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07-03 21:29:0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花?魂
黄?晖
①闲时,我常到校外的山间去透透气。在林间路旁、草丛石边,我常看到一些叫不出名的小花,或杏黄,或粉白,或复瓣,或单瓣,三三两两,杂然相间。尤其是每逢夜雨初霁,我会不期而然地发现,它们竟不约而同地绣满了整座空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我觉得,这些无名的小花,恰和这座无名的小山相映成趣。正如这座山丘虽无深壑危峦云海雾幛,却照样安立在大地上一样。这些并无天生丽质的野花,也兴高采烈地享受着应得的晨光,并且毫无愧色地在光天化日之下展示着自己的姿容。夜间的雨滴把它们洗浴得干干净净,使它们傲然挺直的葱翠的枝干,举起一小片一小片清纯的斑斓。我对之默契于心的地方在于:它们从不会为了无人赏识而感到寂寞,也从不会为了貌不惊人而自怨自艾。的确,既然本非在镜子里谈生活的欲物,又何须借别人的眼光来证明自己呢?它们所以要开苞吐蕊,盖因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之不吐不快。正因为这样,迎见开放本身就使它们具有完备的审美价值,就使其获得了彻底的满足。记得曾看过一部日本的影片,其中可爱的女主人公一再地吟诵“青青小草,随风起舞”的俳句,她不正是在反复品味着山间野花一摇一曳悠然自得的这一层境界吗?
②那一次,于一撮草丛之中,我见到了一种特别娇小的山花,其花茎不过线一般粗细,叶儿也只有葵花籽般大小。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这究竟是什么花?我说不清楚,大约是由于她们总是这样“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缘故吧?但她们那惊人的纤弱娇柔,却使我对之顿生同命之怜。尽管并不比其他花木缺少韵致,但若不是我偶然地发现了她们,她们此生大概也就只有掩映在野草丛中自生自灭了吧?想到这里,我不禁在她们身边坐了下来,良久地对之托腮出神,直到暮色渐浓时分仍不忍离去。临下山前,我踟蹰再三,想把她们连根移回家去,让大家能更长久的相伴,借以摆脱内心深处那时时还会泛出几分苦涩的清寂。但终于还是休了此念。因为我知道,她们天生就不是栽在花盆里供人观赏的物件,所以,如果强使之离开扎根的野山,便会很快地枯萎而死了。唉,这些小生灵,若比起那些备受宠爱的国色天香来,在其娇羞的背后,却也透出几分执著倔强呢!
③古代的圣哲曾教导说,“人不知而不愠”,这是恐怕连七尺须眉都不易做到的事情,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足见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是因为她们坚信和履践着一个再浅近不过的道理:只要别辜负了头上的光阴(哪怕它再短暂),别背弃了身下的土地(哪怕它再贫瘠),而安全顺着自己的本心本性去生长,那么,任何一个生命都是自在充满的。
19.第②段中详写的一种山花具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这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语作答。)
20.第②段中写道:“至于那五瓣的浅蓝色花朵,虽然开得极明丽,却更纤柔得宛如婴儿的呼吸。”“花朵”为什么如“婴儿的呼吸”?
21.本章题为“花魂”,第③段中说“天下的生灵不拘体魄大小,均可禀有同样高贵的灵魂”。小野花们“高贵的灵魂”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22.第①段中说,看到那些叫不出名的小花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这时候,我便会在山间走得更加惬意,简直如山风一般轻盈地飘动”。联系全文来看,“我”走得更加惬意的深层次缘由是(?)
