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8:40:39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回答5—8题。
气候变暖正在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英国利兹大学的科学家在2004年1月8号的《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告了气候变化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他们分析了从墨西哥到澳大利亚的1103个物种,结果表明:如果全球变暖的状况不加控制地持续下去,其中1/4的动植物将在未来的50年内因无法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按此比例,世界上100多万个物种将在半个世纪后从地球上消失。
科学家们预测,不同气候变暖程度对应的物种灭绝概率分别为18%、24%和35%。而由此引发的其它变化很可能会加剧物种的灭绝。这是因为气温升高将影响全球降水格局的变化,当全球变暖与景观改变、物种入侵以及二氧化碳增加等相互作用,破坏生物群落与生态的交互作用时,物种灭绝的风险还会增加。
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分布也会随之变化。目前我国鸟类的分布区正在向北扩展,这很可能就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许多夏季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在冬季来临时都有向南方迁徙的习惯。食物是影响鸟类迁徙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在北方获得充足的食物过冬,它们就有可能放弃千里迢迢的南北之行。斑嘴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只有夏季才在渤海湾地区生活,近年来由于冬季气候变暖,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缩短,斑嘴鸭已经成为该地区的常住鸟种。
并不是每一个物种都能成功地适应气候变化。近百年来,地球气候变暖的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的。这对物种生存带来的考验比过去4000万年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剧烈。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方向和高山地区转移,更多的物种将在这一过程中成为牺牲品。向极地迁移的物种很可能在途中遇到无法逾越的自然阻隔,比如高山、沙漠、海洋等,而无法到达目的地。向高海拔退缩的物种不得不面临因为栖息地有限引发的竞争,根据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大量的个体会在这一过程中被淘汰。某些生物很可能因为气候变暖完全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它们将面临不能及时进化而灭绝的危险。
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扭转全球变暖的局面,很可能使地球上15%—20%的物种幸免于难。造成全球气温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自1840年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30%,这可能是过去42万年中的最高值。如果不采取积极的能源政策和技术措施,预计到2100年,全球碳的排放将在当前的水平上至少增加4%,可能达到320%。
为了减缓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和代表会聚东京,通过了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为共同扭转全球气候变化迈出了第一步。但是,《京都议定书》的真正生效需要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至少55个国家签署。由于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美国在2001年宣布拒绝执行,虽然目前世界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少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但距离使公约生效还有一定的差距。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17%的俄罗斯是否签署,对公约能否生效至关重要。而俄罗斯目前的态度让《京都议定书》充满艰辛的签约之路更多了一些悬念。
(摘自2004年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5.下列各项不属于“气候变暖”的后果的一项是
A.全球降水格局发生变化和景观改变。
B.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转移。
C.物种入侵和生物群落与生态遭到破坏。
D.某些生物丧失适宜的生存环境而灭绝。
6.下列有关“食物是影响鸟类迁徙的重要因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北方繁殖的鸟类在冬季来临前都有向南方迁徙的习惯,可能与鸟类在冬季的北方找不到食物有关。
B.如果鸟类在北方的冬季里也能找到食物,它们就不再千里迢迢的南飞。
C.气候变暖使得北方某些地区冬季不再十分寒冷,给鸟类觅食提供了条件,这可能是我国鸟类分布区域扩大的原因。
