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9:51:15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任,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 无行:没有品行
B.信往,不为具食具食:吃饭的器具
C.坐法当斩坐法:犯法判罪
D.何曰:“幸甚!”幸甚:很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B.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以亏人自利也
D.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信初为布衣,家庭贫寒,生活无着,常常寄人篱下;但他却胸怀大志,忍辱负重,
努力习武,积极投军献策,最后终于成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B.本文主要是描写韩信的才能。不过,这里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烘托,即通过其他
人物的反映,表现了一个天才的军事家的形象。
C.文章叙述了汉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他能够知人善任,采纳滕公和萧何的意见,拜韩
信为大将,让他为自己打天下。
D.韩信起初在项羽军中做郎中,曾几次向项羽出谋献策,可是都没有被采纳,这就决定
了项羽必然失败的悲惨命运。
小题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3分)
?
②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3分)
?
③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D
小题1:见翻译:
本题解析:
小题1:(准备饮食)
小题1:(A、终于/竟然;B、虽然/即使;C、拿/表原因;D、都是疑问副词,哪里,怎么)
小题1:(因果推断不当。)
小题1:略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家里贫穷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推选为地方官吏,又不会做生意维持生活。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人们都讨厌他。他曾多次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家里去要饭吃,一吃就是几个月,亭长的妻子对这事也很头疼。于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饭给吃了。到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就不再给他准备饭了。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很生气,从此就和他们断绝了关系,离开了他家。
韩信没事就在城北钓鱼,很多妇女都在河边洗衣服,有一个女人看韩信饿了,就给他些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如此。韩信很高兴,对这个女人说:“我一定会很好地报答您。”女人听了很生气,说:“大丈夫不能自己谋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怜公子你,才给你饭吃,哪是指望你报答我呢!”
淮阴的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内心是很胆怯的。”并且当众侮辱韩信说:“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剑来刺我,怕死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于是韩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当项梁渡淮北上的时候,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项梁被战败后,他又归属项羽,项羽任他为郎中。他曾多次向项羽献策,项羽都没有采用。汉王刘邦入蜀时,韩信又逃离楚军归附了汉王。后来他犯法当处斩刑。说:(1)“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和他交谈了一番,很欣赏他。并把此事告诉了汉王,汉王任命他为治粟都尉,但并没有感到他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谈论事情,萧何很赏识他。在去南郑的途中,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以后,来不及向汉王报告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听了非常生气。隔了一两天,萧何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走?”萧何说:“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汉王说:“你去追的是谁?”萧何回答说:“韩信。”汉王又骂道:(2)“将领中已逃跑了数十个你都没有去追,追韩信,这是骗人。”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是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才。(3)大王如果只想长期称王于汉中,那就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决心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与您共计大事的人了。”汉王说:“我也想向东扩展,怎么能忧愁苦闷地久居于此?” 萧何说:“如果大王决心向东扩展,能起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起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走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为将领。”萧何说:“虽然你任命他为将领,但韩信仍然不会留下来。”汉王说:“那就任何他为大将。” 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要召见韩信任命他为大将军。等到任命大将军时,原来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讶。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参考答案:1.B
2.A
3.D
4.(1)你自然应该得到这个官位,不必凭借这饼黄金。如果一定要给我,我不得不(向上级)报告你。
(2)褚彦回认为保全他们的性命,在这件事上已经很宽大,不值得格外施加特别的恩宠。(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上梅直讲书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
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出游
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
D.从车骑数十人?从:带领
5.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 (3分)
(1)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
(2)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3)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
(4)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
A.(1)和(2)相同,(3)和(4)不同
B.(1)和(2)相同,(3)和(4)也相同
C.(1)和(2)不同,(3)和(4)相同
D.(1)和(2)不同,(3)和(4)也不同
6.下列不能表明苏轼快乐观的一项是 (3分)
A.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B.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C.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D.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作者在信中畅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也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的愿望。
B.苏轼在这封信中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样写,表明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学识与人品的高度推崇。
C.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周公的富贵实在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因为周公的心思连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都不能够了解。
D.苏轼在这封信中认为人不能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空守着贫贱,而如果自己能和大贤人一样也成为贤人,那就十分快乐了。
8.翻译和断句。(8分)
(1)用“/”给本文最后一段划线的文字断句。(3分)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2)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①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②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
参考答案:
4、B
5、D
6、C
7、D
8.(1)(3分)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2)①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
②那么周公和谁一起享受富贵的快乐呢?
