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9:40:41
1、阅读题 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风入松?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①。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②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⑧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①瘗花铭:瘗(yi)花即葬花,瘐信有《瘗花铭》。②西园:西园在吴地,是诗人和爱人的寓所,二人亦在此分手。③双鸳,一双绣有鸳鸯的鞋子。
(1)“听风听雨过清明”一句中“听”字有何妙处?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4分)
(2)词的下阕是如何写出对爱人的思念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风雨不写“见”而写“听”,意思是白天对风雨中落花,不忍见,但不能不听到;晚上则为花无眠、以听风听雨为常。(“不得不听”意思写出即可得2分)?②起句不仅点出时间,而且勾勒出内心细腻的情愫,连续刮风下雨,意境凄凉。写出了词人在清明节前后,听风听雨,愁风愁雨的惜花伤春情绪,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基础。(答出“愁"情为后面的抒情奠定了基础,即可得2分)
(2)①“日日扫林亭”的动作表明对爱人的无法排遣的思念;②写黄蜂的“频扑秋千索”,仿佛秋千索上留着爱人的香气,从侧面烘托对爱人的思念。③“幽阶一夜苔生”,爱人不来,连台阶上都滋生青苔了,用夸张的手法写出现在人去已久,更显出对爱人的思念。(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小题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3分)?
小题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小题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这是一首散曲,前四句写燕子在泥中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残破的彩绘花朵,燕子都不忍花朵残破,有拟人意味;中间四句写燕子在半开半掩的珠帘内,半掺着羽翼,感伤眼前破败“堂前王谢”,既有拟人手法,又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含用典。作者实写眼前的衰败,化用典故,让人联想到旧时的王谢堂,虚实结合。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是因为燕子觉得“花落意难堪”,表达了惜花伤春之情,结合后文燕子呢喃,千般诉说,只有住在这里的老僧才能听懂。这里表明王谢堂早已经变身寺庙。昔盛今衰的感慨溢于言表。最难消:最难承受。谙:谙熟。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参考答案:(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各1分)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
本题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于古诗文题目的提取信息,如果没有足够的概括能力,建议大家采取“寻章摘句”的方法,比较稳妥,本诗写的是四月的风光,用诗歌中的词语连缀起来:四月风光,或者初夏风光;而景色的特点就在句子中——清和
(2)弄懂“散与不散”的意思,我们只要解释哪些看来“散”,怎么解释又“不散”
散——有雨景,有晴天,有山,有风絮,有葵花,似乎不聚光;但是作者正是抓住初夏的有特征的物象来展现,所以不散。
散——似乎没有集中的主题,不散——不管时代风雨如何阴晴不定,我都不会像柳絮一样随风飘荡,没有原则,我会像向日葵一样,坚定地想着自己心中的方向:对皇帝忠贞不贰,托物言志,主题集中。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展转反侧的愁思。(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唉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出了出色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