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07-03 21:30: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20分)
根的神韵(张和平)
(一)
山岩上的树根挺立于悬崖一侧,与山野和头顶的青松凝为一尊力的塑像。
紧抓着苔滑的崖壁,把力挤进山岩,去探索生命的源头,为头顶的绿色汲取营养,然后目睹古铜色的虬枝突进苍穹,挺向蓝天。
你本属于一片沃土,可以分享花香和欢乐,因立志太高,便注定了此生的孤独和磨难,注定终生与清贫为伴。?
在风与雨的交错处,你抓住属于自己的机遇,拼命汲取营养,然后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心头。
于是在磨难中,你畸形地生长,扭动的躯体便是你奋斗的足迹。
即使在诗意疯长的季节,诗人留恋的也是你头顶的青松,不曾想到忍受孤独饱经风霜的你。
你静静地思考着,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
面对幽深的峡谷,你已别无选择,惟有拼命地生长。用智慧和力量去熔化山岩,顽强且韧劲十足地去开垦坚硬的处女地。
(二)
村头老榆树的根深深懂得,自己千丝万缕的血肉之躯正养育着一个古老的村庄。
于是,你盘根错节,编织出一部古远的传奇。
你的依恋也是黄土地的依恋。而默默无闻的土地又有何等情怀。你将气管点化成血管。把黄土地的爱恋倾诉给那些盼归的心,那些顽皮的孩子便是你的第一个听众。
树成了村庄古老神圣的旗帜,你便是村庄悠久的化石。
乡亲们在你哺养的大树下欢歌狂舞,祭祖祈祷,或私定终身,寻情约会.你无私地奉献出自己裸露的躯体,显示出博大的胸怀。
(三)
展览室里的根立于文雅的红地毯上。
此时,你被扒光了皮,甚至挤掉最后一丝血液。然后在你的伤疤处涂上一层漆,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什么。
这是一种畸形欲望,你出卖了灵魂,将一生都交付出去,不再属于自己,甚至连姿态都屈从于设计者的意志。
你不再拥有赖以生存的山岩、泥土。尽管阳光异常充沛且温度适宜,你只能望着窗外的绿色,感叹失去的一切。
人们或对你品头论足,或将你拱手转送,或牟取暴利,你成下人们的一种玩物。
终于,你忍受不起百般的折磨.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但随之被无情地抛进了熊熊燃烧的炉火。
15.文章采取了第二人称来行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回答。(4分 )
答:
?
16.第一部分中划线的句子“默默忍受着命运的安排”指什么样的安排?(2分)
答: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5、文章以第二人称“你”的形式,将根拟人化,视作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和其直接对话,赋予了跟各种感情的体验,读者备感亲切,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16、本属于一片沃土,却注定此生经历孤独,注定了终身与清贫为伴,忍受孤独,饱经风霜。却不为人们留意。


本题解析:
15、第二人称一般有两个作用: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如果对象是物,则将其人格化。
16、原文语句信息比较完整,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但意思符合也可以给分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建筑的阅读
  ①对于大多数文学家来说,建筑也许常常被作为书来阅读。大的宏伟如《巴黎圣母院》,小的精巧若《醉翁亭记》。读到精彩之处,读到忘形之时,就有了批注。文学家批建筑物,便诞生了《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传世名篇。于是建筑与文学浑然一体,一并交与读者,阅读由此继续。文学家阅读建筑,在心理与行为上形成与文学的同构。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活动的延伸和拓展。在阅读中,我们发现建筑与文学某些相同的或是类似的规律,即便我们还读出了许多不同,但我们已经懂得,建筑与文学拥有一个丰富、天然的“共享空间”。
  ②建筑与文学的构思——
