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29 19:49:4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选做)
摆渡老人
叶大春
  ①摆渡老人从少年起,就从爷爷手上接过渡船和撑篙,开始了摆渡生涯,与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结下生死之缘。他摆渡过多少货物,只有这条小河知道;他摆渡过多少行人,只有这条渡船知道;他流过多少汗,只有这根撑篙知道;他唱过多少歌,只有这酒壶知道。
  ②花开花落,雁来雁去,摆渡老人都伴随着这条小河,厮守着这只渡船,像伴随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像厮守着一个人生的诺言。在他的生涯中至少有三次离去的机遇:第一次是年轻时他救过一个被还乡团追杀的区长,解放后那区长当上了县长,要他到县里去吃公家饭穿公家衣,他婉拒了,嗫嚅:“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二次是中年时他救过一个跳河自尽的人,这人原是县煤矿的矿长,住牛棚受迫害而寻短见。后来矿长平反昭雪官复原职,就请他去煤矿看守仓库,他仍是那句话:“我走了,谁来摆渡?”第三次是老年时他当官的养子要接他进城享福去,他还是执拗地不肯离去,还是那句老话:“我走了,谁来摆渡?”养子说:“爹,您老管那么多干吗?”他很生气,悻悻地说:“你咋这么说话?我不管你那么多,你哪有今天,早喂鳖了!小子记住,你可以忘记我。但不能忘记父老乡亲!”
  ③摆渡老人一辈子没结婚,据说他年轻时痴恋的姑娘被恶霸强抢去后,他就断了婚念。中年时他收养了一个弃婴,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大,供养子读到大学,进城当了官。养子很孝敬他,多次要接他进城去住,有一次竟跪下哀求他:“爹,您老该享享福了,还这样辛劳我真于心不忍。再说,知道的是您老不愿进城,不知道的还心为我忘恩负义,会指着我的脊梁骂的。就算儿子求您老了。”他才终于吐露了心头的夙愿:“我是想在这小河上造一座桥后再走……”
  ④几年后,摆渡老人捐献出一辈子摆渡的积蓄,在小河上造了一座漂亮的小桥。小桥竣工剪彩那天,养子闻讯赶回来接他进城。他仍然摇头。养子困惑地问:“往年您老不肯离开,是要替人摆渡,是想造一座桥,如今您老的心愿实现了,咋还不愿离开?”他痴迷地说:“我离不开这河这船……”
  ⑤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
  ⑥摆渡老人没有生意了。人们既怜悯他,又讥笑他:“真傻!把一辈子的血汗钱拿来造桥,又不收过桥费,这不等于自己断了自己的财路!没人坐渡船,摆渡老人只有靠钓鱼捞虾度日。摆渡瘾发了,他就恳求放学的孩子们坐渡船玩,渡来渡去,不收一分钱,累出一身汗,心里却舒畅多了。后来,孩子们也不坐他的渡船了,一是孩子们坐厌了,二是怕耽误了回家做作业,三是家长担心不安全。摆渡老人无奈,抱着酒壶喝闷酒。喝得醉醺醺时就唱歌,常常把自己喝得泪洒襟怀。
  ⑦摆渡老人忽然养起一群羊来,人们感到蹊跷:怎么突然养羊呢?养羊又不赚钱,好多养过羊的人家都亏本了,他不是不知道。人们观察了多日,才恍然大悟:这古怪老头哪里是养羊,纯粹是把羊当他的义务摆渡对象。他把一群羊分成两拨,把这一拨儿摆渡到小河彼岸无能为力放牧,接着把那一群羊摆渡到小河此岸来吃草,从早到晚,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优哉游哉。这老头,亏他想出这么一个傻到家的点子,真是吃饱了撑的。人们笑过之后,细细咀嚼:傻点子中也有精明之处,自己找活儿干,免得闹出病来嘛!这哪里是在摆渡羊,分明是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少年起,摆渡老人不知饮过多少酒。
B.自己痴恋的姑娘恶霸抢去之后,摆渡老人便得了“婚姻恐惧症”,他从此再也不敢跟姑娘谈情说爱,一辈子都没有结婚。
C.摆渡老人拿出自己的血汗钱来造桥,不但没有得到家乡人的感激,的反而受到了讥笑,这说明人们在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
D.摆渡老人在家乡的小河边放养羊群,不只是为自己找活干,免得闹出病来,更为了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时光与心灵。
E.这篇小说用补充无华的语言叙述了一们摆渡老人的一生斯守家乡小河的故事,成功塑造了一个依恋家乡、至老无悔的农民形象。
(2)小说中的摆渡老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⑤⑥两个自然段写了摆渡老人修桥后的遭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说把小说的题目“摆渡老人”改为“摆渡”,更为合适,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D
(2)①无私奉献。②勤劳善良。③热爱家乡。
