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03 07:41:3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弛:延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5.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D
3.C
4.D
5.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6.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
?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年大将军羹尧,儿时性黠犷,力复过人,入塾不肯读书,师偶威以夏楚,反受其侮,齿已舞勺,尚不识一丁字。(其父)都统患之,遍托人物色名师,有能教化其子者不吝厚俸。有叟突然不介来谒,自称愿为公子师。都统谓叟曰:“豚儿蠢劣异常,先生惠然肯来,敢问教化当用何法?”叟曰:“如公不弃老朽,请择乡村僻地筑花园一所,池沼山石、竹木花草毕具,备设经史图籍及一切兵器日用各物。园中惟居师弟二人,不用仆从。四围高其墙垣,不必设门,仅留圭窦,按时以进饮食。比及三年,老朽自有以报公也。”都统如言部署。叟与羹尧居园中,日自兀坐观书,听羹尧所为,绝不过问。羹尧日浚沼填池、移山运石、种竹木、栽花草,嬉戏自得,亦与叟从不通一语。自春徂秋,园中池沼、山石、竹木、花草,或自东迁西,或由南徙北,迁徙既遍,羹尧颇自厌烦。一日饭毕,见叟观书孜孜不倦,旁观良久,似有羡心,卒然问曰:“先生竟日看书,其中果有味耶?”叟漫应曰:“书味极好,非汝所知也。汝第戏耳,勿来相嬲。”曰:“然则我亦可学乎?”叟曰:“有何不可?但恐汝不肯用心耳。”曰:“我若用心,汝肯教否乎?”叟笑曰:“汝如肯用心,我有何不肯教?”羹尧喜曰:“请从今天始,愿师有以教我幸甚。然究竟读书有何好处?敢请。”叟正色曰:“书之好处甚多,上焉者为圣贤,其次立功名,又其次取富贵,不知汝欲自居何等也?”曰:“敢问何谓为圣贤?”曰:“则古称先躬行不倦,明体达用,可仕可隐,道重一时,教垂百世,是谓为圣贤。”曰:“何谓立功名?”曰:“贯通天人,经纬文武,伐罪戡乱,拓地开疆,带砺山河,勋铭钟鼎,是谓立功名。”曰:“何谓取富贵?”曰:“简练揣摩,务趋时尚,弋获科第,雍容华瞻,妇嬉子笑,温饱自甘,是谓取富贵。”羹尧沉吟久之,曰:“圣贤非所敢望,寻常富贵又非所屑,愿师教我以立功名者可乎?”叟曰:“汝果真心从学乎?”羹尧乃拔剑斫树誓之曰:“如不真心从学,有如此树!”叟知其志已决,大喜,于是先取经史,日与讲论,又教其攻习举业,暇则谈论兵法,早晚或习射、或舞刀剑干戈,相与为乐。羹尧天资固优,凡事一学即精,三年学果有成,其齿甫成童也。(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葛虚存著))
1.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羹尧所为?听:倾听
B.自春徂秋? 徂:及,至
C.汝第戏耳?第:只管
D.勋铭钟鼎? 铭:铭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先生惠然肯来? 卒然问曰
B.按时以进饮食? 老朽自有以报公也
C.书之好处甚多? 羹尧沉吟久之
D.其中果有味耶? 叟知其志已决
3. 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都统患之,(乃)遍托人物色名师
B.听羹尧所为,(却)绝不过问
C.我若用心,(则)汝肯教否乎
D.圣贤非所敢望,(而)寻常富贵又非所屑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都统对年幼的羹尧顽皮不肯读书很担忧,就不吝厚俸物色名师教化他,并如叟师所言,耗巨资建筑花园,部署一切,表现了为人父者对儿子深深的爱与期望。
B.叟师对羹尧教化有方,“听羹尧所为”欲擒故纵,“书味极好,非汝所知也”吊足胃口,“但恐汝不肯用心耳”“汝果真心从学乎”激将有法,终使他真心从学。
C.年羹尧儿时很顽皮,蠢劣异常,不肯读书,但一经叟师激发出学习之志趣,就变得聪明优秀,经史举业,兵法兵器,凡事一学即精,居园学习三年就学有所成。
D.年羹尧由“齿已舞勺,尚不识一丁字”到“三年学果有成,其齿甫成童也”的转变,足以说明在学习成才上教师的教育方法与学生的学习志趣二者都非常重要。
参考答案:
1.A
2.A
3.B
4.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顾计不知所出耳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B.今行而无信信:诚信。
C.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略:掠夺、夺取。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今行而无信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樊於期乃前曰乃今得闻教
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组长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小题3:从后两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
B.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
C.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D.心狠手辣,为取“信物”诱使樊将军自刎。
小题4:将下列文言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4分)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空着手没有什么凭信,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这样,将军的仇就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
本题解析:
小题1:信:凭信,信物
小题1:A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
C、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 D、介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来。
小题1:“心狠手辣”不对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金溪县义渡记明
宋濂
抚州金溪县南若干里,旴水与清江合流入于汝,名曰东溪。其地为四达之衢,人之所负、物之所载,咸出焉。溪广不可梁,必籍舟乱流①以济。当气升水起,篙师舣棹以征金钱,逾时不能遽涉。或水落气缩,冰霜寒冱②,类揭跣③以进,若履刀戟然,人病之。
溪滨质士曰何有华,恻然以为己忧,伐坚木造舟,置诸冲,往者聚数十人辄渡之,来者亦然。割田食舟子,自朝抵夕,不敢斯须远去,舟败,更新之。《周语》曰:“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④此有司济人常事尔。初,不责民也。有华以编氓⑤,能佐官政之不及,可不谓贤哉!
有华字祥瑞,周穷扶难,劈途架桥,其事盖不一而足云。
【注】①乱流:横渡。②冱:冻结。③揭跣:赤脚。④《周语》四句:意思是寒露节后雨季停止,五日之后,秋水干涸。雨季过了修路,水干了架桥。⑤编氓:编入户籍的普通人。
1.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其地为四达之衢( )
⑵置诸冲( )
⑶周穷扶难( )
⑷其事盖不一而足云( )
2.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旴水与清江合流入于汝——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B.人之所负——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类揭跣以进——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水涸而成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溪广不可梁,必藉舟乱流以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履刀戟然,人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说何有华“恻然以为己忧”,其“忧”的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何有华的优秀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通达?
(2)之于?
(3)接济,帮助?
(4)表推测,大概
2.C
3.(1)河流十分宽阔,无法架设桥梁,一定要借助舟船横渡才能过河。
(2)如同脚踩在刀戟之上的样子,人们都以此为忧苦。(意对即可)
4.东溪是交通要道,渡河却十分不便;百姓皆以之为苦。(意对即可)
5.心系百姓急人所急(周穷扶难)、 虽为布衣却能辅佐官政(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已却悔,如何?已:停止。 ?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约束。 ?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留。 ?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 (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