  ③我们走进香山饭店。欣赏赞美它与山林自然和谐、相得益彰的完美构思。当建筑大师面对香山脚下这块尚是空白的山坡时,他的头脑在瞬间所涌现的建筑构思,便已奠定了日后这座建筑物的价值。贝聿铭先生曾说自己是一个“因地制宜”派,我理解其大致意思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形式只有最恰当地体现出功能的需求,形式才具有耐人寻味的内涵。恰如文学作品的构思,其实,取决于那个说故事的人真正想要说出“这一个”故事而不是“那一个”故事。即使是现代主义文学所强化到极致的“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依然无法与“意味”完全分解。区别只在于,当一个新的构思形成时,它实际上已完成了“意味”的能指。
  ④建筑与文学的想象——
  ⑤建筑师与文学家犹如一双眼睛的左眼和右眼,眺望遥远的澳洲那美丽的悉尼歌剧院。我们在大师宏伟而奇特的想象面前叹为观止。那被大洋州湛蓝的海水映衬着的白色屋顶,如蓝天上悠悠驶过的白帆,或是扇动着翅膀掠过长空的白色巨鸟,激发起我们无尽的想象。想象是建筑师和文学家生命中的“酶”,因着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会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绝唱;因着建筑师飘忽无涯的想象,才会产生像古巴比伦“空中花园”那样奇丽的建筑作品。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文学家,为人类的文化遗产留下了灿烂的鸿篇巨制,填补了人在世俗庸碌生活中的精神空白,而在创造过程中的每一处惊人之笔,每一线灵感闪现,均被“想象”的翅膀所牵引所蛊惑,想象应当是灵感之母。
  ⑥建筑与文学的语言——
  ⑦一部文学作品,无论是炽热还是冷静,都在倾诉着作家的内心情感。一座建筑,同样也用它特殊的方式在表达着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倾诉和表达都需要语言,如果说文学语言已有通常的定义,那么建筑语言究竟是什么?巴黎埃菲尔铁塔的矗立,象征着十九世纪欧洲工业革命的胜利。世界都市的一座巨型建筑,第一次全部用钢铁作为建筑材料。在这里,钢铁首先组成了表达所需的最基本的“词汇”,但词汇并不等于语言,词汇必须在加以组合、结构并赋予表达的内容后,才形成语言。也许一千位建筑师使用同样的钢铁作为“词汇”,会产生一千种不同的语言。埃菲尔铁塔雄壮的底座、如同千万条钢筋铁骨的胳膊交叉缠绕而成的塔身、以及在风中微微晃动的塔顶那种可以俯瞰全城的高度,都在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埃菲尔用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200年后,埃菲尔铁塔所蕴涵的建筑语言,便不断被越来越多的人读懂,成为一种“表现”的典范。
  ⑧黄土作为词汇时,黄土即是黄土。黄土砌出了窑洞,窑洞诉说着对风沙的避藏和资源的贫乏;青砖筑成了长城,长城诉说着几千年的围困;青砖砌成了炮台,炮台表达着顽强。然而建筑的语言终将超越建筑的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作者张抗抗,有删节改动)
1.分条概括建筑与文学相同或类似的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的话回答“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了文中提到的建筑,请另选一处你熟悉的建筑,结合文本谈谈它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构思都充分地考虑到其功能和价值的需求。②创作中都依靠想象产生灵感。③都以特有的语言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
2.埃菲尔铁塔语言的内涵是“炫耀着展示着大工业时代不可一世的力量”。或“铁塔说出了他的叛逆和希望”。
3.运用了拟人、排比(工整句式)等手法,写出①建筑材料经过组合、结构之后,会富有建筑语言;②建筑语言会超越建筑功能,成为与人交流的另一种方式;形象生动,富有气势。
4.要求:①要写出建筑特点;②要结合文本;③要写到建筑中透露出的语言内涵。(答案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买房记
? 马老末是个五十多岁的驼背的人,烟黄脸,肿眼泡,看人时目光犹豫,主意却很稳。当他看出我真心喜欢这院子时,便耗着时间把价格一提再提。后来靠了老秦的努力,马老末答应一万二卖给我。
