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7-03 21:01:3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
?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因“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漂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退,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的四十九部著作。(有改动)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①杰克·伦敦少年和青年时热爱读书,求知欲强,自信坚毅,历经磨难,顽强拼搏,虽屡屡碰壁,而不自暴自弃,以求走出贫穷的处境;
? ②后来以写作谋生,创作了不少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作品,因此成名,跻身上流社会;
?③成名后,陷入拜金主义泥淖,为挣钱而写作,粗制滥造,青年时期的叛逆性格日渐消褪,变得唯利是图和玩世不恭,极端个人主义和“超人”哲学,使其精神世界充满矛盾,最后自杀。
3.“评”“传”结合(或夹叙夹议)。传文第②③④段在对杰克伦敦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苦难艰辛的流浪生活的叙述之前都有简短的评论,点明他人生坎坷,突出?他的坚韧、顽强、不自暴自弃的性格;又如第⑦段,在叙述了杰克?伦敦的丰富的生活经历和杰出的创作成就之后,又用评论点明其性格蜕变的原因。
4.传记开始将杰克?伦敦与马克?吐温并提,采用的是对比(对照)手法,以马克?吐温的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与杰克?伦敦的四十岁壮年吸毒自杀于豪华大牧场形成鲜明反差,既照应了标题中的“悲剧”,也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个同时代美国作家结局的鲜明对比,带给人们的思考是深广的。(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冷冷的夜雨
铁 枫
①仿佛是刹那间的事,一直狂躁地奔突于高楼广厦之间的狂风突然声势大减,变得气若游丝了,紧接着细密的雨丝就从幽邃、混沌的夜空里无声地飘落下来。冰凉的雨滴划过脸颊,锐利的寒意透过肌肤在心底迅速扩散开来,然而这浓浓的寒意却无法驱退心中焦躁的火焰——那辆每日载我回到栖身之处的夜班巴士,今晚不知何故久等不至。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还要在这个飘着冷雨的初冬深夜等待多久。
②我孤零零地伫立在狭窄的、勉强可以遮雨的候车亭里,头顶一盏昏黄的路灯下,晶亮的雨滴急速飞旋成一道道凌乱交织的线条,如同在表达一种浮躁而又无奈的情绪……此时的马路上冷冷清清,偶尔有行人经过,大都是低着头,行色匆匆。
③在马路的另一边,一间餐厅明亮辉煌的灯光无遮拦地倾泻出来,以其温暖柔媚的色调引诱每一个在寒冷中穿行的行人。我远远地注视着那些坐在灯光里细斟慢酌、谈笑风生的男男女女,心中隐隐掠过一缕失落和酸楚,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后来我注意到,在餐厅内一个灯光昏暗的角落里,一个中年男人独自坐着,目光总是在腕上的手表与窗外之间游移不定。看上去他是在等什么人,或者是这场突降的冷雨阻挡了他回家的行程。餐厅内再温暖再明亮,也终究无法取代家中妻儿的欢笑……在所有的词汇中,家是最为温暖的一个词儿,洋溢着关爱的馨香。没有家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没有家的人是无根的浮萍,值得悲哀。在许多真正的漂泊者眼里,“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这八个字中所包含的无奈与悲哀远远多过浪漫和洒脱。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
④这样想着的时候,那辆巴士终于姗姗而至了。在登上巴士的一瞬间,我稍稍犹疑了一下,下意识地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但是回头看看刚才站过的地方,什么也没有。车门咣的一声关上了,把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和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关在了车外。
⑤车内空荡荡的,零星地坐着几个乘客。除了沉闷的马达声之外,听不见别的声音。忽然从邻座传来一阵压抑的咳嗽声。循声望去,那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膝上躺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看情形是他的女儿了。小女孩已经睡着了,她的父亲咳嗽的时候努力向一边偏着头,并用手捂着嘴,生怕吵醒她。路灯的光芒透过车窗,一束一束扫过女孩的脸庞:她微闭着双眼,脸上漾着幸福的微笑,腮边闪烁着快乐的红潮……恍惚间,我仿若回到十年前那个初冬的雨夜,父亲挽着我的手走在一段泥泞的路上,我几次险些滑倒,都是父亲那只厚实有力的大手牢牢把我抓住。黑暗中,温煦的父爱从父亲坚实的掌心传过来,令我为之深深陶醉,忘却了寒冷和恐惧……
⑥下车的时候雨已经小了,只是风更紧了,寒气沁骨。耳边的雨声淅淅沥沥,犹如肖邦奏响的《雨滴》。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沉醉于这支绝美的钢琴曲中时,内心随之生发的是对生途艰辛、世事跌宕的嗟叹,而此刻,这支熟悉的旋律再度从心底奏响的时候,我已经走近被自己称之为“家”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
