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8:00:52
1、单选题 下面对名著《家》的说明不正确两项(?)
参考答案:
小题1:E 3分 C2 分D1分
小题1:①陈嘉庚为开民智、齐民心不惜倾资办学;②创办“集美学校”;③创办厦门大学;④倡导华侨捐资兴学。
小题1:①倡导女子教育;②优待贫寒子弟(“反对办学分贫富”、“帮助贫寒子弟上学”亦可);③注意师范生培养(答其他内容不得分);④重视教学质量,注意全面发展;⑤重视选择校长和教师;⑥倡办职业教育;⑦要求普及教育。
小题1:这是一种高尚义举,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最需要这样大公无私毁家纾难的仁人志士,来发展教育,开启民智,团结民心,依靠教育救国,并且给广大海外华侨做榜样。
我不赞同这种做法,有悖人之常情。按照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无论如何也要给子孙留下部分基业,也是传统美德之一,顾大家也要顾小家,才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本题解析:
小题1:A“积资千万,全部用于兴学等公益事业”不是在“民国14年”;B时间顺序不对;D“影响到办理公事”不确切。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E,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针对各点,结合原文概括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1: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考点,能力层次为F,侧重“探究”能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以上三个小题,分析有道理即可酌情赋分。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每小题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冼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陈情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除臣冼马除:革除
B.以刘日薄西山薄:迫近
C.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逮:到了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B.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C.①但以刘日薄西山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D.①报养刘之日短也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小题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B.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C.①臣具以表闻②屈贾谊于长沙
D.①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②宾主尽东南之美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叙述了朝廷屡次征召催逼,自己辞不赴命,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要求。
B.“逮奉圣朝……实为狼狈”一段分别以“逮”“寻”两个时间副词领起,连续两次征召,一次“辞不赴命”,一次“辞不就职”,原因都是祖母“供养无主”,与全文首段呼应。
C.本段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皇恩浩荡,后申诉委屈矛盾的心理层次。
D.在本段末,作者以两个年龄数字的对比,说明报国日长,尽孝日短,表明忠孝难以两全,有力地证明自己只好舍忠而取孝的抉择的正确性,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4分)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3分)
(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D
小题5:(1)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4分)
2)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3分
(3)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A 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大意可知,除:授予官职。所以选A。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①介词,比;②介词,对、向;B项,①②都为动词,是;C项,①连词,因为;②介词,凭……的身份;D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去、往、到。所以选B。
小题3:此题考查词类活用的情况,要结合着具体的语境来理解。A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①②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C项,①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离、离开;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才俊。所以选D。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以使皇帝心甘情愿地批准他的请求”表述不正确,由原文内容可知,属于无中生有。所以选D。
小题5: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亲、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奔驰、以。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A.填入文中空缺处的词语,依次为:竟至,竟会,竟能。
B.文中划线句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表明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高度赞扬了中国女子百折不回、临死不惧的气概。
C.“苟活者”是指那些没有是非观念,面对烈士的死难无动于衷,没有行动的苟活着的人们;“真的猛士”是指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奋斗不息的勇猛的革命志士。
D.文章结尾句,作者以“说不出话”再次表达了满腔的悲愤、无尽的怀念、深深的歉疚之情。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A项,应是竟会,竟至,竟能;B项,划线句是单句;C项,“苟活者”是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谁能让我忘记?
侯德云
说起来,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怎么忘得了呢?
高考结束了,我闲在家里,苦苦地等待。我在等待大学的录取通知。哪个大学无所谓,只要肯录取我,它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
我很焦急。比焦急更让人闹心的,是无聊。那可真叫无聊。连小说也读不下去。心里有事嘛。
现在我才知道,无聊,其实是人生的一种痛。
那个命根子一样的录取通知终于来了。
我让自己的心情很尽兴地激动了一会儿,才慢慢打开那封金光闪闪的来信。
信上没多少字。很严肃,公事公办的态度。
我把信上的字,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又一个一个地数了一遍。周围没人。陪伴我的,是偶尔的几声鸟叫,几声蝉鸣,还有一株小白酒草,两株苍耳。
我心里悬着的石头落地了。我踏实了,舒服了,不知道自己姓啥了。我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了。我将光芒万丈悬挂在刘家庄的上空了。
我没有急着回家。没有。我知道,我的父母也都在烟熏火燎地盼着这个好消息。我的想法是,反正他们已经盼了很久,再多盼一会儿也没关系。
我走到村外,去看望那棵老槐树。我在老槐树下站了很久,默默地流泪。看见老槐树,我的泪水就止不住了。
我听见了自己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声音。往日的声音。它们没有走远。它们有着露珠一样的鲜活和清亮。
我不是看望老槐树。我是看望我自己。往日的自己。
好消息传到家里,家里的气氛立刻就变了。
爹放下饭碗,怔怔地看着他的儿子。那不是一般的看,是发了狠的。是用目光在拧。
爹的目光把我的脸拧红了。爹自己的脸也红了,红烧肉一样闪着油光。他忘记了午睡的习惯,背着手,身子一挺一挺地出了家门。
妈也放下了饭碗。她坐在炕沿上,一会儿撩起衣襟擦擦眼,一会儿又撩起衣襟擦擦眼。她说:“我的沙眼病又犯了。”
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爹的得意忘形,让我觉得有点不自在。
也不能全怪爹。刘家庄到地球上定居了上百年,什么时候长出过大学生?