? 吃过早饭,马老末还无踪影。过了中午,过了下午,晚饭前,马老末终于露面了。他麻耷着肿眼泡坐在老秦的床边说,那院子,眼下已经有人出到了一万五……接着他就不往下说了。老秦一边冲我使眼色,一边把马老末叫到院里。两人嘀咕了半天,又一块儿回到屋里,老秦向我宣布了一个新数目-- 那当然是马老末和我都能接受的一个新数目:一万三千块。一万三千块,我买下了马老末的院子。老秦拟定房契,我们三方分别在房契上签字盖章。我收起房契,马老末点清我付给他的钱。当他把钱装进一只粗布小面口袋时,他说还有个事儿,他说他的大姑眼下还在那院里住着。不过老太太七十好几,一直病着,已经活不了多大工夫了,她一死,我立刻就能搬进去。
? 这是我闻所未闻的一件事,老秦也表示了他的惊异。他对马老末说当初可没谈过这一条,当初他提到那院里好像住着个病老太太时,马老末分明答应只要房一卖,他会立刻把他的病大姑接下山去。马老末没有正面否认他答应过老秦,不过他又说,也许老太太明天就死了呢,也许就在今儿晚上,“今儿早起我家里给她去送饭,见头天的饭菜她一口也没吃。”我对马老末说,钱我付了,那院子就已经归我,无论如何你们得立刻把老太太接走。马老末苦笑着说,不是他不接大姑,是大姑她不离开那院子。
? 房契在我手中已经十天,一切却仿佛全无着落。马老末不知何时又出现了,他手中拎个包袱,摊在老秦的桌上,他指着包袱对我说,大姑的“装裹”他们都备好了。他想用这确凿的“装裹”向我证明,他决不是想收了我的钱,又赖着不腾房。
? 早晨,我要老秦和我一起到我的院里去。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清凉的空气使头顶的绿树更绿,脚下的红土更红,错落在坡上的石头房子更亮。我们进院时,发现院子竟被清扫过:略微潮湿的土地上印着有规则的花纹般的扫帚印儿,使这久久无人经营的小院充溢着人气。大姑正坐在门口纳底子,她穿着月白色夹袄黑粗布裤,脑后梳着白花花的髻儿,青白的脸上竟泛起淡红的光晕。可她头也不抬,半眯着眼,只一心盯住手中的鞋底,有条不紊地使着锥子和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淡黄的细麻绳。一阵阵青花椒的香气从后坡上飘来,是风吹来的香气,又仿佛是被大姑的手势招引而来。
? 我决定退掉大姑的院子。老秦说,你就不能再等等?我说,这不是等不等的事。老秦说,再从马老末手里找回那一万三千块钱怕不太容易。
? 和马老末谈话是艰难的,不要他的院子似乎不可思议;请他把钱退给我,那更是天方夜谭。从下午到晚上,事情没有结果。老秦为了帮我退房,请马老末吃晚饭,请他喝啤酒吃香肠,还送了条云烟。马老末就是一句话:“我真闹不清你们这是为什么,那么好一个院子。”我的态度也很坚决,我坚持退房并要回我的一万三。马老末说,钱他是一分也拿不出来,给他一个远房侄子拿走投资开铁矿去了。我说那么我就要考虑诉诸法律,马老末说那你就上法院告我去吧。说完他站起来,摇摇晃晃地下山去了。
? 老秦说,你还是要了那院子,你知道法律不保护咱们这种交易,你去哪儿告马老末呢。我说我决不再要大姑的院子,并且我一定要亲口告诉她。我说着拔腿就走,老秦跟了上来。
大姑的院子里,东屋亮着昏暗的灯光。她佝偻着身子坐在炕上,还在低头纳底子。她有条不紊地使锥子使针,从容有力地扯动着细麻绳,伴着“咝咝”的抽线声,她抡动着胳膊舞蹈一般。一切都和上午一样。我站在屋门口,老秦站在我的身后。我说,嗯,您能听懂我的话吧?我说,这院子我不买了,嗯,不买了。我说,我愿意让您硬硬朗朗的。我说,您的花椒树可真好,山杏儿也好,嗯。
? 至今我也没能从马老末手里追回我那一万三千块钱,听老秦说,马老末已开始背着老秦,四处物色买房的人了。(选自严歌苓《第十二夜》,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马老末在卖房时故意拖延时间,是因为他看准,但并没有真想买下来的意思。
B、老秦在文中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对于“我”迟迟不能得到已经付了钱的房子感到很内疚,因此在“我”退房这件事上更尽心。
C、马老末在钱揣进兜里时,才告诉“我”他大姑还在那个院子里住着的事实。这一事实给“我”和大姑带来一系列麻烦。
D、“我”决定退掉大姑的房子,固然是因为大姑不肯退出,还因为大姑的举动使“我”动了恻隐之心,理解了老人那种故土难离的感情。
E、这篇小说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来展现小说情节的波澜起伏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请概括并简要分析马老末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本,请从小说的结构、情节、人物形象、情感或主题等,任选两个方面,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冷酷自私。他在大姑还活着的时候就张罗着卖掉大姑的院子谋取私利,全然不顾大姑的感受;
