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30:28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意对即可)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时屡试不第。他是明代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中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诗中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超人的才识。这句诗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诗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愤懑。本该一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各种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6分)
[越调]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江上?(元)张可久
嗈嗈落雁平沙,依依孤鹜残霞,隔水疏林几家。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
[嗈嗈(yōng):雁鸣叫声]
(1)简要概括这两首词的内容。(3分)
马致远词:??。
张可久词:??。
(2)“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表现游子孤寂凄凉的心情。(1分)
表现渔翁宁静恬美的生活情景。或表述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2分)
(2)不一致。(1分)前者凄凉,后者恬静。(2分)
本题解析:
(1)从这支曲子的题目和末一句可知,写的是游子在某一个深秋季节的夕阳里的所思。内容可以概括为,表现深秋暮色中游子无比孤寂凄凉的心情;后一支曲子也可以从题目和末一句窥出端倪:江上小舟,渔歌声声,疏林残霞,这一切都像是一副恬淡的小品画,所以,这支曲子内容可以概括为,表现了渔人安闲的生活,抒发了作者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2)当然不一致,前者色彩暗淡,后者画面灵动而有生机,前者凄凉,后者恬美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题湖[注]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湖:即杭州西湖。
(1)下列各句中对于原诗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D.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传情,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2)本诗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妙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下题。(12分)
【正宫】塞鸿秋·山行警
张鸣善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五里铺七里铺十里铺。行一步盼一步懒一步,霎时间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
1、这首元曲题为“山行警”,联系全曲,是借“山行”警示了人们什么?(4分)
2、“天也暮日也暮云也暮”“斜阳满地铺”,表面上写的是时近傍晚,实际上写的是什么?(4 分)
3、“回首生烟雾,兀的不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其深层含义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应珍惜时间,不要留下许许多多的人生遗憾。?
2、人到晚年。
3、回首人生,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遗憾。
本题解析:
赏析:
此曲抒炽热的离别之情和乡关之思,步步有情,景物含情,直率自然。运用隔离反复的修辞手法,别具韵致,
译文:
东边路,西边路,南边路,密密通往外面的世界,迎送来自各方各奔前程各有因果的人客,离家出门独上路途的人,在条条岔路前茫然四顾,家,已在身后好远,生活所逼,为安顿老少妇孺,离家的人,只得向前寻出路。一程又一程,长亭更短亭,心里不舍地算着离家又远一点了,再远一点了。一步一回顾,但仍不舍地,与所有离人一样,频频回顾,直至,家,掩在烟尘山重外,难窥踪影。想起此去经年,不知造化如何,不知何日重回,与家人团聚,霎时间天地再好也是黯然凄怆的暮色,斜阳铺在远远近近处,铺满一个又一个山头,仿佛平芜尽处是斜阳,行人却更在斜阳外,走不完的漫漫长路。回首向家乡的方向望去,早已隔了不知多少重山水,来时路只有暮色沧茫炊烟渐散夜雾弥漫。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