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9:13:37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秃 的 梧 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些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作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阴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上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风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4.开头说,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惋惜地认为“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请叙述这样说的理由。(6分)
答:?
?
15.“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和人们的认识不同,作者的依据何在?(4分)
答:?
?
16.(1)从文题看,“梧桐是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但作者写到秋风中的其他植物,有什么作用?(2)通观全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这些材料的?(6分)
(1)作用:
(2)线索:?
17.这篇散文,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有力地表现了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请选取文章所具有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参考答案:
14.(6分)①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②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
15.(4分)①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②虽然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
16.(6分)(1)作用:①渲染花木生长的肃杀严酷的环境,衬托秃的梧桐的傲然挺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②使秃的梧桐体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在周围环境中有了普遍意义,从而拓展和升华了文章中心。
(2)线索: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分)
17.(6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任何一方面分析都可以。①托物言志。赋予了梧桐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生命力,揭示了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②欲扬先抑。作者一开始先极力描写梧桐濒临枯死的状态,以及恶劣的环境,“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在这种状态下,梧桐居然透出许多绿叶,突出了梧桐顽强生命力这一主题。③侧面衬托。作者为了把主题表现得更深广,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想像空间,除了正面歌颂梧桐外,还从侧面烘托梧桐的顽强生命力。“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但它们最终都禁不住西风而“瑟瑟地悲叹”,跟乐观坚强的梧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一次歌颂了梧桐的顽强。④运用类比。挣扎在荒草里的大理菊、早枯萎了蔓的牵牛花,还有连理花、凤仙花都在冷冷凉露中顽强地活着,开出花朵来,显示出生的力量,作者歌颂它们,其实也在歌颂梧桐,使得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意义。⑤首尾呼应。开头借路人发出的惋惜声落笔,“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结尾再次写人们的惋惜,“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回应开头。但作者并未就此结束,一句“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即使这株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本题解析:
14.(6分)每个要点3分
15.(4分)各2分
16.(6分)(1)作用:4分(各2分)(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2分)
(2)线索:(2分)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作者的感情发展为线索的”给1分
17.(6分)从以下几个方面的任何一方面分析都可以。①托物言志。②欲扬先抑。③侧面衬托。④运用类比。⑤首尾呼应。(要求结合选文具体分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戏曲的古典性与现代性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中国戏曲的这种古典性包括了:一、多元性,宋元以来作为流行艺术的中国戏曲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品类等,“中国戏曲”一词,实际上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在历史变迁与时尚审美中,不断生发并发展、保存下来的一切戏剧形态;二、历史性,从悠久的史官文化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国戏曲,依附着中华民族不断成长的历史经验,无论从其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上,都呈现出历史对艺术的种种要求和规范;三、经典性,中国戏曲之所以能够长久地保留在民众生活中,并成为其娱乐身心乃至表达心灵信仰不可或缺的内容,得益于在表演、音乐、文学、舞美等方面定型的经典作品和其表现形态;四、遗产性,中国戏曲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中国戏曲作为传统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乃至各种人群中的艺术创造,随着时代推进,它的遗产性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说,中国戏曲古典性的形成,正是基于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对的艺术单一性、审美实时性、文化时尚性、趣味趋同性,彼此之间的优胜劣汰和相互吸收、提高,最终成就了这一民族艺术的最高典范。
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能乐、狂言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