A.叫不出名的小花们装饰了整座空山,“我”陶醉于优美的大自然中。
B.小花们具有“从根茎深处涌来的生命力”,使“我”深受激励,勃发生机。
C.由小花们“在朝曦中开得灿灿烂烂”,联想到人应通过奋力拼搏实现自我价值。
D.由小花们顺着本心本性生长,感悟到人应该珍惜生命所处的时空,愉悦自在地生活。


参考答案:19.娇羞?倔强20.因为它们都纤柔微细,都非常可爱,所以作者把它们比拟成“婴儿的呼吸”。21.坦坦荡荡,自在充满。(或:人不知而不愠。)22.D


本题解析:19.第②段可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对山花的描写,一个是想移栽到家里的想法,这两个层次各表现山花的一种特点。20.这是个比拟句,要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纤柔微细,可爱。21.要注意“却被无名的小野花们默默不语地、毫不吃力地做到了”“我想她们之所以能如此坦坦荡荡”等语句的提示。22.A.是浅层次缘由,B.“生命力”“勃发生机”与本文中心不一致,C.“奋力拼搏”落入一般理解的窠臼。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一夜白发的奥秘
  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一夜白发现象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也引起了医学家的兴趣,医学文献中关于人头发急速变白的描述层出不穷。
  毛发生长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然后经历程序性地死亡,其死亡细胞最后构成毛发的基本结构,一层一层地推出毛囊,形成毛发。因此,我们看到的毛发都是由死细胞构成的。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是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比如日光曝晒或者强氧化剂可以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不太可能的。
  在历史上有不少被证伪的理论,20世纪初,有人提出头发髓质中有一种噬色素细胞,会沿着头发走,边走边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所以主人就一夜白发。这一理论现在完全可以被否定。此前在19世纪中期,有人提出头发中气泡增多,导致了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故而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这一理论现在也得不到证实。
  有的人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由于缺乏对头发的了解,染发剂只起暂时作用,多用植物色素附着在头发的表面,以改变形象。这种染色剂效果很差,在潮湿的天气中,或者人大量出汗时,会很快被洗掉,显示出原来的颜色,从而造成了一夜白发的假象。
  另一个引起急性白发的常见原因是疾病,主要包括两种疾病,斑秃与白癜风。Ephraim在1959年报道的病例就是白癜风,患者在工伤事故后急剧白发,一年半以后在身体其它部位发现白癜风病灶,证实了该病人的白癜风病症最先出现在头皮上,造成了急性白发的结果。白癜风损伤的是黑色素细胞,要么功能失常,要么黑色素细胞死亡,从而伤及毛囊外的皮肤。临床上见到的是皮肤上大块的白斑,由于失去色素的保护作用,造成皮肤对阳光高度敏感。
  斑秃俗称鬼剃头,相对白癜风对色素细胞的攻击来说,斑秃只伤及毛囊,对角质细胞功能存在一定影响。但在斑秃中,存在着一种弥散性,它只攻击能产生色素的毛囊,导致患者大量掉黑发,而白发得以保留。如果患者此前就有了一小半白发,然后突发弥散性斑秃,黑发掉一大堆,其结果不言而喻,就是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斑秃可以自愈,毛囊再次激活,不过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因此,这种突发性白发就不可逆转,患者往往印象深刻,一夜白发的故事就会传开。
  白癜风与斑秃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色素细胞与毛囊受到免疫攻击的结果,也都能由情感创伤与抑郁引发,因此,历史中部分人一夜白发的故事应当是当事人产生此类疾病的结果。其中大部分人可能都是在数周乃至数月才造成白发的效果,尤其是白癜风,起码要三四个月以上,才会出现效果,越短时间内发生的,越有可能是斑秃造成的。弥散性的斑秃选择性地攻击黑发,可以造成一夜白发的效果。
