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7:58:04
1、阅读题 阅读24章,说说瑞珏和梅是如何深入对方内心的?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扛?椽?树(节选)
刘成章
①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②滔滔的河。滔滔的神话和历史。滔滔的云中飘带和地上脚步。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转斗移五个世纪,五百年五个世纪十几万个晴晴阴阴的日子,纷来沓至,应接不暇,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啊不绝。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竞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陕北是满眼的干山圪塔。依依者不是这柳。——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③一次一次地被冷落,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碰到谁的头上,都无疑是重大的打击,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这柳,我心想它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废的样子了。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
④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⑤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蛾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出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⑥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⑦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⑧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暴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小题1: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解释划线的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1)这就是这柳。
?▲?▲?▲?
?▲?▲?▲??
(2)这就是陕北的柳。
?▲?▲?▲?
小题3:扛椽柳为什么千百年来不为众多作家欣赏,却能激发本文作者如此浓烈的情感?(6分)
小题4:请从语言特点或情景关系中选取一个角度对本文进行简要的赏析。(6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手斧是早期人类的重要工具,它经过了两面加工,技术要求高,是衡量早期人类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表明当时人类的想象力和对工具设计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多年前,中科院野外考察队在广西百色盆地发现了许多以手斧为代表的打制石器,但是,南方的红土有很强的酸性,以致可作断代标准的古生物化石没能保存下来,因而考古学者无从确定这些石器产生的年代。古人类是何时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他们所拥有的文明距今有多久?这,一直是个谜。
就在考古学者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又意外地发现,在遗址中有大量玻璃陨石,这些陨石与石器处在同一地层。这一发现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因为,根据考古学可以知道,陨石和石器处在同一地层,那么它们存在的年代则是大致相同的。
玻璃陨石是彗星撞击地球的产物。叫它玻璃陨石,是因为它的含量跟玻璃一样有二氧化硅,而且跟玻璃一样坚硬。
科学研究发现,各种矿物的内部,原子核在自然状态下会产生衰变。原子能研究院的专家对陨石进行了测定,根据原子核衰变的情况得到的平均数据是,它们陨落到地面已有76.2万年。那就是说,百色石器的出现距今已有70多万年了。
但是,由这些陨石能否推断出百色旧石器产生的年代,却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一些专家的质疑。因为在非洲,早期人类常常用陨石作工具或护身符。他们说,陨石可能是从别的地方带到这里和石器埋在一起的,所以,陨石的出现很可能早于这里早期人类生活的年代,用陨石来判定这些石器的具体年代并不可靠。
面对这种假设,考古学者困惑了。看来,只有证明这些陨石并没有经过人工搬运,才能说明它与石器出现于同一时期。
考古学者将陨石周边的土样采集回来,希望能找到陨石碎片。因为陨石如果是在当地坠落的,在与地面碰撞的瞬间,应有碎片出现。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发现了不少直径不到0.5cm的碎片,而且从放大镜上看,没有人工的痕迹,这说明陨石是原地埋藏的。
美国也派来了专家,他们用另一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是,石器的出现距今已有80万年。
80万年前的一天,一道刺眼的白光照亮了远古的上空,一个火球快速地向百色地区坠落,在高压、高温冲击波的作用下,火球在与地球相撞的瞬间膨胀爆炸,四处飞溅的熔岩冷却后形成玻璃陨石。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目睹了这一切,而当时他们已经会制作手斧了。
小题1:下边对“手斧”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手斧是一种简单的农业生产工具,但它是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中有代表性的劳动工具。
B.手斧是用石头加工制作而成的,但它制作的难度比一般石制工具制作的难度要大。
C.手斧制作的成功,说明当时的人类颇有智慧,已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设计能力。
D.手斧在我国广西出土,说明80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我们华南这广大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小题2:下边对“玻璃陨石”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玻璃陨石是彗星撞击地球时膨胀爆炸,飞溅的熔岩冷却后所形成的遗留物质。
B.玻璃陨石内含有二氧化硅,其原子核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衰变。
C.根据玻璃陨石内部原子核衰变的情况,可以测算出与它处在同一地层的石器制作的时间。
D.非洲也有玻璃陨石,生活在非洲的早期人类还用它作护身符来祈求平安。
小题3:测定手斧制作的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遇到哪些难题?下边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方酸性极强的土壤腐蚀掉可作断代标准的古生物化石,难以找到断代的依据。
B.玻璃陨石内部原子核衰变的情况非常复杂,需要用科学手段反复地精确地测算。
C.玻璃陨石是不是在当地坠落、原地埋藏的,需要找到大量的强有力的证据。
D.玻璃陨石上有没有被用作工具或护身符的人工痕迹,需要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
小题4:下边是从本文中提取的信息,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本文看,80万年前生活在我国南方的早期人类已经不是停留在动物的本能上,而是运用智慧去求得生存。
B.过去,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只有非洲出现过以手斧为标志的古代文明,从本文看,在亚洲同样也出现过这种文明。
C.考古工作者一般依据古生物化石来判断地下文物产生的年代,有时也可以从“天外来客”那里得到信息,作出判断。
D.从本文看,亚洲是人类的发源地,人类在这里诞生,在这里生存和发展,然后再经过漫长的岁月走向世界各地。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①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里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可能是最清闲的。”