尽管如此,由于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中国戏曲在当代创新和修改追求中必将呈现出复杂的特征:中国戏曲要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精品性不但要求戏曲作为时代艺术拥有展示其存在和发展的艺术结晶,而且要求戏曲能够保持创新的机能,去粗求精,成为时代诸戏剧样式中的重大代表,在当下即在于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作为目标;中国戏曲要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避免艺术生产中盲目、无序的诸多弊端;中国戏曲要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还要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等价值发挥出来。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成为后人的艺术参照,也能找到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小题1:下列对中国戏曲“古典性”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中国戏曲浓缩了多元而丰富的种族审美、地域差异、时代风尚、艺术品类等,因而具有多元性的特点。
B.中国戏曲与悠久的史官文化关系密切,无论从其艺术形态还是表现内容上,都呈现出对历史的种种要求和规范。
C.中国戏曲在表演、音乐、文学、舞美等方面有定型的经典作品和表现形态,是它能够成为百姓娱乐身心乃至表达心灵信仰不可或缺的内容的原因。
D.中国戏曲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中华民族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域乃至各种人群中的艺术创造,它的遗产性因此而来。
小题2:对中国戏曲在当代呈现出出复杂的特征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在当代呈现出复杂的特征是由于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
B.中国戏曲在当代要拥有巨大的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就应当大胆借鉴流行文化发展的一些模式。
C.保持戏曲创新机能,始终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为目标,成为时代诸戏剧样式中的重要代表,这是中国戏曲在当代发展和创新的特征之一。
D.在当代一方面要努力保持戏曲遗产性,另一方面还应当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中国戏曲在当代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小题3:下列根据文章内容作出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在努力保持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中国戏曲在当代才能获得良性发展。
B.如果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像中国戏曲一样具有了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那么它们古老的辉煌必将延续到现在。
C.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排斥与淘汰一切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单一性、审美实时性、 文化时尚性、趣味趋同性,中国戏曲的古典性才得以形成。
D.中国戏曲如果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联系,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那么就会与流行时尚一起营造当代社会的实时消费。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高处的灿烂
关瑞
①初秋的风掠过原野,掠过树林,也掠过了路边那株向日葵。它泛着太阳的光芒,用向上的姿势迎接那风,那光,那淡淡的水一样流淌的白云。脚下淡黄色的野菊正在绽放,蚂蚁在暗绿色的草丛密林中孤独地跋涉,还有热烈振翅的蜜蜂或者蜻蜓,正试图靠近向日葵高昂的花瓣。高远的阳光,透亮的雪峰,原野起伏如鸟雀飞过的痕迹。天空在白云之上,那种湖泊般优雅的宁静,从一棵树浓密的枝叶间洒下来。
②这是一个下午。所有的行走在此停顿,疲惫并且沉重的躯体在此怀念或者回望,然后开始努力寻找内心的出口。那样的过程,在幽暗的路上纷纷飘落。一株向日葵,就像一个出口,在一个不经意的时刻打开。只需要一种颜色一种姿势,就足以释放所有深藏内心的柔弱的花朵。
③我曾经置身一大片向日葵中间,看着难掩喜悦之色的农人带着宽沿的草帽,高扬起尖利的弯刀,一刀一刀割下向日葵硕大的花盘。那些花盘纷纷扬扬,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渐渐堆积成金色的山峰,也渐渐消隐了生命中最后一滴无以复加的灿烂。农人收割的喜悦感染了我,但隐隐的疼痛穿越那些弯刀冷色的光芒,直抵我的皮肉甚至骨头。在藉以为生的农人的眼里心里,它们的一生都以果实的形态开始,以果实的姿势存在,然后以果实的功用结束。它们被种植,被宠养,最后被收割,整个过程无一不充满了对黯淡未来一目了然的悲情色彩。
④真正的向日葵,正绽放在现在的原野上。它以花朵的名义,在干干净净的天空下自由地盛开着。它的叶片舒朗而不张扬,它的花瓣孤独而不自卑。在所有的花朵里,这株向日葵在高处的风中安静地灿烂着。它是一个出口,释放着一生当中沉积久远的激情,也释放着那些暗藏内心的珍贵的生命片段。在繁花之中或者荒野之上,在黑夜深处或者白昼边缘,我们行走,然后驻足。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出口,需要一次真正的释放。无数朵顾影自怜的野菊花,不足以点燃心头微醺的憧憬。无数只没有痕迹的飞鸟,也不足以勾勒出目力所及心神向往的方向。于是,我们不得不基于本能地寻找。尽管我们依旧是那个提着灯笼在暗夜里哭泣的孩子,泪水里荡漾着漫天的星子,我们仍然要找到一朵饱满的深刻的花朵。在我们一生必经的路上,那些沉淀的安静的灿烂无疑会是我们全部的阳光。
⑤我站在秋天。我站在风带不走的向日葵的身边。我不由自主抬起头,仰视它的光芒。在它的光芒里,我看到了果实以外的、朴实健康的花朵。我相信它是孤独的。在原野上在路边,它无需迎合什么,也无需明证什么,世间的一切悲喜与它无关,只是在秋天到来的那个清晨或者午后,安静地高昂起它的质朴的花盘,交付于蓝天白云。我更相信它是灿烂的。它的灿烂在高处,在远处,在时光和心灵纷繁交错的出口处。它的灿烂,源于高处的自由飞翔的阳光的明净,源于远处的不为风尘蝶虫打扰的安详。在它舒展的花瓣里,灿烂如铺满阳光的河流,静静地在远离假象和伪饰的旷野闪烁着耀眼的跃动的光芒。
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
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描写初秋原野景物的?突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四段写眼前“真正的向日葵”,为什么还要在第三段写农民种的向日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的灿烂”,结合文意理解“孤独的灿烂”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本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向日葵作为象征物来阐释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以路边向日葵为中心,抓住色彩情态,运用拟人手法,动静结合,描摹景物的生机与活力;
