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7-03 07:39: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虽然后来我们极力掩饰着,但母亲脸上的黯然还是晦涩得让人心疼。那天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儿,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的同学。她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第一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D
(2)用了倒叙的写法,先交代了“母亲出了情况”这一结果,引起读者注意,增强小说的吸引力还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流露出了我们的吃惊和对母亲再婚的反对心理。总领下文,为下文介绍“母亲出了情况”的经过做了高度的概述。为后文的“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留下伏笔,使结构完整。(意对即可)
(3)电话是小说中的一个线索,具有展现情节发展的作用。“我”提前回家所发现的电话,是母亲和老年大学同学在通话,母亲处在高兴中,是情节的开端。“我”感到“母亲出了情况”。新的周末大团圆时六点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打来的电话,母亲处在无奈中,是情节的发展,母亲被迫放弃。六点准时响两声的电话,是母亲老年大学同学报平安的电话,母亲再婚被我们彻底打散了,是情节的发展。顽强地持续着的电话,是老人女儿的电话,老人临终乞求与母亲见一面,是情节的高潮。(意对即可)
(4)思路提示:赞同老年人再婚。赡养老人,让老人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做儿女们的责任。儿女们虽然可以给老人提供许多物质上的条件,但老年人在情感精神方面的需要,是儿女们不能提供和取代的,给老人找合适的老伴,以完美地解决这个问题。儿女们不能太自私,只是从自已的脸面出发,或者从自己的子女需要老人照顾出发,来威胁老人,伤害老人,这是不仁道的行为。(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名著简答。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不仅达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也堪称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思想深邃,艺术精妙。请你试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概括它的成就。(每一个方面不少于两点)(4分)
⑴思想上:??⑵艺术上:


参考答案:思想上:①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
②歌颂了叛逆者和奴隶们的斗争精神;
③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艺术上:①性格独特的典型形象描写;②宏伟、缜密的整体结构;③精美、纯熟、传神的语言。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邂逅
(巴西)维里西莫
  她发现他对着几瓶进口葡萄酒若有所思地想改变方向,但为时已晚,购物车在他脚边停下了。他看了她一眼,最初毫无表情,继而露出吃惊的神色,接着显得有点慌乱无措,最后两人微微一笑。他们做过六年夫妻,一年前分居了。自从分道扬镳之后,这是第一次邂逅。两人笑了笑,几乎同时说了话,不过还是他先开口的:
  “你就住在这儿?”
  “在爸爸家。”
  在爸爸家?他摇摇头。他的购物车里装着罐头、饼干,还有许多瓶酒。他装作在车里整理什么,无非是免得让她看出他那副激动的样子。
  他听说岳父死了,但没有勇气去参加葬礼。那是在刚刚分居以后,他没有勇气去向这个女人表示礼节性的同情,因为恰恰在一个星期以前,他轻蔑的称她是“母牛”。他说什么来着?“你是条没心肝的母牛!”其实她一点儿也不像母牛,而是个苗条女人,可当时他没有想出别的侮辱人的词儿来。那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她呢,管他叫“装腔作势的人”。他想最好别问她妈妈了。
  “你呢?”她依然挂着笑容问。
  她还是那么俏丽。
  “我在附近这儿有个套间。”他没有去参加老人的葬礼,他做对了。第一次见面是这个样子,夜深人静的时候在超级市场不拘礼节的见面,这样更好。可天都这么晚了,她在这儿干什么呢?
  “你总是深更半夜买东西?”
  “老天,”他想,“她会把我的回话当作讽刺吧?”这恰恰是他们夫妇的一件麻烦事,他从来不知道她会怎么样理解他所说的话,就因为这个,他竟然叫她“母牛”。这个侮辱性的词毫无疑问地说明他轻视她。
  “不是,不是,是跟几个朋友在家里聚会,决定做点儿吃的,可家里什么也没有。”
  “真是巧极了!我也有客来访,来买点喝的、肉饼什么的。”
  “竟有这么巧的事!”