D.斑嘴鸭目前冬季常住渤海湾,与渤海湾近海结冰期缩短,容易觅食密切相关。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气候变暖的程度不同,对物种灭绝的速度的影响也不同。气候变暖低、中、高的程度使物种灭绝的速度分别加快18%、24%、35%。
B.目前我国鸟类的分布区正向北扩张,这是气候变暖直接造成的。
C.斑嘴鸭在冬季也能在渤海湾地区生活,说明该物种在迁徙过程中获得了进化而不会灭绝。
D.气候变暖给动植物带来的直接威胁是生存环境的变化和食物的变化。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中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能有效的减缓和扭转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世界上的100多万个物种就不会从地球上消失。
B.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动植物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海洋中动植物的影响,因为海洋生物对环境和食物的依赖性较小。
C.《京都议定书》的通过,多少给人类扭转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一丝亮光,虽然它的签约之路艰辛和见效之日遥远。
D.如果人类不再燃烧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全球气温就会变冷,从而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范围的扩大。
参考答案:5.C
6.B
7.D
8.C
本题解析:5. “气候变暖”和“物种入侵”没有必然的联系。
6. B项的表述应是“可能性”,故错。
7. A项不是“物种灭绝的速度”而是“物种灭绝的概率”。B项应为“可能是气候变暖直接造成的”。C项不能说明该物种“不会灭绝”。
8. A项“世界上100多万个物种就不会从地球上消失”错,原文的表述是这样的:“可能使地球上15%—20%的物种幸免于难”。B项“海洋生物对环境和食物的依赖性较小”错。D项全球气温变冷,未必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范围的扩大。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篇传记,完成下题。
巴金的道路
林贤治
①巴金是中国读者普遍熟悉的作家。他的小说《家》,几代的青年人都曾阅读过;晚年写作的《随想录》,更不时地为知识界所提起,作为作家的正义与良心的见证。在中国,应当说,巴金毕竟是难得的一位具有理想和道德感的作家;虽然在思想方面,欠缺应有的深度。作为一个作家,巴金是涌浪型,非旋涡型。涌浪总是激扬向上的,伴着水花和浪沫,灰蒙蒙的水汽常常使相关的事物变得幻景般的模糊起来。
②一般说来,作家的气质和人格对于作品的生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其实,这两样东西并非完全出于天赋,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环境的产物。所以说,写作是作家个体生命与社会环境的一个互动过程。即如巴金,原来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结果成了一个听命惟谨的差役式人物。这种身份和状态的变化,也使前后的作品显示出了迥乎不同的形貌。整个过程离不开个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其中有诱惑,有投入,有挤逼,有参与,有调适,也有冲突,是极其复杂微妙的。天赋愈高且修养愈深的作家,情况愈是如此。
③巴金自称是“‘五四’时代的作家”。这个时代的作家,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烙印特别鲜明。五四时代正值王权崩解的时代,由于弱势政府无力支配一个转型社会,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各种激进主义思潮自西方乘虚而入,席卷中国知识界,大大释放了被压抑了两千年的民族精神。巴金一开始便接触并迷恋上了无政府主义,从中接受五四精神的洗礼,并成为一位热烈而执著的青年叛徒。胡适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比作中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主要就人的解放这个基点而言的。整个五四时代的文学,正如当时的著名理论家周作人所标榜的那样,是“人的文学”,整体地为一种浓厚的人文精神所涵盖。那是一种大胆破坏,自由开拓与创造的精神。五卅运动随后发生,党派势力迅速崛起,这种精神也便渐渐退潮,直至三十年代中后期,沉没在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相汇合的大波之中。巴金正是以无羁的探索和反抗精神,在退潮期溯流而上,开始他的文学生涯的。从伴随着巴黎圣母院孤寂的钟声写下《灭亡》起,他的小说,连同连续射击般的众多鼓吹无政府主义的论文,还有翻译,以致后来创办的刊物,对巴金来说,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工作。巴金并不像我们当下的一些才子那样看重作家的名份和文学的专业技术,他是把做一个贡献和牺牲于社会的人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的。“把写作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把作家和人融合在一起。”这是巴金的信念,也是那一代作家的信念。伟大的时代精神把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青年巨人般地鼓荡起来,膨大起来。在二三十年代,以《家》和系列人物传记的撰译为标志,巴金度过了他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英雄主义的全盛时期。
