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二)

时间:2019-06-29 19:36:4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牛的写意
李汉荣
①?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牛终生都在流泪。
②?天空中飘不完的云彩,没有一片能擦去牛的忧伤。
③?牛的眼睛是诚实的眼睛,在生命界,牛的眼睛是最没有恶意的。
④?牛的眼睛也是美丽的眼睛。我见过的牛,无论雌雄老少,都有着好看的双眼
皮,长着善眨动的睫毛,以及天真黑亮的眸子。我常常想,世上有丑男丑女,但没有丑牛,牛的灵气都集中在它的大而黑的眼睛。牛,其实是很妩媚的。
⑤牛有角,但那已不大像是厮杀的武器,更像是一件对称的艺术品。有时候,公牛为了争夺情人,也会进行一场爱的争斗,如果正值黄昏,草场上牛角铿锵,发出金属的声响,母牛羞涩地站在远处,目睹这场因她而发的战争,爱终于有了着落,遍野的夕光摇曳起婚礼的烛炮。那失意的公牛舔着爱情的创伤,消失在夜的深处。这时候,我们恍若置身于远古的一个美丽残酷的传说。
⑥牛在任何地方都会留下蹄印。这是它用全身的重量烙下的印章。牛的蹄印大气、浑厚而深刻,相比之下,帝王的印章就显得小气、炫耀而造作,充满了人的狂妄和机诈。牛不在意自己身后留下了什么,绝不回头看自己蹄印的深浅,走过去就走过去了,它相信它的每一步都是实实在在的过去。雨过天晴,牛的蹄窝里的积水,像一片小小的湖,会摄下天空和白云的倒影,有时还会摄下人的倒影。那些留在密林里和旷野上的蹄印,将会被落叶和野花掩护起来,成为蛐蛐们的乐池和蚂蚁们的住宅。而有些蹄印,比如牛因为迷路踩在幽谷苔藓上的蹄印,就永远留在那里了,成为大自然不披露的秘密。
⑦牛的食谱很简单:除了草,牛没有别的口粮。牛一直吃着草,从远古吃到今天早晨,从海边攀援到群山之巅。天下何处无草,天下何处无牛。一想到这里我就禁不住激动:地上的所有草都被牛咀嚼过,我随意摘取一片草叶,都能嗅到千万年前牛的气息,听见那认真咀嚼的声音,从远方传来。
⑧牛是少数不制造秽物的动物之一。牛粪是干净的,不仅不臭,似乎还有着淡淡的草的清香,难怪一位外国诗人曾写道:“在被遗忘的山路上,去年的牛粪已变成黄金。”记得小时候,在寒冷的冬天的早晨,我曾将双脚踩进牛粪里取暖。我想,如果圣人的手接近牛粪,圣人的手会变得更圣洁;如果国王的手捧起牛粪,国王的手会变得更干净。
⑨在城市,除了人世间浑浊的气息和用以遮掩浑浊而制造的各种化学气息之外,我们已很少嗅到真正的大自然的气息,包括牛粪的气息。有时候我想,城市的诗人如果经常嗅一嗅牛粪的气息,他会写出更接近自然、生命和土地的诗;如果一首诗里散发出脂粉气,这首诗已接近非诗,如果一篇散文里散发出牛粪的气息,这篇散文已包含了诗。
小题1:怎样理解文首“牛终生都在流泪”这句话的含义?为牛写意,为什么要从牛的眼睛写起?(4分)
小题2:概括全文内容,说说作者从哪些方面分别刻画了牛怎样的形态精神之美?(6分)
小题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句所谓的“诗”和“非诗”的理解(6分)
小题4:文章第⑥段画线句描写牛留下的蹄印极有诗情画意,试着分析这样描写的妙处。(6分)