  她刚说的那几个朋友,是他们俩在一起时的什么人吗?是经常见的那几个人吗?他可是再也没有见过他们。她向来比他善于交际。不过谁知道是不是男朋友呢?她是个漂亮、苗条的女人,当然可能有情人,这条母牛。
  她呢,也在想:他厌恶凑热闹,厌恶走亲访友。在他看来,所谓消遣就是到爸爸家里玩纸牌。可现在竟然请朋友到家做客了。也许是女朋友吧?不管怎么说,他还算年轻……大概是让女朋友呆在房间,他来买东西了。怪不得正买进口葡萄酒呢,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他思量,她不想我。她家里高朋满座。看见她时我有点慌乱,她大概觉察到了,以为我怀念着她。我可不会让她称心如意,不,小姐。
  “我存的酒快喝完了,总有客人来。”他说。
  “我们家也是接连有聚会。”
  “过去你就一向喜欢搞聚会。”
  “你可不喜欢。”
  “人都在变,是不是?改变自己的习惯……”
  “当然。”
  “如果你再和我一起生活,会认不出我来的。”
  她依然笑容可掬的说:“愿上帝饶了我吧。”
  六年期间他们相亲相爱。一个离开一个,两人谁也不能活。朋友们说,这两人,如果有谁死了,另一个就会自杀。可朋友们不知道,他们一直受到误解的威胁。他们相爱,但互不理解。好像是爱情有更强大的力量,代替了理解。他说的话她能理解,可他什么也不愿意说。两人一块儿走到收款台。他没有主动提出为她付账,反正她招待朋友用的是他转给她的抚恤金。他想问问她母亲怎么样;她呢,想问他感觉如何,尿酸的毛病又犯过没有。两个人刚要同时开口说话,却又笑了,接着便什么也没有再说就分手了。
  回到家里,她听见妈妈躺在床上嘟哝,说她一定得改改那套半夜三更买东西的习惯,应该交朋友,做点事,不要老是哀叹失去了丈夫。她一言不发,收好买回的东西就睡了。
  他回到房间,打开一盒肉饼、饼干包和一瓶葡萄牙的葡萄酒,孤零零地吃着,喝着,一直呆到有了睡意,便躺下了。
  睡着前她想道,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睡着前他想道,这条母牛
1.请简要分析小说为什么以“邂逅”为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对文中画线语句从技巧、内容、作用三方面简要赏析。
  睡着前她想道,这个装腔作势的家伙。
  睡着前他想道,这条母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并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心口不一,吝啬小气;“她”苗条俏丽,却缺乏细腻温柔的性情。
B.“他”和“她”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分居后的生活状况,如对对方热切关心而外表故作冷漠。
C.“人都在变,是不是?”一年的分居生活使男女主人公的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
D.爱情的消失使“他”和“她”分道扬镳,猜疑使“他”和“她”破镜难圆。
E.莱辛认为,艺术美在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从情节安排看,本文完美地实践了这一点。


参考答案:1.BE
2.①“邂逅”是小说的核心情节,小说情节从男女主人公在超市邂逅展开,文末以分手作结。
  ②“邂逅”的意思是偶然相遇,暗示男女主人“什么也没有再说就分手”的必然结局。
  ③“邂逅”为人物活动提供契机。
3.技巧:心理描写(或“内心独白”)。
  内容: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因邂逅时对方的态度而不满,更写出彼此的孤独寂寞和“怀念”。
  作用:突出误解之深,强化主旨。
4.小说通过叙写男女主人公分居一年后邂逅的故事,告诉人们仅仅有爱远远不够,不能用爱代替理解,要学会表达爱,理解爱。(大意正确即可。)
  “理解或看法”示例①:就爱情婚姻而言,不仅需要真爱,还需要表达爱。现今,离婚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或因爱不被理解而分道扬镳;或因缺乏沟通和理解,爱情被时间稀释,最终形同陌路。爱和理解,是幸福婚姻家庭的共同元素。(言之成理即可)