②狡黠,有心计。拖延时间提高房价,在收了“我”的钱之后才说出他大姑住在那里不愿意搬出的事实;
③不讲信用,收了“我”的钱迟迟不能交出房子,“我”决定退房后百般抵赖,不退钱给我。
3. ①结构上,马老末的卖房行为照应小说开头的肖像描写,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②情节上,马老末的做法是其自私无赖性格导致的必然结果,符合生活逻辑;
③人物形象上,用马老末始终未还钱和张罗卖房这两件事来表现马老末的不讲信用、唯利是图的特点,使人物形象鲜明、饱满,真实可信;
④情感上,含蓄地批评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淳朴正直善良等优良品质的失去;
⑤主旨上,通过这令人遗憾的结尾,批判了部分农民身上存在的落后、狡黠,爱占便宜,不讲信用的坏习气,启发人们思考如何改变农村农民的落后面貌。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迈克尔·法拉第
王波
  1857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准备册封一人为爵士。不过,这个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人拒绝受封。
  同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选法拉第为会长,这也遭到法拉第本人的谢绝。
  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
  法拉第的父亲是位铁匠。铁匠前后有10个子女,家境困顿。短短上了两年学后,法拉第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做装订学徒。利用装订书报的机会,他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年轻人越来越相信科学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要纯洁和高尚。他想做一名科学家。
  只是,这条路对一个21岁的学徒来说,似乎太过遥远。
  一切因为一位好0顾客赠送的门票而改变。1812年,法拉第拿着获赠的贝克林讲座最后4次演讲的门票,赶到英国皇家学会,聆听了英国著名化学家汉弗里·戴维的讲座。他把讲座内容做了详细记录,并精心为其加入彩色插图,一本386页的笔记很快成形。在装订好之后,它被送给学会会长。
  法拉第最终没能等来会长的答复,只好把笔记寄给皇家研究所的戴维本人。因感染伤寒正在疗养的戴维,看到笔记颇为感动。一番等待之后,次年,法拉第拿着比学徒还低的薪水,成为研究所的实验助手。
  戴维夫妇周游欧洲时,法拉第以化学家助手和秘书的身份随行。但在戴雏太太眼里,法拉第不过是一个年轻的仆人,赶路时他需要坐在马车外,吃饭时则需要和佣人一起。
  这次感觉不舒服,的旅行结束后,法拉第利用自己的实验天分,协助戴雏发明了矿工安全灯。有人称这灯和滑铁卢战役为“1815年英国的两大胜利”,但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法拉第毫不客气地指出灯还有一些缺点。这令戴维颇为不满。
  研究改进后,这种后来挽救了无数矿工性命的灯,被称为“戴维灯”,很少有人意识到,在灯光背后,也曾有法拉第奉献出的光和热。
  1821年,新婚的法拉第给人类带来了第一台电动机,并为此发表了论文。不过,他很快就后悔了,他意识到在论文中没有提及戴雏和威廉·沃拉斯顿。后者也做过类似的实验,只是都失败了。
  被助手忽视,戴雏有些难以容忍。三年后,法拉第在被提名选举为皇家学会会员时,只有一人投票反对。反对的正是会长戴维,提名的却是当年同样被法拉第疏忽的沃拉斯顿。
  不过,在戴维去世之前,有人问他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时,这位发现了15种元素的“无机化学之父”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
  当选会员后,法拉第依旧像往常一样,埋头在实验室里。在那里,液态氯、苯等化学物质先后被发现,发电机、变压器等陆续被发明,而电化学的两大基本定律、电学和磁学的相关理论也一一确立。
  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他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而每周日,他总会去教堂。在那里,他与妻子相识相爱。1860年,法拉第再次拒绝担任皇家学会会长,在这个学徒出身的铁匠儿子眼里,“上帝把骄矜赐予谁,那就是上帝要谁死”。可转身去了教堂,那些崇尚“简单、和平与谦卑”的教友,第二次选他当教会长老时,他立即接受了。
