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8:22:13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站构性。而社会鲒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只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肾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夸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套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就是社会危机或叫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并不是各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人在GDP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这种社会背帚下.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问题。
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地涉厦到作为执政党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长远利益出发,正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到最低程度,使整个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节选自《百科知识》20135年第4期)
小题1: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态。
B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筹得当.协调发展。
c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D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小题2:下列对我国目前“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我国也不例外。
B我国正处在进人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胚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c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并没有完全协调发展,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
D十几年来.我国主要精力全部集中于经济建设,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使社会问题积压、增多。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各种社会矛盾的发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c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D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的世界绝对不是我们当今“和谐社会”的理想。
2、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来临?
何中华
晚清以降,西方的坚船利炮对中国的征服,使中国文化的底气不足,中国的哲学长期以来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后现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启示价值在新的历史语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来。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自我迷失,也迫切需要重建文化认同的根基。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使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从而为恢复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灵魂和精神内核。因此,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首先要求一种哲学的复兴。
笔者认为,同科学的情形相比,哲学创新有一个特点,即它不是积累性的,这不太像经验科学那样,可以通过积少成多,最后孕育着总体上的质的突破。哲学创新归根结底是元哲学层面上的重建,可谓“一是皆是,一非皆非”。所以,元哲学层面上的突破就具有了前提的意义,需要先行地着手。解决了元哲学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将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问题”、“范式”、“话语”等不同层面。在一定意义上,这三者也是元哲学预设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中国问题”的自觉提出,“中国话语”的自觉建构,“中国范式”的自觉生成,既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前提,也将构成这种发展的本身。
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于中国和中国哲学来说,事情的复杂性在于,“问题”不仅仅有一个时代性的维度,还有一个民族性的维度。在哲学上,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给出一种答案不过是提供了诸多可能性之一种,而提出问题却意味着开辟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哲学境界在极致之处当然有超越中外古今之隔膜从而达到会通的可能性,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哲学又总是需要立足于哲学家之此在性的处境并以此处境作为问题提出来予以追问并回答。所以,哲学的原创不可能逃避时空坐标对哲学家的约束。再者,哲学之研究只有返回到当下现实的原点,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要紧的在于,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就此而言,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乃是中国哲学原创性发展的必要准备。
在哲学上,只有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独特话语系统,才能够在言说层面上真正拥有话语权。我们受西化的影响至深,这不仅表现在观念和价值偏好上,也表现在言说方式上,以至于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被格式化为西式哲学的复制品。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水土不服”,甚至连“中国哲学”的称谓能否成立都成为问题,这意味着中西文化在运思方式上的确存在着某种异质性。因此,那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靠批贩西方哲学来支撑门面的做法,只能阻碍哲学的自主性。