  “理解或看法”示例②:就父母与子女而言,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本能,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由于年龄、经历和所处环境的关系,代沟往往对这种爱加以消解,这就需要我们“爱就大声说”,子女与父母长辈之间加强沟通,增进理解,让爱和理解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刘备取蜀成功,孙权要讨还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下的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三郡。不久,孙权依吕蒙之计,白衣渡江,袭取了的荆州,并擒拿了关羽。关羽誓不投降,孙权考虑良久之后,将关羽捆绑送给曹操,以转移祸害。(《三国演义》)
B.经过激烈争论,最后首席陪审员认为:裁定她犯了罪,但没有蓄意抢劫,没有盗窃财物,从宽发落。但由于“疏忽”,竟在裁定的意见书上漏掉“是有罪,但并非蓄意杀人”。因此,玛丝洛娃被判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复活》)
C.吴荪甫是一个野心勃勃的资本家。事业上,他曾略施小技,就挤垮了朱吟秋的丝厂,又组建了“益^91考试网司”,一口气吞并了8个日用品制造厂。但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感情不好。(《子夜》)
D.觉民对琴低声说:“琴妹,我们学堂明年暑假要招收女生。”听到这消息,琴十分高兴,说到时候要第一个去报名。回家后,她找母亲商量,母亲的态度虽然让她很失望,但当她读了易卜生的《娜拉》后,又充满了希望。(《家》)
E.一直憎恶爱斯梅拉达的女修士居第尔,在看到爱斯梅拉达在广场上跳舞时,无意中发现了爱斯梅拉达小袋里的小鞋子,发现两只鞋子的形状和颜色完全一样,女修士发现爱斯梅拉达竟是自己15年前丢失的女儿,分别多年的母女才由此相认。(《巴黎圣母院》)
小题2: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
这段话是谁说的?她为什么这么说?请你简述事情的经过。
(2)阅读下面《欧也妮?葛朗台》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父亲,祝福我吧。”她要求道。“好好照看一切。到了那边向我交账。”他说的这最后一句话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欧也妮在父亲死后是如何对待拿侬和查理的?她用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做了哪些公益善事?对她的这些做法,周围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答案:
小题1:AE( 5 分,答对一项3 分)
小题2:(1)是鸳鸯说的(l 分)。贾赦看上鸳鸯,让邢夫人向贾母讨来做妾,但鸳鸯坚决拒绝(l 分)。贾赦得知后大怒,以为鸳鸯不愿嫁他是因鸳鸯看上了宝玉或贾琏,便传话于鸳鸯,叫她休想,且不会放过她(2 分)。于是在贾母等人面前,鸳鸯说了这些话, 并铰发立誓死也不嫁(1 分)。
(2)欧也妮资助拿侬结婚,让拿侬的丈夫担任总管;(1 分)拿出一百五十万法郎替查理还清父债;(1 分)用遗产做了许多公益善事:建了1所养老院、8处教会小学和一所图书馆。(2 分)这些做法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或:欧也妮受到人们普遍的尊重)。(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A句多处错误:孙权依陆逊之计白衣渡江,袭取了荆州,擒拿了关羽并将关羽斩首。然后将关羽的人头送给曹操,曹操识破了孙权的计谋,为了消除误会,命人将关羽厚葬。E项当副主教将爱其梅拉达交给女修士居第尔时,居第尔发现两只小鞋是一对。
点评:识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考查的是课外阅读的积累。平时阅读或复习时应注意对情节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这几个关键要素的识记。解答选择时,也应重点从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等方面进行检索,找出存在问题项。
小题2:试题分析:第1小题答出人名不难,但叙述相关情节对一些不熟悉《红楼梦》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从宝玉着手联想。第2小题涉及三问,依问而答,难度不大。
点评:本类题的考查是二选一,第1题相对第2题来说,有些难度。因此,在解答此题时,学生可根据的知识储备选择相对容易相对有把握的题目来答。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马连良与“马派”
