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四)

时间:2019-07-03 08:39:1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诗歌鉴赏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共10分)
晚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
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
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小题1:这首诗字面平易,却实有刻炼之功。颔联“收”、“出”两字以浅为深,用得很特别。请说说这两个字的妙处。(5分)
小题2: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鸟儿隐没于碧空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2分)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2分)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1分)
小题2:(2)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诗人内心的沉重。(2分)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反衬”),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明确。(3分)(如同意前一种意见,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可适当给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山水田园诗。本题考查诗歌第二联对景物的描写中炼字的技巧。古诗炼字的内容主要是动词和一些表修饰的形容词、数量词、叠词、拟声词等。鉴赏时,我们要揣摩诗意,把握特殊语境,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体会意境,感受情趣,领悟思想,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表面深入本质,多层面理解诗歌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突破一点,分析炼字的妙处。“收”、“出”两字写出了飞鸟,行人都充满着生气的动态之美。并将蓝天白云、翠稻拟人化。在读者眼前勾画出一幅色彩明丽,对比鲜明的春景图。
小题2:如果不读最后一句,一定会觉得这是一首单纯写景的诗歌。可是读到尾联,才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才更将其中深意体会深刻。“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原来他是想说,在这样的好山好水中,人们的生活是那么的不如意。人们为生活耗尽心力,再好的山水美景也没用人来欣赏。诗人并没有用过多的文字来描写人民生活的艰辛,乍看之下,反而显得语气平淡,有如一句简单的陈述。可是,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只有在那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以乐景衬悲情,诗人的智慧和他对百姓贫苦生活的怜悯跃然纸上。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小题1:本诗首联用整齐的对偶句,突出了“兰”“桂”怎样的特点?(4分)
小题2:全诗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抒发情感?“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有何寓意?(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兰草迎春,生机勃勃;(2分)桂花在秋,洁净清雅。(2分)
小题2:比兴手法。兰迎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欣赏。(2分)诗人以此比喻贤人君子洁身自好、进德修业,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分,并非想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求得富贵利达。(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是考查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形象特点。要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词语,弄清什么意思,然后运用类似的词语表达出来即可。如首联对“兰”的描写运用了“春葳蕤”,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用葳蕤来描绘兰,意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对“桂”的描写运用了“秋皎洁”,皎,洁白;洁,干净,清洁,多指人品精神等。 用皎洁来描绘桂花,意在开在秋季,富有洁净清雅之品性。
小题2:此类以花喻人的表现手法为比兴。答题时,要先答出比兴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着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一句的理解,通过对兰、桂的品性“葳蕤,皎洁”是它们的本性的分析,答出诗人以花的品性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的品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甲辰八月辞故里
张煌言①
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②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③。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④!
【注】①张煌言:是与郑成功齐名的南明抗清人物。抗清兵败被俘,慷慨就义。此诗作于被俘后。②于氏:于谦。③一枝:喻栖身之所。④鸱夷:皮制口袋。史书上说伍子胥死后,吴王取其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灵异录》说子胥魂怒,驰水为钱塘江潮,“常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
【小题1】请简析首联的作用。(5分)
【小题2】这首诗写了诗人自觉走向死亡时的哪些心态?请结合诗句作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首联点题,诗人于国破家亡之际,决意以死明志。②为下文写对两位英雄的景仰及向英雄学习的意志作铺垫。③为全诗奠定了慷慨悲壮的感情基调。(任答两点即可)
【小题2】①首联,表明自己为国为民而英勇不屈、蹈死不顾的决心。②颔联、颈联,既表达对民族英雄于谦和岳飞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为国家民族利益献身而感到自豪。③尾联,表达自己虽死,但抗清的精魂永远不会泯灭。(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诗歌首联的作用。一看与标题的关系,点题;二看与下文的关系,为下文做铺垫,有情感词的话,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三看表达方式,如是写景,点明时间、地点、时节等等,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这两句的意思是国破家亡到何处去,西子湖畔有我的榜样。此处的榜样是指岳飞和于谦。首联点题——“甲辰八月辞故里”,述及辞故里、向杭州之行,且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谦、岳飞,魂归西湖,此句说“有我师”,而后面几联就讲到这两位,所以也是为下文做了铺垫。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本题考查情感,而情感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直接表达,出现情感词,其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找出诗人笔下的意象即可体会情感。答题的模式如下:借助……,表达了因……而……的感情。此处一定要答出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本题要求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每一联都要关注。首联借助一句“西子湖头有我师”表明欲效民族英雄于谦、岳飞,魂归西湖。颔联说于谦的功绩可以和日月同辉;岳飞曾经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朝廷终于在杭州西湖建立了他的祠庙。颈联说自己抗清复明大业未成,手无寸功,却要和岳飞、于谦同葬于西湖;诗人凭借一颗赤诚的心,在西子湖畔找到一块安息之地。二三两联既表达对于、岳二人的景仰之情,又为自己能够为国家民族利益而献身感到自豪。尾联说自己抗清之志不灭,死后必效仿忠臣伍子胥,化为浙东的钱塘江的怒涛,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慷慨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玉楼春?春思?严仁
春风只在园西畔,荠菜花繁蝴蝶乱。冰池晴绿照还空,香径落红吹已断。
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宝奁明月不欺人,明日归来君试看。
小题1:这首词的上阕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试比较“意长翻恨游丝短,尽日相思罗带缓”与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异同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扣情景关系作答即可)先以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无意游赏的心情。(2分)再以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2分)
小题2:共同点: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容消瘦。(2分)不同点:前者还以恨游丝短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2分),后者直言“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必须注意到题目中有两个问题:一是上阕采用的什么表现手法,一是这种手法抒发了主人公的什么思想感情。回答前者,可从诗句采用的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闹衬静等),其中最主要的注意其情境结合方式(是情景交融还是借景抒情等)。此题中,上阕先借园中花繁蝶乱、春意盎然之景,暗示思妇因怀人而心烦意乱,抒发主人公无意游赏的心情。再借碧池澄澈无一物、落花满径之景,衬托思妇的内心的空寂、孤独、失落。因此这是借景抒情。
小题2:回答此题,要注意这两句诗在内容的共同之处及他们在抒情方面的不同之点。比如,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以衣带宽缓间接表达因思念而形体消瘦的样子。而它们不同点则在于:前者还以对游丝短之“恨”来反衬自己情意之长,表意较后者含蓄委婉,后者则直言这种思念的深刻程度——“终不悔”,表意直接明了。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 句
金·王庭筠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1)诗的第一、二句从什么角度描写?突出了什么样的环境特点?(3分)
答:? ▲?
(2)诗中“竹影和诗瘦”的“瘦”字被称为传神之笔,请结合全诗简析。(3分)
答:? ▲?
(3)月之不肯下西厢,是有浮云阻隔还是有其他原因,诗人没有说。你认为意蕴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 ▲?


参考答案:(1)一是从视觉(1分),一是从嗅觉的角度(1分),突出诗人居住环境的清幽(1分)。
(2)竹为自然之物,诗为社会之物,二者本无从比较,但诗人用一个“瘦”字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诗具有清瘦的风格,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围。(3分)
(3)诗中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和幽怨,这遗憾和幽怨指的:也许是与情侣天各一方,不能互述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是羁旅的思乡之愁;也许是诗人此时此景中的一种朦胧的感受而已。(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3 4 5 下页 尾页 4/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