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9:32:27
1、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益:更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景公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崇乐以从嗜欲,诸侯不说,百姓不亲。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晏子对曰: “其行公正而无邪,故谗人不得入;不阿党,不私色,故群徒之卒不得容;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识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今衰世君人者,辟邪阿党,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厚身养,薄视民,故聚敛之人行;侵大国之地,耗小国之民,故诸侯不欲其尊;劫人以兵甲,威人以众强,故天下不欲其强;灾害加于诸侯,劳苦施于百姓,故仇敌进伐,天下不救,贵戚离散,百姓不兴。”公曰:“然则何若?”对曰:“请卑辞重币,以说于诸侯,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其可乎?”公曰:“诺。”于是卑辞重币,而诸侯附,轻罪省功,而百姓亲,故小国入朝,燕鲁共贡。
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景公自为,而小国不与,为人,而诸侯为役,则道在为人,而行在反己矣,故晏子知道矣。”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第三》)
小题1:下列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崇乐以从嗜欲乐:音乐
B.不阿党,不私色阿:迎合
C.轻罪省功,以谢于百姓省:反省
D.为人,而诸侯为役役:奴役
小题2:下列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而小国不与失其所与,不知
B.其行公正而无邪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C.故谗诌群徒之卒繁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灾害加于诸侯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叙述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齐景公最初轻视诸侯和百姓,没有将心思放在治国上。当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
便向晏子求教。
B.晏子通过对圣君和昏君的治国之道的对比,让齐景公知道了“宽厚爱人”的重要性。
C.齐景公认为晏子的说法很有道理,便依其法而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D.墨子听说此事后,对晏子给与很高的评价,认为晏子的观点虽然在做法上违背了个人利益,但事实上却使更多的人能够依附于你。
小题4:把第I卷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患之,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
(2)“晏子知道,道在为人,而失为己。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景公很害怕这种处境,问晏子说:“古代的圣主,他们的行事怎样?”(5分)
(2)晏子懂得治国的方法,得道在于为别人,失道在于为自己。(5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乐:享乐。省:省去。役:效力
小题1:A依附。B连词,并表列关系。C前一个为“的”,后一个为“到”。D在
小题1:“在做法上违背了个人利益”在文中没有根据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甲】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乙】 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所以孔子一直主张“克己复礼”,礼即周礼,讲求“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
小题1:结合甲文,简析孔子为什么会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4分)
小题2:乙文对孔子“克己复礼”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子夏在孔子“先有了底子然后再绘画”的回答之后(1分),联想到礼与仁义的关系,提出礼后于仁义即礼以仁义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2分),反映孔子对学生能举一反三的重视、肯定(1分)
小题2:孔子所提倡的周礼的核心是“各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的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忠臣不二君,贤女不二夫“是后世人把这种关系片面化、绝对化了。这种极端的主张,违背了孔子所倡导的“周礼”。
本题解析:
小题1:“人笑的时候,口眼端正,眼睛黑白分明,有这样自然的美丽本质,又以华彩妆饰,就如同素地上妆饰了颜色一样,更加美好。”子夏不明白素以为绚的意思,疑惑为什么用素反而用来妆饰,就问孔子。孔子回答说:就比如绘画,一定要有素的画布,然后再加上各种颜色。是素在前而绚在后。人的相貌也是一样,一定要长的好看,然后再化妆修饰,才更美丽。子夏听了孔子回答,心里忽然有了悟处,世间的礼法,就像绘画一样,似乎也是位于后面,一定有在它前面的素地。世间的礼法,考虑到人情的因素,才加以文饰。孔子以绘画做比喻,只不过是解释诗句的意思罢了,而子夏由此联想到了礼制,是孔子没有涉及到的,子夏可谓是闻一知二,触类旁通之人。所以孔子高兴的称赞他说:子夏呀,你真是能起发我的意志啊。象你这样聪明颖悟的人,才可以一起谈论诗呀。
小题2:克己复礼,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论语》上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是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点评:经典文化的理解,应求得对经典文化的初步的大体的把握,了解其代表性人物的主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明白其材料述说的主要意思,与材料所涉及人物的主要思想相参照,基本上就能理解材料所表现的观点了。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吏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奉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查和推举)
B、而刘婴疾病(绕)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危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
2、以下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B、臣之进退——之二虫又何知
C、且臣少仕伪朝——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无以至今日暮——则以刘病日笃
3、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篇表文写得情词动人,又十分得体。李密反复申说祖母的养育之恩和本人终养祖母的愿望,同时还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道理,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此外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说了“不矜名节”等语。
B、第二段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C、骈体文要求表达方面的声韵美,注意句法整齐,渐渐发展为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四字句、六字句交互使用。这些特点在本文中可以窥见,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
D、本文动之以情,说之以理,是一篇情理兼备的好文章。美中不足的是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这仍属于宣扬封建道德。
参考答案:1、C
2、A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