①马连良,北京人,回族,生于1901年,1909年入喜连成(后改为富连成)科班。茹莱卿、叶春善、王月芳、蔡荣贵、萧长华等曾为他传艺。10岁时,他曾在《朱砂痣》中为谭鑫培、陈德霖、贾洪林等配戏。
②在上世纪30年代,扶风社演出剧目颇多。其中一些剧目马先生还做了大胆的改革。《借东风》,来源于本戏《三国志》。早年《三国志》是三庆班的拿手戏,听说只在每年年底封箱前才上演,平时不演。后来富连成科班上演时共有四本,分四天演完。马先生的《借东风》,就是选择了其中最精彩的一本。在此剧中他前饰鲁肃,后饰孔明。这出戏后来成了“马派”的代表作。
③马连良在舞台上做功很“帅”。作为一个舞台艺术形象的塑造者和表演艺术家的马连良,他掌握了戏曲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等各种手段;具备了无比宽广的舞台表现力,使之得以表现类型繁多的舞台人物。不论内行外行,都有一个字的评价,叫做“帅”,这是北京的土话。马先生经常对我讲:“我们表演时,要先打闪后打雷。”他用自然现象来比喻舞台表演,意思是要以情带声,以内在的情感带动外部的动作。
④马连良的唱腔有“味儿”。马先生主张“唱要和说话一样”。意思就是要唱得自然、亲切。他的唱既饱含着情感,又给人以醇厚、舒畅的音乐美感。马先生突破了传统句法,把每个字安排得都很得当。句子长短虽然不规则,但唱起来丝毫没有感到别扭,反倒觉着很新鲜、很动听。马先生经常向学生讲:“要使相同的曲调唱出不相同的‘味儿’来。”那么这个“味儿”哪里来呢?他要求从吐字运腔上下功夫,强调从人物出发。比如,他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这三出戏时,指出它们都有一段“二黄慢板”,唱词的头一句都是“一轮明月照窗……(最后一个字各有不同)”,人物同在夜晚抒发着各自的心情。但伍员的恨满胸怀,陈宫的悔恨交加,寇准的疑惑不安,才是决定这三段唱腔各自“味儿”的关键所在。又如“四平调”,《清风亭》中的贫苦老头张元秀这样唱,《遇龙酒馆》中的永乐皇帝也这样唱,但前者唱来是凄凉悲惨,后者唱来是雍容华贵,“味儿”也就酸甜苦辣各不相同了。
⑤马连良的舞台念白很有特色。京剧传统戏的韵白,人们常常说它是一种旋律简单没有伴奏的唱,就是说它有音乐感,和真正的唱具有协调性,人们在追求有“味儿”的唱时,也追求有“味儿”的念。马连良吸取了前辈老先生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创造,如同有伴奏、有旋律的唱一样,给人们一种特有的艺术享受。
1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连良在喜连成学戏时,曾跟很多名家学戏,如谭鑫培、陈德霖、贾洪林、茹莱卿、叶春善等。
B.在上世纪30年代,马连良对扶风社演出的一些剧目进行了大胆改革,其中《借东风》成了“马派”的代表作。
C.马连良突破传统句法,句子长短不规则,但丝毫没有感到别扭,所以很新鲜、动听,听起来特别有“味儿”。
D.京剧传统的韵白有音乐感,和真正的唱具有协调性,追求有“味儿”的念,给人们一种特有的艺术享受。

16.文章第四段马连良向学生分析《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三出戏和“四平调”这两个例子,可否删掉其中一个?为什么?(6分)
答:?
17.纵观全文,分条概述马连良是怎样成为大师的。(6分)
答:?


参考答案:15.B
16.不能。两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吐字运腔要从人物出发。第一例,强调体会人物的不同心境,第二例,强调注意人物的不同身份。
17.①多方学习(或:多师,兼收并蓄)。他曾向茹莱卿、叶春善,王月芳等学艺。②大胆改革。他在《借东风》中前饰鲁肃,后饰孔明,使这出戏后来成了“马派”的代表作。或:他突破了传统句法,把每个字安排得都很得当,唱腔有“味儿”。③练基本功。他掌握了戏曲表演艺术唱、念、做、打等各种手段,具备了无比宽广的舞行表现力,使之得以表现类型繁多的舞台人物。④形成特色。马连良在舞台上做功很“帅”。或:马连良的唱腔有“味儿”。或:马连良的舞台念白很有特色。


本题解析:15.A马连良是向茹莱卿等学艺;而为谭鑫培等配戏;C因果关系不成立,“新鲜、动听”的原因是“每个字安排得都很得当”;D给人们一种特有的艺术享受的是马连良的韵白。
16.两个例子角度不同,体现了选材的典型性。
17.对于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历程一般从拜师求知、自我创新、苦练基本功、艺术风格等方面总结。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