好在,两天以后,爹就清醒过来了。
爹频频地到集市上卖西瓜。爹看西瓜的眼神很慈祥,很博爱。那是他儿子的路费、学费和生活费,不好好看看,行么?
我跟着爹,到集市上去卖过一次西瓜。仅仅一次,我再也不想去了。
那天很热,热得很不要脸。我的手指甲都冒汗了。集市上的人,却很少有来买西瓜的,好像吃了西瓜就会着凉似的。太可恨了。
我脸上的沮丧像汗水一样欢快地流淌着。爹看见了。他皱了皱眉头,弯下腰,从筐里挑出一只最小的西瓜,一拳砸开,递给我。
我说:“爹,你也吃。”
爹说:“我不吃。我吃这东西拉肚子。你吃你吃。叫你吃你就吃,哈。”
西瓜有点生。不甜,有一股尿臊味。我吃得很潦草,匆匆忙忙就打发了。扔掉的瓜皮上带着厚薄不均的一层浅粉色的瓜瓤。
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走过去,将瓜皮一块一块捡起来。他用手指头弹弹瓜皮上的沙土,又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那些日子,妈换了一个人似的。她很少说话。她喜欢盯着鸡屁股看。不光看,还经常去抠。抠得一丝不苟。好像我要去的地方,不是大学,而是鸡屁股。
爹说:“别理她,。你妈跟鸡屁股有仇。”
妈的确跟鸡屁股有仇。那一天,她又去抠芦花鸡的屁股。按她的说法,这个挨千刀的货,屁股里夹了一只蛋,两天了,还没生下来。是锈住了么?妈很生气。她把自己的手指头变成了挖掘机,在芦花鸡的屁股上开工了。她成功地从芦花鸡的屁股里挖出了一泡黄水和几小片鸡蛋皮。
我走出家门的那一天,可怜的芦花鸡死掉了。
公共汽车开出很远了。我回过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我看见的,只是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
小题1:为什么作品结尾说“我没有看见爹妈。也没有看见刘家庄”,却能够看到“几块西瓜皮和一只死去的芦花鸡。”(4分)
?
小题2:作品中动词的出色使用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试结合作品分析以下句子中加点动词表现了“爹”怎样的形象特征。(5分)
①爹把他的唾沫星子喷遍了刘家庄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兴高采烈地接受着每一个角落里喷向他的唾沫星子。
?
②爹狠狠地扎了我一眼……轮流把它们压到嘴巴上,像刨子一样刨那些残留的瓜瓤。
?
小题3:有人认为“爹”啃西瓜皮和“娘”抠鸡屁股的情节太过夸张,不够真实,这样写降低了作品的合理性和可信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6分)
?
参考答案:
小题:(4分)因为汽车开出很远了,爹妈和村庄已经无法看见;(1分)西瓜皮和死去的芦花鸡代表着爹妈对“我”深沉的爱,铭记在“我”的心间,呈现在“我”的眼前。(3分)
小题:(5分)① “喷”写出了“爹”到处向别人传播“我”考上大学的喜讯时兴高采烈的情形。(1分)表现了“爹”对“我”的爱,并为“我”感到骄傲。(1分)
②“扎”写出了“爹”对我的“浪费行为”的不满和责怪,“刨”形象地写了“爹”吃西瓜时唯恐浪费而尽力啃干净的情形。(2分)表现了“爹”的节俭。(1分)
小题:(6分)可按以下A或B两种意见答题。
A:?不同意。(1分)这两个情节是父母在贫困生活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儿子筹集上学费用而做出的无奈举动。(2分)作品正是通过这种无奈举动,更加突出体现了“爹娘”对“我”深沉无私而又令人辛酸的爱。(2分)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1分)
B:?同意。(1分)“爹娘”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也不至于做出如此夸张举动。(2分)作品为了表现父母对儿女深沉的爱这一主题而设计如此不切实际的情节,(1分)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也使作品主题的可信度下降。(2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