④四十年代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这时,在巴金的创作和翻译中,对国家和权力的抨击中止了,奴隶式的抗争停歇了,原来随处闪现着的那种无政府主义的本质的东西隐匿了,代之而起的是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困境的再现,而不再像从前那样,顾及思想自身的处境。《寒夜》是一个显例。虽然,它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同情弱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是五四“为人生”文学的一个延续,但是,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基本意向是属于政治层面的,即暴露“国统区”的黑暗。显然,巴金的创作思想已经逐渐脱离原来的道路,而与具有党派背景的左翼文学主流趋同。与此同时,过去翻译的热血蒸腾,刀光闪烁的文本,也让位于屠格涅夫带有贵族的温和气质的作品。
⑤拯救巴金的是“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固然给知识分子带来皮肉之苦,但是对于长期以灵魂的卑屈、分裂和痛苦为代价维护肉体安全的他们来说,却由于极权主义将精神酷刑推向极致,而无法苟全,以致终于灵肉分开。1949年以后,巴金的道路大体上是比较畅达的。他拥有批判的权利,虽然在个别时候也曾受过一定程度的批判,但于既得利益无损;同郭沫若、茅盾一样,可以获得出版多卷本文集的资格;还可以经常代表国家率团外访,等等。只有到了“文革”,仅有的一点特权被收了回去,他成了“牛鬼蛇神”:揪斗,抄家,进“劳动营”做各种苦役。他的妻子萧珊,也是在这个时候孤独地抱病辞世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巴金游离于普通知识分子和民众之外,惟有当他一样成为贱民而同历史一起蒙难时,才会说:“我相信历史”;也惟有在经历了这一段历史之后,他才能写出为大家所盛赞的《随想录》。
⑥关于《随想录》,其实不过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就它实际到达的思想界域而言,并未超出一般民众的识见。从某个方面来说,作为“理念人”,中国知识分子比民众蒙受更多的蛊惑和障蔽,未必如民众来自底层生活实践的直接而深刻。彭德怀上书时引用的歌谣,打破“瞒和骗”的传统,居然成为大跃进时代唯一的现实主义文学;而目下的新民谣,寥寥数语,也都远胜于一打政治经济学者的旁征博引的论著的。这是一个十分怪异而又可悲的事实。在《随想录》中,我们会随时发现一些空洞,遮盖完好或未及完成的掩体,惯常的话浯形态,由此可知巴金前进的限度。
⑦毋庸讳言,巴金是有所觉悟,有所忏悔,但也是有所保留的。从保留的部分看来,有的是出于人生策略,必要和不必要的“世故”,而有的则表明他仍然留在原地,他不可能完全走出昔日的阴影。不过在这里,指出巴金言说的语境的严峻性仍然不是多余的。至少,他的关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迄今仍然不能为时代所接受。老诗人曾卓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悬崖上的树》,一棵树一旦留下了风的形状,那屈曲是难于改变的。那是苦难的见证,同时也是顺从的见证。要毁坏一个巴金容易,要恢复一个巴金是很难了。
⑧然而,巴金毕竟是“五四”的遗孤,即使陷入一间多年不曾打扫的肮脏的马厩里而弄得遍身污垢,体内还多少潜流着“五四”的血液。当十年浩劫结束之后,他是在众多知识者中率先喊出了人的声音的一个,虽然不算十分纯正。但是,看看许多后“五四”人物,在夺回失去的交椅之后,继续显摆老爷子架子的情状,就会感到巴金的可贵之处。其实,仔细推究起来,早年巴金的未泯的个性成分,在他长期接受改造的过程中,也仍然有所表现。也就是说,他在高压下作过挣扎,而且着实有着被罚的纪录。
⑨巴金的一生,走了很大一段弯路;实际上,真实的存在比事实的表现还要曲折。不要说前后的大跌宕,就是在他最畅达的时候,仍然有无法克服的坎坷;在他最欢乐的时候,仍然有难言的烦恼和苦痛。巴金胜于他的同行的是,在中国只为他们留一条“金光大道”的时候,他终于能够为自己制造歧途,暗中走了那么一段小路。两条道路是平行的,这是一种很特异的文化现象。连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分子张中晓、顾准等人的文字都是“地下室手记”,他们不是在广场上仗义执言的。对于巴金,我们值得做缜密的研究,不但关注他的前前后后的变化,也要探求他的或显或隐的变化,探求内因和外因,探求文本、人格和心态,探求个性,探求死穴,探求他的拥有和丧失。巴金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每一笔支付都应当有特殊的来历,而方式也都会有所不同。研究巴金,对于了解中国知识分子以致中国政治文化,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
⑩在写作《随想录》之后,巴金声明说,他仍在探索,仍在不断修改他的已经做出的结论。显然,他在努力返回原地,实际上是回归“五四”。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旧迹难寻;但就精神本身而言,返回便意味着前进。当此返回之时,我们发现,巴金首先寻找的仍是良心,是信仰,然后才是文学。
小题1:作者是怎样评价巴金的?请在文中找出这个核心句,并分析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印证这一核心的。
答:?
小题2:《巴金的道路》是一篇人物评传,作者紧扣“道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了评述?本文行文有什么特点?试由此概括人物评传的一般写法。
答:?
