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8:09:53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放鸭
莫言
青草湖里鱼虾很多,水草繁茂。青草湖边人家古来就有养鸭的习惯。这里出产的鸭蛋个大双黄多,半个省都有名。有些年,因为“割资本主义尾巴”,湖上鸭子绝了迹。这几年政策好了,湖上的鸭群像一簇簇白云。
李老壮是养鸭专业户,天天撑着小船赶着鸭群在湖上漂荡。
这天,对面来了个赶着鸭群的姑娘。姑娘鸭蛋脸儿,黑葡萄眼儿,渔歌儿唱得脆响,像在满湖里撒珍珠。
两群鸭子齐头并进,姑娘在船上递话过来:
“大伯,您是那个村的——”
“湖东李村,”老壮瓮声瓮气地回答,“你呐?姑娘。”
“湖西王庄。”
“大伯,你们村有个李老壮吗?”
“有这么个人,你问他干什么?”
姑娘的脸红了红,上嘴唇咬咬下嘴唇,说:
“没事,随便问问。”
“听说李老壮手脚不太干净,前几年偷队里的鸭子被抓住,在湖东八个村里游过乡?”
“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
姑娘提起的这件事戳到了李老壮的伤疤上。“四人帮”横行那些年,上头下令,不准个人养鸭,李老壮家那十几只鸭子被生产队里“共了产”,家里的油盐钱全靠抠这几只鸭屁股啊!他深更半夜摸到鸭棚里提了两只鸭子——运气不济——当场被巡夜的民兵抓住了。为这事老壮差点上了吊。
姑娘提起这事,不由老壮不窝火。从此,他对她起了反感。他尽量避免和她碰面,实在躲不过了,也爱理不理地冷落人家。姑娘还是那么热情,那么开朗。一见面,先送他一串银铃样的笑声,再送他一堆蜜甜的大伯。老壮面子上应付着,心里却在暗暗地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
有一天,晴朗的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李老壮好不容易才拢住鸭群。暴雨过后,在一片芦苇边上,老壮碰到了十几只鸭子。他知道这一定是刚才的暴风雨把哪个放鸭人的鸭群冲散了。“好鸭!”老壮不由地赞了一声。只见这十几只鸭子浑身雪白,身体肥硕,像一只只小船儿在水面上漂荡,十分招人喜爱。老壮突然想起在湖西王庄公社农技站工作的儿子说过,他们刚从京郊引进了一批良种鸭,大概就是这些吧?老壮一边想着,一边把这十几只肥鸭赶进自己的鸭群。
第二天,老壮一进湖就碰上了王庄的放鸭姑娘。
“大伯,你看没看到十几只鸭子?昨儿个的暴风雨把我的鸭群冲散了,回家一点数,少了十四只。是刚从农技站买的良种鸭,把我急得一夜没睡好觉呢!”
老壮看到姑娘那着急的样子,早已忘记了前些日子的不快,用手一指鸭群,说:“那不是,一只也不少,都在我这儿呢。”
“太谢谢您啦,大伯。我把鸭赶过来吧?”
“我来。”李老壮挥动竹篙,把那十四只白鸭从自家鸭群里轰出来。放鸭姑娘“呷呷”的唤着,白鸭归了群。
“大伯,咱们在一个湖里放了大半年鸭子,俺还不知道您姓甚名谁呢!”姑娘把小船撑到老壮的小船边,用唱歌般的发音发问。
“姓李,名老壮!”
“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不差,我就是李苇林他爹,”李老壮胡子翘起来,“我就是那个因为偷鸭子游过乡的李老壮!”
