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知识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29 19:42: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20分)  
丢草绳
陈传荣
  小时候,每年的夏天,体弱多病的我,总要生上那么几天的疟疾。多少年来,我对夏天总怀有一种畏惧的情绪。患了疟疾,多半是听这任之,家里没钱给我找医生。
  有一年夏天,我病得特别厉害,时间又拖得特别长,母亲心急如焚,人明显地憔悴了,眼睛也红红的,大约是哭过了。
  后来,母亲不知在何处打到了一个“好办法”,说是让生疟疾的人,找一根草绳系在腰间,过上一夜后,第二天早上,将那要草绳解下丢在路口,如果有人从草绳旁边经过,那么,这人就会带走草绳上的疟疾,而原来生疟疾的人也就会好了。
  得到这样的“好办法”,母亲并没有露出喜色,反而更加唉声叹气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让谁带去也不忍心呐!但看到我被疾病折腾得奄奄一息的样子,母亲终究还是违着良心按那方法做了。
记得那天晚上,母亲一边给我系着草绳,一边还心事重重地说:“你这个病秧子,咋就这般累人!”我知道,母亲之所以呵斥我,其实是因为她的心里很矛盾。
一个不眠之夜过后。天色还没有完全亮,母亲就将我腰间的那根草绳解下,然后,趁着朦朦的夜色,匆匆地丢在一条并不很远的乡间小路上。丢下草绳后母亲便逃似地跑了回来。
  到家母亲还喘着粗气。过了好一会,母亲才定下神来。她轻轻地安抚着我:“没事了,妈已为你丢了草绳……”
  然而,非常不争气的是,虽然母亲为我丢了草绳,但我的病却并没有因此好转,反倒烧得越来越厉害。这不由得使母亲更加失望和惶恐起来。
  一天,在我迷迷糊糊发着烧,无力地躺在床上的时候,邻居家有位叫“三姨”的来看望我。坐在床沿,三姨用手摸了摸我滚烫的额头,心疼地说:“这孩子,真是遭罪!”母亲也就愈加悲叹了,母亲说:“在往日,坐上几天也就好了,这趟都拖了这么多天,还没有见好的样子,真不晓得是怎么弄的!”然后,母亲就开始抹起泪来。
  三姨的眼红红的,她没提看病的事,她知道母亲没钱。“你给他丢过草绳吗?”过了一会,三姨问。母亲显得很不好意思,说:“丢过了,但是没用,你看这伢子还是这样病着。”
  三姨问母亲将绳子丢到了什么地方。母亲告诉了她。三姨拍了一下腿说:“你怎么将绳子丢在那呢,那条小路根本就没有人走的,没人走,怎么能带走伢子的病呢?”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三姨没有再说什么,她与母亲都望望躺着的我。
  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母亲将三姨送出屋,说了些客套话,然后,返身回到屋里为我敷了湿毛巾,倒了一杯开水,出去了。
  母亲是打算去菜园掐一些菜回来做饭的,但很偶然的一瞥,母亲怔住了。母亲发现,刚刚由我家走出去的三姨,正快步朝着母亲丢草绳的那条小路上走去……
  提着空空的竹篮,呆呆地立在菜园里,母亲的脸上淌出了许多的泪花。
  后来,母亲就常常对我唠叨起这件“丢草绳”的事情。我也常常想起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想起那位并不是我嫡亲的三姨。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小题1:怎样理解“难忘”在文中的含义?(4分)
答:              ▲                      
小题2:“三姨从我家离开的时候已近黄昏,落日的余辉将乡村照得金黄金黄。”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答:              ▲                      小题3:作者刻画“三姨”这个人物形象,有何用意?(6分)
答:              ▲                      
小题4:文中说“母亲这才恍然大悟起来”,是因为“母亲”不知道“那条小路根本就没人走”吗?请结合全文具体探究。(6分)
答:              ▲                    



2、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家》《欧也妮 葛朗台》的故事情节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我要请客啦!请克罗旭他们吃饭。”葛朗台把一只野兔、几只鹧鸪,还有几条鱼交给拿侬。野兔和鹧鸪是在花园里打到的,鱼是从佃户们那儿要来的。“从我结婚到现在,二十多年了,这是你爸爸第三次请客。”葛朗台太太小声对女儿说。
葛朗台这次请客是因为他想要克罗旭他们为自己到巴黎处理弟弟的善后事宜,而且设法让他们“自费旅行”。
B.觉新与表妹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回到了娘家。
C.晚饭时,葛朗台太太等桌布撤走之后对葛朗台说道:“咱们该戴孝吧?”“真是的,葛朗台太太,您光知道出新鲜主意花钱。戴孝要戴在心里,不在乎衣裳。”葛朗台说。“但是,为兄弟戴孝是省不过去的,再说,教堂也规定咱们……”
最后葛朗台听从了太太的建议,决定拿出六路易让太太去买孝服,但要求只给他一块黑纱就行了。
D.忽然袁成气咻咻地跑进来说:“太太,三老爷,姑太太来了。”接着从侧门里走进了张太太,后面跟的是琴和另一个年轻女子。
这一个年轻女子梅,军阀混战时正在张家玩,本要回家去,但因那一带的交通断绝,只得跟着跟着琴逃到高家来。与高家再一次“亲密接触”。
E.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忍让、顺从。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他觉醒了,毅然投奔了光明。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对情节陈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她向他靠近些,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竟向她凑过脸去。她没有躲避,他于是更紧地握住她的手,吻了吻她的嘴唇。
在“捉人”游戏中,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吻了马斯洛娃。于是,二人之间的关系就起了变化,形成了“年轻纯洁的男子和同样纯洁的少女由于互相爱慕而往往发生的那种特殊的关系”。
B.他明白他该走了,他没有理由留在姑妈家里,并且留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好事,但待在这里实在太快乐了,他不愿正视这种危险,就留了下来。
聂赫留朵夫原来只计划在姑姑家待一天一夜,但当他见到马斯洛娃后改变了主意。不仅如此,他还打电报给申博克,请他也到姑姑家来。但申博克没来。