假如说人生就是一场突降的冷雨那么谁能够拥有一个可以栖息和回归的地方保证自己一颗干燥而又从容的心不被淋湿谁就注定能够坦然地接近幸福。这场冬夜的冷雨也许很快就会过去,但愿一切长养于这场雨中的幸福感觉能够永恒。
小题1:第③段说“一个真正的漂泊者是不会崇拜漂泊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④段画横线句子“觉着似乎有什么东西被我遗忘在站台上了”中,遗忘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遗忘?(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写对肖邦的钢琴曲《雨滴》的感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如果将第⑦段画横线的语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说明理由。(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真正的漂泊者是没有家的,他们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们漂泊中的无奈与悲哀多于洒脱和浪漫。(4分。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遗忘的是细锐的寒风、绵密的冷雨以及一些或焦躁或怅惘的心情。(答“浓浓的寒意”“焦躁的火焰”“失落和酸楚”也可)(2分)因为“我”踏上公共汽车,就踏上了归家的路,归家的温暖使“我”忘记了寒风冷雨,消除了焦躁。(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运用对比的手法,(2分。其他答案不得分)把第一次听肖邦《雨滴》的感受和第二次回想肖邦《雨滴》时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了家给人的安然恬淡的归属感。(3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示例一:不好。(1分)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家对亲情的深刻的认识和赞美。(3分)这样更能充分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点明并深化了主题,使文章立意显豁。(3分)示例二:好。(1分)这样可以避免将作者的主观感情呈现出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3分)因为“我已经走近被自己称之为‘家’的狭小居所,和着那旋律的是一种安然恬淡的归属感”一句把对家对亲情的认识和赞美这一主题表达得已很清楚很充分了。(3分)(能表明观点、结合文本分析、语句通顺、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漂泊者”“所谓的漂泊指什么样的人生状态”“为什么真正的漂泊者不会崇拜漂泊”等问题,然后从本段中找到相关语句,提炼关键词概括出来。试题分析:
小题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此处所谓“遗忘”即没有带走的,或者说久等的车子来了之前的状况,包括环境氛围和心理情绪。
小题3:此题考查鉴赏表现手法。从“多年以前”“而此刻”等词可看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的对比往往是为了突出现在的感受。试题分析:
小题4:此题考查探究文章的构思技巧。可从主题的表现、情感的表达、结尾的艺术等不同角度来探究,关键是紧扣文本,言之有据。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说“木叶”》节选
  从“木叶”发展到“落叶”,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全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文中第一段划线的“后者”指的是什么?“前者”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和第二个艺术特征。(分别在15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处“木”与“树”相同的地方指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论上讲,“树叶”与“木叶”在意味上(意象上)很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后者指“树叶”,前者指“木叶”。
2、第一特征:空阔,单纯,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特征:透着黄色,干燥,具有疏朗的清秋气息。(意对即可)
3、相同的地方:作为树的概念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木比树空阔,单纯(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树饱满(湿润、茂密)而无落叶的形象。(意对即可)
4、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有其潜在的力量,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或:不同的字,其联想的意义不同,于是其色彩、质地、气息、性格所带来的意象就不同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哪些现象可以说明葛朗台已经成为新的贵族?


