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9 19:47:21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看世界,东西方眼光迥异
亚洲人和北美人看待世界的眼光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展示一张图片,有欧洲血统的北美学生更多是关注前景中的物体,而中国学生则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并关注整幅画面。
理查德.尼斯比特领导的研究小组跟踪了研究对象在观看图片时眼球转动情况,以确定他们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这些学生中25名是欧洲裔美国人,27名是中国人。
尼斯比特说:“他们看世界的方式确实不同。”西方人关注目标物体,而亚洲人关注的内容更多,会比较全面地观察一个场景。他认为这种差别是文化造成的。他在电话采访中说:“亚洲人生活在相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必须更多地关注别人。我们是个人主义者,我们可以鲁莽行事,他们不行。”尼斯比特说,中国文化的关键在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西方文化的关键则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他说,这种文化区别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生态和经济发展。
尼斯比特说,在古代中国,农民发展了一套灌溉农业体系,即农民必须共用水源,确保无人受到欺骗。他说,这在水稻种植时代尤其明显。可是,西方人的世界观是在古希腊发展形成的,那里更多的是自耕农,他们各自管理各自的农场,种植葡萄和橄榄,像个体商人一样从事经营活动。
因此,观察世界的不同方式其实可以追溯到至少2000年前。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是因为重力,木头浮在水面是因为浮力。他不会提到水。可是,中国人则思考与所有活动相关的媒介,因此他们早在西方人之前就理解了潮汐现象和磁场现象。他通过一项测试对此进行了说明:研究人员请日本人和美国人观看水底景色,然后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
结果,美国人直截了当,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如三条游动的鲑鱼。日本人则更有可能说他们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日本人看到的背景情况要比美国人多60%,他们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
再拿前一项测试来说,美国人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比如丛林中的一头豹子,而且观察的时间也比较长。中国人的眼球移动动作更多:“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而中国人则对其中的联系观察得更多一些。”
(选自2005年8月24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为什么西方人看图片时更关注前景中的物体?以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西方人是个人主义者,相比较而言,他们可以鲁莽行事。
B.西方国家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时很难看到别人,也不需要依靠别人。
C.西方文化的关键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别人的关注较少。
D.古希腊自耕农的生产、生活方式对西方人世界观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小题2: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尼斯比特认为,造成亚洲人与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彼此德文化差异。
B.观察水底景色时,美国人直截了当,浮光掠影,所以,看到的是最亮的物体或移动速度最快的物体。
C.日本人观看水底景色时,一定会先说看到了水流,水的颜色是绿色的,水底有岩石,然后才说看到了鱼。
D.观看图片时,中国人花较多的时间研究背景,关注其中的联系,所以比较而言,眼球移动的动作更多。
小题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研究对象观看图片时目光停留的位置和关注某一区域的时间长短,尼斯比特得出结论:亚洲人和北美人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B.石块之所以会沉入水底,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是因为石块有重力,他眼中只有物体本身,而不会注意水的存在。
C.由于日本人对背景和前景物体间关联的观察程度是美国人的两倍,这说明日本人更注重团结协作。
D.因为美国人是从客观的角度观察物体和解释行为的,所以看图片时他们看到前景物体的速度更快一些。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习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在西方,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而中国园林并非大众游乐场所。西方园林令人钦佩地用纵横轴线和十字道路解决的交通问题,在中国园林中全不存在,因为这里的人们是“漫步”而非“径穿”。中国园林的长廊、狭门和曲径并非从大众出发,台阶、小桥亦非为逗引儿童而设。这里不是消遣场所,而是退隐静思之地。
人类不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总是与它脱胎的母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才构成文化的延续,形成独特的风格。中国山川秀美,土地富庶,人们理想中的王国是这些秀美的山川湖泽,因此中国园林沿着自然美的形式发展了几千年。中国园林里所种的植物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那里没有修剪整齐的树篱,也没有按几何图案排列的花卉,每件景物都恰似出现在画中。欧洲的园林传统可以追溯到古埃及,那里自然环境远不如中国,雨水稀少,没有大片森林,更无秀美的山川,人们理想的天堂自然是适合农业生产的富庶土地,因而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追求一种形式美。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仍有规律可循,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园的路子,注重“景”和“情”的关系,即“意境”。