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9:51:15
1、阅读题 深虑论
[明]方孝孺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岂其虑之未周欤虑:考虑、思虑
B.变封建而为郡县封建:封邦建国
C.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求:请求
D.笼络当世之务笼络:包揽
小题2:下列加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祸常发于所忽之中劳力者制于人
B.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经国济世的政论文,通篇紧扣题目“深虑”二字着笔,层次清楚,中心明确。
B.本文首段从理论上剖析“虑天下者”的习惯思维特点及其必然的局限性,表明他们虽然思虑甚详,却每每祸出虑外。
C.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的史实,说明要想国家不灭,必须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
D.末段用良医、良巫的不能谋子的生活事例引出古圣人“用大德以结乎天心”的深谋远虑,并以此警戒后世君主。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
(2)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然而(那些)超出智力所不能达到的范围,是天道的安排呀!(“出”1分,判断句1分,句意通顺1分)
(2)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若”、“赤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求:寻找
点评:考生在作答此题时,应注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中的“在文中”这一限制语,也就是说,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即使是对的,但如果放在文中解释不通,那么,该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从,在/被;B项:却,表转折;C项:以,凭借;D项:所字结构,所+动词,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点评:文言虚词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1. 注意词性,凡是词性不同,那么它的意义和用法肯定不同。2. 注意虚词所在的位置以及在句中的成分。3. 注意人称的不同。4. 注意平时把课文中典型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类、比较。
小题3:试题分析:中段通过具体的事例即通过秦、汉、魏、晋、唐、宋等乱出虑外的史实,说明“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点评: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小题4:试题分析:……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句的特点。另外,这两句的翻译,还要把握这样几个关键词语:出,动词,超出;若,好像;赤子,初生的婴儿。
点评:翻译文言文要整体把握文意,根据情理合理推断;要体现词类活用及句式特点,其具体步骤为(1)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第五步:轻读一遍,誊写答卷。
[参考译文]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而超出智力所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制为郡县制。满以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濞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说将有武姓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制服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
良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划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将来的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法术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尽管他的子孙有愚笨不贤良足以使国家灭亡的,而上天却不忍心迅速灭其家国,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上天,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8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不可以已已:停止。
B.假舆马者假:借助。
C.臂非加长也加:增加。
D.虽有槁暴槁暴:风吹日晒而干枯。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①故木受绳则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C.①吾尝终日而思矣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D.①蛟龙生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小题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圣心备焉
C.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小题4: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举例说明任何人通过发愤
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
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C.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
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D.随着作者设喻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
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小题5: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A
小题5:
(1)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广阔。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本题解析:
小题1:
小题2:(A.从;被。B. 就。C. 表修饰;表承接。D.兼词,于之;语气词。)
小题3:(博学:广泛地学习。圣心:圣人的心境。须臾:片刻。寄托:寄居。)
小题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匹夫见辱?见:被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过:错误
C、油然而不怪者?油然:突然发生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敝:疲惫,衰败
2、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C、非子房其谁全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3、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将“匹夫”之勇与“大勇者”之勇进行比较,指出“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就在于“能忍”品性,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
B、本文列举了张良阻击秦王、进履受书、劝说刘邦封韩信为齐王三件事,以鲜明生动的历史事实为例,说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谋”。
C、作者以项刘楚汉之争为例,论证正是由于张良能够“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谋”,也才能够辅佐高祖刘邦建立帝业。
D、文章以郑伯肉袒牵羊,勾践臣妾于吴与项刘楚汉之争等历史事实为例,进行说理,具体生动,深入浅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参考答案:1、C?
2、B?