哲学研究范式是哲学学派得以形成的标志,是哲学学派得以整合和认同的原型,也是哲学学派孕育成熟的衡准。不同范式、不同学派之间的和平竞争、平等对话、相互辩难,是哲学创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恰当而健全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的形成,有赖于哲学研究范式的自觉建构。当然,从根本上说,哲学学派的形成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任何人为的塑造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消极后果。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学者们可以无所作为、袖手旁观、消极等待,而只是说不应急于立山头、挂旗号、划圈子。在学界倘若不能抵制那种文人相轻、党同伐异的陋习,就不可能建立良好的风气和秩序。只有在适宜的氛围中形成的学派及其内核——研究范式,才可能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在后现代时期来临之际,中国哲学的原创就是中过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语境中的伟大复兴。
B.哲学创新不同于科学创新的一点是它不会走从量变到质变的途径,而是通过元哲学的重建实现总体上的质的突破。
C.不能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中过哲学就不能在世界上真正拥有话语权。
D.尽快推进中过哲学研究范式的建构,将有利于中国哲学学派的早日形成。
E.近代以来,强势的西方哲学来到中国后,传统的中国哲学就失去了影响力。
小题2: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问题”必须集中反映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时代呼声。
B.“中国问题”的时代性维度意味着中过哲学只有提出并解决当今中过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完成自身,也才能真正具有生命力。
C.“中国问题”的民族性维度意味着原创的中过哲学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中国哲学。
D.准确提出当今中国在哲学意义上的“问题”意味着开辟一种全新的哲学视野,比解决这个问题更加重要,也更有意义和价值。
小题3:本文作者为什么呼唤原创的中国哲学?(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时代怎样才能来临?(5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8分)
倾听历史的诉说
——胡锦涛主席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锦涛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锦涛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主席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锦涛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锦涛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锦涛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锦涛面前,原来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锦涛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锦涛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锦涛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锦涛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锦涛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锦涛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乘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锦涛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锦涛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锦涛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所说,胡锦涛主席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穿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
(本报马六甲2009年11月11日电?记者吴绮敏)
小题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分)
小题3:文章在材料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相交融的写法?(4分)
小题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6分)
4、阅读题 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
王婧?沈茜蓉
“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一夜之间,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这句话在微博上被转发了1.6万次,他因此成为100多家媒体关注的焦点。48岁的褚树青已经在杭图任职10年,一直在践行“公共图书馆零门槛开放”的理念。“公众一般只知道图书馆能典藏阅读,但是忽略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保障社会文化的公平。”他说。
对此,图书馆学专家范并思教授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更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因为同等地获得知识的机会,将推动一个城市走向民主和包容。
搬运工眼中的图书馆
2月15日,午饭后。
穿着迷彩工作服的搬运工王书恒走进杭州图书馆报纸阅览室。他直接拿了《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报夹,在进门处的软沙发上坐下。窗外的大片建筑工地正是他工作的地方。两年前,他从江苏到杭州打工,一直在四周工地上千体力活。
这里是杭州市的钱江新城,也是杭州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坐落在西南向的裙楼里,占地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4万平方米,90%都对读者免费开放。
在王书恒眼中,图书借阅区的那一排排书架“就像直线构成的迷宫”,当他在这个“迷宫”中穿行的时候,书架上的照明感应灯会自动亮起,走过之后又静静熄灭;文献借阅中心那些高达4.8米的积层书架、专题文献中心7.2米高的单面靠墙整体书架,巨人一般俯瞰着他;书柜、书桌、台灯浑然一体的书房式布置,更让他觉得“像天堂”。
王书恒一般在下午2点离开。每当他经过借阅台时,工作职员张小丽都会冲他微微一笑。
“零门槛”如何实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中国市场经济风潮涌动下,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靠出租场地、收年费等方式搞创收。2000年,褚树青出任杭州图书馆馆长,“在我接手的时候,我就想:我赞成市场经济,但图书馆还是要做公益的事情。”他说。于是宣布军人、残疾人、老人、儿童免费借书;其他人则需交费,用以“捐助”图书馆。“说是捐助,也是对公民文化的一种培养。由于不好意思直截了当说‘免费’——全国都收费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说免费呢?”
两年后,国内图书馆学理论界开始探讨公共图书馆究竟是否应该收费。支持收费者认为图书产业化是世界趋势,反对者则认为收费意味着门槛。
2003年,杭州图书馆向所有人敞开了阅览室大门。
2006年,杭图将搬迁新址,召集专家论证制度改革,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是否可以取消借书的押金制度”。在很多专家看来,押金制度是图书馆“无法破除的一道门槛”——假如没有押金制度,如何保证外借的书能够如期回还?当时,杭州市文化局局长在会上掷地有声地说:“我非要把这道门槛破除不可!”褚树青也表示,“假如一个人连最少的信用和道德都不讲,一百块钱押金又能有什么用?”
