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21:20:2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羌 去 何 处?
冯骥才
(1)羌,一个古老的字,一个古老民族的族姓,早已渐渐变得很陌生了,最近却频频出现于报端。这因为,它处在惊天动地的汶川大地震的中心。
(2)这个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衍生过不少民族的羌,曾经为中华文明史作出过杰出的贡献。但如今只有三十万人,散布在北川一带白云迷漫的高山深谷中。他们居住的山寨被称做“云朵上的村寨”。然而这次他们主要聚居的阿坝州汶川、茂县、理县和绵阳的北川,都成了大灾难中悲剧的主角;除去一千余羌民远居贵州省铜仁地区之外,其他所有羌民几乎全是灾民。
(3)古老的民族总是在文化上显示它的魅力与神秘。羌族的人虽少,但在民俗节日、口头文学、音乐舞蹈、工艺美术、服装饮食以及民居建筑方面有自己完整而独特的一套。他们悠长而幽怨的羌笛声令人想起唐代的古诗;他们神奇的索桥与碉楼,都与久远的传说紧紧相伴;他们的羌绣浓重而华美,他们的羊皮鼓舞蹈雄劲又豪壮,他们的释比戏《羌戈大战》和民俗节日“瓦尔俄足节”带着文化活化石的意味……而这些都与他们长久以来置身其中的美丽的山水树石融合成一个文化的整体了。
(4)在这次探望震毁的北川县城的路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飞石,树木东捣西歪,羌族唯一的自治县的“首府”--北川已然化为一片惨不忍睹的废墟。
(5)二十多天钱北川县城就已经封城了。城内了无人迹,连鸟儿的影子也不见。全然一座死城。
(6)站在县城前的山坡高处,那位偶然侥幸活下来的北川县文化局长,手指着县城中央堆积近百米的滑落的山体说,多年来专心从事羌文化研究的六位文化馆馆员、十余位正在举行诗歌朗诵的“禹风诗社”的诗人、数百件珍贵的羌文化文物、大量田野考察而尚未整理好的宝贵资料,全部埋葬其中。
(7)我的心陡然变得很冲动。志愿研究民族民间文化的学者本来就少而又少,但这一次,这些第一线的羌文化专家的罹难,几乎是全军覆没呀。
(8)我们专家调查小组的一行人,站成一排,朝着那个巨大的百米“坟墓”,肃立默哀。为同行,为同志,为死难的羌民族及其消亡的文化。
(9)大地震遇难的羌民共三万,占民族总数的十分之一。
(10)在擂鼓镇、板凳桥以及绵阳内外各地灾民安置点走一走,更是忧虑重重。这里的灾民世代都居住在大山里边,但如今村寨多已震毁。这些羌民日后还会重返家园吗:如果不行,必须迁徙。积淀了上千年的村寨文化不注定要瓦解么?
(11)在久远的传衍中,这个山地民族的自然崇拜和生活文化都与他们相濡以沫的山川紧切相关。文化构成的元素都是在形成过程中特定的,很难替换。他们如何在全新的环境找回历史的生态与文化的灵魂:如果找不回来,那些歌舞音乐不就徒具形骸,只剩下旅游化的表演了?
(12)不管怎么说,这次地震对羌族文化都是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它使羌族的文化大伤元气。这是不能回避的。这样全面颠覆性的破坏对于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13)可是,总不能坐待一个古老的兄弟民族的文化在眼前渐渐消失。马上要做的是对羌族聚居地的文化受灾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于地质和环境安全受损的村寨,经过重新修建后,应同意原住民回迁,总要保留一些原生态的村落,还有一件事非做不可的,就是将散落各处的羌族文化资料汇编为文献,为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建立可以传之后世的文化档案。易地重建羌民聚居地时,必须注意注入羌族文化的特性元素。
(14)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做了这些就够了吗?想到震前的昨天灿烂又迷人的羌文化,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
(15)恍惚中好像看到一个穿着羌服的老者正在离去的背影。如果朝他大呼一声,他会无限美好地回转过身来吗?