C.他回头看了卡秋莎一眼。她飞红了脸,同时向他挨过来。"基督复活了,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 按照复活节的规矩,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互相亲吻,二人只吻了两次,第三次由于害羞,只得作罢。
D.有十来个不同行业的人,在不大的陪审员议事室里。大家都刚刚到,有的坐着,有的走来走去,互相打量着,作着介绍。只有一个退役军人身穿军服,其余的人都穿着礼服或便服,只有一个穿着农民的紧身长袍。
法庭中,有许多人是放下正事来做陪审工作的,他们感觉很烦,认为实在是没有必要来进行这种形式上的公正。



4、阅读题  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
①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②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徐渭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③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锲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象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④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朝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金枝玉叶老遗民”。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⑤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者批评顾恺之等人,是因为他们的画太精致。
B.作者认为顾恺之等人的作品能传神地描绘出客体形象。
C.朱耷画的鸟并不具体象征什么,而是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
D.徐渭、朱耷、原济的画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E.正因为徐渭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所以才会在文化艺术史上产生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
小题2:下列对文本中有关绘画史上的“悲剧意识”的表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拉斐尔、罗丹和梵高等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通过笔墨、气韵、章法表现出来。
B.一种“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的具有普遍意义美学风格。
C.把凄厉的人生经历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
D.在纸幅上以残山剩水、孤独的鸟、怪异的鱼这些形象冷眼看着天地。
小题3:结合原文,请简要分析徐渭、朱耷、原济三人画风成因的共同点与不同点。(4分)
小题4:作者说,朱耷的悲剧性感悟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为什么这样说?(4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粗鄙时代
  ①前一段,冯小刚狠狠地批了“屌丝”这个词。他发微博:一位讲中文的老外问我:“屌丝”是什么东西?我答:是对境遇不堪者的蔑称。老外困惑,问:为什么你们的电视和报纸大量使用这个词?听上去像是在赞扬。我告诉他,我们这儿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老外彻底蒙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我们那虽然言论自由,但媒体绝不敢用这么恶心的词形容弱势群体。
  ②这条微博引发了两极评论,有人认为冯小刚完全不懂这一流行词汇中的自我解嘲,想把底层人士开自己玩笑的权利都剥夺;有人觉得这词粗鄙至极,本不应该流传。
  ③中国民众有自谦甚至自轻自贱的传统,以前自称草民、贱民,后来自称屁民,“屌丝”发明后,自我解嘲这条路,算是走绝了。“屌丝”一词,固然有着玩笑的色彩,可也交织着自嘲、自我矮化与自我麻木。其背后,是对表面神圣庄严的一种反抗和解构,也是对合理生活欲求而不得的绝望。
  ④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流行话语。
  ⑤太多人自认“屌丝”的时代,是粗鄙的时代。十多年前,学者邵燕祥即著文指出:粗鄙化现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
  ⑥而现在,这个病愈加沉重。多年以前,体面、尊严、斯文,在“大老粗”面前,不是被踏入尘土,就是沦为自轻自贱。嘲弄知识分子,鄙视文明的传统,并没有随着这个国家的改革而断绝,甚至高考热,现在看来,不过是现在公务员热的前传——人们真正想得到的,不是知识、文明和服务人民的机会,每个人都在下一盘功利主义的大棋。
  ⑦在真正的文明不能大行其道的地方,丛林规则和粗鄙的举动便茂盛起来。在电视节目录制现场,干露露和母亲可以破口大骂;在三万英尺高空上,国人也可为一桩桩小事,在飞机上大打出手。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生活的粗鄙化尾随相生。3月底,佛山一辆货车司机投诉遭到交通运输局执法人员和交警的殴打。执法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矢口否认。不料,货车上的视频装置分明拍下殴打的过程。还有什么比公然撒谎、糊弄公众更粗鄙的?更往前,“表叔”的教训,是让一些领导干部把名表藏起来;“房姐”事发后,公权力关闭了通过名字查询房产信息的通道。还有什么比权力的傲慢更加粗鄙的?当文明一步步退让,当社会公信力一点点丧失,当正常的社会价值观不能建立时,体面就不再成为追求,丢脸也成了随意的事情。 
⑧最糟糕的,是那种“强者愈粗,弱者愈鄙”的粗鄙,它如同病毒一般,自我复制,不断扩散。
  ⑨而很多年以前,还不是这样。1966年9月3日的凌晨,翻译家傅雷和妻子,不堪折磨,在家中自缢。为防止踢倒凳子影响楼下的邻居,他们在地上垫上厚厚的棉被。
⑩无论强者还是弱者的体面与教养,都已变得遥远陌生。而对体面与教养的摧残,或是开启“屌丝”时代的遥远的推手。
(选自《中国周刊》2013年第4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粗鄙时代”形成的原因。(6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第⑦段的论证思路。(6分)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