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21:10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诗歌永不屈服,
诗歌是火,
诗歌是光,
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
越过高墙,
越过电网,
在人们心中找到回响。
诗歌永不屈服,
不管诗人将遭到多少痛苦。
没有纸,
没有笔,
只有无比的愤怒。
(文/苏阿芒)
(1)“诗歌是火,/诗歌是光,/它将冲破紧闭的牢房。”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节诗的韵脚依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15分)
“国学”谈
连博
①“国学”一词,从清末吵到如今,诸家定义不一。以《四库全书》所分,国学有经、史、子、集四部;按章太炎所分,则有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不过国学相对于新学,应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当指中学。大体言之,也就是老外说的“汉学”。
②那么是否有分属各国的特殊学问呢?舒芜先生在《“国学”质疑》中说:“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其实土耳其“国学”还是有的,所谓“突厥学”是也。与之类似的,至少还有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等等,在欧美大学历史系,特别是东方历史系,一般都设有相应的专门课程。
③可以看出,这都是一些东方的文明古国,文化背景与传承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非出一系。其固有的文字文化无以名之,只好强以国名冠之。那么,能否把它们全部取消,像舒先生希望的,归并到文学、哲学、史学、法学等等中去?恐怕很难。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kuhn)说,任何理论或学说都是建立在基于某种假设的范式基础上。特别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种立论基础往往与对世界根本属性的看法有关。举个例子,假如现在要把中医学归并到西医学去,除一些中草药可以用化学方法鉴定分离出有效成分制成西药外,像手太阳心经、足少阴肾经等十二经络在解剖学上能找到依据?阴阳五行,表里寒热又如何用病理学来解释?再如中国历史研究可以借鉴现代科学方法,但习用的训诂学、校勘学、目录学、年号学、史讳学要完全归并到西方史学中去,就很难找到合适位置。
④身为中国人,我想多了解自己本国的传统学术还是有必要的。在传统学术与现代学术断层的今天,国学本应支持。但像时下某些人那样,把国学局限成儒学,甚至歪曲成理学;又或者大肆炒作,接连搞出“发现老子”、“论语新解”等“重大突破”的闹剧,那就只能称之为“伪学”,只能反对。传统文化虽说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但岂能要求我们今天的价值观倒退,改向封建士大夫们看齐?何况春秋战国时有儒家还有诸子,汉朝就有反对把儒家经典变成迷信教条的王充,宋朝除了程朱理学还有陈亮主张实用的“事功之学”,清朝还有反对礼教的俞正燮、戴震等人,更不要说除了典籍文章之外,中华民族创造的其他杰出成就了。
⑤鲁迅先生早就感慨过真假学人的差别:“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⑥可见,国学还是值得批判发扬的,但绝不是光靠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就完事。而倒退,就更不会有什么出路了。
(选自2006年8月1日《文汇报》,有删改)
15.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国学”一词历来叫法纷纭,有人称之为经、史、子、集,也有人称之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
B.从清末到现今,“国学”一直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认为,国学应是研究古代儒家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学说。
C.作者认为,中国人研究国学,很有必要,但时下国学研究却出现了不少误区,造成不良影响,应引起关注。
D.国学研究如果只局限于儒学,不研究包括王充、戴震等人的学说和程朱理学,那无异于向封建士大夫看齐。
16.综观全文,作者主要是针对两大问题来谈“国学”的。请概括出这两大问题的具体内容。(6分)
答:?
?
?
17.请写出本文作者关于“国学”的观点及其依据。(6分)
答:?
?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来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种地步。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道:“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本文同《我与地坛》一文一样都讴歌了母爱,从所写事件及其内涵两个角度说明本文抒写母爱的特点。
(1)从事件看,这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其内涵看,这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一再劝“我”到北海看花,却不让“我”看窗外的树叶飘落,这是为什么?
?
??
3.最后一段写又一个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这与“怀念”母亲有什么关系?
?
??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因为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秋天的怀念”实际就是怀念母亲。
B.“我”望着北归的雁阵而突然砸碎玻璃、听着歌声而摔东西,这既表现出“我”的暴怒无常,也写出母亲对“我”的担忧。
C.“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与《我与地坛》中母亲所说的“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所反映出来的心情、意愿是一致的。
D.“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与《我与地坛》中母亲所说的“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所表达出的母亲的心情是相同的。
E.本文同《我与地坛》都是歌颂母爱的,但本文详述母亲的言行,而《我与地坛》则侧重于写“我”从母亲那儿获取的生存感悟。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宗月大师
老舍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入学。因家贫体弱,母亲有时候想叫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晃来晃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的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象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作了学生以后,我时常的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的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到我中学毕业的时候,他已一贫如洗,什么财产也没有了,只剩了那个后花园。他好善。尽管他自己的儿女受着饥寒,尽管他自己受尽折磨,他还是去办贫儿学校、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忘了自己。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和他过往的最密。他办贫儿学校,我去作义务教师。他施舍粮米,我去帮忙调查及散放。在我的心里,我很明白:放粮放钱不过只是延长贫民的受苦难的日期,而不足以阻拦住死亡。但是,看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我就顾不得和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即使我和他辩论,我也不会得胜,人情是往往能战胜理智的。
在我出国以前,刘大叔的儿子死了。而后,他的花园也出了手。他入庙为僧,夫人与小姐入庵为尼。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罗绸缎。现在,他每日一餐,入秋还穿着件夏布道袍。这样苦修,他的脸上还是红红的,笑声还是洪亮的。对佛学,他有多么深的认识,我不敢说。我却真知道他是个好和尚,他知道一点便去做一点,能做一点便做一点。他的学问也许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都能见诸实行。
出家以后,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没有多久就被驱除出来。他是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惜变卖庙产去救济苦人。庙里不要这种方丈。一般的说,方丈的责任是要扩充庙产,而不是救苦救难的。离开大寺,他到一座没有任何产业的庙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没有钱,他还须天天为僧众们找到斋吃。同时,他还举办粥厂等等慈善事业。他穷,他忙,他每日只进一顿简单的素餐,可是他的笑声还是那么洪亮……
去年,有一天他正给一位圆寂了的和尚念经,他忽然闭上了眼,就坐化了。火葬后,人们在他的身上发现许多舍利。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
他是宗月大师。
小题1:“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这样的语言是生动合理的夸张吗?请略作分析。(4分)
小题2:你怎样理解“由他的性格来说,他似乎势必走入避世学禅的一途”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分条回答。(6分)
小题3:根据文章的内容,你认为作者受到宗月大师哪些影响?请分条回答。(6分)
小题4:找出两句你认为生动形象或精警的语句,并略作分析。(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疾,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休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已。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 “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A.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B.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C.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作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小题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6分)
小题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