小题3:有人说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作者在谈到巴金创作《随想录》时却说,《随想录》“其实不过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你认为这样评价巴金中肯吗?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小题:①“巴金毕竟是难得的一位具有理想和道德感的作家;虽然在思想方面,欠缺应有的深度。”②巴金是“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专制、追求个性解放的重要作家。《家》和系列人物传记的撰译是他这一时期的创作高峰。③四十年代巴金的创作出现了明显的转折,创作和译著主要反映了知识分子日常生活的困境,缺乏思想深度。《寒夜》就是一个例证。④经历“文革”之后,巴金创作的《随想录》恢复了一个正常中国人的良知,但就它实际达到的思想界域而言,并未超出一般民众的见识。
小题:①思想轨迹,创作历程。②先分析思想轨迹,再展示创作历程。有评有传。③分析思想行为,叙述生平事迹,展示人生道路。/紧扣传主特点,有评有传。/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小题一:这样评价中肯。文本中的“其实不过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是指《随想录》的创作,并没有涵盖巴金一生的创作。虽然“以《家》和系列人物传记的撰译为标志,巴金度过了他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英雄主义的全盛时期”,经历“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有所觉悟,有所忏悔”,但“也是有所保留的”,“就它实际到达的思想界域而言,并未超出一般民众的识见”。所以,用“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来评价巴金晚年特别是《随想录》的创作,是中肯的。
小题二:这样评价不中肯。巴金是“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这是学界公认的说法。“以《家》和系列人物传记的撰译为标志,巴金度过了他的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英雄主义的全盛时期”,在经历了“文革”之后,他倡导说真话,真诚的忏悔,“写出为大家所盛赞的《随想录》” “作为作家的正义与良心的见证”。虽然“也是有所保留的”,但“指出巴金言说的语境的严峻性仍然不是多余的”,“至少,他的关于建立‘文革博物馆’的建议,迄今仍然不能为时代所接受”,这些胆识说明巴金的良心远远超过“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所以,用“恢复了一个正常的中国人的良知”来低调评价巴金,这是站在“后人”的高度苛求“古人”,是不中肯的。
本题解析:
小题: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小题: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小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文本中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简答。(每题100字左右,10分)
11.1)简述《三国演义》"单刀赴会"的故事
2)简述《三国演义》“三家归晋”。
参考答案:无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悲悯的月光?
张佐香
①有人问托尔斯泰,如果你看见一个坏人,正举起一个小孩,要往地上摔,唯有对那个家伙射击才能挽救小孩的无辜生命。这时,你射击还是不射击?这个命题集中体现了人类在伦理和精神上的矛盾。俄罗斯女青年微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并且慷慨陈述选择的理由。
②1877年7月31日,被囚禁的进步大学生波古柳波夫因在彼得堡市市长特列波夫面前没有行脱帽礼,遭到毒刑拷打。薇拉愤慨至极,她朝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并当场被捕。审判席上,薇拉再次指控特列波夫惨无人道的暴行:“迫使一个被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人再次接受鞭笞和酷刑,这是多么残忍……我觉得绝不能也不应该让这件事无声无息地过去。如果保持缄默,特列波夫依旧会有恃无恐地一次又一次滥施淫威。我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向世人证明:绝不能让这个残酷凌辱人类个性的人逍遥法外……举起手来,向一个人开枪——这是可怕的,但我意识到必须这样做。”薇拉射击并非出于私心和复仇,而是为了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名誉。她的动机中有一种正直而崇高的热忱。这个少女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毅然决然地弯下食指,制止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动。她的食指,担负起了整个时代的职责。在辩护律师据理力争下,薇拉幸运地得以释放。
③薇拉的行为蕴藏着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她是真理和道义的承载者。她对犯罪个体的射击表达了她对人类苦难最大的悲悯和承担。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
④德国的舒和兄妹——汉斯和索菲,为了阻止希特勒的暴行,散发反纳粹传单,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妹妹索菲在笑赴刑场时说:“如果我们的行动能唤醒千百万人民,那么我们虽死何憾?”哥哥汉斯在临死的一刹那,高呼“自由万岁!”青春而高贵的头颅随着黑亮的铡刀落下,定格成为一种永恒的背景。他们炽热殷红的鲜血在阳光中洒向历史深处。
⑤人类之所以浸泡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的血海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我们有薇拉和舒和兄妹,还有那个“流血请自嗣同始”的人等,天下兴亡,干我甚事?!大多数人是这么做的。但是铁肩担道义的他们却永远也不会这么去想,明知以卵击石,却依然奋勇出击,替天行道。他们甘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分肤色不分种族。
⑥月光静静地悄悄地走来,洗礼着不洁的凡尘,慰藉着苦涩的心灵。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他们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让生命洒下无边无际亘古如斯的悲悯之光。上帝把月光交给少数平凡而又真正伟大的人,像那个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望着滴落的鲜血,仍用悲悯的目光眷顾尘世。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希望。?