(3)①表现人们的世俗与冷漠,来衬托老人的无私奉献。②让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加阅读兴趣。③写摆渡老人的失落与痛苦,为后文摆渡老人养羊、放羊做铺垫。(意对即可)
(4)观点一:“摆渡老人”这个题目合适。①以人物为题目,利于突出小说主要人物。②与小说写的老人一生摆渡的内容吻合。
   观点二:“摆渡”这个题目更合适。①“摆渡”凸显中心事件,提示小说线索。②以“摆渡”为题,更切合小说主旨(摆渡他自己,摆渡他自己的心灵)。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母亲最忙重五节
陈友中
  我老家在温州的一个小山村。我小时的记忆里,一家人中母亲是最忙的一位;四季八节里,重五节又是母亲最忙、最快乐而又最忧伤的一天。
  母亲的忙碌未到重五就开始了。粽子是重五节的重头戏,母亲往往提前十天半月就去采箬。箬竹枝细叶大,生于阴面的山间谷底。母亲常到附近永(嘉)乐(清)边界的一个幽谷里采。那儿奇峰顶天,青峦松冈,溪涧流水潺潺,林间鸟语声声。松鼠腾跃,雉鸡时起。母亲是采箬能手,头戴箬笠,腰系刀鞘,在藤蔓横生,荆棘载途的柴草丛中,披荆斩棘攀缘,踏草采箬前移。箬竹生着老叶、新叶和未展开的卷叶。卷叶像支支嫩绿的锥子,尖尖地往上翘。山风吹拂,摇摇晃晃,似摇头,也似点头。
  包粽常在重五的前一二天。几斗糯米,用稻草灰汤浇湿,放在大米背里,几束棕枝从梁上倒挂下来,姐姐、母亲动手外,还得把婶婶嫂嫂都叫过来帮忙。原料不同就压出五花八门的粽子。什么青豆粽、黄豆粽、绿豆粽、红枣粽、肉粽……一般都是四方粽,但也能做出新花样,如长长的或微型的。一个个给棕枝紧紧地捆扎着悬在空中,四个一小挈,八个十六个为大挈。一挈挈都躺到大铁锅里,浸在稻草灰汤中,要浸泡好长时间,才开始烧;烧很长时间,扑鼻的棕香才慢慢地从锅里袅袅散开。
  母亲还要为我们制作香袋,鸡蛋袋。重五节那天,母亲起得特早。先是采“重五草头”-夏枯草、枫树叶、艾草、菖蒲等等煮成一大锅百草汤让我们洗脸。接着是吃:大蒜,鸡蛋,粽子……然后是分鸡蛋,最大最红的放到鸡蛋袋子里,挂在脖子上,走起路来在胸前晃来荡去,像晃动的小火球。
  午餐是节日的高潮。粽子依然占主体地位,一大盘子粽子居中:青黛色的外衣,四角如菱,系着淡青色的腰带。腰带打的是活结,一抽就开;再次就是乡村佳肴-鸡。母鸡是我们山里人的“石宝盘”,鸡蛋换针线,油盐;雄鸡当钟表用。平时只有稀客贵宾来才磨刀霍霍向家鸡,如新女婿,如儿子参军。其余就是重五与过年等大节日才杀鸡。
  满桌子菜都出自母亲之手,可她吃得最少,我们正吃得热闹,她却仍在烧,好菜都只吃一点儿,说是自己给油烟熏了,不想吃。我现在回想,这可是她的借口,故意省给我们吃的。
  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席上都要沾一下。重五节不喝黄酒,而要喝家烧的白酒,酒中还要放些许雄黄。母亲还用食指点着雄黄酒在我们的印堂上、额上点几下,用以辟邪。
  母亲生于1918年,重五是其生日,我们为她高兴,她也快乐,可往往快乐过后就偷偷地抹泪。后来从父亲口中得知,重五本不是个好日子。这天出生的,男克父,女克母。我妈九岁没了爸,十二岁没了娘,只剩她孤苦伶仃一人,真是命苦呀!母亲现在这么做都是为了辟邪驱恶,为了大家平安。我后来从书里得知:古人真的以为重五是恶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母亲还给我介绍了有关五月的天气、农业谚语:吃介重五粽,棉衣慢慢送。五月热,五谷结。五月烂,八月燥。
  因而,重五节就如春节一样成了我小时期盼的节日。(选自中国作家网)
1.文章第二段对母亲采箬的情景进行了描写,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说重五节“是母亲最忙、最快乐而又最忧伤的一天”,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文章第二段描绘了箬叶生长的环境及母亲采摘箬叶的过程;表达了对勤劳勇敢的母亲由衷的赞美之情。
2.(1)母亲最忙是因为在重五这一天,母亲起得特早,煮百草汤让我们洗脸,接着为我们准备早饭,然后为全家准备丰盛的午餐。我们正吃得热闹,她却仍在烧菜,自己吃得很少。
  (2)母亲最快乐是因为在她的忙碌下,全家人过了一个热闹和美的端午节,她为此感到莫大的高兴。
  (3)母亲最忧伤,因为这一天是母亲的生日。每到这一天她就会想起自己悲惨的童年,想起自己去世的父母。这天,也是古人眼中的恶日,母亲也为家人的幸福忧虑。
3.母亲勤劳、能干、无私奉献、深爱家人。采摘箬叶、制作香袋、鸡蛋袋、煮百草汤、为家人准备丰盛可口的饭菜,这些充分反映了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为家人不辍劳作,当家人吃得热闹的时候,自己却故意找借口避开,这体现了母亲无私奉献之心。母亲在重五节落泪,念亲人,忧家人。母亲还点雄黄酒在“我们”的印堂上、额上辟邪。母亲对家人满腔的爱,感人至深。(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清兵卫与葫芦(节选)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平时连走过都不大高兴的新地的戏院子,演四天戏,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会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火炉边发呆。这时候,教员背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这种事情,家里应该管管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