  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对旁观者与当事人都会造成震撼性的效果,相关故事容易被记录与传播,还会因为此种震撼而对事实有所夸张,但其背后是有医学及社会原因的,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不过大多数故事都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于数月才发生的。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选自《科学网》,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对毛发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发的生长依靠毛根基质中的上皮细胞不停地分裂发育。
B.毛发的基本结构是由经历程序性地死亡的上皮细胞构成。
C.毛发的色素是结合在毛发皮质中的角蛋白上的,外面有多层表皮细胞保护。
D.毛发脱落后,毛囊再次激活,长出新的头发都是白发。
2.下列对“一夜白发”的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少的一夜白发可能是源于染色剂,在20世纪以前,不少人借染发剂造成一夜白发现象,这引起了人们对一夜白发的误会。
B.毛发短时间内脱色是很困难的,除非用强烈的物理化学作用漂白头发。人体内分泌的改变而直接改变了本身着了色的头发是绝对不可能的。
C.一夜白发是一种罕见现象,由于其震撼性的效果,人们往往会将可能是跨度为数周乃至数月才发生的现象加以夸张,一般不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
D.头发中气泡增多,头发更多地反射光线,可以形成瞬间白发的假相;头发髓质中一种噬色素细胞,把头发中的色素给吃了,也会造成一夜白发。
3.“医生针对此类现象,当寻求背后的医学原因,而不轻易视为无稽之谈而误诊误治,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进一步给人造成情感创伤。”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一夜白发的背后往往是有其他医学原因的,医生不要随意否定,而应当持科学的态度去认真地对待。
B.各国文化传说中都有一夜白发的故事,医学文献中关于这种现象的描述也很多,因此容易造成医生误诊。
C.前人提出的不少理论,有的被否认,有的还没有得到证实,医生应对此认真探究,以防误诊误治,或伤害他人情感。
D.医生应寻求一夜白发的医学原因,特别是它背后的社会原因,避免胡乱质疑别人诚信而给别人造成情感伤害。
4.请概括说明“一夜白发的奥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A
4.(1)染色剂被洗掉,显示出原来的颜色,造成了一夜白发的印象。
? (2)疾病是引起急性白发常见的原因,其中包括两种疾病,斑秃与白癜风。
?(3)由于其震撼性的效果,容易把数周乃至数月才造成白发的效果加以夸张,也容易被记录与传播。
?(4)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一夜白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血色豆浆?
“哎,哎,哎!漫出去了!”我大声对店主喊道。
店主似乎是聋子,对我的话根本没什么反应,右手还是用勺子一个劲地把豆浆往小桌上的小碗里舀去,口里则不紧不慢地数着:“1碗,2碗,3碗,……”
我本想大骂店主“有毛病”,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第一次到这人生地不熟的H小镇,还是忍住了。于是冒出喉头的话便变成了:“店老板,你有没有搞错?”
店主闻言,乜了我一眼后,说道:“我开这爿店时,你还没来这世上呢!整整二十六年生意做下来了,从没搞错过!”
“那,你怎么老是往小碗里舀豆浆呢?”
“他要买,我要卖!公平合理!”?
“全流到地上去了!为啥不给他弄个大盆装装?”
“用什么东西装豆浆,这,你我就作不了主了。还得由顾客自己决定!本店讲究的是公平买卖,童叟无欺!”
我忽然发现,用小碗买豆浆的是一名年仅十一岁左右的小子。我对那小子说:“你这钱花得冤不冤?”
没想到那小子眉头一皱:“关你屁事!我自己的钱,该怎么花就怎么花!只要我高兴!”
我忽地对店主大叫:“别让这小子寻开心,别卖他!”