1.根据(1)—(3)段内容,分条概括羌民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说:“我的心变得悲哀和茫然。”请结合文中有关内容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段别具特色,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及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探究“羌去何处?”这个标题蕴含了哪几层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历史悠久、人口稀少、居住高山深谷、文化独具魅力与神秘。(意对即可)
2.第一线的羌文化研究学者几乎全军覆没;世代居住的村寨多已震毁,很难找回历史的生态和文化的灵魂;羌文化在此次地震中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或:地震的破坏对于羌文化遗产的保护无疑是个巨大的难题)。(意对即可)
3.运用想象、比喻、拟人手法,化虚为实,把受地震破坏的羌族文化比喻为一个老者离去的背影,借此表达对羌族文化受破坏的惋惜之感,既隐含了作者对保护羌文化遗产深深的担忧之情,又表示了对修复羌文化遗产的期待。(意对即可)
4.羌民族遭受巨大灾难后,如何重建家园、重返家园;羌文化遭到毁坏后,如何将其修复、整理、保护和传承下去;表达了作者对羌民生活、羌文化保护传承深深的思考和担忧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草原八月末
梁衡
①朋友们总说,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一望无际的碧草如毡如毯,上面盛开着数不清的五彩缤纷的花,如繁星在天,如落英在水,风过时草浪轻翻,花光闪烁,那景色是何等地迷人。但是不巧,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上草原时,又是八月之末了。
②驱车上了草原,从围场县出发,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便从河北进入内蒙古境内。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两边也有山,但都变成缓缓的土坡,随着地形的起伏,草场一会儿是一个浅碗,一会儿是一个大盘。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草并不深,刚可没脚脖子,但难得的平整,就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用推剪剪过一般。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
③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我们像闯入了一个外星世界,这里只有颜色没有声音。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停车下地,我又疑是回到了中世纪。放眼尽量地望,细细地寻,不见一个人,于是那牛羊群也不像是人世之物了。我努力想用眼睛找出一点声音。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
④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发号施令。除了草便是山坡上的树。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远望一片林子就如黄呢毯上的一道三色麻将牌,或几块积木,偶有几株单生的树,插在那里,像白袜绿裙的少女,亭亭玉立。蓝天之下干净得就剩下了黄绿、雪白、黛绿这三种层次。我奇怪这树与草场之间竟没有一丝的过渡,不见丛生的灌木、蓬蒿,连矮一些的小树也没有,冒出草毯的就是如墙如堵的树,而且整齐得像公园里常修剪的柏树墙。眼前这种异样的整齐美、装饰美,倒使我怀疑不在自然中。
⑤在这个大浅盘的最低处是一片水,当地叫泡子,其实就是一个小湖。当年康熙帝的舅父曾带兵在此与阴谋勾结沙俄叛国的噶尔丹部决一死战,并为国捐躯。因此这地名就叫将军泡子。水极清,也像凝固了一样,连倒影的云朵也纹丝不动。对岸有石山,鲜红色,说是将士的血凝成。历史的活剧已成隔世渺茫的传说。我遥望对岸的红山,水中的白云,觉得这泡子是一块凝入了历史影子的透明琥珀,或一块凝有三叶虫的化石。往昔岁月的深沉和眼前大自然的纯真使我陶醉。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这空旷,静谧,水草连天,蓝天无垠的草原,教人真想长啸一声念天地之悠悠,想大呼一声魂兮归来。教人灵犀一点想到光阴的飞逝,想到天地人间的久长。
⑥我们将返回时,主人还在惋惜未能见到草原上千姿百态的花。我说,看花易,看这草原的纯真难。感谢上帝的安排,阴差阳错,我们在花已尽,雪未落,草原这位小姐换装的一刹那见到了她不遮不掩的真美。正如观众在剧场里欣赏舞台上浓妆长袖的美人是一种美,画家在画室里欣赏裸立于窗前晨曦中的模特又是一种美。两种都是艺术美,但后者是一种更纯更深的展示着灵性的美。这种美不可多得也无法搬上舞台,它不但要有上帝特造的极少数的标准的模特,还要有特定的环境和时刻,更重要的还要有能生美感共鸣的欣赏者。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这时自然美的韵律便与你的心律共振,你就可与自然对话交流了。
⑦呜呼!草原八月末。我一步三回头地离开那块神秘的草地。将要翻过山口时又停下来伫立良久。明年这时还能再来吗?我的草原!?(选自《梁衡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文章描写了八月末草原景色的哪些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无影无踪。
答:
(2)历史只有在静思默想中才能感悟,有谁会在车水马龙的街市发思古之幽情?