  不多一会,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成“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
小题1:画线句中对清兵卫神态的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2分)
小题2:请简要评价选文最后两段中父亲的行为。( 2分)
小题3:你从教员和清兵卫的不同爱好和两人的矛盾冲突中读出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现了葫芦被没收后他痛苦无奈的心情
小题2:父亲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扼杀了孩子的天赋、爱好。
小题3:清兵卫爱好的葫芦,象征的是自然和美,而教员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的强权。从矛盾冲突中,我们能看到这种强权(粗暴的方式)给孩子爱好、天性和天赋的摧残,也能读出人们对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期望。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因于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为之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明令禁止书院讲学与驱散学员等事,宋代的程颐、朱熹,都曾受过这一种排斥与压迫。最显著的如明代末年的东林党,他们是一个学术团体,而同时被视为一个政治集团,他们虽多半是在野的学者,但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因此我们若不了解此七百年来新儒家之精神与其实际的活动,我们亦将无法了解近代中国文化动态之枢纽所在。(节选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对文中叙述的“新儒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儒学产生在唐以后的中国贵族门第彻底消失之后。
B.新儒学以天下为己任,其成员是一群在政治上具有狂热的宗教热忱的书生。
C.新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才逐渐衰替,一直延续了七百年的时间。
D.新儒学使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更加普及与深入。
2.对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国家的公立学校的发展,公立学校有名无实,教育转到佛寺的寺院里,最后发展为私立学校而代替佛寺教育。
B.古代的书院大多修建在名山胜地,原因是这些地方远离尘嚣,便于学生读书,同时书院选址又体现出新儒学高雅的鉴赏品味。
C.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的书院,一般都有藏书堂,有学员宿舍,还常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
D.私人建立的书院牢牢控制着中国古代的教育大权,私塾取代公立学校,成为自宋至清一千年来的中国唯一的教育形式。
3.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院讲学所带有的宗教精神,必然发展到让文化向社会各阶层的普及。
B.书院讲学所关注的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常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子。
C.汉儒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而书院讲学颇带有宗教精神,多与政治相冲突,屡屡遭到排斥与压迫。
D.从书院讲学开始的东林党,本身既是一个学术团体,又是一个政治团体。因为他们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绝大的声势。


参考答案:1.B