②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工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③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第一笔用淡蓝画出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④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像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会强。”
⑤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教育,让每一个学生自然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们,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⑥希腊哲人,想出一套训练帝王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作一个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种帝王的训练。
⑦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三十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⑧青年们一切都以自己为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的经典。
⑨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还是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仍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⑩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11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死一个文化的。
○12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坚忍不拔那一部分,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13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14天暗下来,星星,一个一个的亮了。
小题1:题目“哲学家皇帝”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所指之人有哪些特点?(3分)
小题2:作者在湖边遐想,思考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3分)
小题3:文章第③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文章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进化生物学家没有认识到他们的研究或多或少地与两个不能比较的领域相连:一个是信息领域,一个是物质领域。你可以将种种星系与灰尘粒子相提并论,因为它们都有质量、电荷以及长宽等尺寸;但你不能这样比较信息和物质,信息没有质量、电荷或毫米尺寸的长短。同样,物质世界也没有比特单位,你不能度量多少黄金有多少比特;这儿没有冗余量、失真度或任何其他我们用来描述信息的符号。缺少共用的符号使物质和信息两个领域互相独立、彼此隔离,只能各自在自己的领域里讨论问题。
基因是信息包,而不是实体。DNA分子碱基对构成的式样指定了基因的成分。但DNA分子只是媒介,不是信息。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对于理清进化思想绝对是必不可少的。在生物学领域,当你在谈论基因、基因型和基因库这类事情时,你就是在谈论信息,而不是现实存在的物体,它们是两种模式。
你可以把《唐·吉诃德》当成一叠印有墨迹的纸,但你能把它制成光盘、磁带,把它变成让盲人听到的声波。不管这本书(的内容)进入何种媒介,它总是同一本书,同一种信息。这对于文化领域中的任何事都是一样的真理。它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媒介中记录,但不论它记在何种介质中,它包含的影响人们行为的文化信息总是相同的。很明显,在文化的进化中,咖啡杯或桌子这样的概念是能持续存在的,而咖啡杯和桌子却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信息持续存在的结果而一再出现,告诉人们怎样制造咖啡杯和桌子。
在生物学中有同样的方式:手脚、鼻子和其他部分不会持续存在,它们作为形成手脚、鼻子的遗传构造的结果而反复出现。这就是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信息。显然,正是由于信息的这种生理表现,我们才得以了解信息。
不弄清信息与物质间的区别,就不能驱散在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上的迷雾。例如,将基因与个体相比较,来讨论选择的层次是不合适的:从“个体”方面讲,你指的是物质实体;而从“基因”方面讲,你指的是信息包。我们谈的应该是“基因”和“基因型”。你必须在这两个主要领域内看待进化选择的层次这个问题,意识到你在做什么。选择层面的对照应该保持在同一个领域内。
弄清了领域的区别后,要确定层次了,而你却发现在这两个主要领域里,进化选择的层次并没有完全对应。一般规律下,如果我们只注意有性生殖种群,那么,信息(也称载码)领域里只有两个可能的选择层次:基因和基因库。自然选择可以在同一个种群中作用在不同的基因上;也可以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在不同的基因库上。这两种情况都属于能产生有趣效果的进化因素。
另一方面,在物质领域,自然选择可以在个体的层次上起作用,即不同的个体或某一群个体,后者指昆虫群落或家族,不管该家族是否是分化后的群落。这些个体暂时聚集的群落导致了所谓的“特征群选择”,以及不同种群间的自然选择的产生。这就是不同的基因库之间的自然选择的物理基础。但是,在这个层次之下,同一个种群之间的内部竞争,在载码领域并没有相对应的细化的层次。昆虫群落间竞争中的种种重大事件都记录在基因的层次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澄清两大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摘编自美国约翰·布罗克曼《第三种文化:洞察世界的新途径》)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基因是信息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不是现实存在的某些物体,不同于具有媒介性质的DNA分子。
B.基因包含生物形成遗传构造的结果能持续下去并不断进化的信息。
C.基因中信息的持续与文化领域中信息的记录和持续具有相同的原理。
D.基因就是指选择层次上的“基因型”,并不是强调复制重要性的物质。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星系与灰尘粒子虽然没有冗余量、失真度等符号,但都有质量、电荷及长宽等尺寸,都属于物质范畴,可以作比较研究。
B.在生物领域,过去的进化思想不够清晰,是因为生物学家不能注意区别对待媒介和信息,研究讨论的模式发生了错误。
C.把《唐·吉诃德》制成光盘、磁带,或者变成能让盲人听到的声波,只是记录的媒介不同,其中能持续的信息是一样的。
D.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选择可在同一个有性生殖种群中作用于不同的基因,也可在同一个生态区内作用于不同的基因库。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缺少共用的符号,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互相独立、彼此隔离,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不是生物学家的研究范围。
B.生物学的基因与物质实体有着本质区别,它承载生物的遗传结构等信息,同时通过生理表现的形式复制各种信息。
C.在物质和信息这两个主要领域中,自然选择层次并不是完全对应的,这是曾经笼罩在进化选择的层次问题上的迷雾。
D.对研究生物进化来说,澄清物质领域和信息领域的区分问题和自然选择的层次问题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前提,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