果然,2007年,杭州市图书馆新馆全面免费开放,实现了真正意义的“零门槛”——不但所有人都可以进入阅览,而且都可凭借市民卡免费借书。
我们可以一起读书
对市民来说,免费阅读需要接纳的过程。
图书馆刚刚全面免费开放时,很多大爷大妈拎着烧饼油条豆浆来阅览室摆龙门阵,还有给孩子在图书馆“就地解决”大小便的妈妈们。但这些行为现在都消失了。
范并思以为,在阅读现场的读者之间,会发生微妙的互相影响作用。一个读者的专心姿态会影响其他读者,形成连锁的心理暗示,把大家都带进这种状态。
这也正符合褚树青的理念:“图书馆的使用者是一个多元的群体,不如让社会各界制定规则,治理监视,志愿服务。”
范并思曾在《公共图书馆与城市文化》评价道:“公共图书馆是城市中最好的学习共存、推进社会包容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在书籍眼前,更容易实现人人平等。
正如杭州市图书馆儿童阅览区里出现的这个场景:
一个穿着考究的母亲带着8岁的女儿在这里读书。她们就住在图书馆附近,房屋均价3万元/平方米。
一个衣着破旧的爷爷领着8岁的孙女坐了19站公交车也到了这里。5个月前,他们从江苏淮安的农村来到杭州,一家人住在拱墅区的出租屋里,靠女孩儿的父母在工地上打工生活。
两个女孩儿的手同时伸向了书架上的同一本书。
“我先拿到的!”喊声惊动了书架那边的母亲。
她走过来,看到两个女孩儿正在抢书,于是蹲下身子,温柔地说,“宝贝儿,你们可以—起看吗?”
两个女孩儿想了想,点点头,坐到了桌边,开始一起翻那本带拼音的儿童书——《神秘的鸟类》。看完一页,一个女孩儿小声问另一个:“看完了吗?可以翻了吧?”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总第505期,有删改)
小题1:文中“图书馆精神”的核心是什么?杭州图书馆是如何践行这种精神的?(4分)
小题2:文中描述了搬运工王书恒以及两个女孩阅读的场景,有哪些作用?(5分)
小题3:“我无权拒绝他们(乞丐)进内,但读者有权选择离开。”此话在微博上被大量转发,褚树青也因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强烈的反响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六祖惠能禅师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惠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惠能自幼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萌生学佛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并命南归。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法长达37年之久。他弘扬禅宗,主张“顿悟”,人称“南宗”。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
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小题1:下列关于六祖惠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祖惠能的祖籍在河北燕山,父亲做官被贬岭南新州为平民后,他出生在岭南新州。
B.六祖惠能从小受《金刚经》影响,立志向佛,在黄梅山拜谒了五祖弘忍,得弘忍真传。
C.六祖在岭南曹溪传法30多年,影响深远,他弘扬的禅宗,被人称为“南宗”,与神秀的“北宗”齐名。
D.六祖惠能传扬的禅宗,受到了唐王朝的重视,唐宪宗还因他而出家,法名大鉴禅师。
小题2:在五祖弘忍命弟子作偈时,对神秀和惠能的偈子的不同之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秀主张凝心向佛,时时用佛法告诫自己,不让世俗的尘埃玷污了自己的心灵。
B.惠能认为佛家是帮助人从佛理根本上认识佛法的,人的身心和佛法最终都是来自空寂。
C.神秀偈子的主旨在于念佛的人心中还有一个“我”,惠能偈子的主旨是信佛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佛。
D.神秀和惠能都提到的“尘埃”,是佛家指称的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污浊。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能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主张从静坐敛心中来认识佛理,体味佛法博大精深。
B.惠能解释风吹幡动为“仁者心动”,就是采
用“单刀直入”方法从自己的本心来认识自己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从而达到契合佛法的境界。
C.惠能提出的“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不仅对佛教徒修炼自身有好处,对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创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是大有益处的。
D.文章结尾处用惠能禅法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楞伽经》,在弘扬佛法时一扫过去僧徒繁琐章句之学,与文章开头引用的陈寅恪对惠能的论述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