(2)突出以向日葵为主体景物的安闲,自由,孤独,宁静,又不失生命蓬勃热烈的特点。(意对即可)
2.①用第三段中向日葵以果实的姿态存在、以果实的功用结束的悲情色彩。
②与第四段中真正的向日葵自由地盛开作对比。
③突出了真正的向日葵的生命意义。(意对即可)
3.①孤独指的是向日葵拒绝迎合和明证,它的生命呈现出独立和超然的姿态;
②向日葵以开放的花朵自由而热烈地释放着生命的激情。
③只有在没有遮掩、没有牵绊的情况下,生命才能表现出它真正的本质。(意对即可)
4.①向日葵绽放在原野上,其身上体现出的孤独的灿烂引起了作者的共鸣。
②向日葵是一种人们常见而熟悉的植物,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并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歌的继承与创新
袁行霈
①诗歌的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老话题。更早的不说,至晚在南朝梁代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已经提出来了,他叫做“通变”或者“因革”。“通”和“因”就是继承的意思;“变”和“革”就是创新的意思。初唐的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盛唐李、杜、王、孟、高、岑等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上追《诗》《骚》、汉魏,摒弃齐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中有明确的表示:“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到了宋代,面临唐代盛极难继的局面,于是宋人走出一条新变之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到了明代,“宗唐”成为主流,但毕竟因为缺少创新的力度,成就反而不如宋诗。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而几乎割断了中国诗歌几千年的传统。
②简单地回顾诗歌的这段历史,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就是诗歌要在继承中创新,继承和创新两者不可偏废。不继承就没有源头,不创新就没有活力。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这是两个最基本的要求。当前的诗歌创作,旧体也好,新体也好;文言也好,白话也好,只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都会实现其价值。
③中国传统诗歌的形式是建立在汉语特点之上的,是许多年来在人民群众传唱吟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汉语是单音节语,所以才能形成四、五、七言这样整齐的句式(诗行),也才能形成对仗。汉语有四声的区别,所以才能讲究平仄。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至于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摒弃陈词滥调,贴近人民大众。在这方面的许多诗人作了有益的尝试。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我呼唤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样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有人说现在不是诗的时代,我不赞成。放眼历史的长河,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正是酝酿伟大诗歌的机会,应该有时代的黄钟大吕。我殷切地期待着。
——节选自《诗人论诗》
小题1:下列关于第①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盛唐诗歌繁荣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是继承传统、立足现实、大胆革新。
B.宋代诗歌面临盛极难继的局面却能有所发展,这是宋代诗人敢于创新的结果。
C.明代诗歌宗唐成为主流,但因为继承有余而创新力度缺乏,成就反而不如宋诗。
D.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
小题2:下列关于“继承与创新”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也才能体现时代特色。
B.传统是发展的源头,创新能增强活力,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C.继承传统,就是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
D.创新主要是运用传统的形式表现新生活、新意境、新的时代气息。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子昂反对齐梁诗风,高倡汉魏风骨。高举以复古为革新的旗帜,为此后盛唐诗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道路。
B.中国传统诗歌句式(诗行)整齐,讲究对仗、平仄的特点是在汉语单音节、有四声区别的特点基础上形成的。
C.“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主要特点,也是宋代诗人追求新变的大胆尝试。
D.作者认为社会的巨变、时代的进步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对应的原文“五四以来的新诗取得不少成绩,但是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其中的原因很多,我没能力分析,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诗过分地学习西方的诗歌,甚至简单地移植形式”,选项“五四以来的新诗未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的根本原因是过分地借鉴、简单地移植”,把原文的“其中一个原因”变为“根本原因”,偷换概念。
小题2:选项C对应的原文“原文是“继承传统,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就要继承传统诗歌与汉语的特点密切结合这一优点”,C项的表述遗漏了重要信息“就诗歌形式这一个方面而言”,以偏概全,混淆范围。
小题3:原文是“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会找到一条道路,把诗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作者只是“呼唤”伟大诗人,“期待”伟大诗歌的出现。D选项“一定会酝酿出超越前代的伟大诗歌,催生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把原文的“我相信”变为“一定”,混淆逻辑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小说第一章交代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第一章:中产阶级的面孔)
参考答案:
小说第一章主要叙述了主人公葛朗台生活环境以及他的发家史,作为索漠城最有钱的富翁,他却住着一栋破旧的房子,从来都不买菜和肉,而是让佃户送来;他做生意工于心计,常常装聋作哑,欺骗顾客,索漠城没有一个人没受过他的算计。这些叙写表现了葛朗台视钱如命、吝啬、狡猾、工于心计、贪婪的性格特征,塑造了19世纪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爆发户的典型。
本题解析:考查对作品的构思的故事情节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