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
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像,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
在已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流行在内蒙古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节悼念爱国先人,重阳节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持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245期,相关链接:国务院2007年12月16日公布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的决定,从2008年1月1日起,把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假日增设为法定节日,各自放假一天。)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对于如何“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要在弘扬和传承时了解所有节日所蕴含的“和文化”传统文化本质。
B.在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中增添一些时尚元素,让传统节日更多体现一些时代色彩。
C.重视这些民间节日,国家和民族要增加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D.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3.对于国务院出台的增加中秋等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这一做法的意义,结合文章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是从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民意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更是对祖先文化的高度重视
B.中国政府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方面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与日、韩等国有一定差距,但如今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C.中国人由早先的愈行愈远,对自己民族的节日根本不重视,转变为怀着一份敬畏与呵护之心去留存民族这些独特的文化记忆。
D.有利于去除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在重视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文化的建构。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追忆曾孟朴先生
胡适
①我在上海做学生的时代,正是东亚病夫的《孽海花》在《小说林》上陆续刊登的时候,我的哥哥绍之曾对我说这位作者就是曾孟朴先生。
②隔了近二十年,我才有认识曾先生的机会,我那时在上海住家,曾先生正在发愿努力翻译法国文学大家嚣俄①的戏剧全集。我们见面的次数很少,但他的谦逊虚心,他的奖掖的热心,他的勤奋工作都使我永远不能忘记。
③我在民国六年七年之间,曾在《新青年》上和钱玄同先生通讯讨论中国新旧的小说,在那些讨论里我们当然提到《孽海花》,但我曾很老实的批评《孽海花》的短处。十年后我见着曾孟朴先生,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
④他对我的好意,和他对于我的文学革命主张的热烈的同情,都曾使我十分感动,他给我的信里曾有这样的话:“您本是……国故田园里培养成熟的强苗,在根本上,环境上,看透了文学有改革的必要,独能不顾一切,在遗传的重重罗网里杀出一条血路来,终究得到了多数的同情,引起了青年的狂热。我不佩服你别的,我只佩服你当初这种勇决的精神,比着托尔斯泰弃爵放农身殉主义的精神,有何多让!”这样热烈的同情,从一位自称“时代消磨了色彩的老文人”坦白地表述出来,如何能不使我又感动又感谢呢!
⑤我们知道他这样的热情一部分是因为他要鼓励一个年轻的后辈,大部分是因为他自己也曾发过“文学狂”,也曾发下宏愿要把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品翻译成中国文,也曾有过 “扩大我们文学的旧领域”的雄心。正因为他自己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老文人,所以他对于我们一班少年人都抱着热烈的同情,存着绝大的期望。
⑥我最感谢的一件事是我们的短短交谊居然引起了他写给我的那封六千字的自叙传的长信(《胡适文存三集》,页一一二五一—一一三八)。在那信里,他叙述他自己从光绪乙未(一八九五)开始学法文,到戊戌(一八九八)认识了陈季同将军,方才知道西洋文学的源流派别和重要作家的杰作。后来他开办了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我那时候每次走过棋盘街,总感觉这个书店的双名有点奇怪,——他告诉我们,他的原意是要“先就小说上做成个有统系的译述,逐渐推广范围,所以店名定了两个”。他又告诉我们,他曾劝林琴南(林纾)先生用白话翻译外国的“重要名作”,但林先生听不懂他的劝告,他说: “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他对于我们的文学革命论十分同情,正是因为我们的主张是比较能够“满足他的希望”的。
⑦但是他的冷眼观察使他对于那个开创时期的新文学“总觉得不十分满足”,他说:“我们在这新辟的文艺之园里巡游了一周,敢说一句话:精致的作品是发现了,只缺少了伟大。”这真是他的老眼无花,一针见血!他指出中国新文艺所以缺乏伟大,不外两个原因:一是懒惰,一是欲速。因为懒惰,所以多数少年作家只肯做那些“用力少而成功易”的小品文和短篇小说。因为欲速,所以他们“一开手便轻蔑了翻译,全力提倡创作”。他很严厉地对我们说:“现在要完成新文学的事业,非力防这两样毛病不可,欲除这两样毛病,非注重翻译不可。”他自己创办真美善书店,用意只是要替中国新文艺补偏救弊,要替它医病,要我们少年人看看他老人家的榜样,不可轻蔑翻译事业,应该努力“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
⑧我们今日追悼这一位中国新文坛的老先觉,不要忘了他留给我们的遗训!