  他担任时间最长的职位,是港务局科学顾问,负责维护水路安全和检查灯塔。从1836年被提名,他一直做到1865年,这也是他最后辞去的一个职位。他一生的信件,有10%与这个职位有关。
  “当我读到您在科学上的发现,我深感遗憾,我过去的岁月浪费在太无聊的事情上了。”在一封来自圣赫勒拿岛的信里,犯人拿破仑写道。
  法拉第也曾有机会做“无聊”的事情。1853年,英俄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国政府询问法拉第可否制造用于战场的毒气,科学家回答,技术上可以,但本人绝不参与。
  尽管一再被拒,皇室和政府仍旧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牛顿墓旁,给法拉第预留了墓地。这次,法拉第还是拒绝了。
  1867年8月25日,已经失去记忆的法拉第在椅子上安然离世。在他的葬礼上,妻子莎拉宣读了他的遗言:“我的一生,是用科学来侍奉我的上帝。”而他的墓碑上,只写着他的出生年月和名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法拉第拒绝维多利亚女王的“爵士”册封,主要是他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还不够多。  
B.法拉第把自己听戴维讲座的记录精心装订好并送给学会会长,是想博得会长的好感,为自己寻找出一条捷径。  
C.法拉第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毫不客气地指出矿工安全灯还有缺点,主要是因为科学在他心中比导师(戴维)更重要。  
D.戴维去世之前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表明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虽然曾经有些小气,但终究还是胸襟开阔。  
E.除了皇家研究所主席的邀请,法拉第通常回避其他交际活动,这从侧面体现了法拉第自命清高的性格特点。  
(2)你认为戴维是一个怎样的人,淆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说:“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请用相关事例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法拉第拒绝了皇室和政府给予的哪些荣誉?为什么要拒绝?他主要担任过哪些职位?为什么会愿意担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示例:戴维让没有任何学历、仅仅是一个学徒的法拉第做实验助手,说明他赏识人才;戴维投票反对法拉第成为皇家学会会员,说明他还是记恨法拉第对自己的不尊敬,有些小气;戴维临终时说“我一生最大的发现,是发现了法拉第”,表明他不愧是伟大的科学家,胸襟还是开阔的。(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法拉第在法庭上宣誓作证时,不害怕导师的指责,毫不客气地指出矿工安全灯还有缺点:当选皇家学会会员后,法拉第依旧像往常一样,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不参加浪费时间的交际活动;遗言“我的一生,是用科学来侍奉我的上帝”,上述事例均说明法拉第心里只有科学。(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①拒绝维多利亚女王册封为爵士;拒绝担任皇家学会会长;拒绝皇室和政府预留的墓地。②法拉第的心里只有科学。③主要担任过教会长老和港务局科学顾问。④那些崇尚“简单、和平与谦卑”的教友与他志趣相投;港务局科学顾问负责维护水路安全和检查灯塔,与他“我的一生,是用科学来侍奉我的上帝”理念相合。(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潮阳区2008年—2009年第一学期高三级期末统一考试
迷 失   朱宏
何玲在幸福街上穿过的时候就像一只孔雀,那样从容和骄傲。
尽管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幸福街还处在昏睡中,没有多少人欣赏她晨风中的倩影,何玲还是要把自己仔细地打扮一番,那是为她九点钟以后开始的工作而打扮的。
何玲熟悉那几盏昏昏欲睡的路灯,尽管幸福街边上的岔路纵横交织,就像电影里高家庄的地道,但在路灯的指引下何玲总能顺利地走出幸福街。向左转,百米之外有公交站牌,何玲在那里乘车前往公司。在车上,何玲可以拥抱着自己的皮包小睡一会儿,然后在到达目的地的前一站准时醒来。此时,车流让大街变成了一条河,何玲紧三慢四地趟过这条河,公司就到了。