(选自《散文》2006.3)
小题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①段中,“俄罗斯女青年薇拉?查苏利奇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所说的“答案”就是指 “向那个灭绝人性的暴徒射出了一颗子弹”。
B.根据文章内容,薇拉所陈述的“选择的理由”是:对受难者的同情,对事件的态度——不能让受害者再受鞭笞,不能对滥施淫威者保持缄默。
C.文章第③段,“我的目光抚摸着‘悲悯’一词,品味着它的硬度和光亮”一句,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传达了作者的敬佩之意。
D.文中所提及的“悲悯”的“硬度”指的是,薇拉的行为给予统治者的重创;“光亮”则是指,薇拉的行为表现了她对他人的保护和一个时代的责任。
E.本文采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在读者面前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个为了自由、和平、幸福不惜献出生命的志士形象。
小题2:试分析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小题3:文章除了描写薇拉的行为外,还列举了德国的舒和兄妹以及中国的谭嗣同的事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D
小题2:全句含义是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就像这洒满人间的月光吞咽着人间的苦难和罪孽。(2分)有了悲悯之光的照耀,世界就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2分)?
小题3:①扩展了文章内容,说明微拉并不孤独,古今中外都有“铁肩担道义”的同道者。
②深化文章中心,证明人类之所以在连绵不绝的战争、迫害、屠杀、腐败与黑暗中,还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就是因为薇拉们奋勇出击替天行道,愿为世界上每一个热爱自由和平幸福的人献出宝贵的生命。
③为下文揭示文章的主旨张本。正因为有了薇拉们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才少了一份黑暗和凄凉,多了一份慰藉和希望。(每一点2分,共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运用了通感(移觉)的修辞,即把本属于视觉(目光)的感受用触觉(抚摸)和味觉(品味)表现出来。D项,“硬度”应指,薇拉的行为所蕴藏着的惊人的力量和决绝的信念。
点评:这一类题类似于社科文的理解文意题,但又不完全相同,这类题的内容更丰富,考查的点更多,不仅涉及到内容,还涉及到表达技巧、语言风格、人物形象等,所以考生要区别对待。
小题2:这里的“月光”象征着薇拉们奔涌的血性和不屈的灵魂;“不洁的凡尘”指世上那些践踏凌辱人类尊严的行为;“苦涩的心灵”指的是被迫害折磨、被践踏凌辱的那些受苦受难的人。
点评:这是一道很规范的理解重要句子含义题,这类题是现代文中的必考题,首先考生要掌握这类题的答题思路和格式,从而有的放矢。其次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深刻含义,这是考生感到最难的地方,平时要多加训练。
小题3:理解本题关键在于通读全文,结合全文来看,三者虽然国别不同,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他们的行为是一致的,作者以此为强调微拉不是孤独的,微拉的行为是人类正义的代表,他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深化了主题。
点评:本文是一篇记事为主的散文,情节单一,而此处情节明显有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命题者以此处命题是最适合的。考生也可从此题得到启发,命题者往往在文章的最精彩处命题。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有墙薜荔
朱以撒
①在滋润的水乡小镇上行走,目的是很模糊的。这种没有目的的行走,使人步履徐缓,包括心绪。那些急冲冲的步调,一眼便知受着时间的限制,欣赏必须抓紧。实际上,在他们奔向另一个景点的过程中,一些很值得品味的外延被忽视了。
②这时,我看到了一堵过去的墙。