答:
小题3:第⑤段写“将军泡子”的来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小题4:第⑥段作者认为“这几者一刹那的交汇,才可能迸发出如电光石火般震颤人心的美”,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开阔 宁静 干净 纯真;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赞美、留恋之情。
小题2:(6分)(1)辽阔无边的美景能让人的身体自然舒展,能让人的灵魂空明。(2)获得深刻而独特的历史感悟需要远离喧嚣。
小题3:(6分)写“将军泡子”来历的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突出草原历史的凝重和岁月的深沉;从描绘草原景色转向抒写个人感悟,巧妙将景、情、理融为一体。
小题4:(6分)例(1):同意这种看法。因为特定的环境和时刻呈现的自然美,不可多得也无法复制,要有与这美感产生共鸣的欣赏者;自然释放美感,润泽人的灵魂,人欣赏美,从自然中汲取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言之成理即可)
例(2):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刹那的交汇”将美感说得过于神秘,“才可能迸发”将美感的获得说得绝对。(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
微博正在改变中国青年的生活
⑴“微博让网友的心和我们舟曲紧紧地连在一起。”8月20日,重庆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二学生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的生活完全被泥石流和微博改变了。当他8月8日发出第一条微博时,根本没想到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关注和鼓励。
⑵在舟曲泥石流灾害发生后,王凯以“Kayne”为名发的微博成了网友甚至媒体了解灾情的重要信息源。仅8月9日一天,他就发了100多条关于灾区情况的微博,在网上被迅速转发传播,部分图片被各大网站转载。有媒体说:“他一个人就像一个通讯社。”现在,王凯微博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1万人。
⑶在舟曲泥石流发生以前,王凯上微博多是为了娱乐消遣,“通过这次事件,我有了很大改观,很多人通过微博集结起来了,不少人捐款捐物找不到渠道还会留言给我。”
⑷“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传播学专家闵大洪教授在微博研究文章中说道,尽管微博具有信息碎片化的特点,但“围观”现象并不少见,完全可以形成舆论。尽管微博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但同样具有动员和组织作用。他举例,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网友通过微博发出“超级急”的信息,告知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征集救灾物资,号召网友将灾区急需的物品送达。4月18日至21日,由社会热心人士联系的海航包机连续4天运输网友捐赠的赈灾物质,总量超过20吨。
⑸被微博影响和改变的不只是王凯,日常生活中上微博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通过清研咨询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8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6%的人不超过40岁),92.4%的人上微博。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调查显示,87.3%的人会上微博了解大家对公共事件或突发事件的看法并发表意见;62.5%的人参与过微博上发起的寻人、祈福等公益行动。
⑹某外企职员陈松,觉得微博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每天上下班路上要花两个小时,就会用手机上微博。遇上什么事,拍个照片就随手发上去了,特方便。在微博上关注一些名人、明星、书籍等,也让我认识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新朋友。”
⑺调查显示,94.3%的人表示微博在改变自己的生活。67.1%的人表示微博能即时交流,改变了交友、沟通的方式和习惯;64.9%的人认为上微博更容易形成特定的小圈子;60.8%的人表示微博能随时随地记录,改变了表述和思维的习惯。
⑻微博也有让陈松烦恼的时候。他“关注”了200多人,每天一上去更新特别多,蹦出来的东西很多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有些网站推荐的话题会起一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其实没什么内容。”
⑼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目前微博在信息的真实性上还有欠缺,“微博是草根媒体,没有把关人,谁都可以发布消息,难免真假难辨。所以,微博只能作为传统媒体的补充。”此外,很多名人开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营销自己,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微博信息海量,政府不太可能管控,网站的约束作用也不明显。他提醒广大博友,阅读微博时会有风险,还不能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
⑽“微博的可信度和网络的可信度是一样的。”北京某文化公司执行总编马中才认为,不管渠道是什么,接收到的信息都要自己判断,“通过常识判断哪些是真实的,就不会太盲从。”
⑾调查显示,56.5%的人觉得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23.2%的人“不确定”,20.3%的人觉得“不太可信”。69.1%的人表示对于微博传播的信息,一定要加以甄别。
⑿闵大洪表示,要使微博信息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并对社会有益,归根结底要依赖传播节点上的人,依赖他们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
注:微博,即微型博客,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如何理解“如果后续环节充分,一条微博可以做到核裂变式的广泛传播”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
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微博的调查数据,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5分)
?