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大伯,谢谢您……”她匆匆忙忙地对着老壮鞠了一躬,撑着船,赶着鸭,没命地逃了。
“姑娘,你认识我家苇林?见到他捎个话儿,让他带几只良种鸭回来!”李老壮高声喊着。
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他自言自语地说:“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
小题1:文中画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中李老壮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赏析文中划线句子。(4分)
(1)“呀!您就是苇林、李苇林,不,李技术员的……”
(2)姑娘又一次惊叫起来。她双眼瞪得杏子圆,脸红成了一朵粉荷花。
小题4:对小说的主人公,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李老壮,有人认为是姑娘,你认为是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分)②为揭示李老壮的性格特点作铺垫,暴风雨使鸭子走失,李老壮没有据为己有,说明人物不是“小偷”,从而点明主旨。(2分)
小题2:先是心情快乐。开头写李老壮看到的景色是美好的,看到的姑娘是俊美的,都反映了他内心的快乐。然后气愤。姑娘戳到了他的痛处,他生气了,开始对姑娘反感,看到姑娘就暗骂:“瞧你那个鲤鱼精样子,浪说浪笑,不是好货。”最后轻松愉快。小说最后写李老壮知道姑娘认识自己的儿子,关系还不一般,消除了自己对姑娘的反感情绪。(答出每点1分,2点3分,3点4分)
小题3:(1)运用语言描写(1分),表现出放鸭姑娘当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开始不自觉下意识地直呼“苇林”,可看出她对他的喜爱,两人关系的不一般;后来改称“李技术员”,表现出放鸭姑娘发现眼前这位老人是苇林爹后的不知所措慌忙掩饰的心理。(1分)
(2)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1分),反映了姑娘得知自己面对的就是李老壮时的吃惊和羞愧。她吃惊是因为面对着的就是曾经打听过的李老壮,羞愧是因为自己曾经认为他手脚不干净,偷过鸭子游过街,揭过大家的伤疤。(1分)
小题4:(1)主人公是李老壮。①李老壮贯穿了全文,是主要描写对象。(2 分)②李老壮性格鲜明,形象突出。(2 分)③李老壮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人物性格特点,也反映了社会变化的轨迹。(2 分)
(2)主人公是姑娘。①姑娘贯穿了全文,从开头到结尾都有姑娘的身影。(2 分)②姑娘性格开朗,形象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2 分)③姑娘有先进的思想,是新时代的人物代表,更是新时期的致富代表,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2 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中画线语句为环境描写,首先要想到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一般性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等。然后结合着画线语句所在段落及后文的故事内容进行分析,“天空突然布满了乌云,雷鸣电闪地下了一场暴雨”为文章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同时为写鸭子走失,揭示李老汉的性格做了铺垫,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题2:可对文章情节进行梳理,然后根据李老汉的言行举止来推断老汉的心理变化。从李老汉与姑娘开始的对话中可知,他的心情愉悦开心。“‘游过’老壮掉过船头,把鸭子撵得惊飞起来。”从语气和动作可知,李老汉生气了。“李老壮长舒了一口气,感到十分轻松愉快” “这姑娘,真好相貌,人品也好,怪不得人说青草湖边出美人呢!”从心理描写和叙事性的句子中,可看出李老汉轻松愉快。
小题3:此类题可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结合着语句中的关键词来分析人物的心理或者性格,如第一题,是语言描写,以语无伦次的语言表现了姑娘复杂不知所措的心理活动;称谓的变化也反映出她与老汉儿子关系的不一般。第二问是神态和细节描写,“惊叫”表现出了姑娘的吃惊;“脸红”表现出了姑娘的羞愧心理。
小题4: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从人物性格、着墨的多少、故事的情节、反映的时代主题等角度来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各题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小题1: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例句:农人告余以春及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A.凡在故老
B.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C.臣具以表闻
D.则刘病日笃,
小题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这一句的翻译是:朝廷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B.“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中的“以”字意思一样。
D.《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
我们常说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部分。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文化”这个直接的概念,只有到了晚清,西方文化大规模进来了,与之相比较,才有中国文化之说。换言之,“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是晚清知识分子自我反省检讨传统的用语,它既包括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又包括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即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使用时不宜混为一谈。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一般把周秦以降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称作传统社会。
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人类学家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我倾向认为,文化应该指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系统,这是广义的用法;狭义的用法,可以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哲学、法律、道德等等。因此广义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中国传统社会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