“有货不卖?你是不想让我开这店了?小兄弟呀,难道死了张屠夫就没人吃猪肉?”“小哥,你是第一次来我们这小镇的吧:你就少说两句吧,那三小公子只要听到有人不服,他就要再加买一碗的!”坐在我边上的一位老伯小声对我说。
“不!从今天开始,有人不服,我要再加买3碗!”真没想到三小公子的耳朵竟会这么灵。
我环顾左右,只看到满满一屋子人都在自顾喝豆浆,只听得店主像念经一样地数着:“……28碗,29碗,……”
流了一地的豆浆,像脓水一样向我就坐的地方流过来,令我感到阵阵恶心。“别跟孩子比见识!”我跑出了那店。回头一瞧,那淌在地面上的豆浆却忽地泛红起来,犹如鲜血一样。
(选自浙江作家黄克庭小小说集《白开水》)
(1)你怎么理解店主所说的公平买卖,童叟无欺。(6分)
(2)文章最后一句“回头一瞧,那淌在地面上的豆浆却忽地泛红起来,犹如鲜血一样”,如何理解这一现象。(6分)
(3)本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现实。(4分)


参考答案:
(1)(6分)唯利是图,见钱眼开 (2分);只要自己能捞到钱,不管浪费不浪费,合不合情理(4分)
(2)(6分)这是作者搞清事情原委后的一种感觉体验,(2分)血色豆浆象征着两种价值观念激烈碰撞(2分),是一种畸形社会给人带来的心灵极度扭曲惨象,给人带来的是恐怖与恶心感受(2分)。
(3)(4分)这一怪诞现象,艺术地再现了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两种价值观念、名利观念的碰撞(2分),反映了一些人见利忘义、图名忘义的丑恶现象(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老子思想中的治国理政智慧
王爱群
  老子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一些人的印象里,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事实上,社会人生、治国理政等问题,才是老子思考的中心。从老子那些古老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大德非小惠。老子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也就是说,真正有大德、厚德的人,不刻意去追求有德,反而有德;一些人不愿意失去德的名声,刻意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深含智慧。对于理政者而言,德的重要表现就是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只要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等用合理的规则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就是德的表现,不必刻意去求德施德,这样才会成全大德。相反,如果理政者总是为了德的名声,热衷于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搞“有求必应”,表面上看起来积了很多德,其实是偏私,是小惠个人、失德人民。
  “无为”方能大有为。老子推崇“无为而治”,“无为”是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也就是说,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法则,根据实际条件采取适宜行动。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社会,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即“道”在其间。离开了这个“道”,事倍功半;顺应了这个“道”,事半功倍。“无为”,就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控制乱作为,即不妄为。秦亡汉兴,实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这是老子所讲的“我无事,而民自富”的例证。对于理政者而言,“无为而治”的启示在于,自己的所作所为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自己的“无为”而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应通过控制、监督,限制权力的私自膨胀,防止乱作为。
  天道忌盈。老子认为天道忌盈。什么是“盈”呢?口满为盈,权大为盈,富奢为盈。口满,不仅难以兑现,而且招人记恨;权大,则生骄横,骄横必然侵害他人;富贵且奢侈,挥金如土,必然被食不果腹者怨恨。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老子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句话点出了贫富无常的道理。怎样才能常虚不盈呢?关键是在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也就是要做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乐不忘悲。