结合全文,说说如何发挥微博的积极效应?(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微博的内容如果有连续性,就能引起众多网友的关注,形成舆论,从而具有了动员和组织作用,就可以对社会事件产生影响力。(每一个划线处为2分,注意要解读“后续环节充分”“核裂变式”“围观”的内在含义)
小题2:(5分)①使文章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准确性(2分),②科学地反映了微博在中国青年中引起了广发的关注的真实现状(1分),说明他们许多人利用微博参与社会生活,改变生活和思维方式,而且大部分人对微博保持了理性的态度(2分)。
小题3:(6分)微博的作者和关注者要有良好的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2分)
一方面微博作者不要局限于娱乐消遣,要抛弃功利性,传播的内容要真实可靠,要通过微博团结网友,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共同作出积极的贡献。(2分)
另一方面,网友不可以盲从微博,要理性分析判断(或要运用常识去判断),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舆论氛围。(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具有定位和授时功能的卫星导航系统与互联网、移动通信已成为21世纪信息技术领域的三大技术之一,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其中空间段由分布在不同轨道的14颗卫星组成,即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星座。在这个星座中,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是核心,一旦有卫星失效或者处于在轨维修状态,4颗中圆轨道卫星可以起到部分替代作用。地面段则由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而用户段由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导航系统相互兼容的终端组成。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服务区域为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定位精度优于1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授时精度为50纳秒,短报文通信为120个汉字/次。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区域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分有源和无源两种,区别在于前者的用户端需主动发出信号,而后者的用户端只需被动接收信号。
卫星导航的精度是由卫星的数量决定的,高精度定位要导航对象同时观测到4颗卫星。根据卫星导航原理,最基本的全球导航网至少需要18颗卫星来维持,再加上必要的候补卫星,同时要有近30颗卫星在轨,才能可靠地对全球99%以上的地区提供导航信号。
卫星的轨道数据是预先设定好的,但也在缓慢变动,所以,任何一个时刻卫星的位置都是个变量。卫星本身不具备计算能力,所以分布在全球的测控站必须随时监测卫星的运行,根据各种环境的微小变化来计算轨道,再把轨道信息传递给卫星,由卫星传送给用户。在计算中,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变化、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甚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都必须纳入考虑。如果没有丰富的地球物理数据以及强大的计算、通讯能力,卫星导航的数据很快就会被误差淹没。
由此可见,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不仅需要具备卫星组批生产、发射能力,更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作为后盾,同时还需要足够的资金来保证。因此,能够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凤毛麟角。
中国的“北斗”是世界上首个集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为一体的卫星导航系统。发送短报文是“北斗”独有的一种重要功能,短短的120个字在很多时候是“救命”的法宝。通过GPS,用户只能知道“自己在哪”;但是通过“北斗”,用户还能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哪”。把导航与通信紧密结合起来,很适用于交通运输、调度指挥、搜索营救等需要把导航与移动数据通信相结合的用户。
“北斗”的另一大特点是它与别的卫星导航系统之间具有兼容与互操作性。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被干扰、遮蔽,采用GPS+“北斗”的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据介绍,GPS在亚太地区的覆盖率一般只能达到60%~70%,如果加上“北斗”后覆盖率可以达到80%,从而能提高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并使导航精度提高20%左右,比如,在GPS导航精度为1米的地方,同时融合“北斗”的数据后,导航精度能达到0.8米。与GPS相比,“北斗”的首次定位速度和授时精度都表现出更好的优越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结网完成后,系统用户定位、电文通信和位置报告只需要几秒钟,而GPS首次定位却需要1至3分钟。
到2020年,在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呈现“四足鼎立”的局面。
(摘编自王凌光《“北斗”卫星导航的奥秘》)
小题1:下列关于“卫星导航系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星导航系统是当今社会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由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分有源和无源两种。
B.卫星导航系统集定位、测速、单双向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导航和通信相结合的特色,其应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C.建设卫星导航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技术作为后盾,因此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建设卫星导航系统的。
D.卫星导航系统有其脆弱性,单一的导航系统易被干扰、遮蔽,而采用双卫星导航系统可以提高卫星导航的可用性和导航精度。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系统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
