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一)

时间:2019-06-29 19:48:0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醉白堂记
【宋】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①,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②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之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岂其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於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寓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侈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而书之。
【注】①魏国忠献韩公:即韩琦,谥忠献。②伊周:指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文采于后世表:表露
B.文太平致:传达
C.而皆有心焉侈:夸大
D.方其形于一醉也寓:寄托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乃泣书之物过盛当杀
B.有羡于乐天余嘉能行古道
C.忠献公之贤于人远矣死生,昼夜事
D.忠彦告愿十五城请易璧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首叙述建堂和命名的来由,并由“醉白”二字推出“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的猜想,从而在读者面前设下悬疑。
B.文章通过对韩白的比较,颂扬了韩琦才华出众,功勋卓著,却不以功高自诩的谦谨态度,从而见出了他恬淡的志趣。
C.文章议论风生,文思翻涌,似远实近,似泛实切,颇能表现苏文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D.作者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从而说明韩琦离君子还有一定的距离。
小题4:“/”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 之 君 子 其 处 己 也 厚 其 取 名 也 廉 是 以 实 浮 于 名 而 世 诵 其 美不 厌 以 孔 子 之 圣 而 自 比 于 老 彭 自 同 于 丘 明 自 以 为 不 如 颜 渊。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公既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4分)
(2)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3分)



2、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
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①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士卒奔走,各还其郡。于是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刘秀复徇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颍川郡掾冯异监五县,为汉兵所获。异曰:“异有老母在父城,愿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秀许之。异归,遂与萌率五县以降。
新市、平林诸将以刘縯兄弟威名益盛,阴劝更始②除之。秀谓縯曰:“事欲不善。”縯笑曰:“常如是耳。”更始大会诸将,取縯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徒建随献玉玦;更始不敢发。李轶初与縯兄弟善,后更谄事新贵;秀戒縯曰:“此人不可复信!”縯不从。縯部将刘稷,勇冠三军,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更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縯固争。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縯,即日杀之。秀闻之,自父城驰诣宛谢。司徒官属迎吊秀,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又不敢为縯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更始以是惭,拜秀为破虏大将军。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
  【注】①寻、邑:指王寻、王邑,王莽的部将。②更始:指汉更始帝刘玄。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部共之乘:趁着
B.汉兵乘锐之崩:使……溃散
C.更始不敢发:发动
D.未尝自昆阳之功伐:夸耀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秀与敢死者三千人② 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
B.① 士卒奔走,各还郡② 而无忘乃父之志
C.① 据五城效功报德② 人其雄健,呼宋将军云`
D.① 李轶、朱鲔劝更始并执縯② 吾欲之梦吴越
小题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中(的汉军)亦鼓噪而出
B.旬月之间,(这种形势)遍于天下
C.遂与萌率五县(之地)以降
D.秀不与(司徒官属)交私语
小题4:下文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与王寻、王邑的军队作战时,刘秀带兵冲杀,斩敌数十人,其勇气鼓舞了将士们冲锋陷阵,接连获胜。
B.文中描写战争的句子,写人与写物结合,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突出汉军大胜莽军大败的情势,很有感染力。
C.刘秀曾经提醒刘縯注意刘玄心怀恶意,可是刘縯却毫不在意,结果因为他的部将出事而一起被刘玄杀掉。
D.刘秀不但不与刘玄计较兄长被害一事,反而饮食言笑如平常,赢得刘玄的信任,可见他对兄长是冷酷无情的。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3分)
(2)虎豹皆股战,士卒赴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4分)
(3)秀不与交私语,惟深引过而已,未尝自伐昆阳之功。(3)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B.无复鸡人报晓——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代指时间
C.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迷惘,茫然
D.他生未此生休——卜:占卜



4、填空题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若”的含义。
(1)上善水(   )
(2)更役,复若赋(   )
(3)遇雨濡(   )
(4)王隐其无罪而就死地(   )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东坡画兰,常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吾谓荆棘不当尽以小人目之,如国之爪牙,王之虎臣,自不可废。兰在深山,已无尘嚣之扰,而鼠将食之,鹿将啃之,豕将拱之,熊、虎、豺、麛、兔、狐之属将啮之。又有樵人将拔之割之。若得棘刺为之护撼,其害斯远矣。秦筑长城,秦之棘篱也。汉有韩、彭、英①,汉之棘卫也;三人既诛,汉高过沛,遂有“安得猛士守四方”之慨。然则棘刺之设,安可少哉!予画此幅,山上山下皆兰棘相参;而兰得十之六,棘亦居十之四。画毕而叹,盖不胜幽并十六州之痛②,南北宋之悲耳③!以无棘刺之故也。
(郑燮《题丛兰棘刺图》
【注】①[韩、彭、英]即辅助刘邦建立汉朝的三员大将韩信、彭越、英布。②[幽并十六州之痛]幽、并指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五代时,后晋石敬堂把幽并十六州割让给契丹,换取契丹对自己称帝的支持,自称“儿皇帝”。 ③[南北宋之悲]指北宋被金灭亡、南宋又被元灭亡的事。
2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出自苏轼的《?》。(1分)
23.苏轼作画,常以“兰”喻_________,以“棘”喻_________。(2分)
24.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在小人看来,“国之爪牙,王之虎臣”就像“荆棘”一样不可除尽。
B.“兰”生长在深山,有了“荆棘”的护卫,就不会受到野兽、樵夫的伤害。
C.汉高祖杀了韩、彭、英等良将,才会发出“安得猛士守四方”的感叹。
D.国家如果没有坚强的守卫,就会有“幽并十六州之痛”和“南北宋之悲”。
25.本文列举秦汉与五代两宋的史实,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6.作者画《丛兰棘刺图》,题材与苏轼相同,意图却不同。请比较两人的创作意图,并作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1/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