参考答案:
⑴葛朗台已经是索漠区“纳税最多的人”。
⑵公证人克罗旭和银行家格拉桑在众人面前对葛朗台都是毕恭毕敬。
⑶从克罗旭和格拉桑两个家族对欧也妮的包围也可以看出。
⑷从索漠人在外乡人面前提起葛朗台时的洋洋得意也可以看出。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的故事情节的把握能力,要把握葛朗台成为“新的贵族”的典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兴起背后的基本论点是:在过去五年间,曾经存在着集中的市场激励的奇特结合,导致了计算技术、生物技术、电子通讯和运输领域巨大的技术进步,并已开始孕育经济组织和政府按未来将要据以行使其职能的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的确,有大量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在高技术和高技能服务以及由它们创造的新的产品和服务结构里的突然和不断加速的爆发式增长,可能会对自19世纪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以来、我们亲身经历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产生某些更为深远和出乎意料的影响。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反映了这一显著的转变。自60年代起,服务价格以超过工业价格三倍的速度飞快地增长。服务业对美国GNP的贡献率从50%增长到80%以上。在这些服务业中,63%被认为属于高技能服务类型。根据世界银行的报道,现在世界上64%的财富由人力资本构成。最近由麦肯锡公司完成的一项研究推断,到下世纪初,美国所有工作中,80%属于“脑力”工作。
? 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也不只限于服务部门。知识工作兴起的程度甚至在日益缩小的制造业和物品生产部门也是显著的。这些部门在最兴旺的1950年至1980年间,大多数需要的只是中低级的生产和运输技能(“做”和“移”)。这些技能很容易获得,并可无尽重复。但是今天的现代企业由知识劳动者统治着,甚至在装配线上也需要较高技能的工人。企业已不可能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来保证增长。今天,企业的发展依靠创新,创新依靠知识。
? 以知识为基础的转变的第?二个重要指标是公司发展的日益全球性。随着过去五年里计算技术的重点从做帐转向高速通讯、收敛式发展,特别是在运输业、计算技术和电子通讯能力中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富有潜力的、摆?脱了束缚的经济构架。在其中,不但全球市场,而且目前全球劳动力的蓄积库也开始出现。在许多情况下,电子公司的全球化已经产生。例如,超过100家的美国公司,将它们软件的“代码切片”外送往印度,在那里由熟练的项目员完成工作,并在一夜之间用电子手段传回美国。事实上,估计超过400万“事实上的外国人”属于直接受雇于美国的劳动力。这些美国劳动力居住在国界之外,不用付税,只通过电子通讯网联系。
? 这些新技术与日益饱和的国内外市场相结合,必然要产生全球扩张,把企业发展推向超越多国主义界限的“无国界”组织。在其中,跨越边界的运作日益伸展到由买主、资源外输代理人和全球分发渠道构成的复杂、松散的同盟网络中。(摘自DaleNeef《知识经济》1998)
1.下列对“知识经济”理解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知识经济”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勃兴于20世纪90年代。
B.“知识经济”也可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C.“知识经济”在可能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的同时,也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D.“知识经济”就是计算技术、生物技术、电子通讯和运输领域巨大的技术进步。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是农业社会,20世纪是工业社会,21世纪是知识社会。
B.服务业对美国GNP的贡献率从50%增长到80%以上,主要是因为服务价格以超过工业价格三倍的速度飞快地增长。
C.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大多数从事中低级的生产和运输劳动(“做”和“移”);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则大多数要从事“脑力”劳动(“想”)。
D.知识经济时代的跨国公司可以将产品分发到国外,由国外的工人加工,然后再用电子手段传回,这样就不必缴纳税款。
3.下列各项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知识经济有两个重要的指标:一是在生产与服?务部门高技术与高技能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一是公司发展的日益全球性。
B.通过用低技能、低工资的雇员不断重复生产商品的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无法生存。
C.计算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的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D.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有可能会发展成为一种“无国界”组织。


参考答案:1.D
2.C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