  伟业须从细小做起。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小之事如何才能变成伟业呢?老子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就是说,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地积累。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天下大事皆由积累而成。所以,对于理政者而言,从小处做起,从一点一滴积累,抓好关键细节,方能成就大业。事物的发展在于积累的道理还启示人们,积小过会成大恶,千里之堤会溃于蚁穴。因此,理政者应当努力看得远一些、深一些,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选自2009年4月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老子的“德政”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有大德的人,不必去追求有德,如果去追求德,反而失去了德的名声。
B.理政者对个别人施小仁、给小惠、有求必应,其实也积了很多德。
C.用合理的规则把人们的得利、得位及其途径、多少、高低固定下来并严格执行,这样做不是德的表现。
D.能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就是理政者德的表现。
2.老子推崇“无为而治”,对老子所说的“无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无为”是要“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而不妄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的内在规律,顺应规律,事半功倍。
B.“无为”就是要顺势而动,按照自然和社会法则,使其自行运转。如果离开了法则,就会事倍功半。
C.“无为”并不是不作为,而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有为,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控制、监督,防止乱作为。
D.“无为”就是引导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须理政者参与,就能产生“民自富”的效果。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一些人认为,老子是一位遁世远俗、玄之又玄的思想家,而作者认为从老子那里,我们可以明晓盛衰之道、成败之数。
B.老子认为天道忌盈,月满则亏,盛极则衰。这启示我们要见事于初萌,防患于未然。
C.盈的关键是成功的时候不忘忧患。有忧患意识,则无忧患;无忧患意识,则终忧患。
D.细小之事变成伟业,根本的方法在于不断积累。对于理政者而言,只要从小处做起,就能成就大业。


参考答案:1.D
2.D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嘉峪关归去来
明长城到此为止。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孤峙于嘉峪塬上、三面临戎的灰黄色的关楼却悄无声息,漠漠平沙在铅灰色的天穹下四面辐射开去,一种铅灰色的肃穆,如重重又重重难以数清的帷幕静垂大地,夹着晚来天欲雪的沉重。远远地,几匹瘦驼啃着枯黄的塞草,在沙上悠悠晃晃,逆着西沉的夕阳看去,如黑黑的剪影,那牧驼的人也如一剪影,使人疑是从帷幕深处走出的历史中诱敌的兵士,一场刀光创影,血溅枯沙的恶战爆发在即……
这儿是古战场,数百年前英雄系马磨剑之处,单于猎火照狼山、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地方。
我们的旅行车,便是从这冥冥中仍回响着铜的嘶呜、铁的冷啸的古战场穿过,停在关下。双脚踏踏实实地踏上嘉峪关的土地,我深深感到1986年9月里的一天,我出现在这儿纯属偶然。不论过去与未来,这一瞬间和另一瞬间都有许多选择,但偶然不容选择。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现在的关门大开。大开的关门也仍是关门,尽管再无士卒把守,我的思想,仍然已中重重埋伏。罗城,瓮城,内城,道道城墙边的埋伏者中,必有一人是我未知姓名的祖先。他来自关内何处?他知道他出现在这儿也是纯属偶然吗?偶然构成人的命运。他到这儿来了,他执行了命令,他进入了阵地。通往敌楼的马道上,他和他的同伴们的脚步明明灭灭……
我轻轻移动的双脚,每一步都出其不意,踏在数不清的看不见的手上。
汉代,在这儿设有玉石障;五代,这里设有天门关。而从明洪武五年,征虏大将军冯胜置关首筑土城算起,至今也已有六百多年了。数百年风雨,数百次血战,城墙和箭垛仍十分坚固。攻打关城的时间之纵队,在相持中与戍守者一起风化为齑粉,散成沙丘一片了。
唯有关城无恙,挂过号角的铁钉还在那儿,被黄昏和望归的靴子磨平的石级还在那儿,甚至当年构筑关城经过精心计算、完工时仅仅多出的一块砖,也仍毫无变动地呆在西瓮城“会极”门楼后边的狭窄檐台之上……既往的一切,都如这块可望而不可及的砖了:多余而必须。既在当初的那儿又不在当初的那儿。
这块砖就是历史。历史就是人们所记得的东西。人们记得它首先必须看到它,而能看到的砖或文字都是一种障碍,它们是让我此刻立足的嘉峪关,已绝对不是历史深处那个真正的嘉峪关了。真正的历史深处的那个嘉峪关,是卡夫卡的城堡,谁都听说过,但谁都无法进入。它永远属于几百年前的那些戍守者,他们的脚步在我身前身后杂沓,甚至就从我身躯中穿行而过,而相互毫无知觉——对于他们,对于历史,我们是不存在者。历史是他们的,只有当代史才允许我们厕身其间。在我无法参与的那么多为历史所忽略了的夜晚,瓮城积雪盈尺,戍守者们于怔忡中冻醒,寒风扑打关门,宇墙上传来冻脆的刁斗声……春来了,而这里仍然是塞草未青,白发的戍卒于关楼的墙角下以两石相击,然后流泪听击石后发出的啾啾燕鸣——那是关中春暖的燕鸣,那是家乡吴语般的燕鸣啊!