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画家、文人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文学的影响,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中国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美,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中西园林形成如此大的差异要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它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西方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理性”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大多借助于直接的体验,认为直觉并非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 “感性”的美学思想。
(取材于《?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差异》,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园林内各组成要素必须以确定的形状、大小镶嵌在确定的部位,显示出一种秩序感。
B.中国园林里所种的植物,常不带任何人工痕迹,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
C.中国的造园深受绘画、诗词的影响,注重对意境的追求,从而创设出诗情画意般的氛围。
D.中国人认识事物大多借助于直接的体验,这种思维方式对中国造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推断下列哪项表述体现了中国园林的建造风格(?)(3分)
A.高大宽敞的环廊提供了舒适的交谈环境,围合出的下沉广场把人们纷纷吸引过来。
B.即使受条件限制,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地形上,也要刻意追求对称、均衡的形式美。
C.布局千变万化,整体与局部之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很难总结出特定的规律性。
D.硕大的花园,简洁明快的几何化布局,让人一目了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请分条概括中西园林的差异。(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箭发射为什么会诱发雷电
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1969年11月14日上午11时22分,由美国土星V运载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竖立在肯尼迪试验场的第39号发射架上准备发射,火箭连同飞船全长111米。这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五次飞行,也是第二次载人登月飞行。当时发射场的天气情况是:在距地面240~250米及650~33000米之间有两层云,发射场周围细雨绵绵,在发射前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的气象条件。火箭发射时,一切正常,飞行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100多米长的火箭和飞船逐渐变远、变小,火箭尾部喷出的火焰似乎在告诉人们它正按预定程序飞向太空,成功的喜悦,愈来愈多地占据着人们的心田。可是,天公发怒了,当计时秒针走到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从云层到火箭直到地面之间发生雷电现象,只听到一声霹雳,就见两道平行的闪电从云中直劈下来,发射场上的4台摄像机,都拍下了瞬间出现的雷电现象。至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又一次闪电击中飞船,这便是有名的大型火箭——载人飞船遭雷击事件。
由于雷击,飞船的电源被破坏,飞行控制中心的遥测信号突然消失,飞船的制导导航系统失效,飞行平台失控。幸亏飞船上装有备用电源,宇航员们及时修复了被损坏的设备。使“阿波罗”12号飞船按时完成了飞行计划。美国及其他国家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曾发生过类似事故,由于诱发雷电,导致飞船失败。
为什么火箭发射易诱发雷电呢?
诱发雷电的出现是与大气电场的被迫改变分不开的。通常,将一根长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若导体头部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据研究,此次阿波罗雷击是火箭起飞后,由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发射时,地面电场为每米3000伏,云中电场为每米10000伏,火箭起飞后,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火箭顶端和地面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使大气击穿而产生诱发雷电。由此可见,为防止和减少火箭飞行中出现诱发雷电事故,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时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应停止发射,在发射火箭前,可以用小火箭、飞机、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若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必须停止发射。
——选自杂志《天文爱好者》2004年第10期45页
1、下列对“诱发雷电”这一概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人为的情况下,人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法来使大气电场中产生出雷电来就称为诱发雷电。
B、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火箭的活动改变了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C、大气中没有雷电的情况下,由于人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D、在人为的情况下,只由于发射导弹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界大气电场而产生的雷电称为诱发雷电。
2、文中对为什么火箭发射容易诱发雷电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根导体放在电场为每米1万伏的大气中,如果导体顶端的电压发生突然变化超过100万伏时,就能诱发雷电。