一九三三年九年十一日夜半在上海新亚饭店
(选自《胡适文集》)
[注]①嚣俄:指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Victor·Hugo,1802—1885)。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他从不曾向我辩护此书,也不曾因此减少他待我的好意”这两句表现了曾孟朴先生为人的谦逊宽容,对待后学的热诚厚道。
B.“我在畏卢先生(林纾)身上不能满足我的希望后,从此便不愿和人再谈文学了”这句话表明他对当时中国文学的绝望,可见出他孤傲清高的个性。
C.第⑥段叙述曾孟朴先生写给作者的自叙传长信中所介绍的学法文、开办小说林和宏文馆书店等事迹,表明他是一个梦想改革中国文学的志者。
D.曾孟朴先生对开创时期的新文学“不十分满足”是因为新文艺园地缺少伟大的作品,缺乏伟大是因
为多数年轻作家的“懒惰”与“欲速”。
E.本文运用顺叙的方式追忆了曾孟朴先生对年轻后学的奖掖、对革命文学的支持等事迹,塑造了一位
谦虚、勤奋、真诚、刚正不阿的文人形象。
小题2:第④段引用曾孟朴先生来信中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把世界已造成的作品,做培养我们创造的源泉”这句话的涵义;并联系
当下社会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
“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
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先生,因为日前高调批评“超女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并强烈主张“作为政府文化艺术有关管理部门来讲,不应该允许超女这类东西存在”(4月25日《华夏时报》),而在社会以及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有论者认为这只不过是刘先生没有被聘为“超女”评委的酸葡萄心理而已,我觉得这种说法未免有点过于以己度人,刘先生闻听此言,一定会感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了。
但刘先生的批评也确实存在盲点。他仅仅是笼统地指责“超女超男玷污艺术”,呼吁“要让人民不断接触高雅艺术,提高审美层次”。然而关键在于,何为“低俗”,何为“高雅”,这本来就是一个因为每个人的审美偏好不同而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他提出的让“管理部门”用行政手段直接介入的主张,更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他作为一个前高级行政官员的思维惯性和惰性。
那么,“超女”问题的要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就在于它用华丽的包装、宏大的场面、成千上万“粉丝”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了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这个神话在客观上起到了遮蔽青少年面临的真实社会问题、麻醉他们心灵的作用,说是一剂精神蒙汗药也不为过。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当今社会的年轻一代,面临许多困扰:如升学、就业、因为买房而下降为“房奴”、因为生病而变为赤贫、跻身于中产阶级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这从大学生的工资逐渐和农民工趋同这一趋势就可以看得出来)等。对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家并没有太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这些问题的成因?
在我看来,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不好,仅仅是诸多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总的来说,这些问题是一系列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造成的。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安排,需要青年们直面它、严肃认真地思考它、并本着对个人、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一起动手来解决它。在这个意义上说,青年们并无捷径可走。
但“超女”这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现代神话,其所传递的全部暗示却是:并不需要这样累,只要成名,所有这些问题就全部自动消失,而成名却是人人可能的。你看那些今日大红大紫的超女们,一年前还是默默无闻的嘛!