3、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郭子仪,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十四载,安禄山反,子仪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击高秀岩河曲,败之。贼陷常山,河北郡县皆没。会李光弼攻贼常山,拔之。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破贼史思明众数万。禄山益出精兵佐思明。子仪曰:“彼恃加兵,必易我;易我,心不固,战则克矣。”士殊死斗,遂破之。于是昼扬兵,夜捣垒,贼不得息,气益老。思明跳奔博陵。河北诸郡往往斩贼守,迎王师。会哥舒翰败,天子入蜀,太子即位灵武,诏班师。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①。时朝廷草昧,众单寡,军容缺然,及是,国威大振。拜子仪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大阅六军,鼓而南,至彭原。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子仪遣子旰与战,多杀至万级,旰死于阵。进收仓。俄从元帅广平王率蕃、汉兵十五万收长安。老幼夹道呼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王休士三日,遂东。贼以二百骑掩军,未战走,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嗣业率回纥从后击,尘且坌②,飞矢射贼,贼惊曰:“回纥至矣!”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入朝,帝劳之曰:“国家再造,卿力也。”
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子仪围卫州。庆绪分其众为三军。将战,子仪选善射三千士伏壁内,诫曰:“须吾却,贼必乘垒,若等噪而射。”既战,伪遁。贼薄营,伏发,注射如雨。贼震骇。鱼朝恩素疾其功,谮之,故帝召子仪还,以赵王代子仪领朔方兵。子仪虽失军,无少望③。时帝不豫,群臣莫有见者,子仪请曰:“老牙受命,将死于外,不见陛下,目不瞑。”帝引至卧内,谓曰:“河东事一以委卿。”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节选自《新唐书》,有改动)
注:①行在:指帝王所到之地。②坌:bèn,尘土飞扬。③望:埋怨。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彼恃加兵,必易我易:轻视
B.贼安守忠壁永丰仓壁:修饰墙壁
C.遂大败,僵尸相属于道属:附属
D.贼薄营,伏发薄:淡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竖子不足与谋
B.心不固,战则克矣入则无法家拂士
C.鼓而南,至彭原某所,而母立于兹
D.尘且坌,飞矢射贼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小题3:下列各句,都能表现郭子仪“忠”或“勇”的一组是?(3分)
①彼恃加兵,必易我
②破贼史思明众数万
③子仪与光弼率步骑五万赴行在
④子仪悉军追,横贯其营
⑤有诏还东都,经略北讨
⑥不见陛下,目不瞑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郭子仪,武举出身。安禄山谋反,郭子仪与李光弼军一起击退周万顷、史思明的数万敌军。他还善于分析贼军的骄傲心理,同时诱使叛军采取疲劳战术。
B.唐军作战失利,玄宗幸蜀,肃宗即位,局势险恶。主将郭子仪也不是一帆风顺,时而受重用,时而遭冷落,甚至一度失去军权,但他没有一点怨恨。
C.郭子仪智勇双全,转战疆场,屡建奇功。他儿子郭旰也不畏强敌,最后喋血沙场,为国捐躯。
D.本文重点记叙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英勇事迹,涉及的唐军及同盟军的代表人物有郭子仪、广平王、哥舒翰、嗣业等,叛军首领有安禄山、史思明、安守忠等。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王休士三日,遂东。(3分)
②贼张两翼包之,官军却。(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小题1:C小题1:B小题1:A
小题1:翻译和断句。(10分)
(1)(4分)
断句答案: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唐史臣裴垍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评分标准: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三处得2分,断对5处得3分,断对六处得4分。)
(2)(6分)
答案:①广平王命士兵休整三天,接着向东进军。(休:使动用法。东:名词活用为动词。“王”、“休”、“东”各1分。)
②贼军像鸟张开双翼一样从两边包抄夹击,官军退却。(张两翼:像鸟一样张开两翼,2分。包之:包抄、夹击敌人。1分。却:退却。1分。)
本题解析:
1.B.修筑营垒驻军。C.连接。D.迫近,接近
C.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后者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A.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介词,和。 “与谋”省略了“之”字。B.用法和意义都相同,都是连词,表假设。 D.用法相同,都是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示递进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
2.B.句⑥侧重“忠”,句②④侧重“勇”,句③兼写“忠勇”。句①写他分析敌军心理,属于“谋略”范围。句⑤客观叙述皇上召他回京商量讨伐叛军事宜。
3.A. 两处错误:李光弼未参与击退周万顷军队;“他还善于分析贼军的骄傲心理,同时诱使贼军采取疲劳战术”一句,时空错位:这是两次不同的战役,所以不是“同时”发生的事件。“诱使贼军采取疲劳战术”一句,张冠李戴。
4.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D.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