但如果说到文化传统,就是另外的概念了。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至少应该传衍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地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文化典范。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对于文化传统来说,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往往由于这些传统有一种神圣的感召力,希尔斯把这种现象叫做传统的克里斯玛特质,即传统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和神圣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信仰的因素掺人,能否形成真正的传统,都不是没有疑问。即使缺少信仰的成分,也必须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凝结为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用儒家思想编织起来的纲常伦理,对家庭的结构和文化传承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它里面崇拜的成分大大超过信仰。
摘自刘梦溪《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
1.对“传统文化”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
B.传统文化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社会产生的文化,从内容的角度讲指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C.传统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指在传统社会中,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及其价值体系;从狭义角度讲指传统社会里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成果的结晶。
D.传统文化是指周秦至辛亥革命以前的传统社会产生的文化,其内容包括中华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
2.对“文化传统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传统主要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
B.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是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
C.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其中有些指一时的时尚所形成的文化典范。
D.文化传统是指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传统文化,它能够体现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民族的文化应该包括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部分。
B.中华文化是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的,其概念形成于晚清。
C.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表面是看只是语序不同,其实上二者关系不大。
D.有信仰或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形成真正的传统。
参考答案:1. C
2. A
3. C
本题解析:1.答案涉及的内容见一二段,其内容包括广义和狭义两部分。A、B项概括不全面,D项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
2.题干中的语句有两个要点:“背后”和“精神连接链”。B项错在第一句,C项错在错在后一句,D项错在“传统文化中传衍至今的文化现象”
3.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题)
高贵的灵魂
①贝多芬——世界上无数的人被他的音乐所感动,所震撼,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还有他的高贵的灵魂。
②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即使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黑暗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③罗曼·罗兰曾这样赞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什么样的征服可与之相媲美?波拿巴的哪一次战役、奥斯特利茨娜哪一天的阳光达到了这种超凡努力的光荣?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最辉煌的胜利?一个贫困、残疾、孤独、痛苦造就的不幸的人,一个世界不给他欢乐的人,竟创了欢乐带给人间!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壮语所说的那样,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在那句豪言壮语中,浓缩了他的人生,并成为一切勇敢的心灵的箴言:用苦痛换来欢乐。”
④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面对御座,也决不背叛真理。贝多芬说:“君王们和亲王们完全可以造就一些教授和机要参议;他们可以给后者以各种各样的头衔和勋章,但是他们无法造就伟大的人物,无法造就超脱于庸俗社会的心灵;——而当像我和歌德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时,这帮大人先生们应该感觉到我们的伟大。”歌德,这位德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也是受人们爱戴的。但是他比贝多芬高贵的灵魂却显得逊色。贝多芬曾讲述他与歌德一起散步的情景:“在归来的路上,我们遇见全体贵族。我们老远就看见他们了。歌德便掐开我的手臂,立于大路旁。我白费口舌地对他说了我想说的所有的话,但我就是未让他多走一步。于是,我把帽子压得很低,扣上外套上的钮扣,倒背着手,钻进密集的人群中去。亲王们和朝臣们排队恭迎;……我就很好玩地看看皇家车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他立于路边,低低他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事后,贝多芬毫不留情地把歌德狠狠地训斥了一通。对此歌德耿耿于怀,永远不原谅贝多芬了。
⑤18世纪末的维也纳是音乐气氛最浓的城市,当时在显赫贵族的客厅里,音乐表演成了一件高尚和时髦的事。所以贝多芬也就经常处在贵族及头面人物的包围之中。可他总是高高昂起他那狮子般的大头颅,从不献媚于任何人,显示出比贵族还要高贵。
⑥有一次,在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庄园里,来了几位“尊贵”的客人,正是侵占了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当时贝多芬正住在公爵的庄园里,当军官们从主人那里得知后,公爵便请求贝多芬为他们演奏一曲。贝多芬绝不愿为侵略者演奏,断然拒绝,猛地推开客厅大门,在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开。回到住处,他把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给他的胸像摔个粉碎,并写了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出生;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