2、阅读题  蜀人张松本欲献川中地图给曹操,简述经过。



3、阅读题  简答题。(10分)
小题1:《茶馆》以小小的裕泰茶馆为舞台,却折射出了气势宏大的中国近现代变迁史。请问全剧是撷取哪三个典型的时代断面来加以表现的?全剧最后“祭奠自己”的三个悲剧人物分别是谁?(6分)
答:甲 ??,??。乙??,??,??。?
小题2:薛宝钗把她哥哥薛蟠从江南带来的土产都分配给了众姐妹,诸人都喜而道谢, 惟黛玉流泪不止,请简述黛玉哭的理由,并说说表现了黛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5分)
答:?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我的呼吁
(法国)史怀哲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他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能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验。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联。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单纯而持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一个人在世间所作的善行,会影响他人的心理和思想。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需要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来带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今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敢表白我的信心,当我们能从理论的观点来拒绝战争的时候,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我确信,现代人的理性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的文字看待,以致实际上根本就被置于一旁。
  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而且是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1.根据文章的内容,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1)文章第一段说“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这里的“以往的生活态度”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一句中的“杠杆”与“重物”分别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是“我的呼吁”,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呼吁了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呼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史怀哲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陶渊明《饮酒》)
好一个“托身得所,千载不违”!他曾如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田园。除了诗歌外,他还在《归去来兮辞》《与子俨等疏》等等散文类作品中,详细而津津乐道地描写了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他对他的生活给予了由衷的赞美。陶渊明显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他以前的隐士们似乎在追求艰苦的生活,并乐意于向人们展示他们的艰苦生活,以便显示自己道德的崇高。陶渊明不想向人们作任何表示,这是他自己的生活,他只求自己满意。如果不违背道德,我们可能不需要特别地委屈一下自己来向道德献媚,实际上,我们过分的、矫情的、违背人性的苦行,对道德而言,实在是不必要的。我们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活着,有什么不对吗?陶渊明就这样给我们活出了一个样儿。对了,他最先影响我们民族的,是他的这种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然后才是他的诗艺。而他诗的魅力则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三者密不可分。欣赏他的诗,实际上就是在欣赏他的生活,欣赏他这个人。我们的历史,甚至可以没有他的诗歌艺术,但却不能没有他这个人。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人们最先注意他,就是他这个人,而不是别的。沈约的《宋书》把他归入《隐逸传》,萧统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怀抱“旷而且真”,直到唐代房玄龄等著的《晋书》,他仍在《隐逸传》里。对这一点,文学史家常常愤愤不平,但我以为,对陶渊明而言,他的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先,如果不是更大的话。而他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可以看成是田园生活的广告。田园生活之乐趣,经他阐发,更是深入人心。虽然他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至唐宋,尤其是宋代,在那样一种沉静的文化氛围中,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之美,体味平淡生活的真味的。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与田园,就是陶渊明式的。陶渊明以他的心灵之光照亮了田园,而田园即着陶之色彩。?
(选自鲍鹏山《南山种豆:陶潜明》)
小题1:对“陶渊明式”的“自然与田园”的理解和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在自己的诗文中,详细而津津乐道地描写了自己田园生活的乐趣与称意,自然与田园是他寻找到的庇荫之地。
B.陶渊明追求艰苦的生活,乐于向人们展示农事劳作中乐观而从容的心态,着意于自然与田园中显示着自己有别于污浊官场的道德崇高。
C.陶渊明作品中的很多精彩篇章,是陶渊明生活魅力、心灵魅力与诗的魅力的完美结合。陶氏诗文中的自然与田园,皆沐陶心灵之光,着陶之色彩。
D.田园生活的乐趣,经陶渊明阐发,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苏东坡等人确实是从陶渊明那里得到了一种眼光与视角,然后再去寻觅自然与田园之真味。
小题2:对陶渊明“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品”这句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虽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隐士,但他是第一个把隐居生活写得如此美好,如此充满魅力的。
B.陶渊明的生活方式、生活姿态,以及他乐观而从容的心态,对我们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诗的魅力可能正是得之于他生活的魅力与心灵的魅力。
C.沈约的《宋书》、房玄龄等著的《晋书》,把陶渊明归入《隐逸传》,萧统喜欢他,皆因其怀抱“旷而且真”,公认其人格魅力确实在他的诗歌魅力之上。
D.陶渊明同时代的人都为人生的病态的华艳所障目而不能追随他,但这并未稍稍减损陶氏之深远影响,陶渊明及其诗歌,如醇酒,历久弥香。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有许多隐逸之士,如不食周粟的介子推。陶渊明承袭传统隐逸精神,在简朴艰苦的农村生活中展示自己鄙视功名利禄的道德追求,在清新自然的乡野田园里抒发对人性的由衷赞美。陶潜明对当世浮华风气有显著的矫正作用,对后世影响更是与日俱增。
B.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一个解决办法的,首先是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但他高高兴兴,快快活活。
C.“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借一只失群独飞的鸟,现在终于找到了庇荫之地,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向往与追求,是他厌恶官场生活情感的曲折反映。
D.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后或厌倦官场时,往往回归到陶渊明式的田园,从而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