③墙体爬满了薜荔。薜荔是我小时候在草莽风格的家园里常见的木本植物。它旺盛而坚韧,吸附于墙上很难分离。它的果实从茎上拗断时,溢出如乳一般的白色汁液,研磨成团粘稠无比。在屈赋里,薜荔表示了清高和芳洁;更多的诗文,薜荔则是一种荒凉破败、前尘旧梦的意象。有许多场景,要以特定的意义展示,营造氛围,薜荔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种。
④无数的墙,这是我们每一日目光都在触及的。好几个黄昏,我从墙边过,回家。我判断出没有哪一面墙是洁净的。许多的政策靠固定的墙体传播,在雪白的墙体上挥动油漆刷子。大红的政策文字的空隙,就是许多微型广告,粘上去就揭不下来。现在的城市墙面,就是这般展开的,在墙边闲站片刻,就足以品味出这个城市正在为生存激烈地竞争着。
⑤城市里高大的墙可以成为牢固的护卫,不过我要说,一点也没有什么欣赏价值。除了上边说的那些人工行为之外,看不到时光停滞或走动的迹象,这使许多墙内人生,遮蔽得严严实实。我一直保留着对女墙的兴趣。显然是村里人钱囊空缺,多年来一直放任着风雨侵入。人走过去,矮的稍稍踮起脚尖,可以看到里边的动静。乡间,许多秘密就是这样泄露出来。总是有些举动让邻人偷窥,谈笑中脱口而出。乡间对于秘密的保守仍处于孩童状态,许多事就是明摆着的,毋须在意,笑笑了事。这也是睦邻的基础——许多的篱墙、土墙,风雨中稀疏了,残缺了,不见主人行动;有些墙修高了,秘密被严实地保护着,疏远了邻里,疏远了与质朴相随的情调。
⑥和城里不长一根草的高墙相比,这堵墙被薜荔持抱不放,肯定是有缘由的——周边的湿气,墙体的粗砺,以及墙内人家的长年未归,都纵容了薜荔家族的疯狂攀爬。不管是密雨斜侵还是骄日高照,四季更迭无损于它的顽固和青绿。庭院在无主人的状态下悄悄生变,这使好事者途经时好奇地贴着开裂的门缝,窥视天井里杂草摇曳着枯黄,落叶被雨水浸泡得失去本色;虔诚的香案上尘泥积满,梁上燕雀营巢,队进队出。作为庭院的门面,墙体率先表达了时光的推移,薜荔长了这么多,钢筋铁爪一般勾连,主人怕是不回来了。
⑦许多的墙正在材料的使用上下功夫,甚至就是一面巨大的玻璃,反射的光线,让人眩目迷乱。材料越来越考究的结果是,除了空中的尘屑,其他生命难以附着于上。它的威严和冷漠,显示了一个机构的独立和庞大,在这样的墙体面前,只有众多铮亮的小轿车,一字儿摆开,才生出气派。遥远的薜荔墙下,很巧,每天黄昏,都有一些老者不约而同地来,丝竹管弦陈杂,南音吴曲相替——什么样的环境都有与之相协调的成分出现,像古道西风里配着嶙峋的瘦马,汉苑秦陵上落下了霏霏暗雨,构成一幅无言的画图。
⑧如果不是一堵薜荔旧墙作为背景展开,难说这些弹唱有什么韵味,或者品位。恰恰因为和谐,素来苛求的听者,品头论足之声戛然而止,静静地欣赏吧。
⑨越来越少人谈起薜荔了。许多荒凉地正在消失,它对于墙体的眷恋,是它逐渐走出我们视线的缘由——随着旧墙的拆毁而消亡。若干年后,再来细读柳宗元的“密雨斜侵薜荔墙”,恐怕就要花费一番口舌了。在都市的后人眼里,作为野生木本植物,薜荔并不难懂,而墙,都市就是墙体隔离成的世界。只是,二者结合而成的词组,薜荔墙——它所具有的苍凉、寂寞、感伤,尤其是二者持抱不放的关系,会有不少人为之惶惑,成为生存的现状中难以理解的部分。(摘自《俯仰之间》,有改动)
1.文中④⑤段描述了城市之墙与乡村女墙的特点,请分别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文,简析第⑦段中描述玻璃墙的特点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欣赏薜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于它的消失,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围绕“薜荔墙”逐层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城市之墙:墙面都不干净,透出激烈的竞争气氛;高大的墙可作牢固的防卫,但体现不出时光的迁移;遮掩着墙内人生的秘密。
(2)乡村女墙:墙体低矮,泄漏着墙内人生的秘密;墙体残缺,经历着岁月的风雨。
2.这些描述表现出作者对玻璃墙的厌恶之情,反衬了薜荔旧墙作为背景与弹唱艺术的协调之美,从而抒发作者对薜荔墙的喜爱之情。
3.因为薜荔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承载着古典文化的意蕴,是古典艺术存在的恰当背景。对于薜荔墙的消失,作者有一种悲伤之情,并为后人不能理解“薜荔墙”感到遗憾和惋惜。
4.作者以旅途中的一堵“薜荔墙”为触发点,首先通过联想分写“薜荔”和“墙”各自的特点,之后回到眼前细致描述“薜荔墙”的特点,最后对“薜荔墙”的消失表达慨叹之情。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