在这样一个神话面前,所有严肃认真的思考,都显得十分可笑,所有试图通过推动社会进步而改变自身命运的努力,其成本都显得过于昂贵。显然,年轻一代服了这剂蒙汗药并沉沉睡去,对于那些能够从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获得好处的既得利益阶层来说,当然是最好不过了。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这剂蒙汗药害处多多,但超女本身是无辜的,她们仅仅是做了别人的工具;成千上万参与其中的“粉丝”们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快乐;甚至连策划、主持其事的公司和电视台,也是无辜的,他们仅仅是在追求利润。超女神话可以说是在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下,社会通过“复杂的共谋”共同制造出来的,因此真正有责任倒是那些像刘忠德先生这样有话语权、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他们没有早日大声疾呼,唤醒青年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无保留地反对用行政手段禁止“超女”。因为禁止“超女”,并不能自动导致年轻人的觉醒;而在年轻人真的觉醒并看穿了神话的非现实性和不可复制性之后,“超女”也就回归于娱乐本身,不复有蒙汗药的危害了。
10.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超女们由“一个丑小鸭变天鹅“的神话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使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一夜成名,而不必经过艰苦奋斗。
B.作者认为,用行政介入的方法来制止“超女”现象是不可取的,只有让“超女”远离炒作,回归到娱乐本身,才能真正杜绝“超女”现象带来的弊端。
C.由于当代年轻人面临着许多生活的困扰,导致他们对“超女”盲从,他们觉得只要自己能成名,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D.作者认为,因为那些说话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没有及时唤醒青年直面社会现实,所以造成“超女”现象泛滥。
11. 文中为什么说“超女“是一剂精神蒙汗药?(4分)
12. 针对“超女”这一剂“精神蒙汗药”,对此作者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3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罗密欧及鲍尔萨泽持火炬铁锄等上。)
〔罗密欧〕?把那锄头跟铁钳给我。且慢,拿着这封信;等天一亮,你就把它送给我的父亲。把火把给我。听好我的吩咐,无论你听见什么瞧见什么,都远远地站着不许动,免得妨碍我的事情;要是动一动,我就要你的命。我所以要跑下这个坟墓里去,一部分的原因是要探望探望我的爱人,可是主要的理由却是要从她的手指上取下一个宝贵的指环,因为我有一个很重要的用途。所以你赶快给我走开吧;要是你不相信我的话,胆敢回来窥伺我的行动,那么,我可以对天发誓,我要把你的骨骼一节一节扯下来,让这饥饿的墓地上散满了你的肢体。我现在的心境非常狂野,比饿虎或是咆哮的怒海都要凶猛无情,你可不要惹我性起。
〔鲍尔萨泽〕?少爷,我走就是了,决不来打扰您。
〔罗密欧〕?这才像个朋友。这些钱你拿去,愿你一生幸福。再会,好朋友。
〔鲍尔萨泽〕?(旁白)虽然这么说,我还是要躲在附近的地方看着他。他的脸色使我害怕,我不知道他究竟打算做出什么事来。(退后)
〔罗密欧〕?你无情的泥土,吞噬了世上最可爱的人儿,我要掰开你的馋吻,(将墓门掘开)索性让你再吃一个饱!
〔帕里斯〕?这就是那个已经放逐出去的骄横的蒙太古,他杀死了我爱人的表兄,据说她就是因为伤心他的惨死而夭亡的。现在这家伙又要来盗尸掘墓了,待我去抓住他。(上前)万恶的蒙太古!停止你的罪恶的工作,难道你杀了他们还不够,还要在死人身上发泄你的仇恨吗?该死的凶徒,赶快束手就捕,跟我见官去!
〔罗密欧〕?我果然该死,所以才到这儿来。年轻人,不要激怒一个不顾死活的人,快快离开我走吧;想想这些死了的人,你也该胆寒了。年轻人,请你不要激动我的怒气,使我再犯一次罪。啊,走吧!我可以对天发誓,我爱你远过于爱我自己。因为我来此的目的,就是要跟自己作对。别留在这儿,走吧;好好留着你的性命,以后也可以对人家说,是一个疯子发了慈悲,叫你逃走的。
〔帕里斯〕?我不听你这种鬼话;你是一个罪犯,我要逮捕你。
〔罗密欧〕?你一定要激怒我吗?那么好,来,朋友!(二人格斗)
〔侍童〕?哎哟,主啊!他们打起来了,我叫巡逻的人来!(下)
〔帕里斯〕?(倒下)啊,我死了!——你倘有几分仁慈,打开墓门来,把我放在朱丽叶的身旁吧!(死)
小题1:?写出罗密欧对他的仆人所用的一连串命令甚至夹有恐吓的语言,并说说这些语言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安排帕里斯与罗密欧决斗并死去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说说后文中下面这个排比句在剧中的表达作用。
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吧!嘴唇,啊!你呼吸的门户,用一个合法的吻,跟网罗一切的死亡订立一个永久的契约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