本题解析:
4、游:交际、交往、共事。
5、(1)转折;(2)递进;(3)介词,凭借;(4)介词,因为。
6、作者通过假设对此进行否定。
7、“成为贤人”错。
8、(1)错1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2)①“道”1分;“容”1分;意思对1分。
②“谁与”1分;“乐”1分;意思对1分。
附: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鸮》,读到《书经》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呢?”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人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课文,回答第1—4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崖;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西山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原文中最主要的词句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后两段话,作者的情绪截然不同,请找出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由西山这一自然景象的游览得到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西山)那高低的态势,(高的)山谷(一副)空阔的样子,(低的)深池(一片)低陷的样子,(有的地方凸起?)像积土,(有的地方凹下)像地穴,(从山顶往下看去)千里之远如在尺寸。(之?间),(许多山)重重叠叠聚集收缩,没有能逃出我的视野的。
②(自己仿佛)邈远地与天地自然之气在一起,没有边际;广阔绵远地与创造万物的上天一同遨游,不知道它的尽头。
2.异;特立;不与培娄为类。
3.前面是“恒惴 栗”,后面是“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4.作者由山而己,明白西山实乃自己,自己应当像西山一样卓然特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傲然于世,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数月,为翰林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封驳司。帝尝示二府《喜雨诗》,旦袖归曰:“上诗有一字误写,莫进入改却否?”王钦若曰:“此亦无害。”而密奏之。帝愠,谓旦曰:“昨日诗有误字,何不来奏?”旦曰:“臣得诗未闲再阅,有失上陈。”惶惧再拜谢,诸臣皆拜,独枢密马知节(1)不拜,具以实奏。且曰:“王旦略(2)不辩,真宰相器也。”帝顾旦而笑焉。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宜然。臣在相位久,政事阙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拜枢密史,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使任,岂可求哉?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寇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 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准在藩镇,生辰,造山棚大宴,为人所奏。帝怒,谓旦曰:“准每事欲效朕,可乎?”旦徐对曰:“准真贤能,无如騃(3)何?”真宗意遂解,曰:“然,此正是騃尔。”遂不问。 《宋史·王旦传》
[注](1) 知节:官职名称。(2)略:隐瞒。(3)騃(ái):痴愚。?
1、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已而除寇准武胜军节度使——除:解除
B、甚得许大度量——许:这样、如此
C、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诏格:公文格式
D、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谢:感谢
2、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旦“真宰相器也”的一组是
[? ]
①而密奏之
②惶惧再拜谢
③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
④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诏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
⑤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⑥将相使任,岂可求哉?吾不受私请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皇上的《喜雨诗》误写了一个字,王旦事后对王钦若谈起此事,其意希望有人进宫请皇上改过来,王钦若阳一套阴一套,把这事歪曲密报皇上,使皇上对王旦很恼火。
B、 寇准多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坏话,王旦很宽厚,他一方面反躬自责,一方面又极推 祟寇准,认为寇准这么做是为人忠直。
C、寇准私下里托人请王旦为他在皇上面前说话,让他当宰相。王旦断然拒绝了他,寇准内心怨恨,后来了解真相后,更愧叹不已。
D、准大办生辰宴席,皇上得知后,大怒,询问王旦的看法时,他念及旧情,在皇上面前替寇准巧妙化解,使其免受处惩。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C
3.D
4.(1) 寇准在枢密院把事情向皇上禀报了,王旦被责罚,只是叩拜谢罪,公堂的官吏都被处罚了。
(2)皇帝全部说出王旦推荐寇准的原因。寇准发出惭愧的感叹,认为自己赶不上王旦。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