如今,“击石燕鸣”作为一景传下来了,那些为历史所忽略的夜与昼则是永远地遗失了。历史忽略那些昼与夜,是因为那些日子里没有发生值得记载的战事,但那些日子这儿有活生生的人,有比在紧张激烈的战斗中可能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人在。忽略了人的历史,分明有几分假了,历史深处的嘉峪关固这遗失,更分明有几分虚幻了。
权且把它当作布景吧。我和同行的几位诗人分别了照了几张相。离去的时候,车出关门,我回头隔着玻璃望了一眼,蓦然发现关门外的斜坡上立有一方石碑。莫非是战死在这儿的古代将士的墓碑?不是。那是附近的一个大队书记。死去快三十年了。农民打死的。青天白日。凶手太多,反而找不出凶手。反革命凶杀案。墓碑土刻有“烈士”二字。陪同我们的诗人林染这样说。
我再次回了一下头,嘉峪关已远,那块石碑更是虚渺不见了。我闭上眼睛。我这次偶然的嘉峪关之行到此为止。
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这两种说法都对。
(选白《散文》2011.12,作者沈天鸿。有删改)
小题1:请按照空间顺序的提示用简明的语言分点概括文章内容。(6分)
答:①来到嘉峪关,?
②入关城游览,?
③离开嘉峪关?
小题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祁连山却仍一脉地西去,只扔出一座文殊山,凭着山脚下呜咽的讨赖河之险,与立于北的黑山对抗。铁青着脸的黑山山脊如马鬃微露,似有伏兵万千,隐隐腾起狰狞的杀气,逼视着扼两山之间十五公里宽峡谷的嘉峪关。
小题3:解释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偶然没有过去与未来之分,它永远是现在时。
(2)我的确到了嘉峪关。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
小题4:文章后半部分“离去的时候”,作者提到关外斜坡上立着的一方石碑以及背后的故事,有人说这段文字可以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来到嘉峪关,)看见险要形势与黄昏景象;②(入关城游览,)畅想守关将士生活;③(离开嘉峪关,)看见一块石碑。(6分,每点2分)
小题1: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想象丰富,让人仿佛置身战争情境。③化静为动,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感,反衬下文嘉峪关的肃穆。④烘托手法(衬托也可),用文殊山、黑山以及关前黄昏景象衬托嘉峪关形势险要,突出嘉峪关重要的战略地位。(每点2分,答3点即可)
小题1:(1)“过去”已成为客观历史因而没有偶然性,“未来”遥不可及因而谈不上偶然性,只有现实人生因不确定因素而具有偶然性,所以“偶然”只属于现实,永远只属于现在。(3分)
(2)“我”来到了嘉峪关遗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确到了嘉峪关”;但是“我”来到的只是已经成为历史遗迹的嘉峪关,“我”无法走进历史,无法了解嘉峪关那真实的情境,无法走进当事者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确实没有到过嘉峪关”。(2分)
小题1:[示例一] 这个情节是必要的。它丰富了文章内容,拓展了散文的意境,使行文跌宕多姿。文章所表达的主旨是,真正的历史是历史遗迹背后的人,没有人的历史是虚假的。一块碑背后隐藏着大队书记的故事,这人物故事使碑的存在有着历史意义,因而描写一行人看见碑这个情节进一步凸显了文章主题。
[示例二] 这个情节是多余的。上文描写自己偶到嘉峪关,游览关城,畅想历史上守关将士的生活,从而触发了自己对历史的感悟:真正的历史是历史遗迹背后的人,没有人的历史是虚假的。文章主旨已经在上文被充分表达,所以此情节存在有些多余。另外,大队书记的故事没有什么厚重感,与上文历史畅想的内容不协调。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
小题1:观点明确,言之有据,思路清晰即可;观点未明示,但言之有理、有据,扣2分;观点矛盾,不给分;思路不清,酌情扣分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