B.计算卫星轨道极其复杂精细,地球各部分引力的微小变化、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影响,甚至卫星高速运动带来的相对论效应都必须考虑在内。
C.虽然卫星的轨道数据是预先设定好的,但是卫星的位置始终是个变量,因此,地面测控站必须随时跟踪监测卫星的运行,关注轨道数据的变化。
D.“北斗”在导航精度上并不逊于欧美,而且发送短报文是“北斗”独有的功能,这解决了何人、何地的问题,在遇险救助中“北斗”可帮助人们定位通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星导航的精度是由卫星的数量决定的,卫星的数量越少,导航的精度也就越低,产生误差的可能性就越大。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GPS等系统兼容,对用户来讲,由于“北斗”系统的加入将可享受到更优质的卫星导航服务。
C.“北斗”现已具备覆盖中国及部分亚太地区的服务能力,其发展潜力巨大,但“北斗”导航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会取代GPS,而是与之互补,共同服务于全球用户。
D.与GPS相比,“北斗”表现出了更好的优越性,作为一个航天大国,我国已在“四足鼎立”的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B.将原文中的“‘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偷换为“卫星导航系统”,与原文表述不符,偷换概念。
小题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原文的表述是“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卫星组成‘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星座”,这只是“北斗”区域性导航卫星系统中的空间段部分。A项以部分替代整体。
小题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选项的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到2020年,在全球性无源卫星导航系统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Galileo呈现‘四足鼎立’的局面”。这是将来呈现的局面,而不是已然发生的事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林中速写
张守仁
这里是方圆百里的原始森林。空中,叠翠千丈,遮阴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尺;地下,盘根错节,根须如网。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这里有巨栋大梁,珍禽异兽,奇葩硕果,灵芝妙药。高大挺拔的望天树是林中巨人,直冲云霄,傲视碧海。大青树广展绿冠,庇荫着众多伙伴。松杉竞生。乔灌咸长。荆棘丛集。低层杂草繁密。阴翳处蕨类葳蕤,卧倒的枯树上覆盖着苔藓,又有小树从苔藓中探出新苗。巨蟒似的绞杀植物盘绕于树干。大蚜趴伏在校杈上吸吮汁液。野雉在林梢飞翔。猴子在树冠摘果。孔雀在泉边开屏。野蜂在花丛中采蜜。蚁群在腐殖层上蠕动。这里蚊蚋成阵。蚂蚱跳跃。长虫在拥挤的空间里扭曲穿行。林间流泻着婉丽的鸟鸣。更有山溪潺潺,叶丛滴翠。幽暗的草丛中,兰花放出馨香,海芋叶旁,龙舌兰伸出锐利的绿剑。开放红白花朵的茑萝,在枯枝上攀援盘旋。阔叶下的蛛网上缀着露珠。蜗牛驮着贝壳在湿地上爬行。远处林边大象甩动长鼻,悠然踱步。层林之上,鹞鹰在蓝天里滑翔,用它那对犀利的眼睛,窥伺着下界的猎物。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惊骇于万千动植物形体结构是那么完美:随便一茎小草,一朵鲜花,一颗果实,一株树木,一只飞鸟,一头走兽,它们的躯体组织,它们的色泽、形态,是那么气韵生动,血脉通畅,和环境之间显得和谐无间,浑然天成。啊,那是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鬼斧神工、天衣无缝的状态!和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相比,人间一切科技、文艺作品,都相形见绌。万千物种在这里多层次、高密度地孳生、繁衍、更新、斗争。岁岁年年,世世代代,永不停息。物竞天择,各司其职。相克相生,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如果上帝偏爱某一物种,要求纯粹、划一,这无异于毁灭某一物种自身。在这里,同一就是同灭,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如果它们分离,许多物种将因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存条件而死亡。它们只有集结、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茏,荒蛮野性。在这里,每一瞬间,都在发生亿万次的新陈代谢。腐烂与新生、繁荣与枯萎,都在这生命的大舞台上演替。这里有最美妙的天籁,这里有最丰富的色彩,这里有最生动的形象。而当暴风袭来,林海枝舞叶涌,俯仰起伏,万千树干就是万千根摇曳的琴弦,弹奏出惊心动魄的交响乐;云雾涌来,一切淹没在白茫茫的浪涛之下,变成一片摇摆晃动的海底森林;但当热带雨倾泻过后,太阳重又照耀,亿万叶片上的水珠,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哦,森林,地球上最繁密、复杂的生物群落。只有用一种不分段、头绪有点混乱的文字,才能充分表达出杂乱成一个板块的整体感受。且让我以身边潮湿的树墩当书桌,迅速记下这篇即兴式的短文……
(转摘自《语文读本》第166页)
7.文章一气呵成,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情感。如果把这篇文章分成三个层次的话,你认为应怎样分?(写出原文,哪句到哪句。3分)
答: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8.整体感受文章,你认为本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7.开头一句话为第一层。(如答从开头到“这几乎是一个密封的世界。”也可算对。)
第二层从“空中,……”到“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或从“这里有巨栋大梁”到“闪烁出亿万颗晶亮的星星,炫人眼目。”也可。
余下为第三层。(错一层,扣1分;错两层,不给分,3分)
8.对自然界生物的完美结构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和谐无间,浑然天成而感到由衷的赞叹。或:说明同一就是同灭,差异才能互补,共生方能共荣。如果自然界的生物分离,许多物种将因失去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生存条件而死亡。它们只有集结、混生在一起,才能生机蓬勃,旺盛葱笼,荒蛮野性。(答到大意即可,3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