2.C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水深4~6公里的深海盆的海底,在东太平洋的克拉里昂断裂带与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储量特别大,大约平均每平方米100公斤以上,总量估计可达30亿~50亿吨。锰结核是一种。它外形浑圆,一般是褐色的,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其他物质成层状生长,包裹核心,含有锰、铁、铜等20多种金属元素。到目前为止,关于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有多种说法。早期比较流行的是,大陆或岛屿上岩石风化后分解出的金属离子,被风或河流带入海洋。后来也有人提出,是海底火山、海底风化和水溶液为它提供了所需的金属元素。海水本身是盐类溶液,也可能是重要的金属元素供应源。宇宙尘埃等外空物质也能形成锰结核的元素供应源。近年来,海底多金属矿泉被大量发现,有人提出可能这些矿泉带来的矿物质才是锰结核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在深水环境下,锰结核不停地生长,单体锰结核生长速度极慢,可全世界的锰结核增长总量十分可观。科学家估计,太平洋的锰结核一年之内生长的铜就可供世界用3年!?
关于锰结核的生长机理,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假说:一是自生化学沉积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这种沉淀物可吸附锰离子并产生催化作用,促使二氧化锰不断生成。二是生物成因说,它的理论根据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锰结核的表面和内部细微构造时,发现结核表面有很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当其形成管子时,摄取了大量的微结核于壳内。三是火山活动说,认为火山爆发喷发出大量气体,伴随着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这些金属进入海水中后,沉淀出铁的含水氧化物,使锰和其他金属经过氧化富集、沉淀,形成锰结核。?
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1毫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其生长速度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可是为什么锰结核没有被厚厚的海洋沉积物埋起来,还有待于人类去发掘。?
小题1:根据上下文,下列对“锰结核”的解释,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以海中生物残骸为核心,其他物质层状堆积形成的矿石?
B.火山爆发喷发出的含金属元素的气体的凝结物?
C.表层含有大量二氧化锰、氢氧化铁等物质的沉淀物?
D.含有丰富的锰、铁、铜等金属元素的海底团块?
小题2:下列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锰结核一般是褐色的,在锰结核的“核”上,含有多种金属元素的物质一层包裹一层,外形浑圆。?
B.锰结核含有锰、铁等20多种金属元素,它的表面有许多由底栖微生物形成的空管和微窟窿。?
C.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是大陆或岛屿的岩石、海底火山喷发的气体、本身是盐类溶液的海水以及宇宙尘埃等。?
D.锰结核的年增长总量非常大,但就单体的锰结核增长速度看,非常缓慢,远远低于海底沉积物的堆积速度。
小题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  )
A.海中的氢氧化铁围绕一个核心沉淀,当海底的PH值增高时,能促使二氧化锰的生成,并最终形成锰结核。
B.锰结核主要分布在深海盆的海底,这与其金属元素供应源和生长机理密切相关。?
C.海底火山爆发喷出的炽热气体,能将海中的锰、铁、铜及其他微量金属析出,形成锰结核。
D.锰结核的生长速度不同,体积大小不一,彼此相差很大,因他此无法估计锰结核的年生长量。


参考答案:
小题:D
小题:C
小题:B?


本题解析:
小题:A项,第一段中有“……往往以贝壳、珊瑚、鱼牙、鱼骨为核心”,可见此项说法太绝对;B项,火山爆发只是锰结核元素供应源的一种,且说法未被证实;C项,只是锰结核的生长机理的一种假说,不能用来作解释内容。?
小题:C项中列举的几个方面的锰结核的金属元素供应源都是一种学说,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证实,不能把未然变为已然。?
小题:A项,原文中说“认为海底的PH值增高时,氢氧化铁会围绕一个核心沉淀”有因果关系;C项,在文中倒数第二段中关于火山活动说,可以找到依据;D项,在文中最后一段中说“现在已经估计出,锰结核大约每千年生长1毫米,有的甚至每万年生长1毫米”,据此可得出判断。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