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何玲顺着原路返回,到达幸福街的时候已经华灯齐放,幸福街的夜生活开始了。何玲接受着在路两边大排挡吃饭喝酒的男人们的注目礼,随脚步摆动的长发把小伙子们的目光都扫乱了。过了天香烩面馆,再过了左邻右舍超市,左转就看到了老四烧烤的灯箱。躲过那呛人的浓烟,再七拐八绕地经过几个店铺,何玲就停在一个馒头摊前,拎上一兜子馒头,转过身就进了楼洞,然后钻进租住的房子里。
工作日里天天如此。何玲就这么从容地在幸福街上走了一个月了。何玲的生活是这么单调,到了休息日也绝不像其他女孩那样逛街,而是睡个天昏地暗。
但是有一天,何玲的生活秩序被打乱了。
那天下午何玲刚刚处理完一份文字材料,楼下的保安忽然打电话来,说何玲的母亲来了。本来何玲的精神是没有光彩的,那一份份文书就像海绵吸干了她的快乐,这会儿听见母亲来了,精神头就仿佛沐浴过,滋润且饱满了起来。
告了假,乘电梯下楼。见母亲已经在大堂等着,何玲唤了一声“妈”,香瓜似的脆甜。
何玲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口。母亲说,这死丫头,已经不是学生了呀,还这么不稳重。何玲说,稳重,稳重,我平时可稳重了。
她们登上了公交车,何玲说,今天晚上又能有妈睡在一起了。
一个多小时以后,幸福街到了。何玲拎着行李在前面带路,此时她的步态不再像一只孔雀,却如小鸟那样蹦蹦跳跳。母亲埋怨道,怎么住得这么远,上班多不方便。何玲说,城郊这些地方房租便宜呗。何玲说完这句话就突然止住了脚步,实在不知道该往哪条岔街里拐了。她领着母亲摸索了几次,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她凑向一个商铺的老板,问自己的住处。老板诧异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呢。何玲索性把母亲安置在商铺的凳子上休息,自己则焦急地四处张望。
冬天的傍晚仿佛是突然到来的,太阳一跌入远处的楼群,天就黑了。这时候,何玲尖叫了起来,看,老四烧烤,对了就是那里。母亲顺着何玲的手指望去,老四烧烤的灯箱果真在路那边立着呢。何玲拽起母亲就走,然后又是一阵欢呼,看水清的馒头摊。
何玲一路欢呼着,带着母亲向前走。母亲跟在何玲后面,眼里盈满了远远近近的灯火。
             (选自2006年12月25日《羊城晚报·花地》)
16.作品运用象征手法,写何玲“迷失了回家的路”。请说明这“迷失”的寓意及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
17.在作品中,何玲先后被比喻为“孔雀”和“小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
18.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是怎样看待何玲的这种生活?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6分)
?


参考答案:
16.(4分)作品反映的是一种精神家园的迷失。作者提示人们,在生活节奏极为紧张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千万不要只为了工作和生活,而迷失了精神家园。
17.(5分)把何玲比喻成“孔雀”,是要表现何玲的从容与骄傲;把何玲比喻成“小鸟”,则表现何玲见到母亲后的快乐。并通过两者的对比,反映了何玲精神世界的迷失与回归。
18.(6分)在母亲到来之前,何玲仅仅为了生活而忙碌,生活过得单调而没有光彩。(2分)因为她丢失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这种失去精神光彩的生活不叫生活。(2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为了事业、生计而奔波劳累,即使积累了丰厚的财富,也弥补不了精神生活的空虚。因此,在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不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迷失自我,要学会不断充实自我的精神生活。


本题解析:
16、“精神家园的迷失”2分;写作意图,2分。
17、 “从容与骄傲”1分,“快乐”1分;“对比”1分,“迷失”1分,“回归”1分。
18、 “怎样的生活”2分;“怎样看”4分,评价何玲的生活2分,能够结合现实展开简要分析2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