B、由于火箭及其火焰导致大气电场改变造成的此次阿波罗遭雷击,是火箭起飞后发生的。
C、由于火焰及气流也能导电,使火箭这一导体长度不断增加,结果造成两端的电场急剧增大,地面和火箭顶端之间的电场达每米200万伏,这足以诱发雷电。
D、火箭发射能够诱发雷电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大气中的电场要在不断地主动地改变着,如果大气电场不变就不会有诱发雷电的产生。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天空有两层云:一层距离地面约240米或250米,另一层距离地面650米或33000米。
B、基本符合允许发射火箭的气象条件是:要在发射前6小时和发射后6小时内,周围无雷电,地面风速每秒7米等。
C、美国“阿波罗”12号发射时,当时遭到了两次雷击:一次是在第36.5秒、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920米时;另一次是在第52.5秒,飞船高度达到4300米时。
D、发射火箭时,如果在发射场附近有雷电或云层厚度超过1500米时就应停止发射,以避免诱发雷电事故。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诱发了雷电,便导致了美国在1969年11月14日上午发射的“阿波罗”12号宇宙飞船的发射失败。
B、雷击很有可能会使飞船的电源系统遭到毁坏,所以宇宙飞船都要设计装备备用的电源系统以防不测。
C、科学家们发现不只是发射火箭时会诱发雷电现象,在导弹试验或发射导弹时,也会发生诱发雷电的现象。
D、科学家们在发射火箭前,一般都会先用小火箭、飞机或雷达等来测量大气电场强度,如果大气电场强度超过诱发雷电的临界值时,就应暂停发射。



4、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3题。
  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科学家,人们都关注着他成功的原因。在这方面,确实有许多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究。
  抓住机遇,追随名师。杨振宁自己曾这样感慨过:“我回想一下我念物理,做研究工作,做教师的经验,我觉得我是非常非常幸运的。在绝大多数和我同年岁的人都有着种种困难和遭遇的时候,我却有很好的老师,很好的合作者,很好的学生。而且在物理学界以外有很多很多的朋友。”这是杨振宁平实而谦虚的总结。
  的确,杨振宁家学渊源,他是幸运的;就读西南联大阶段,虽遇国难当头,但因此接受了中国许多最著名学者的授业解惑。这些教授时至今日都还是中国科学界、知识界的风流人物。名教授所站位置在巅峰之上,也就给杨振宁带来了高起点。他一生的研究内容、研究风格和作风始终没有偏离他在西南联大时所形成和确立的方向,是王竹溪、吴大猷、张文裕这些名教授领着他奠定物理学发展的基础的。当他赴美留学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不在美国,因此,大量的各国科学家流向美国。像费米、泰勒等都是在本国受到迫害而离开自己的国家的。他们在美国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费米成为原子弹的开山祖,泰勒则被称为“氢弹之父”。杨振宁直接在这些誉满全球的大师的麾下,周围又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共同学习,确是幸运之至。
  中国有句古话:“名师出高徒。”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也这样说过:“我可以告诉你们,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秘诀之一就是有名师的指点。”它说明一个年轻人初踏上科学征途时,得到名师指点的重要性。据统计,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单中,因师徒关系而获奖者的比例占40%以上,跟前辈诺贝尔奖获得者学习过比没有学习过的人获奖时间提前了七年。名师之所以能对高徒起指点作用,就在于名师的指导可以使年轻人在攀登科学高峰时缩短路程。因为名师是站在科学发展最前沿,他们能随时了解变化着的科学研究的新形势并能掌握研究的新方向。同时名师能及时地掌握该学科领域中新的情报信息,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对相邻的学科关系也看得清楚。
  然而,杨振宁并非简单地面对机遇,从杨振宁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可看到他孜孜不倦、奋力追求的历程。杨振宁以高二同等学力报考西南联大获得成功,报读硕士研究生、报考留美博士生顺利通过,这都包含了他平时的勤奋、刻苦及对学习的付出。杨振宁刚到美国,连费米的面也见不着,但他矢志不渝,以拜费米为师为既定目的。他“踏破铁鞋”去寻找,终于如愿以偿,跻身于名师门下,饱受学界泰斗的熏陶。对一般人来说,能去到美国,在普林斯顿这样的名牌大学学习,也该心满意足了;何况新来乍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不相通,亲人全都远在万里之外,要实现追随名师的目标,又该遭遇多大困难。但是,“机遇只垂青于那些不断追求它的人”。杨振宁没有等候,他不懈地争取、努力。这种事例在杨振宁的一生中是屡见不鲜的。因此,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好的老师,杨振宁都靠自己去把握,去争取。与其说杨振宁碰上了好机遇,不如说杨振宁争取和抓住了好机遇。抓住机遇,追随名师,这才是杨振宁成为幸运儿的重要原因。
1.从杨振宁成功的例子来看,我们应怎样看待名师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杨振宁是幸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末尾,作者说“机遇只垂青于那些不断追求它的人”,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淡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名著的叙述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
B.《家》中的主人公觉慧是高家的三少爷,在家庭的反封建斗争中,他总是站在最前列,勇猛而大胆。他反对大哥觉民的“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鼓励大哥“把幸福自己争过来”。
C.《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是个美丽而纯洁善良的吉普赛女郎,当青年诗人弗比斯误闯乞丐王国而要判死刑时,她为救这位诗人答应与他结为夫妻。
D.《大卫科波菲尔》中的主人公科波菲尔一生有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是“娃娃妻”阿格妮丝;第二任妻子是多拉,也是他最理想的伴侣。
E.大卫的是非观念和健全的人格是在姨婆的帮助下确立起来的,她教导大卫“永不卑贱、永不虚伪、永不残忍”的话可以成为我们每个人做人的箴言。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