⑦是的,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诚如贝多芬所言,由于偶然的出身,世界上有无数的公爵,而历史无情,这些曾显赫一时的公爵一个个都灰飞烟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第二段用比喻修辞形象地告诉我们贝多芬战胜苦难并创作《第九交响曲》的过程,第三段告诉我们这一过程就像波拿巴的战役、奥斯特利茨娜的阳光那样,让人心灵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B.贝多芬之所以训斥歌德一通,是因为他认为歌德就像君王们和亲王们一样,只是拥有地位和头衔,没有超脱庸俗社会的心灵。
C.贝多芬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请求,是因为贝多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对公爵向入侵者阿谀奉承的行径感到愤怒。
D.“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贝多芬对权贵的不屑,对自我独特个性的肯定。
E.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兼有描写、抒情、议论,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的贝多芬形象,
(2)结合文本,概括贝多芬的“高贵的灵魂”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四段有两处引用了贝多芬的话,请简要分析这两处引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人是出身贵族还是平民,不是自己决定的。但是,一个人是选择高贵还是低贱,却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这段文字可谓是思想深邃,让人深思,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B
(2)答:①用苦难换来欢乐;②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不背叛真理;③为人正直,不谄媚权贵,不给侵略者演奏。
(3)答:①第一处引用贝多芬对权贵们只能造就头衔和勋章却不能造就伟大人物的看法,直接表明了贝多芬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己的伟大的认识;
②第二处引用贝多芬叙述他与歌德面对贵族的不同表现的事实,通过对比更形象地表现了贝多芬面对权贵不卑恭的品质;
③这两处引用都为突出贝多芬“爱自由高于一切,面对御座也不背叛真理”的高贵灵魂提供了有力依据,使作者对他的评价更客观、真实。
(4)答:①一个人出身的高贵是无法由自己决定的,但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却可以由自己决定。
②贝多芬出身于平民,但他凭借对音乐的喜爱与执着,克服命运的不公与生的不幸,创作出感动、震撼世人的交响乐曲,用苦痛换来了欢乐,而且他心向自由,蔑视权贵,热爱祖国;
③贝多芬没有高贵的出身,却有不朽的作品、高贵的灵魂,在人们心中铸起一座丰碑;
④生活中的我们出身可能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不要计较出身的高低,更应注意在意志、修养等方面提升自己,也使自己的灵魂高贵起来,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回收太空垃圾
美俄卫星碰撞事故再次提醒人类,随着太空越来越拥挤,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很明显,比卫星和探测器数量增长更快的是大大小小的太空垃圾,这些垃圾已经严重威胁到未来的太空安全。
太空垃圾又叫太空碎片,是人类在航天活动中遗弃在空间的废弃物。太空垃圾中体积较大、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此外,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也会产生太空垃圾。火箭的第一和第二级分离较早,通常能进入大气层焚毁,第三级以上的部分,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卫星本体等,却将长期逗留在太空。此外,早期航天员在太空工作和生活时产生并被扔到太空中的垃圾,以及太空行走时不慎遗落在太空的螺母、工具等物品,也都是太空垃圾中的一部分。至今,地球周围已漂浮着超过15万块大小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的组成表明,几乎人类的每次太空活动,都不可避免会带来更多的垃圾。太空垃圾数量的快速增多,让运行中的卫星等航天器的正常工作受到威胁,碎片相互碰撞的概率也随之增加,这又产生了更多的碎片导致恶性循环。科学家们预测,随着太空垃圾持续增加,到2050年,类似美俄卫星碰撞的情况将从“史无前例”变成“日益频繁”。
不过想要对付太空垃圾,却不那么容易。从长远来看,太空垃圾真正的解决办法就是回收或及时将它们推到更高的太空轨道。但回收太空垃圾的成本过高,并可能导致更多的碰撞反而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因此,各国还是以“防”为主来尽量减少太空垃圾,其中主要分为“钝化”、“系留”和“转移”等方法。“钝化”就是消除能使火箭或航天器在轨道上发生爆炸的根源。在星箭分离之后,火箭上增设的排放系统将操作“三放光”的程序,即把储箱里的液体放光,把气瓶里的气体放光,把电池里的能量放光。这样,除非与别的航天器相撞,火箭自身不会爆炸。“系留”是指将航天器在发射和工作中产生的抛弃物系留在航天器上。“转移”是指在航天器寿命结束前,利用剩余燃料将它推到一条专用于 “埋葬”寿终航天器的“坟墓轨道”,防止它们影响和干扰正常工作的航天器。
不过预防只能尽量使太空垃圾增加的速度放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有的科学家提出了使用“太空吸尘器”的设想,让它在太空飞行时清除那些小型的太空碎片。但这需要它具备识别迎面而来的是正常工作的航天器还是太空碎片的功能,这又会导致“太空吸尘器”的构造太复杂,成本也太高。
总之,想要在已有约6000个各种航天器的太空处理掉那些太空垃圾,真是难上加难。
(选自《环球时报》第1868期,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太空垃圾是指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
B.火箭增设的“三放光”排放系统,可以使火箭在星箭分离后,火箭自身不会自行爆炸。
C.太空中存在着的可用于“埋葬”寿终航天器的“坟墓轨道”,有利于减少太空垃圾。
D.不断改进结构复杂、成本高的“太空吸尘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太空垃圾的问题。
小题2:下列不属于发生碰撞事故原因的一项是?(?)
A.卫星和探测器的增长速度小于太空垃圾的增长速度。
B.太空越来越拥挤,太空垃圾的数量正在快速增多。
C.已有太空碎片相互碰撞产生更多碎片导致恶性循环。
D.回收太空垃圾成本过高,并可能产生更多的太空垃圾。
小题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将太空垃圾推到更高的太空轨道与回收太空垃圾相比,不仅成本低,而且易于操作。
B.同时使用“钝化”、“系留”和“转移”三种方法,能使太空垃圾的回收变得容易。
C.漂浮在地球身边大小不超过1厘米的太空垃圾,同样会对卫星等航天器构成威胁。
D.人类的太空活动会带来更多的垃圾,解决太空垃圾问题要靠减少甚至终止太空活动。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A.指代错误。“太空垃圾中体积较大、较常见的主要包括已退役的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以及它们在碰撞后产生的碎块。”B.偷换概念。“三放光”是排放系统的程序,而非排放系统本身。D.无中生有。
小题2:答非所问。是太空垃圾难以回收的原因。
小题3:A.脱离文意。B.脱离文意。D.过于绝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